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2021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在中国农业硅谷——海南省三亚市隆重开幕。同时,“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和“国际种业产业合作创新院”也正式挂牌。三亚聚集了一大批国际顶尖的农业科学家,其中一位就是来自河北石家庄的贾银锁院士。

而就在一个月前的,11月15日,“贾银锁院士工作站”正式进驻海南三亚崖州湾南繁科技城,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当地媒体评价说:“这不仅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引进高端人才、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热带区域国家科研成果在海南落地工作的一个重要进展,也是海南省农科院加强与院士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贾银锁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什么经历?在人生事业上究竟取得多大的成就?他靠什么能在这样高层次的国际科学家大会闪烁光辉?12月21日,记者怀着对这位从石家庄走出的老乡的浓厚的兴趣来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慕名采访了这位国际闻名的农业科学家。


多次受到总统接见的中国博士

三亚市西北部有一座千年古城崖州城,就在距离崖州城不远的长山村一片被芒果树包围的玉米田里,年愈72岁的贾银锁与助手李良平正在给玉米套袋,他个子不高,圆圆的红彤彤的脸庞,一双眯着的眼睛面带微笑,如果没人介绍,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普普通通的老农民的形象。

1641203297397828.jpg

(图为贾银锁在海南三亚进行玉米南繁矮化研究)

他的田里的玉米叶宽黝黑发亮,棵棵长的都很齐整,但是都很矮,仅仅没过膝盖,比普通玉米矮了整整一半。他说:“这是我们在培育矮秆耐密抗逆高产的玉米新品种,一般长到1.5米高,育种目标是亩产1200公斤至1500公斤,套上袋后,接着就要授粉了。”

跟随贾院士,我们来到长山村贾银锁院士的居住地,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院,我们一进院子,一群鸡向我们鸣叫,一棵三角梅正开的灿烂,贾银锁从树上摘下几串龙眼,又登着椅子摘下一堆黄桃,随后,沏上一壶他从南非带来的茶,打开话匣子,给我讲述了他的传奇经历。

1950年,贾银锁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县陈家庄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9月,当时在县里作半脱产的农业技术员的贾银锁被推荐到河北农大农学系学习。凭着农村孩子吃苦的精神,凭着一股子学农爱农的劲,也凭着被推荐上大学的感恩,他刻苦学习、以勤补拙,立志要学出个名堂。他同河北农大培养的40万名毕业生一样,继承了学校“崇德、务实、求是”的作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河北农大毕业后留校教书。

1991年,贾银锁成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硕士,在河北农科院遗传生理研究所任植物抗逆生理研究主任,后被公派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做访问学者。后于1992年到南非金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贾银锁先后在南非的佳南学院、金山大学、福特海尔大学等担任专兼职教授,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2018年,因为对中非农业科研的贡献,通过非洲各界多学科专家的独立评估和推选,以及十个不同领域顾问委员会的评审,贾银锁当选为非洲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共有来自59个国家的400多名院士,华人院士仅有3位,贾银锁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6月,他被任命为非洲科学院特别顾问,2020年7月 贾银锁被任命为非洲科学院副院长。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1994年,贾银锁和几位志同道合的留学生成立了南非第一个华人社团组织——南部非洲学生学者联谊会,帮助南部非洲的华人学生学者,包括国内前来的学生学者住宿、交通、办理身份、寻找专业、物色导师等等。

1998年前,中国与南非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大量的华人开始涌入南非,还有不少华人是被“蛇头”骗到南非的,手无分文的华人同胞,不慎被移民局抓获,又没有身份,只好坐牢,南非想遣返他们回国,可是没钱买机票,只得等着有人保释。

那时,在南非华人中,都知道金山大学有一个热心肠的好人贾老师。于是很多人前来求贾老师救人,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的祖国亲人,贾银锁三天两头的就去监狱保人。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有200多华人被保释。对于刚刚走出监狱身无分文者,他更是慷慨相助,帮助他们联系吃住、联系家人、介绍工作,办理合法手续。他帮人办了无数的身份证,没有收过同胞的一分钱。因此,贾银锁也在当地华人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中国和南非建交之前,南非学生学者联谊会成为中国政府在当地筹划建交事宜的主要的华人民间组织。1998年中南建交之前,当时的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会见了南部非洲学生学者联谊会的主要干部,并召开特别会议,为建交做准备工作,祖国需要你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学者联谊会首当其冲。贾银锁他们为建交做准备工作、排演建交晚会文艺节目、帮助中国到访艺术家做现场翻译、协助双方政府之间沟通交流等等,贾银锁和他的会员们为中南建交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中国南非正式建交,贾银锁终于在南非能见到中国的国旗和大使馆,听到中国的国歌,他感到无比的激动与骄傲。对于贾银锁他们的出色工作也受到中国南非大使馆高度评价,南非总统曼德拉和祖玛曾经多次接见这位中国博士,对他给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能为中南两国友谊做出点贡献,是自己攻读博士期间做过最有价值的事情。


响应祖国召唤,回国报效祖国

令贾银锁此生最难忘的,就是他在南非的一段经历。

微信图片_20220104203218.jpg那是2004年,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领导到南非考察,作为南部非洲学生学者联谊会会长的贾银锁陪同访问,并出席了南非福建同乡会组织的欢迎会。

习省长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当地华人讲祖国的大好形势,经济腾飞现状与光明前景。贾银锁聆听了他的讲话后,非常激动,他向汇报了自己在河北农大毕业后,在河北农大正定曹村试验基地进行小麦高产研究的经历。

听了贾银锁的汇报,习省长非常感兴趣,抽出时间与他座谈了一个多小时,习近平回忆了自己如何帮助正定县培养乡镇干部,带他们到福建、到浙江培训,在正定县养成下乡习惯,他讲在夜里怎样独自骑自行车下乡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然后做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他给贾银锁讲了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后说,“祖国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希望你能够回国发展,报效祖国。”

祖国的召唤使得贾银锁彻夜未眠,经过慎重思考,他终于做出决定,听从党和祖国的召唤,放弃了当时事业上如日中天,生意上日进斗金的优越环境,决心回国服务,回国发展。2005年7月2日,河北省政府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回国。他回到阔别15年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任植物抗逆生理与分子育种实验室主任。

图片1.jpg

贾银锁回国后,用自己在南非所学的知识、结识的专家教授,建立了河北农科院与南非研究机构的研究合作关系,申请科技部、农业部、南非自然科学基金(NRF)等研究经费,共同开展合作研究。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农业部948项目等项目22项。

贾银锁在农业部948项目中主持“非洲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专项,他和他的团队几乎走遍非洲,搜集作物,尤其种质资源,解决非洲农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2012年东非爆发的玉米致命性坏死(MLN)病害,2014年肯尼亚发病面积达到90%,这种MLN病害在玉米营养生长期的任何阶段都会感病,而且只要感病就颗粒无收,并且动物吃了极易感病,甚至死亡。贾银锁为此申请了国家科技部2015年“中肯耐旱抗病杂交玉米联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与肯尼亚朗格大学合作研究3年。他们研究出的SA-IBL8号玉米抗MLN病害达到一级抗病标准,推出的生物菌剂(润雨菌剂)对抑制MLN病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东非人民的好评。

他与南非福特海尔大学、金山大学等大学和国际著名育种家合作,开展了作物种质资源发掘、交换与创新等合作研究。与埃塞俄比亚农业科学研究委员会合作,开展中国杂交谷试种与推广;与赞比亚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ZY18玉米在赞比亚试种,比当地品种增产50%以上;与埃及、加纳、喀麦隆、埃及和摩洛哥等开展了系列的合作研究。做好科研之余,他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篇,获得国际和省部级科技进步12项。

贾银锁还在中非政府间官员互访、友好城市建立、一带一路等活动甘做桥梁,促使中非广泛交流合作,担任即时和同声翻译,努力做“一带一路”的建设者和践行者。他说,自己虽年逾古稀,但这颗为世界农业发展研究奉献的心还没老,会一如既往地做好中国南非合作的纽带,促进两国农业科研合作的更好。


创立科技公司,南繁北育亲力亲为

“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十分宝贵。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贾银锁说,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更应该为祖国的粮食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贾银锁2014年成立了河北理查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进行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光碳综合研究。1641203446991968.jpg

(图为记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的玉米试验田里与贾银锁合影)

为了便于农作物育种,贾银锁在石家庄市赵县、新乐、晋州和海南省三亚崖城区分别建立了实验基地。同时,他们引进国外优秀玉米、小麦等近千份种质资源。在500亩农田,进行玉米等作物育种。还建起1200多平米的场房,350平方米的实验室,800多平方米库房作物种子的鉴定与贮藏。将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种质资源进行驯化和适应性改造,进行玉米杂交组配研究。

贾银锁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南农业种质资源的交换、发掘与创新的合作研究”;农业部948项目:小麦有利隐蔽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玉米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项目;“国外优异和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与利用”项目。还主持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课题,子课题“非洲优异和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与利用”等,从国外搜集了3200余份小麦玉米种质资源,为丰富小麦玉米种质新材料,发挥远缘杂交优势,实现玉米优良育种新材料的创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他主持的“中南农业种质资源交换、发掘与创新”项目2010年12月获中国农科院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他还主编出版了《河北小麦》、《河北玉米》和《河北冬小麦与夏玉米一体化种植》三部专著,与南非金山大学开展生物质合成油与生物制氢的研究,尤其生物质合成油的合作研究,在实验室建成了国际上首套生物质合成油小试装置,在2011年6月18日生产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滴达到欧5标准的油,是河北省在生物质能源研究方面一个新的里程碑。

十几年时间,贾银锁率领科研人员从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中选育出了矮秆,切株型紧凑,抗病虫的优异材料38份。培育的杂交组合12个,分别在河北石家庄,四川绵阳、甘肃张掖和海南种植,表现出极强的杂种优势,得到了我国农业部专家的肯定。

在他的海南南繁玉米试验田里,他给我介绍了他培育的矮化玉米新品种“理查德22号”,只见这片玉米的植株明显比普通玉米矮50%,单棵棵都很粗壮,叶子也发黑发亮,他说,当前玉米育种方向就是矮杆,抗密,抗逆,高产!他说,这是从国外矮秆玉米与我国的玉米杂交转育而成的自交系,在进行组配、选育而成的新品系,在高密度8000株/亩条件下,亩产可达到1200至1500公斤。

贾银锁是个面对困难不折不挠,平时生活又乐观风趣的一位老者,他经常以诗歌的形式记录工作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日记,很多都是以顺口溜或者诗歌的形式写成的。在2012年1月25日的日记,是一首三言诗,记录了他在南繁时一次中暑的经历。

《三亚玉米育种中暑》

两点半,去授粉,到三点,心里闷,想呕吐,吐不出,试骑车,坐不行,喝口水,呕于地,拿苹果,咬一口,又吐难,是中暑。人带我,看大夫,去诊所,给正气,喝两只,又吐出。

在2021年3月12日的日记里,他记录了自己收玉米遇到暴雨的一次经历:

收获玉米自交系,

太阳下山看不清,1641203616746300.jpg满载玉米拉回家,

手提肩背到房顶,

脱粒装袋两点半,

腰也酸来脚也痛。忽闻一声春雷响,几滴雨点落院中,

赶紧上房提玉米,

一步一蹬到客厅。

年逾古稀实在累,

只愿育出新品种,

主席教诲殷殷在,

大器不成怎能停。

这两首诗生动地记录一个年愈七旬的农业科学家亲力亲为,南繁育种的艰辛,展示了一颗为了事业不惜生命的老科学家炽热的心。

虽然在外多年,贾银锁浓浓想乡情始终未改。贾银锁父亲于2019年9月逝世,享年98岁。他说,我这一生受父亲的影响很大。父亲因家境贫穷,从未读书,十几岁起就承担起种地生活的重担。生活的艰辛,也造就他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作风,成为种地好手,无论耕耩锄耪,还是使牲打场,无不精通。父亲生养子女8人,其中有4位不幸夭折。父亲一生性情刚烈,为人豪爽。他乐于助人,一身好水性,他常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一生从水中救人捞人20多个。他没念过书,经常教导儿子贾银龙说:“我一辈子没上学,一个字也不识,你上学,一定要学出个人样来。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贾银龙自幼就有了穷则思变、勤能补拙、认真实践和持之以恒的信念。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自己的座右铭,奋发图强, 砥砺前行。他说,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启迪着我成长,赋予我不断进取的精神,教我们勤勉做事、真诚待人,不耍心眼、正直善良,成为有责任、有担当、对社会有用的人。

说着,贾银锁拿起日记本,念起一首诗:“我的梦,我们的梦,中国的梦,都是祖国富强之梦,我要为此贡献毕生。

眼看一轮红日即将落进海平面,一望无际的南海,渔船点点,海风吹来一阵阵凉爽,他对我说,

他想当面对习主席说:”谢谢您,走你指引的路是对的。受你的鼓舞,我回国服务报效国家这条路是走对了,听你的话,走你指引的路,我成功了!”“估计他太忙,我还是写封信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贾银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在我面前是那么高大,翻开贾老那沉甸甸的日记本,一字一句地读着那首诗:

“三十年求学笔与纸,五十年科研云与月,待从头,育出新品种,朝天阙。” 

(图为记者向贾院士赠送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春华秋实》)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