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贺子珍故居,纯属偶然,抑或是冥冥中的必然?

2021年10月20日清晨,井冈山火车站。结束了银河悦读网组织的于都—瑞金—井冈山“圣地寻根”之旅的文友,纷纷要从这里返回自己的城市。大家相互道别,恋恋不舍。最后只剩下我、玉凤和陶敏三人,我们要乘傍晚的高铁回北京。距发车时间还有六七个小时的“空白”,不知该如何打发?

我是一个不喜欢提前做功课的人,总觉得,不期而遇的邂逅才是最有魅力的。这种嗜好的最大缺陷就是计划不周,容易遭遇目前这样的“困境”。空荡荡的站前广场,显然也不给我们满足购物欲的机会。“走走看吧”,我无奈的对她俩说。话音刚落,几位出租车司机忽的一下把我们团团围住。

一位黑黑瘦瘦的男子抢先走到我们跟前,操着一口听得懂的普通话问我们:“你们想不想去贺子珍故居看看?”意外的惊喜让我脱口而出:“想!来得及吗?”“来得及!还能去三湾改编的地方看看哩!”“哦,太好了!要多少钱?”“200元。”“成交!”计划外的“贺子珍故居之行”就这样启动了。

贺子珍,集“永新一枝花”、“奇女子”、“神枪手”、“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长征30女杰”诸多美誉于一身,是毛泽东主席的第二任妻子,响当当的中华巾帼英雄,她的故居什么样?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一种兴奋的期待潮水般在我们内心涌动。

一路上,细雨纷飞,道路两旁的植被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我把车窗玻璃摇下一条缝,有意让清冽的空气涌入车内,我贪婪地嗅着吸着,心旷神怡。01.jpg

顺着七拐八绕的盘山公路,车子径直开进山坳,一座清新静谧的小山村缓缓进入我们的视野。一块石碑上标注,这里就是贺子珍出生的地方——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黄竹岭。

位于江西西部罗霄山中段的永新县,并非寻常之地。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为楚疆。自古有吴头楚尾之争,险要的山势和水路两边的交通使它成为通往明港、金冈山、吉安的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水土,想必会给贺子珍的生命注入非同寻常的因子吧?

雨歇了,空气中氤氲着潮湿的水气,几十户人家的住房高低错落,质朴,洁净,一湾清亮亮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没有犬吠,没有鸡鸣,一副不愿被外界打扰的姿态。谁能想得到,近百年前,一场惊天动地的“永新暴动”就在这里发生。

许是快到午饭时间,宁静的村落里,很少看到有人在外面走动,偶尔看到零星的几个身影,也是心无旁骛地匆匆走着,无人注意我们的到来。或许,对陌生人的造访,这里的人早已司空见惯。

只是,我一时难以适应。刚刚从火爆的井冈山下来,习惯了红色打卡地的炽热气氛,熟悉了红旗漫卷、人流如织、身着红军服的大人和孩子们一列列从身旁走过的激情浩荡......与这里的冷清相比,似有云泥之别。

停好车,司机把我们领到一幢老房子前说,“这就是贺子珍的故居了!”一时没反应过来,我愣住了。天,这就是贺子珍的故居?这就是毛泽东主席第二任妻子的家?简直不敢相信!它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故居全貌.jpg这是一幢略显孤寂的独立老屋。房子是砖木结构的,几层黑黢黢的瓦片铺在房顶上,屋顶两旁是江西特有的飞檐翘角马头墙,看上去还挺新的,不知是否重新修缮过?黑红相间的砖石散发着旧日的气息。据说,这是永新县上个世纪所特有的青砖瓦房。最醒目的是简易门的门楣上那块红色牌匾,不知谁人书写的“贺子珍故居”五个金色大字,动人心魄。

故居的大门敞开着,不用买门票,也没人出来迎接我们,估计看房子的人回家吃饭了。久不住人,这座老房子就像一个历尽沧桑看破红尘的孤独老人,不动声色地望着我们,没有叹息,也没有讶异。

印象中,名人故居的风水都很好,要么“山环水抱”,要么“负阴抱阳”,孑然而立的这间老房子,前无水,后无山,连个院子都没有。怎么可以如此普通呢?

或许担心房子被水淹,故居建在高处。大门正前方是一条不宽的水泥路,再过去,是一片围着栅栏的菜地。菜地后面是“断坡”,坡下的小路、树木和庄稼地和远山,尽收眼底。为拍出故居全貌,我钻进菜地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可无论站在哪个位置上,都因距离太短,不能完整呈现故居正面的全貌。只好拍了个侧景,多少有些遗憾。

放轻脚步,怀着虔诚之心,我们走进了贺子珍故居。

应该是100多年前的老屋吧,满眼陈旧、颓唐,极易让人产生时光倒流之感。跨进低矮的门槛,出现在眼前的是厅堂。印象中,这里应该是最考究的地方,就像我曾在许多老宅看到的那样:正中靠墙悬挂着名人的字画,两边贴着寓意不俗的对联,有长案,案上陈设着座屏、牌位、瓷器、石玩等,两边有椅,厅堂两侧对称放置椅子与茶几......规整、厚重、典雅,第一眼就会让人毕恭毕敬。可这个厅堂太简陋了,正面的墙壁光秃秃的,长案破旧,案上的陈设也很普通,紧挨着的半扇圆桌也是一副快散架的样子,一阵凄凉涌入心头。

屋内光线昏暗,幸有一片阳光从屋外射进厅堂。07.jpg

屋里还算干净,地面、桌面没有杂物,想必每天还是有人打扫的。司机说,这村里还有不少人家与贺子珍沾亲带故,收拾屋子的人也应该是贺家的亲戚吧?都说故土难离,无论外面的世道怎么变,无论这里是否出现过显赫的人物,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还是固守着自己的老宅,同时也守护着贺子珍的故居。应当好好感谢他们。遗憾的是,他们这会儿都不在,不能跟我们聊点跟贺子珍有关的事。

从厅房往里走,两边是住房。贺子珍哥哥贺敏学的房间在左边,贺子珍和妹妹贺怡的房间在右边。每个屋子里,除了一张老式旧床,一张书桌,再无它物。

贺子珍住的房子应该叫“闺房”吧?望着她睡过的那张旧床,隐约可见不算精致的雕花,想象着豆蔻年华的贺子珍斜倚床头读书的样子,不禁莞尔一笑。

屋子尽头有个窄窄的木质楼梯通往阁楼,不知还能不能上去?也不知上面有什么?尽管好奇心爆棚,终归无人引领,我们还是自觉地止步了。

靠近厅堂有一间小小的厨房,里面有灶台,石磨,这间老屋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就应该是这里了。遥想当年,这里也是热气腾腾的吧,带着辣味的饭菜香气四溢......如今,物是人非。静默无语的冷锅冷灶,不免让人心酸。

深吸一口气,淡淡的霉味在鼻腔里游走。不由想到,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住在如此偏僻的山村里,天地狭小,眼界逼仄,大概率只能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而贺子珍兄妹却能义无反顾走出大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重回厅堂,两面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照片,揭示了这间普通民屋最不平凡的身份。透过那些大多模糊褪色的的黑白影像,血与火交织的往日岁月便一幕幕悄然上演......

c8177f3e6709c93dc91128e70779a2d4d000548f.jpg1909年9月28日。中秋。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的祖屋响起婴儿的啼哭声,像一声声稚嫩的号角,打破了山村的沉寂。望着星空高悬的玉盘,父亲为刚刚出生的长女取名桂圆。她的相貌随了母亲温土秀,皮肤白皙,瓜子脸,眉清目秀。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半封建社会,贺家能送贺子珍姐妹上学,实属难得可贵。上学后的桂圆,自取学名自珍,取善自珍重之意。后在中央苏区保管文件时,她又把自珍写成子珍,一直沿用至今。但据说,毛泽东给她写信,还是称她自珍。

      贺子珍在秀水小学读书时,特别喜好国文课,读了不少诗词和古文。文天祥的七律《过零丁洋》和于谦的《咏石灰》等诗句,深深地影响着这个生长在民族忧患年代的女孩子。

1922年夏,贺子珍考入福音学校读书。此时,13岁的她已经出落成一个标致的大姑娘,秀美的面容,脚穿白袜黑鞋,脑后一条黑亮的大辫子格外引人注目,人称“永新一枝花”。“她样子显得文静娴雅,但是性格却很强,倔强”,当地人这么说。

难以想象那个时代的贺子珍到底啥模样?如今耸立在井冈山茨坪的贺子珍塑像,被人们称之为对这位传奇女性的“历史断想”。清秀可人的相貌,嘴角微抿,长长的大辫子搭在胸前,双手握着斗笠,眼神里透出刚毅的光。

贺子珍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有人说,她虽然出生在富裕之家,但对底层民众仍怀有极大的同情。后父亲又遭陷害入狱,让贺子珍更加决绝地投身革命。也有人说,她是被哥哥贺敏学带上井冈山的。还有一种说法最为浪漫:1926年7月,一位身穿棉布长衫的人来到永新,开办了农民夜校。正是这位长相文弱的年轻人,当年引领贺子珍走上革命道路,他叫欧阳洛。

现存的历史档案证明,“正是在欧阳洛到永新的一个月后,贺子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一年,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的洪流中,作为永新最早剪掉辫子的女性,18岁的贺子珍出任永新县共青团书记,不久被选为国民党永新县党部妇女部长。这一时期,贺家兄妹贺敏学、贺子珍、贺怡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人称永兴三杰。”src=http_%2F%2Fwww.jian.gov.cn%2Fuploadfile%2F201709%2Fca995121e8.jpg&refer=http_%2F%2Fwww.jian.gov.jpg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杨沫自传体的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年轻的知识分子林道静也是在共产党人卢嘉川的引领下投身革命的,在白色恐怖黑云压顶的时代,卢嘉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的人生,她深深地爱上了卢嘉川......也有资料说,欧阳洛曾是贺子珍最早的恋人,但他后来不幸牺牲了。

无论哪种说法都证明一个铁的事实:贺子珍走上井冈山之前,已经不是向往革命的普通青年学生,而是一名中共党员,有了救国救民的坚定信仰。

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大肆搜捕和血腥屠杀。江西永新80多个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捕。农民自卫军被缴械,大哥贺敏学入狱,贺子珍父母被迫逃往外地......18岁的贺子珍和其他共产党人一样,从血泊中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继续投入战斗。

1927年7月,贺子珍参与组织策划宁冈、安福、莲花三县农军围攻永新,史称“永新暴动”。暴动的农军曾一度占领县城,但敌人旋即发动反攻,贺子珍带领农军把守永新南门,留下了手持双枪的一段传奇故事。后来,寡不敌众的农军付出惨重代价,贺家人更是首当其冲,贺子珍最小的弟弟就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激战后的县城笼罩在夜幕之中。此时,祠堂里众人焦急的会商退兵转移之路,参加暴动的十位女性只剩下贺子珍一人。夜色中,有人大声喊道,“上井冈山!”就在贺子珍19岁那年,她走上井冈山,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位女战士、女党员。也就是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04.jpg很想知道贺子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什么情形?贺子珍外孙女孔冬梅在《我的外公毛泽东》中写道:“当时外公穿的是一身破旧的灰布中山服,同其他几个人一样,脖子上系了一条红色识别带。他个头很高,很消瘦,颧骨都突出来了。头发从中间向两边分开,比较长。皮肤晒得很黑,神色上还留有经过激战后没有恢复的疲劳。但是一双眼睛很有神,显示出他的睿智、温和与毅力。他的脚走路有点不得劲,那是因为长途行军磨伤了脚,没有及时治疗,伤口化脓了。”

看到贺子珍的那一刻,毛泽东也有些惊讶。他没有料到,在井冈山的“头面人物”中,竟有一个年轻姑娘。“她是永新的干部,叫贺子珍。”毛主席爽朗地笑起来,他握住贺子珍的手说:“很好,很好,今后我们共同战斗吧!”

“我的外婆又是一位热心肠的人。第一次见到我的外公毛泽东,发现了他磨伤化脓的脚,当天就不由分说为他擦洗换药。这件事外公一直记得。外公明白:这确实是一位今后可以与自己共同战斗的好姑娘。”

贺子珍与毛主席的恋爱故事有很多版本,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贺子珍双枪救主席的故事。某日,毛主席、朱德等人在开会,贺子珍也在场。这时敌人来了,贺子珍英雄得很,她骑上一只光马(没有马鞍),手上拿着两枝枪,东西各放一枪,把敌人引开,敌人顺着打枪的方向拼命追,她转了一圈,把敌人甩掉就不见了。有人说,毛主席正是“看中贺子珍有文化,是当地的才女,而且有性格,为了革命宁可牺牲自己的精神”,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最有可信度的还是孔冬梅在《我的外公毛泽东》中的描述:“1928年春,外婆和外公先后来到井冈山下永新塘边村发动土地改革。当地客家方言难懂,外婆是外公的翻译,两人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感情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最终定情并完成了《永新调查》,在战火中开始了毛、贺年婚姻。”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十年婚姻,诞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注定是不平凡的。

从很多记载上看,毛、贺成为夫妻,始于毛泽东对贺子珍的追求。但生性倔强的贺子珍,从来不会“小鸟依人”,哪怕身负重伤,也要咬牙自己扛着,不让毛主席为她“分心”。

011.jpg那是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突然响起了刺耳的飞机轰鸣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可倔强的她完全不顾个人安危,忙着组织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数枚炸弹。贺子珍倒在了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头上、胸脯上、臂膀上有17处(直到死后火化时发现,还有残存的弹片没有取出)。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毛泽东听说后,十分心疼,立即把自己的担架和警卫员派给了她。贺子珍坚决不同意,一再说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大家行军,一再央求组织把自己寄放在老百姓家。这怎么可能呢?大家不由分说轮流抬着她前行。遇到山高路陡,担架上不去,大家就背着她爬过去。等伤势稍好一点,她就再不肯上担架了,坚持自己走。

必须载入史册的,是她和其她29位中央红军女战士一起,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艰苦的漫漫长征路,被人们誉下载.jpg为“30女杰”。

著名女作家丁玲说,参加长征的妇女当然是“贤惠的女性,但她们又是一批能吃苦耐劳的女性,不然就不可能长征二万五千里,从江西一直走到陕北”。她们有马,但她们常常不骑。不少人有丈夫,但她们常开玩笑说:“骡子比丈夫好。可以没有丈夫,但不可以没有骡子。”怀孕是最苦的,有些妇女说,在长征途中怀孕堪称最大的灾难。挺着不断胀大的肚子日夜行军可不是闹着玩的,骑在马背上也一样不好受,孩子生下后又得扔掉......她们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很多资料都说贺子珍个性太强,常跟主席争吵,导致她后来离开了毛主席。现在想,很可能由于她那时的年轻任性吧。她虽是领袖夫人,但结婚时不到20岁,骨子里还不是一个成熟女性,可她对毛主席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她为毛主席生了6个孩子,或夭折或丢失,最后跟在身边的只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出生时,又瘦又小。最是疼爱孩子的邓颖超轻轻抱起她,仔细端详着说:“真是个小娇娇。”娇娇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毛主席后来给她取了个学名“李敏”(姓李,是因为毛泽东当时用李得胜的化名,单名敏,是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03.jpg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最后弥留之际,发现李敏站在面前,但已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做了一个圈给女儿看。这个圈,是否指要照顾好贺子珍呢?因为贺子珍的乳名叫桂圆......

有资料证明,贺子珍留下照片最多的就是延安时期,给他拍照的美国记者斯诺还专门撰写了《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小传》,1937年1月25日,在美国《生活》周刊上,首次刊登了关于《中国漂泊的共产党人的首次亮相》的报道,其中就有两张斯诺拍摄的照片。其中一位是毛泽东,当时斯诺觉得毛泽东头发太长,便给毛泽东找来了一张军帽,于是便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照片,在这张照片的旁边,有英文注释道:这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的头颅值25万大洋。贺子珍照片的注释写道:这位是这个值25万大洋的领袖的妻子。

 我赞许这样的观点:“贺子珍是红军时期我军少数女将之一,她像一朵绚丽的井冈之花,在大革命的疾风骤雨中成长,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枪林弹雨中成熟,历经了红色军队从初始到壮大的全过程。她的身上凝聚了红军女战士的种种美德,她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和顽强不屈的历程分不开,她的无私精神和品质是井冈山红色战士的光辉写照。”应当承认,贺子珍陪伴毛泽东的十年,正是中国革命最艰难最曲折的阶段,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留下一段不可磨灭的佳话。

微信图片_20220226014848.jpg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走完了她75岁的人生历程,党给了她公正的评价:“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

 伫立在贺子珍故居,凝视着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巨幅合影,感受着贺子珍毫不掩饰的笑靥,我仿佛听到她无拘无束好有穿透力的笑声,竟是那样天真无邪,幸福满满。站在他们的合影旁,我们依次拍照留念,定格了人生中分外难得的宝贵瞬间。

故居外,竖立着一尊贺子珍的半身塑像,姣好的面容透着刚毅的神情,旁边是一座打开的石刻大书,刻录着她不朽的生平。

“永新暴动率众冲锋黄竹岭人神枪手,巾帼领军挥师挂帅井冈山上穆桂英”,这是镌刻在黄竹岭牌楼两旁的对联,是乡亲们对贺子珍传奇人生最服气的总结,更是这位巾帼英雄最璀璨的丰碑。

故居不远处,一棵独自耸立的400年古柏躯干茁壮,枝繁叶茂,英气浩荡,澎湃着历尽沧桑而不衰的生命张力,宛如一顶高高耸立的巨型绿伞,洒下一片荫凉。不远处的草丛里,几只羽毛艳丽的公鸡母鸡正低头寻觅地里的虫儿,远处小道上,两只似乎带着仙气的大白鹅挺着胸悠然向我们走来......忽然想到,儿时的贺子珍应该在这棵大树下玩耍过,还是女孩子的她,有没有想过她的未来?是否预见到她会有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她一定不会想到,日后的自己将会与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那么密切的关联”。

我在心底轻轻唤了一声,子珍,我们来看你了。

1646594675850996.jpg1646590819362198 (1).jpg

1646618659782102.jpg



  (2022年3月7日凌晨写于海南陵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