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是有些人怡然自乐的开始,可是,87岁的刘昌仁退休27年来,一直在奋力前行,至今不肯停下。

  刘昌仁是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模范老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威海市功勋通讯员,优秀共产党员,模范老人,感动威海社区十佳人物…...这一摞摞的各类奖项和荣誉,是他饱蘸赤诚书写的篇章,是他几十年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奋力攀登的记录。威海田和街道党建活动中心,2010年专门为刘昌仁辟出的“刘昌仁党建工作室”内,就陈列着刘昌仁在国家、省市取得的众多荣誉奖项证书,墙上记录着刘昌仁几十年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奋斗攀登的故事。

       田和人因他而骄傲,因他有了身边的楷模,他是田和人积存心中的精神财富!田和人将此作为永久保留空间。6630816f6ff70bc21aab7bbf557c11e.jpg

  退休前,刘昌仁是中央、省和地方新闻媒体的通讯员,退休后,他的肩头又压上威海电视台编外记者的担子。几十年来,他一天也没停止工作,当了一辈子党的义务宣传员,人民的服务员。

  上世纪50年代初,只有二十几岁的刘昌仁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高级社长,里口管理区主任、村支书。他带领父老乡亲们改水、治山、造田,样样扛红旗,年年当先进。1953年,上级动员青年骨干向报社投稿,做兼职通讯员。刘昌仁第一个报了名。

  然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刘昌仁,对新闻报道一窍不通,写了一年多,投了50多篇稿子,竟一篇未被采用。有人劝他,“你不是那块料,还是别干了!”可刘昌仁犟啊,就是不信邪!他坚持写,继续投,下功夫研究别人被刊发的稿子,从中“找窍门”。终于,处女作《里口山青年突击队的故事》见报了!刘昌仁第一次尝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弥补“先天不足”,刘昌仁不耻下问,经常拿着稿子向别人求教,还跑到学校找老师补习文化;他省吃俭用自费订阅二十多种报刊,购买了专业书籍,一有空就捧着书本啃,一有时间就到处寻找新闻线索,捕捉有用信息,点点滴滴记在随身小本子上。

a79ab727d34e151910229a2358752be.jpg      晚上回到家就伏案创作,整理、修改、加工、润色......拿不准的时候,他就反复揣摩,一写就是大半夜。经常是半夜来了灵感,腾地从床上爬起来继续写。

  在人们的记忆里,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许多人还沉浸在梦乡之时,采访的路上早已投下他那长长的身影;每天他也是很晚休息,不完成当天的稿子他就不会躺下,卧室的灯光不会熄灭。

  几十年了,他已经习惯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

  从小不服输的刘昌仁,硬是在小学三年文化基础上练出了一手好文笔,掌握了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他的文章也一步步走向成熟。苦与累的磨炼,坚定了他的意志与品质;采与编的经历,更让他体会了光荣与快乐。

  1994年,担任田村镇宣传科长的刘昌仁退休了,忙碌了大半辈子,本以为他可以“刀枪入库”,享受含饴弄孙、舒适安逸的睌年生活了。

  可是,人们都猜错了!退休后的第二天,他又跟往常一样,提着小包出去采访了。他说,退休不是人生的谢幕,只要还能干,就不能在家呆着。继续攀登在党的新闻宣传之路上,这是刘昌仁给自己确立的退休奋斗目标。

  e320db987b1c2efabcd6b3a4b87d502.jpg他发表的稿件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譬如:毕家疃残疾军人毕振友靠菌类种植走上致富路的通讯《靠科学发家的人》刊登于《烟台日报》;田村福利院长毕夏阁关爱老人的事迹专题《孤寡老人的贴心儿子》登在《威海日报》头版,后被省市电台播发。他走在路上听说黄家沟村有人办起家庭电话总机,感到十分新颖,就立马直奔黄家沟采访,连夜写成通讯,被大众日报、光明日报等8家新闻单位采用。

  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纸媒刋发,刘昌仁都会喜不自禁,也会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

60638467926e0a0ce2c18616387a506.jpg  他的不懈奋斗终于迎来硕果累累:1994年,《当代儒商展雄风》等十余篇稿子分别获得全国好新闻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各级优秀通讯员。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都聘请他担任通讯员。

  刘昌仁的高光时刻,当属受到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的接见。那时,穆青社长多次发现,在《新华社》国内新闻头条位置发表的通讯及《新华社图片报》发表的专版上,常会出现刘昌仁的名字,他就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个刘昌仁是谁?”当得知他是来自山东威海的一位退休的通讯员时,立即吩咐道:“赶紧把他请到北京来,我要见见他!”就这样,刘昌仁两次应邀参加了新华社改革开放研讨会和图片报的表彰会,穆青社长两次专门接见了他,并亲自为他颁奖。

  ac7b8128da1f0420078ada97e27db06.jpg至今,只要一提起穆青社长的关爱和激励,刘昌仁爬满皱纹的脸上就会挂上喜悦的泪花。

  当威海电视台筹建民生栏目《直播威海》时,他们首先想到了刘昌仁,这个在新闻界被人们熟知且不知疲倦的老党员。从此,在威海电视台新闻采编的队伍中,多了一位满头银发的热线义务接线员。不久他又借钱买了DⅤ摄像机,跟年轻人一样冲在第一线。栏目组没有给他规定每天的工作量,但他总是自我加压,整天穿梭于企业、学校和社区,经常连续加班加点,生怕落在年轻人后面。几个月下来,他满眼血丝,一脸憔悴,却始终乐而不疲,精神矍铄。人们知道,他的心中有一团不熄的火焰。

  最为难得的是,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采访整理出长达两万多字的系列报道《中国乡镇之星--田村镇》,从八个侧面见证了田村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在中央和省市等媒体连续刊登播发,引起强烈反响。

  近年来,他还深入企业一线,采写了一批企业创新创业的历程和风采。如:《光威集团新事多》《矢志不渝勇攀登》等多篇优秀稿件见诸报端,为企业蓬勃发展鼓与呼。

  在攀登的路上,刘昌仁不断创造着他的高光时刻!

  b9e6434503529265ab4d1ba20e67af0.jpg田村镇自办刊物《田村导报》和《光威通讯》,刘昌仁担任主编。他四处组稿,呕心沥血,精心设计每期的主题,刊物质量越办越好。在全镇上下建立了覆盖全区的通讯网络,他亲自讲课,用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感受,对基层通讯员进行言传身教,培训了60多名宣传骨干。

  刘昌仁还是田村小学校外辅导员,每当“六一”儿童节,他都会走到同学们中间做报告。他还组织了由18人组成的老党员宣讲团,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进行宣讲,讲革命传统,今昔对比,激发人们热爱党,做拥护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义务辅导达200余次。这里寄托了他无限期望啊!

  他还是田村巾帼表演队和剪纸艺术队的联络员,市剪纸协会顾问。牵头组织老年业余文体活动300多次,组织剪纸艺术活动90多次,支持老伴从事剪纸艺术创作。

  在他的帮助下,老伴在各种报刊发表了100多幅剪纸作品,成为威海很有名气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每年为驻地官兵缝制鞋垫逾百双,成了远近闻名的双拥模范。

  从青年走到中年再到老年,刘昌仁像蜜蜂一样不知疲倦,像老黄牛一样只顾拉车,兑现了他在67年前参加工作时许下的承诺:“我要为党当一辈子宣传员,为人民当一辈子服务员”,吃苦和奉献是他的人生常态,坚强坚韧一直都是他性格中的底色。

 27655784f5798a9ca52c88bef1a0330_看图王.jpg 为照顾他这个《直播威海》的“大龄工作者”,威海电视台领导要派车接送他上下班,他坚决不坐;特许打车下去采访,他坚决不肯;台里要给发工资,他坚决不要,多年来,他每天都去挤公交车,离得近的地方就骑自行车。

  刘昌仁和老伴都体弱多病,常年打针吃药,生活主要靠他每月千余元的退休金,家境十分拮据。然而,汶川地震,他捐出一个月的工资作为特殊党费;玉树地震,躺在病床上的他准备了200元钱,叮嘱老伴一定替他捐给灾区。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一份心啊!老伴含泪答应下来。捐出这点钱对于一些人来说不算什么,而对于刘昌仁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啊!不管困难有多大,他都没有低过头。他说,“我说出的话,就必须得做,头拱地也要做。”

  在刘昌仁人生信条中写着这样16个字:“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乐在其中”。他真正做到了。他总是笑哈哈跟别人说,我小名文生有三乐:工作以苦为乐、越苦越乐;生活知足常乐,吃么都香;情愿助人为乐,有分热发份光。而对世俗的压力,刘昌仁始终守着那份平淡。拥有分量的人生,就是因为他能把苦日子过“甜”,把苦累工作当“责任”。

  89f5dacd75cb70181f045cce4cce250.jpg忘我工作,积劳成疾。50岁时,刘昌仁就患上了胃溃疡、低血糖、肾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身体每况愈下。退休前就该住院治疗,可他怕耽误工作,坚持从药店买些药,边吃药,边上班,边写稿。退休后,时间相对宽松了,他到医院化验硬是抽不出血来。从那以后,他每年都要住院疏通血管,身上带着救心丸和常备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最不幸的事情还是降临了:刘昌仁在去采访的路上发生车祸,造成大腿及小腿三处骨折,多病的身子骨雪上加霜,腿上打了两块钢板、两根钢钉,身体消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体重只有四十多公斤。住院期间,他都不闲着,吊针一拔,就去采访医护人员或病友。那期间,他咬牙坚持,不喊不叫,他在挑战身体极限,同命运抗争。

  想不到,奇迹发生了:耗过四个月后,被“钢板钢钉”武装起来的刘昌仁又重新挺起腰板。还没恢复好,就拄着拐棍,忍着疼痛,背上采访包,重新出入大街小巷,继续着他放不下的新闻宣传事业。

  刘昌仁是一架“永动机”,更是一个“钢铁侠”。他一辈子全神贯注于新闻和公益事业,不知疲倦。一些老同志劝他,你都快九十岁的人了,身体又这样糟糕,哪有像你这么大岁数还不歇着的?老伴也担心他身体多病,劝他暂且放下工作,养养身子。也许是命运降福吧,工作越忙活,他越是精神矍铄,越活越年轻了。

  人们崇拜的刘昌仁,用那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勤奋工作,为各级新闻单位撰写稿件3000多篇,200多万字。

  a584daa93f22648ebb80c10735db59b.jpg笔者常常思索,当有些人追求实惠、贪图安逸的时候,年近九旬的刘昌仁为什么这样忘我无私?是什么力量让他青春不老?目睹他的脚步,答案是那么遥远,又是那样尽在咫尺。

  是的,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刘昌仁出生于1934年的旧中国,童年就没了母亲,跟着奶奶讨饭,尝尽了旧社会苦难。从小就接受党的地下交通员父亲的影响,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跟党走的种子。他经过新旧社会的亲身体验,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让老百姓过上越来越幸福的好日子。就是这种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成为他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力量源泉,成就了他一个个的不同凡响。

  在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庆祝建党89周年演讲报告会上,近八旬的刘昌仁曾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向人们展示了他那不老的青春,感动了每个听众,也让人们看到了刘昌仁那颗金子般的心。

  刘昌仁虽然不服老,但毕竟还是老了!一年前,86岁的他在给威海广播电视台送一条温泉河治理的新闻片时,不慎从电视大楼20多步台阶上滚了下来,致使腰第五节脊椎摔断,好几颗门牙“下岗”,好强的刘昌仁不得不在家呆上一段。

  3da95b5ce89819359c7e3243bf2d7ff.jpg刘昌仁真正感到问题的严重。他把几个孩子叫来交待后事,“我可能没有多长时间了,我的党徽在抽屉里面,走时千万给我戴上,千万不能给我撂了。”他又取出2000元钱,装在一个信封里说,“这是我的特殊党费,我走后也替我交到田和办事处党组织。”孩子们围着老人哽咽了,刘昌仁的眼中也浸着泪花,眼神里露着无奈和不甘。沉默片刻,他抹了把眼泪,深情地对几个孩子说,“要永远跟党走”。

  今年6月,刘昌仁再次迎来他的高光时刻:他参加了威海高新区表彰建区30年10大功臣大会。其中的9大功臣都是实力雄厚的在岗企业家,唯有刘昌仁这个功臣是用退休后的光阴陪伴高新区成长壮大的“小人物”。

  3077219821f9510a96a8b1319a05d00.jpg“他是党和人民的宣传员;他耄耋之年,依然在书写一位老党员的历史担当;他风雨兼程六十载,笔耕不辍高区梦;他就是新华社优秀通讯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模范老人,威海高新区建区30年创业功臣——刘昌仁”

  当主持人宣读完刘昌仁的致敬词,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持续的时间更长,声音更响!小人物在人们心中引起的共鸣更加强烈。

  建区30年,忙活了30年,刘昌仁一直都没有“退休”。贡献之巨,份量之重!

  刘昌仁又开始写了,可身边再也没有了老伴的陪伴。女儿开始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可他总是不能按时吃饭,又在思考新的写作计划。只要还有一口气,他就不会停下攀登的脚步。

  就让他以他特有的方式继续干点事吧!不要打断他的思路,让他慢慢写吧,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活法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