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说说北京的小吃。
先给北京的小吃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北京的小吃是穷人和百姓吃的东西。常见一些北京人,动不动就把北京小吃和西太后或者乾隆绑在一起,这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根本就没那八宗事。
大家知道,北京是个移民城市,没有血统的北京人,这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在元朝建都以前,北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
杨家将里,“七郎八虎战幽州”的幽州城说的就是北京这个地方。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北京还个是离文明比较远的蛮荒之地。
元朝以现在的北海公园这个地方为中心建立的元大都,开始了北京成为帝都的历史。
元朝之所以选择了北京作为都城,就是为了离他的家乡草原比较近。进可虎视中原,退可回到大漠深处。元朝倒台以后,充分看出,忽必烈的这个谋划是有道理的。
元朝被明朝打败以后,朱元璋为了纪念打败元朝,给北京起了个名字叫“北平”,意思是平定北方。
明成祖朱棣在夺了侄子的江山以后,也选择了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朱棣选择迁都北京有几个原因,第一,朱棣曾经被封为燕王,也就是说北京曾经是他的封地。第二,元朝灭亡后,蒙古人不死心,总想再次夺回失去的江山,所以,明朝初期的时候,不断的受到蒙古人的骚扰。边境战事不断,这样一来,远在南京的明朝有点鞭长莫及。如果建都北京,可以防止元朝的入侵。
再有一个原因是,朱棣夺的是侄子的江山,这在封建时代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他势必树敌很多,所以迁都北京就是为了躲避那些反对他的势力。
在中国古代,用迁都的办法化解统治阶级甚至百姓民间的矛盾的事屡见不鲜,这里就不举例子了。
在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他把北京原来的名字北平改成了北京。
清朝把北京叫京兆,这个名字是很模糊的。历代都把京城叫做京兆。这也没办法,清朝人在文化上沿袭汉人,完全是他们并没有文化积淀的原因。另外,沿袭汉人的制度和文化也有利于统治百姓。
必定,顺治从山海关进京的时候,满清只有七十万人,而当时中国的人口在康熙时候四千多万,到了乾隆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有三亿多,到了清晚期中国的人口已经有四亿之众。
自从元明清三个王朝在北京建都以后,大量的外地人口随之而来,这就是北京移民城市的由来。
这些人里除了政府官员以及家属,皇亲国戚,军队等等。还有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平民百姓,这些人里有手工业者,绝大多数是穷苦的流民。
随着大量的外来人口的进入,他们的生活习惯,饮食风格都跟着带进了北京。所以,北京人的饮食文化和他的人口成分一样是个大杂烩。并且其中鲜有源自北京的吃食,绝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带进来经过相互融合成了后来北京小吃。
不但是小吃,就是北京的大菜也多是外地人带入北京。其中以鲁菜为主,北京著名的“八大楼”都是鲁菜。
虽然北京小吃品种很多,据说有四百多种(现在能看见的也就是四十来种)但是绝少出自北京本地。
我在这里介绍过北京的小吃,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小吃,各地都有不独是北京。有一种情况很特殊,那就是,其他地方的小吃现在仍然是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他们日常不能离开的饮食。唯独北京的小吃,由于沾了皇城的光,一下子身价百倍。而且,北京人现在除了上点岁数的以外,年轻人并不吃这些东西。北京小吃已经成了旅游商品和首都的符号。
北京的小吃不过是借着首都这块金字招牌,使他名扬天下。
无论是做工方面还是味道方面,我觉得都远不及一些其他地方的小吃。
外地人来到北京吃这些小吃,不过是尝尝被捧的吓人的小吃到底啥滋味。大多数只是吃一回,下回就不会再吃了。那真是,来北京不吃北京小吃一辈子后悔,吃了以后后悔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