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董力生这个名字,当今的人们知之不多,但讲起中国军事博物馆那辆在淮海战役中支前的独轮小推车,人们都会如陈毅元帅那样感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辆独轮小推车,便是董力生当年支前使用过的,如今是国家级文物。
董力生名字由来
地没名难送饭,人没名难呼唤。董力生出生的那个年代,妇女地位低,一般人家的女孩连个名字都取不起[1]。在旧中国,一个人的名字是有名有姓有字有号的。比如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又因仲伲是第二的意思,唤作孔老二。这么复杂的名字,孩子出生后,都要送些银子给村里的读书人,帮忙取个名字。贫困家庭,一般就不能女孩子取名字了。董力生是到了18岁那一年,才有了自己名字的。
那是1940年11月,日本军国主义已占领华东大片土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政治部进入敌后赣榆,成立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国共产党发展群众抗日组织,组织妇女群众学习文化,董力生积极参加。董力生被党组织选任为村识字班班长、妇救会会长、农救会会长。这个时候,董力生和村里妇女一样,还是没有名字,多以毛丫、大姐呼之。村民仍习惯称呼董力生为“董大姐”,但董青墩村叫“董大姐”的妇女有好几十位,县区新到的干部到村里工作,都不知道找哪个“董大姐”是好。赣榆县妇救会会长王新宇,见她思想好,求进步,劳动积极,是妇女的好榜样,便给她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董力生,勉励她自力更生,好好劳动,改变自己命运。自起,董力生有了自己的名字。
有了自己名字的董力生,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参加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董力生带领妇女开垦10余亩荒地,当年收了2000多斤粮食。她的事迹登上了报纸,轰动了整个敌后根据地。1943年冬,董力生“双喜临门”:一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是被评为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区劳动模范大会,受到萧华、谢辉等八路军领导的亲切接见,会上还领到“奖品”一头毛驴。董力生在1985年4月20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在我的记忆中,那是1943年冬天,我在莒南县参加区劳模大会,当时是由工作人员纪杰带我去的。萧华、谢辉等首长到会讲了话,会上奖给我一头毛驴。当时受奖的还有我县徐班庄的,奖了一匹马。”
后来,董力生就赶着这头毛驴,推着独轮小车,加入到支前队伍中。
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独轮车
董力生赶着毛驴推着独轮车支前,是在赣榆成立担架总队之后的事。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国共两党停战协定。1947年春,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为华东野战军击破国民党军的攻势,华东军区决定在赣榆县组建一支1600余人的担架队,支援前线。董力生是第一个报名参加担架队的人。区长见她是个女的,怕她吃不消,没有批准。
董力生懊恼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阴云不散,手里拿着一束喂毛驴的干稻草。董力生边走边想:革命一天不胜利,就没有咱老百姓的好日子过。解放军在前线流血牺牲,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我是共产党员,我非去支前不可。
打定了主意,董力生的眉额舒展开来,悄悄在家里准备着,私底下打听着担架队的出发时间。
踊跃报名参加担架队的人真多,足足有4000多人。华东军区决定成立赣榆担架总队,下辖6个大队,任命战业山为担架总队总队长,温其彬为担架总队政委。
7月5日,赣榆担架总队在金山集合出发时,董力生牵着毛驴,也悄悄地跟着担架队出发了。
担架队员都是由农民组成,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支援前线面临两大困难。第一是敌机俯冲扫射,队员们不知道如何疏散隐蔽;第二是连续作战,夜间无法睡觉。特别是前方部队开展运动战时,担架总队的任务就两个字:走路。夜以继日,翻山越岭,不停地走,时间长了,他们竟能睁着眼双腿不停,人却已酣然入睡。一段时间下来,政委温其彬发现了董力生身影。
温政委劝董力生:“担架队支前都是体力活,女同志难以承受,你还是回去吧!”
董力生不听,赶她走,她也不走。
总队长战业山只好把董力生留下来,交代男队员给予特别照顾。
董力生是担架队里的唯一一名女队员。有些人笑话她说:“大闺女抬担架真稀罕,这又不是扭秧歌,耽误了任务可怎么办?”
董力生知道领导们的好意和男队员的笑话后,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像男同志那样,保证完成任务。一次,担架队遇到敌机盘旋轰炸,弹片搅着尘土满天飞,许多队员没有见过这个阵势,顿时慌了神。董力生见状,大声高喊道:“大家都快趴下,要冷静,不要暴露目标。”
队伍躲过了敌机的轰炸扫射,到了目的地进行整编。大家觉得董力生勇敢沉着,不辞辛苦,便选她当班长。
当了班长的董力生,代表全班向全总队提出了挑战:一、保证没有开小差的;二、坚决完成任务;三、照顾伤员要周到;四、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
智慧的头脑,闪光的金子。董力生不仅勇敢,而且善于动脑筋。她为担架队能够在崎岖山路、战斗激烈环境中步伐协调,创作了一套担架号子:
甩左手啊!嗨呀!甩右手啊!嗨呀!前高后低啊!嗨呀!前蹲后举啊!嗨呀!脚下不平迎门趋啊!嗨呀!乱石打绊啊!嗨呀!两脚把滑啊!嗨呀!左手压杠啊!嗨呀!右手压杠啊!嗨呀!
这样前呼后应,步伐协调,遇到好一些的路,发一声欢呼:“一马平川啊!”众人齐应:“嗨呀!”
这套担架号子后来在担架总队中推广,有效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就这样,董力生跟随赣榆担架总队,牵着毛驴,抬着担架,推着独轮小车,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的支前工作。因工作突出,赣榆担架总队被华东军区授予“钢铁担架队”荣誉称号,董力生被授予“担架英雄”荣誉称号。
董力生使用过的独轮小推车和担架,如今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大厅里,向人们诉说着平凡而美丽的故事。参观者每每站到这辆木制的支前独轮小推车前,讲解员便会把一个苏北人民特别是赣榆人民非常熟悉的名字,会同那辆支前独轮小推车一起,深深地印入参观者的心扉。
华东地区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董力生成了“担架英雄”之后,如王新宇给她取名字时希冀的那样,不断地改变着向上向好的人生命运。
1949年3月,董力生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0年9月,董力生又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会议期间,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专门接见董力生,还赠送董力生一支黑色金星钢笔和一本学习纪念册。在纪念册上写上“送给我们英雄董力生同志留念”13个字,落款是“朱德、康克清”,日期是“1950年9月27日”。
在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董力生见到了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梁军的图像还印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券上。董力生非常羡慕梁军,主动向她求教。
会后,董力生又参观了北京机耕学校,看到了许多妇女兴高采烈地在学校开着拖拉机,暗下决心:我也要做个拖拉机手,参加祖国建设。
从北京回来后,董力生立刻向党组织提出了想当拖拉机手的愿望,1950年10月,经党组织批准,董力生被派往广北农场学习开拖拉机。农场干部职工热烈欢迎这位全国支前模范。
事后,董力生回忆说:“在广北农场学习之初,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自己文化水平低,学习使用拖拉机理论时,笔记抄不下来,甚至讲解都听不懂。学到机器原理时,大大小小的零件一大堆,每个零件的名称问好几遍才能勉强记住,这非常苦恼。”
但董力生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听不懂的就一次次向老师请教,记不住名称,就不眠不休地背,最后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使用拖拉机所需要的知识融会贯通,为驾驶拖拉机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
董力生说:“在学习驾驶技术时,坐在大机器的轮盘后面,面对着轰鸣的拖拉机,心情十分紧张,手忙脚乱地操作着拖拉机,尽全力握紧方向盘,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董力生通过一次次地实践和锻炼,驾驶拖拉机的技术不断提高,终于能开着拖拉机自如地飞驰在沃野上,成为了华东地区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1952年4月,董力生随中国赴苏联参观团访问苏联,苏共总书记斯大林赠送给董力生一件军服。回国后,董力生穿着这件军服,驾驶拖拉机拍照,登上了《华东画报》封面。
1953年10月,董力生跟随贺龙元帅率领的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馈赠给董力生一台留声机。
在革命老区,董力生的传奇经历和昂扬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本文仅在银河悦读网和《时代标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江苏》一书上发表,严禁其他网站和公众号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