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方打听,我和善道义工协会的部分会员终于得知抗日女战士孙秀兰的住处。冒着酷暑,我们拎着微薄的一点心意前去拜访她老人家。
孙秀兰1924年出生于睢宁县堎城区孙庄村一个普通家庭,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新四军四师卫生部、三野四院、三野二院和解放军第九九医院当战士。1956年服从命令转业,就地安排在解放军第九九医院为无军藉工作人员。1958年3月,因部队精简经上海警备区批准,从解放军第九九医院退职,后随丈夫陈茂敏转业到盱眙安家落户。
当我们见到她老人家的时候,她正坐在轮椅上打盹,满头银发那么柔和。老人家生了6个孩子,五儿一女,从医院退职后,就一心扑在家庭上,相夫教子,如今6个孩子都成了国家栋梁之才。6个孩子虽然分散在各地,但是对老母亲的照料一点儿都不马虎,轮到哪个孩子,那孩子夫妻俩都赶回来亲自照顾。这不,接待我们的是她的长子——陈建东,一个儒雅的的老人。陈建东喊醒了老人家。老人家虽然因为摔伤,刚从医院出来,但是精神矍铄,面目慈祥。我们跟她打招呼,对我们的冒昧前来,打扰她休息,表示抱歉,老人家和我们笑着说,没关系,她喜欢我们去陪她说话。老人家很健谈,对于最近的事情,思维还是比较明晰的,可惜,对于以前发生的事情,已经模糊了。老人家白净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她的一对眉毛已经掉光了,眼睛有些白内障,眼窝深陷,肌肉松弛,满头白发,找不到一点黑色的踪影。通与过陈建东夫妻俩的攀谈,我们得知孙秀兰老人家的一些情况。
儿时,孙秀兰与宿迁县龙河区鲍陈镇的陈茂敏订亲。1944年,在淮北中学读书的陈茂敏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抗日前线。1945年春,当得知陈茂敏已成为一名卫生员,而其所在的部队已经到了鲁中地区时,孙秀兰激动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天没亮,便瞒着家人踏上了去鲁中之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从此变成了革命战士……
经过胆战心惊的奔波,孙秀兰和同行的妇女终于到达了山东曲阜,找到了新四军。但到那儿以后孙秀兰才知道,陈茂敏已经随大部队过了黄河,奔赴新的战场。留守在曲阜的新四军卫生所领导接收了她们,让她们帮助做护理伤员、洗衣等工作。
身处随军的卫生所,孙秀兰尽管从未上过战场,但这位当年稚气未脱的农家姑娘,依然从前线送来的伤员身上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身处后方,尽管远离战场,但艰苦程度并不亚于前线。“都靠自力更生,有啥吃的都先供作战部队,一切以前线为第一。”在卫生所工作期间,由于缺衣少食,孙秀兰和战友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仅剩的一点粮食要留给伤员吃,而她们只能四处摘野果、挖野菜充饥。有一次,为了躲避鬼子飞机的轰炸,卫生所被迫转移到山洞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这段时间里,她们每人每天就发几粒盐,饿了就吃些山枣野果,渴了就到处找水喝。
后来,卫生所奉命随大部队北撤。过黄河时,人多船小,上有敌机轰炸下有湍急流水,很多战士被水冲走。孙秀兰是拼命抓住一个大个子战士的皮带,才侥幸渡过了黄河。后来才知道,跟她同行的十一名战士仅活下三人。过了黄河以后,孙秀兰见到了阔别已久的陈茂敏。此时的陈茂敏已经是一名见习军医。1946年,部队为他们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为了便于二人生活与工作,组织上把孙秀兰也安排在四院一所。从此,孙秀兰紧随作战部队,转战南北,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
抗战胜利后,孙秀兰又跟随大军南下,投入到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中。她先后参加过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场战斗。无论是在部队医院,还是复员到地方,她始终保持和发扬部队优良传统作风,从不居功自傲。如今,老人家和子女在一起过着平淡的生活。尽管如此,她无怨无悔,从未向国家提过什么要求。她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能够平平安安活下来,比什么都幸福。
提起老人家的饮食和睡眠习惯,陈建东告诉我们,老人家喜欢喝酸奶和脑白金,喜欢吃肉,水果、蔬菜也吃,每天睡眠达到12小时左右。临走,我们合影留念,我忍不住轻轻抚摸了一下她的手臂,又摸了摸她的银发,在心里默默祝福她年年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