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每每回望2021,总会产生一种“很燃”的感觉,血热,心更热。年轻人都知道,“很燃”是个网络热词,大概意思是让人很热血、很亢奋的状态。按说,笔者已年近古稀,早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很奇怪,我还是那么“易燃”。

人生最燃的经历,莫过于年逾花甲创办了银河悦读中文网。一位老领导听说后,“毫不留情”甩给我一个评价:“你呀,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打小跟我同住一个楼爬墙上树捉迷藏的闺蜜东宁更是把我一眼看穿,“你就像穿上了红舞鞋,除非跳不动了,否则你会一直跳下去”。活到老,干到老,燃到老,这或许是我的宿命?!

其实,看上去“很燃”的我,也有过多次“灭火”的冲动。只是,内心深处的火苗始终没有彻底熄灭,就像一根蜡烛,只要碰到更旺盛的火种,就会忽的一下燃烧起来。

 2021年,数不清我被“点燃”了多少回,印象最深的有三次。


瞻仰嘉兴南湖红船,很燃

2021年4月,我和文友参加了银河悦读网发起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船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及银河悦读中文网四周岁生日”的红色文旅活动。

站在南湖湖畔,凝视着那艘孕育中国共产党的摇篮——嘉兴红船,身为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我的内心波澜起伏,久久无法平静。

100年前的旧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就像千疮百孔的烂朽之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风雨如磐,谁能担起救国救民之重任?谁能拯救我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和光明!

 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13位代表,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然而,他们却是深埋大地的火种,必将以无法阻挡的信仰力量形成燎原之势,引领着几万万劳苦大众冲破黑暗奔向光明。

一大会议开到第四天,为躲避巡捕搜查,13位中共一大代表被迫从上海法租界转移到嘉兴南湖。借着这艘在湖面上荡来荡去的画舫做掩护,他们庄重地通过了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十几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就在这狭小的船舱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会议闭幕时,全体代表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他们一起举起拳头,轻声呼出了时代最强音:“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了不起的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1619365370299974.jpg

彼时,停靠在南湖岸边的红船,在和煦的阳光下静若处子。有多少人可以预见,我们的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如今已经发展为党员总量突破9000万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

想想看,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燃的奇迹吗?!

“一棵参天大树究竟能长什么样子,在最初那粒种子的基因里面就已经确定下来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标识是什么,在建党之初就已经确立,这就是‘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原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由此展开而发扬光大。

站在“红船精神”的发源地,反复咀嚼“红船精神”的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忽然,一个全新发现让我瞬间泪目:“红船精神”不正是我们银河悦读网苦苦寻觅的精神坐标嘛!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网站同样如此。银河悦读网成立已四载,要用什么样的精神统领我们的行动,带领成千上万的文友一道前行,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1619365603718544.jpg气势磅礴的“红船精神”让我豁然开朗:首先,我们是国内首家以中老年为主体覆盖全龄段的文学艺术网站,还被中国妇女报誉为“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符合“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其次,网站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不少困难和挫折,尤其是资金链断裂造成的举步维艰,最是需要弘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第三,网站是为广大文友服务的公益平台,更应提倡奉献精神......想到此,精神为之一振。

“嘉兴红船燃火种,百年峥嵘铸精神”。从那天起,我们就把“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志愿奉献”写进网站的精神旗帜,满满的底气和自信由此生发。

面向红船,我们自发地列队站齐,在邵魁先生器宇轩昂地指挥下,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洪亮的歌声在嘉兴南湖的上空飘荡。

回望2021年的嘉兴红船,作为我党初心的象征,她已化作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

 

走进长征出发地于都,很燃

说到于都,首先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于都老红军的后代葛江洋大校。正是在他的反复引荐下,我第一次知道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在于都,那里是长征精神的发源地。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长征是从瑞金出发的。

2021年10月,我和文友参加了银河悦读网发起的“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7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的红色文旅活动。

10月17日,恰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日,也是我们“于都——瑞金——井冈山”圣地寻根之旅的开启日。1634922202117648.jpg87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从这里出发,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战强敌、跨激流、翻雪山、过草地,向死而生、浴火重生,最终胜利会师,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正如斯诺所言:“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那天,我们每个人都穿上了浅灰色的红军服,戴上八角帽,扎上皮带和绑腿,站在镜子前细细端详,神气,俨然也当了一回红军。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瞻仰了毛主席长征出发前的旧居——何屋;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走进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含泪观看了长征源合唱团震撼人心的演唱《长征组歌》;驻足在87年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踏上长征路的渡口,望着风平浪静、祥和宁静的于都河,我们沉浸在百感交集的追忆中......

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因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华民族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启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1月,长征红军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

有人说得好,世界上,从没有一条路,能被人们喻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也从没有一条路,能让我们如此为“中国红”壮志澎湃。这条路,就是长征路。

1635919716544179.jpg最难忘,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一块巨石上镌刻的周恩来的两句话令我们动容:“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两句话,牵出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

 中央红军出发长征时要渡过的第一条大河叫于都河,当时河面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大部队要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

可是,短时间内,从哪儿搞到这么多木材?听闻红军架桥需要木料,渔民们自发地划来自家的小船,拆下自家的门板、床板,把所有能用的木板送给红军。一时间,于都城出现家家“夜不闭户”的奇观。

一位姓曾的大爷,执意要把自己留着准备做棺材的寿木捐献出来。红军战士不忍收下,曾大爷着急地说:“这位同志啊,怎么硬是不通情理,红军打仗命都不要了,我捐几块棺材板算什么?”一位种南瓜的老俵想把瓜棚拆了把木板捐出来,红军战士连忙劝阻:“瓜还没熟,不要拆!”但这位老表掐断瓜秧,硬是拆掉了瓜棚,还给战士们熬了一锅南瓜汤。

为了不让国民党探子发现,红军只能昼伏夜渡。87年前的于都河畔,天色阴沉,寒意逼人,人头攒动,却听不到嘈杂的声响。四天时间里,于都青壮年都被发动起来,从每天下午4时开始,他们协助红军工兵架设临时浮桥,晚8时之前完成,协助红军趁着夜色悄悄渡河。次日天亮前,再将浮桥拆除,将木板分散隐藏于河岸边,河面不留任何痕迹。

正是依靠这些白天根本看不见踪影、晚上又奇迹般出现的浮桥,8.6万名红军指战员在34万于都人民的支持和掩护下,悄无声息渡过于都河,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长征......这一历史片段被后世誉为 “30万人保守住一个天大的秘密”

1635932035877116.jpg为给出征的红军战士备足口粮,于都父老乡亲没日没夜地准备粮食。他们靠手推土砻加工粮食,不让机器停,人员轮流上,短时间内就为红军筹集了18万公斤粮食。当地百姓只留下一些粗粮给自己;于都的妇女们点灯熬油连轴转,给红军指战员编织了几十万双草鞋......

最是难忘,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出的“草鞋地图”。有人写诗激情赞曰:“这双草鞋,踏遍神州万里河山,把穿着马靴的日本侵略者踹出中国,把穿着军靴的反动派踩在脚下,捧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除了无怨无悔的后勤供给,于都人民献出的还有鲜血和生命。长征前,于都苏区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扩大百万铁的红军”号召,踊跃参军参战。有人作过统计,1.6万余名于都儿女参加了长征。平均每7个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个是于都人,为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提供了人员保障。

踏上曲折蜿蜒的“红军长征小道”,美女文友于萍打开手机音乐,《十送红军》的歌曲沿途响起,我们边哼唱,边行走,情景交融,仿佛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绿叶每一朵小花都随着我们的歌声在律动......

坐下来休息时,导游告诉我们,其实,当年很多村民并不知道红军要去哪儿?更不知道为什么要“长征”?但朴素的感情告诉他们,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只要跟着红军走,就有饭吃,就有好日子过!

据介绍,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8.6万余人,赣南籍红军就有5万余人,队伍最后仅剩六千余人,平均每公里就有三名赣南籍烈士倒下......“于都人民真亲,苏区人民真好!”重温周恩来总理真情质朴的感慨,让我们再次体悟“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铁律,深谙“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

回望2021年的于都热土,作为长征精神发源地,她的一草一木都化作燎原的星火,见证了永不熄灭的信仰力量。

 

创作《百面战旗红》,很燃

若论2021年最燃的事,莫过于大型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创作工程的启动。银河悦读中文网有幸作为《百面战旗红》的承办方,亲眼见证了每一面荣誉战旗故事在银河悦读网呱呱坠地的高光时刻,无上荣光。

图片1.jpg最要感谢的,是被社会广泛誉为红色基因传承人的罗援将军,他是大型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的创意人。他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第一个提出,要在国家阅兵活动中增设老兵方队、展示荣誉战旗,以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告诫全军官兵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艰苦而辉煌的道路,牢记使命,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罗援的这一提案,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阅兵中,伴随着激昂恢弘的《钢铁洪流进行曲》,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有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大渡河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光荣的临汾旅”、“三八线尖刀英雄连”、“海空雄鹰团”等涵盖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荣誉功勋部队首次集中亮相,大展胜利风采。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战旗是荣誉的象征,战旗是胜利的标志。一面战旗就是一种精神,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每面战旗都是英烈的鲜血染成,百面战旗就是一部人民军队的微缩军史,更是我军发展壮大史上令人瞩目的鸿篇巨制,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军魂的集中体现。

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罗援将军心潮澎湃,萌生了撰写“百面战旗背后故事”的构想,并率先在其它网媒发表了30余篇,成为书写和传播战旗文化的先行者。

图片2.jpg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功。要把百面战旗故事打造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精品文化工程,亟需组织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合作攻关。感谢我老战友、十分熟悉我军军战史的战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叶征的热情引荐,我作为召集人,荣幸加入罗援将军领衔挂帅的《百面战旗红》核心团队。我们决定依靠银河悦读中文网以及相关部队了解情况并有一定文学造诣的同志,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大型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的创作,向建党和建军百年献礼。

从2021年5月至今,大型军史类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的主创团队,以战旗精神创作战旗故事,以平均每周一篇的速度,上线了32篇战旗故事,完成了近三分之一的创作任务。不完全统计,总阅读量200余万人次,每面战旗故事平均阅读量为8万左右,点赞评论量为12万余次 ,实现了思想性、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的完美统一。

忘不了,百面战旗之首的“铁军”战旗:铁军之兴,始于北伐。铁甲车队,发轫难挡。叶挺挥戟,独立成团。横扫千军,剑指武昌。党建军队,初显锋芒。百姓送盾,“铁军” 名扬。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打的英雄铁打的兵,铁打的精神铁打的魂。铁军铁心跟党走,党在心,枪在手,战旗永随党旗飘。四军伟绩,威震遐迩。党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旗巍巍长城,立万壑千仞雷劈不倒;猎猎军旗,经枪林弹雨浴血高扬。煌煌华夏,阅五千年人间沧桑,浩浩铁军,护十四亿百姓安康。(引自罗援将军《铁军赋》)

忘不了,“刘老庄连”的82勇士:他们同壕而战,同日殉国,同穴而葬,同旗映耀。无一苟且,无一孬种。生亦英雄,死亦豪杰。中华大地唯此一例,世界战史绝无仅有。“刘老庄连”就是这面高高飘扬的旗帜,面对日寇凶残如虎,英雄连队拼死抵抗,明知寡不敌众,也要血溅七尺;明知凶多吉少,也要向死而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这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引自罗援导语)。

最新logo.jpg忘不了,壮士一跃万世铭的“潍县团”: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战友一个一个地倒下,眼看天就要亮了,还没有攻进城内。怎么办?生死瞬间,5连副指导员庄兆谦怒目圆睁,挺直腰杆,把驳壳枪往身后一插高喊:“同志们,我们没有路了,必须尽快攻进城内!共产党员跟我往下跳!”说完,第一个纵身跃下城墙。夜色与火光中,冒着枪林弹雨,5连年轻的战士们,怀着复仇之心,为着理想与胜利,向着未知的黑暗与死亡,跟着副指导员坚定地跳了下去!没有害怕,绝不犹豫,一往无前。一个又一个,如雪花般,片片飘落;如陨石般,掷地有声。这种压倒一切敌人和艰险而不被敌人和艰险所压倒的战斗精神,震撼了战场上的所有人——无论是其他连队的战友,还是为之色变的敌人。

忘不了,猛卒过海直捣琼崖的“渡海先锋营”;忘不了,夜袭阳明堡、虎口拔獠牙的“战斗模范连”;忘不了,“上甘岭上立国威、打败美帝野心狼”的 “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特功八连”;忘不了,攻无不克的“金刚钻团”;忘不了,死打硬拼的“白老虎连”;忘不了,叫响“两不怕”,壮志为国酬的“阳廷安班”;忘不了挺进西藏、穿越昆仑铸忠魂的“进藏先遣英雄连”;忘不了,“巧借落潮夺大嶝,背水一战勇者胜”的“大嶝岛战斗模范连”;忘不了,“台海风云急,一战平海潮”的“英雄快艇”;忘不了,“砸开天津卫,会师金汤桥”的“金汤桥连”;忘不了“打过长江去,迎接新中国的“渡江模范营”......

创作中,主创团队注重战旗故事与战旗精神的高度融合,宏大历史背景与具体战斗的深度契合,伟大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紧密结合,所有上线的战旗故事,不仅符合罗援将军提出的“打造精品”的要求,更体现了“文艺要对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的使命与责任,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当我从留言中读到,有年长的网友坚持把每面战旗的故事讲给子女听;有的“孩子王”团队提议要让孩子们演讲战旗故事;也有有识之士提出要创建“百面战旗文化园”,让其成为部队、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学习爱国主义和英雄精神的教育基地;更多网友建议集结出版《百面战旗红》,把她作为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党史军史的好教材;也有网友建议把战旗故事拍成影视剧,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战旗故事传遍神州大地,走进千家万户......这一切的一切,强有力激发了《百面战旗红》主创团队的自信与斗志,也让银河悦读声名鹊起。

最引以为傲的是,在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1年全国“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展播活动中,《百面战旗红》入围“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前300强,网上投票阶段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回望2021年的《百面战旗红》,作为军魂的传承,正以良好口碑,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燃起前所未有的“战旗热”。


2021年“很燃”。熊熊“火种”来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红船——于都——《百面战旗红》,则是“火种”点燃的初心、信仰、精神和军魂的火炬,见证了红色文化的勃勃生机和深厚力量。


挥手告别很燃很牛的2021年,激情投入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的2022年。我看到,正在进行时的北京冬奥会向世界敞开了“一起向未来,越爱越精彩”的大门,我们银河悦读网也把“创一流文学艺术网站”的目标勇敢插在新的起跑线......我的期待依然如火。因为,我相信,你们与我同在。

 

2022年2月12日21:00于海南陵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