【简介】杨绵发先生对盱眙历史文化研究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在几十年纪实文学、散文诗歌的创作中所表现的“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的正能量,更值得我们努力探讨。他所珍藏的万余册图书中,有他不惜重金购买的《史记》《论语》等史书,也有《红楼梦》《水浒传》等典籍,还有他珍藏的《盱眙县党史资料》《盱眙县志》《泗州志》等等。正是有了这些资料的支撑,才使得他的党史资料和历史文化研究文章能够具有较高的水平,且较有深度,尤其是在盱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考证方面,挖掘出较多过去大家不甚了解或是基本不了解的东西。 

【引言】盱眙历史悠久、文蕴深厚,尽管盱眙历史文化属于一个地方(县级小邑),但也与中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大历史、大文化的一个缩影,其源流如长江、广袤若大海,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尤其是最近创作的一部献给建党100周年、盱眙历史文化研究的文集——《淮畔沥铁血——烈士李桂五传》的出版发行,更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身边人纪录身边事的抢手教材。在此书中,杨绵发先生编著采写了29个章节,23万字,全景式呈现了李桂五烈士的短暂人生和革命壮举。这是一部底蕴深厚的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一个作家铭记革命历史、铭记革命英烈、铭记共产党人初心的生动写照。 

磨砥刻厉 用真挚的情感记录烈士的壮举 

I}OO{X0E9K]8D6X3MX`@RW1_副本.png

在盱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历史人物当为后人所记住。盱眙古代的许多人物享有盛名,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记载较少,有的甚至漏记、误记,杨绵发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翻阅大量典籍史料,查阅大量党史教材,深究历代盱眙县志,通过国家的大历史和盱眙的地方史紧密结合,多种史料典籍的相互印证,认真考证研究,写成不少文章,有的是填补遗漏,有的是改正记载。尤其在《淮畔沥铁血——烈士李桂五传》的采访收集时,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夜以继日地整理了这部红色巨著: 

淮水激荡写壮歌,血色浩气舞长空。他是汩汩的热血流成了一条河的年仅27岁的共产主义革命壮士,他是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之一。 

李桂五,1905年出生在盱眙一个大地主家庭。他6岁读私塾,9岁时遭土匪绑票;14岁小学毕业后,曾在安徽芜湖中学、安徽第一甲种农科学校、上海新华美术专科读书,在北平陆军军官大学堂受过集训。期间,积极参加各种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1927年他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边学习边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秋,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回到淮河之畔的家乡盱眙,组织工农革命互济会,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的地下组织。  

他曾将自家的数百亩竹林和树林分给贫苦农民,并两次组织“借粮”运动,将包括自己家在内的地主和恶霸家的5000多石粮食分给穷苦农民度灾荒。积极组织开展抗租、抗税、抗捐斗争。1931年夏,盱眙县遭受特大水灾,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在中共长淮特委指导和帮助下,西高庙、谢家港相继建立中共支部,李桂五任西高庙党支部书记。当时,李桂五以西高庙为中心,组织万余灾民向地主、富农展开借粮、分粮斗争,帮助广大贫苦农民度灾,进而发展自卫武装,其影响巨大,辐射毗邻的天长、五河等县。  

1931年9月,经中共长淮特委批准,中共盱眙县委员会在西高庙镇秘密成立,李桂五被任命第一任县委书记和盱眙红军游击队副司令员。在中共长淮特委的领导下,李桂五和战友们一起组织发动著名的“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多次深入匪穴打击收编土匪。中共盱眙县委曾建立36个党支部,红军游击队员最多时发展到2000多人。 

今年是李桂五牺牲90周年。为收集烈士的翔实史料,作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多次邀请盱眙县李桂五生平事迹研究专家,邀请党的十九大代表、盱眙县拥军优属协会会长李银江,邀请桂五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一同追寻李桂五与他的红军游击队留下的光辉足迹,缅怀革命先烈,走进红色记忆,致敬红色岁月。作者杨绵发致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赤诚之心和艰辛付出,让许多盱眙人倍感钦佩。为了追寻烈士的足迹,作者多次徒步而行,瞻仰位于桂五镇民防公园的李桂五铜像和红军游击队浮雕,专程前往李桂五牺牲地,瞻仰竖立于此的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遗址纪念碑。用灵动的文字向人们讲述李桂五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把人们带入那段惊天动地的烽火岁月。  

精雕细琢 用感人的笔法抒发英雄的气魄 

对于盱眙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只能通过仅有的几部旧县志去了解。但旧志均用文言文写成,惜字如金,许多历史史实只是寥寥数言,因而历史的真相往往并未阐述清晰,甚至还留下许多历史谜团。杨绵发在盱眙党史和历史文化研究过程中,竭力通过各类典籍资料的旁证、互证、印证,设法揭开历史的真相,真实记录历史的原貌。 

作者:杨绵发.jpg

杨绵发的作品大气磅礴,尤其是在盱眙传诵广泛、尽人皆知的历史事实上,通过笔者的精心整理,更加启迪了人们的思维、陶冶了人们的情操:1932年春,根据农民斗争迅速发展的形势,中共长淮特委先后派民运特派员武飞、军事特派员徐德文到盱眙指导工作,决定于1932年4月17日组织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由于暴动前夕各种准备活动频繁,暴动前的内幕被泄密,中共盱眙县委立即决定,将暴动时间提前一天。他们将城内瑞岩观、龙山寺等庙宇内的大红幔子扯下,做成红袖章,作为暴动农民佩戴的标记。4月16日晚9时,暴动在总指挥武飞、副总指挥李桂五、参谋长徐德文等人领导下开始。埋伏在西高庙周围的几百名农民从四面八方来到镇上,李桂五指挥部分精干队伍,迅速打进国民党盱眙二区区公所,端掉区公所老窝,缴获长短枪40余支。接着,李桂五等遵照中共长淮特委指示,将300余名暴动队员连夜拉到水冲港一带的山区整编,组建“盱眙县红军游击队”。这支游击队的全称叫“中国工农红军徐海蚌地区红军游击支队”,下设两个中队,活动于水冲港和狮子岭一带,由盱眙县委直接领导,武飞任司令员,李桂五任副司令员,徐德文任政治委员。 

1932年5月27日,中共江苏省委就盱眙游击战争问题,向长淮特委和盱眙县委作出指示,确定游击队的行动纲领。盱眙县委坚决贯彻省委指示精神,大力发展农民武装,红军游击队在“暴风骤雨”中不断发展壮大,扩编为4个中队14个分队,活跃于狮子岭、天台山一带。不仅使国民党盱眙县反动当局惶惶不可终日,而且影响到周围各县,还直接威胁到南京的国民党政府。 

作者用如此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们向李桂五坚如警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从李桂五的战斗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同时要向杨绵发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早在六七十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象山南山闭塞而荒凉,青年时杨绵发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他的生活常态,留下了“翻山越岭借书、跋山涉水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并丰富了杨绵发的多彩人生。

作者杨绵发和热心读者合影.jpg

手捧杨绵发同志著作《淮畔沥铁血—烈士李桂五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李桂五和他领导的红军游击队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悲壮历史,永远值得人们学习、追忆:什么是立党为公?什么是大义凛然?对人民群众始终有着天然的浓浓深情,对基层忧盼始终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研判,对脚下这片土地始终有着坚定的历史担当。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使命!  

宵旰攻苦 用优美的文字塑造英雄的形象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盱眙有县无城”,只有几座象征性的“城门”。杨绵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历经20多年的实地考察、考证研究,终于弄清了盱眙城墙与抵制侵略的来龙去脉。其中关于盱眙境内的地质景观,如位于河桥龙泉村后山的“古来石”、位于盱城陡山附近的“万卷书”等,作者都通过他的经典之作描述了它们的现状、形成和流传的故事,使人们记住了这些宝贵的历史地质遗产,同时也为作者创作整理《淮畔沥铁血—烈士李桂五传》提供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 

1932年7月,南京国民党政府集结国民党中央骑兵第11旅、安徽省警备旅各一部及来安、盱眙等县保安团共数千兵力,开赴盱眙山区围剿红军游击队。国民党中央骑兵第11旅旅长名叫蒋侃如,曾经是李桂五的同窗。到了盱眙之后,他首先给李桂五写了一封劝降信,李桂五付之一笑,撕掉了劝降信。蒋侃如见劝降不行,采取了封锁红军游击队的策略。8月20日,向红军游击队发起了进攻。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红军游击队与敌人正面交战,他和战友们在百里长山和淮河芦苇滩上与敌人进行了诸多殊死的战斗。在激烈的战斗中,敌众我寡,红军游击队英勇反击,伤亡惨重。中共盱眙县委委员、红军游击队政治委员徐德文阵亡,司令员武飞受重伤后转移。盱眙县委书记、游击队副司令员李桂五率领剩下的百余人突围,未能成功,李桂五在负伤昏迷中被敌人俘虏。蒋侃如得知李桂五被捕后,一阵狂喜,他知道捉到了李桂五,就意味着他这次“剿共”大功告成。同时,他又痴心妄想,要是李桂五投了降,他的功劳岂不是锦上添花?于是,他来到狱中,对李桂五好言相劝,施以高官厚禄引诱,遭到李桂五严辞痛斥,敌人遂对李桂五严刑拷打。面对敌人的多种诱惑和威逼毒打,李桂五坚贞不屈,意志坚定。这时,西高庙一带42个土豪劣绅为报“借粮”之仇,用重金贿赂蒋侃如,要求就地“惩罚”李桂五。1932年8月30日,敌人向李桂五施以残酷暴行。李桂五在淮河之畔的一方高岗上壮烈就义时,他带领着他的战友一起奋力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微信图片_20210725081425.jpg

“暴雨如注,刑场上的敌人惊慌而逃。风雨之中,李桂五和穆绍臣两位烈士的家人拼命地扑上前去哭天喊地放声痛哭。暴雨过后,家人痛苦万分地将两位烈士的遗体收敛在棺木中,深深地埋藏在刑场不远的山岗上(几年后又迁移到水冲港的一块山地上)。” 

李银江在接受作者采访时说起一个细节:“得知敌人要杀害李桂五,我的父亲李学仁带领部分游击队员火速赶往,准备劫法场。到了现场,发现敌人人数太多,又是正规军,游击队员根本没办法救出李桂五。” 

为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烈士,盱眙县政府在簸箕湾水库北岸的一处山坳里建有一座纪念碑,是李桂五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建队的地方。水冲港小学校园北围墙内青翠的松柏下,立着一块纪念碑,碑上红字灰底刻着“中共盱眙县委员会成立地遗址”。纪念碑碑文上写着:“1931年9月首届中共盱眙县委成立的时候,第一任县委书记为李桂五。”

烈士李桂五,名年芳,号桂五,出生于西高庙。而西高庙也就是今天的桂五镇,是盱眙县唯一一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乡镇。 

磨砻淬砺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们的士气 

杨绵发也曾担任过一个集团的党委书记,现在已经是中国作协会员,对党史学习教育、弘扬正义精神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为了真实再现李桂五烈士的英勇事迹,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走访了解,通过烈士亲属的深切回忆,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用优美的文字叙述了英雄的战斗历程,用多彩的笔法再现了烈士的高大形象。作者在书中记载的“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泥土”时写道:“格外神奇的是,李桂五遗体下的鲜血竟然自然流淌成一个大大的鲜红的人形。一声惊天响雷带来一场暴风骤雨,烈士的鲜血融入了滚滚山洪向着浩浩的淮河奔流着……淮水激荡写壮歌,血色浩气舞长空;盱眙大地立丰碑,不朽英名贯长虹! 

微信图片_20210725081251.jpg

作者用深情详细记录了李桂五烈士的英勇事迹,为建党100周年奉献了一份厚礼,为家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作为一位盱眙县首任县委书记、盱眙红军游击队副司令员,表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表现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大无畏气概,是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是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是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是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铁的作风。是为民族解放,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绝对服从党指挥的自觉精神;是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有我无敌、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无限忠于人民、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是独立自主,大胆放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坚强的革命信念,热爱真理,崇尚科学,自觉为共产主义而永远奋斗的精神。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传承和弘扬李桂五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敢于担当,实现李桂五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坚持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团结,实现李桂五精神的创新性发展,正是作者浩然正气的集中展现,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情流露。 


注:杨绵发笔名胡杨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盱眙人,现就职于盱眙县中医院。社会兼职:淮安市作家协会、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盱眙县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在全国文学杂志和报纸副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上百万字,数十篇(部)作品获多类文学和征文奖,出版儿童文学《走入狼群》、诗歌集《季节与梦幻》、散文集《石头开花》,长篇散文《都梁梦华》《淮河洪流》《行走淮上》,长篇纪实文学《麟出云间》《淮畔沥铁血》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