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斯霞在旧中国
走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园西侧的斯霞纪念馆,迎面是一张斯霞半身巨幅照片。照片上,略显微胖的斯霞,身着镂空田字格加爱心形状的白色毛衣,内搭浅红色方领衬衫。银黑相间的短发衬托出她圆圆的脸,显得愈发和善,目光慈祥地望向前方。照片旁边有一段文字,内容是这样介绍的:
斯霞(1910年12月6日—2004年1月12日),汉族,中共党员,浙江诸暨人,生前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她一生执教68年,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独树一帜,创造“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在全国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成员10年,为我国小语教学和国家小语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这是一位从民国走来的人物啊!我急切地想了解她是怎样从民国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斯霞纪念馆里有一个斯霞现场教学录像片引起了我的兴趣。
随着教学录像片里传出清脆的上课铃声之后,斯霞老师走进教室,一边请一位带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来到黑板前,书写“祖”字,一边说“我们教过祖国的‘祖’字,(转向小女孩)请写大一点,让大家看得清楚,(又转向全班)你们用心看她写”。
小女孩写完字后,转向同学说:“请大家提意见。”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祖’字写对了,可惜右边‘而且’的‘且’字写得有点歪。”
写字的小女孩回头看了看字,天真地伸了伸舌头。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发出爽朗的笑声。
斯霞老师提问:“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祖国’?”
一位满脸稚气的同学站起来回答:“祖国就是南京。”(下:图一)
全班同学又笑了起来。
斯霞老师说:“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斯霞老师问:“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不对!”“对!”同学们相互争论起来。
斯霞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后,引导性地问:“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
斯霞老师接着问:“那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斯霞老师说:“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呢?”
那个小男孩接着回答:“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斯霞老师说:“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祖国。”
斯霞老师讲到“热爱我们的祖国”的“祖国”两个字时,全班学生跟着响亮地读出“祖国”两个字。
斯霞老师为什么对“祖国”两个字如此深情地教给小学生们呢?她的长子孙复初回忆了母亲早年的故事——
1937年7月,斯霞带着孙复初回到祖籍浙江诸暨斯宅度假。孙复初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外公和外婆,还见到了长着长长白白胡子的外太公。他们都非常喜欢我,外太公每次出房门,都要叫‘初初,来给我掀帘子。’随后不好的消息不断传来,日本鬼子的飞机炸了南京。我爸来信说,学校里的小家被炸成一片废墟,准备随机关向内地逃难。”
斯霞接到丈夫孙士熊的信后,对儿子孙复初说:“初初,我们没有家了。”
南京沦陷后,避难的人越来越多。斯霞带着孙复初也开始逃难。孙复初回忆说:“我妈带着我,随着她的叔叔和姑姑一起挤上逃难的火车。在鬼子飞机的轰炸和扫射下,火车开开停停,经过南昌一直逃到长沙。我们住到长沙的魁星阁附近。谁想长沙也遭到轰炸,城里烧起一片大火。眼看长沙也呆不下去了,我妈身边带的钱快用完了,心急如焚,就想我爸在哪里,我们就往哪里逃。这时收到外婆转来我爸的信,知道我爸在汉口,让我妈赶到汉口见面。我妈又带我坐船到了汉口,见到了我爸。汉口城里也都是逃难的难民。我们在江岸四维路租到一间民房,刚住下来不久,我爸就讲,汉口形势危急,我的机关马上要迁往重庆。到了重庆,我们住在七星岗附近。鬼子飞机天天来轰炸。有一天我正发烧,突袭警报响了起来。我妈抱起我就向防空洞跑。防空洞很小,躲警报的人太多,先进洞的人有的被挤死、闷死在里面,来不及跑进洞的人,有的在洞外被炸死。幸亏我妈机警,不仅救了我,也救了我们全家。随后,我爸机关又迁到了雅安,我们住在草桥街。随后,我爸机关搬到天全。在这里,我妈先后生下了两个弟弟,孙定初和孙光初。我爸是在工程局工作的,二朗山公路打通后,我们又从天全转到贵州赤水。在这里,我妈生下了小妹孙小平。”(下:图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斯霞热泪盈眶,高兴地对全家人说:“八年了,我们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可以回老家见外婆了。”第二年初夏,斯霞和孙士熊带着孙复初等几个子女从赤水乘木船到达重庆。孙复初回忆说:“回浙江一带老家的人,有上百万人,租不到轮船,工程局只租到几辆长途汽车。我们只好选择走贵州、湖南、江西、浙江这条线回家。当时正值七八月的夏天,车外艳阳热似火,高达四十多度。吹到车内的风也热得烤人。返回家园的人们把车厢挤得满满的,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在这样的土路上,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卷起满天黄沙,吹到人的身上、脸上,每个人都像泥人似的。再看我妈,因为两只手抱着生病的小妹小平不能经常擦汗,一绺一绺被汗水湿透了的头发沾满黄沙,耷拉在脸上。一道道汗水从布满黄沙的脸颊淌下来,从下巴滴到身上。一天汽车坐下来,到旅馆时大家都已疲惫不堪,坐在凳子上不想动弹。可我妈把小平放到床上,就忙着给弟妹们一个个洗澡、洗头、换衣服、洗衣服、晾衣服,还要张罗全家人的吃喝。记得后来到了一个大渡口,几十辆汽车在河边排起了长队,我们只好先在旅馆住下来等。第二天早上到渡口一看,我们的汽车排得更靠后,原来后来的几十辆军车(国民党军)根本不排队,都加到我们的车前面去了。我们只能在旅馆里等下去。我们一行9个人,有二伯父、三伯母和我的一个堂弟,父母和他们商量,决定合伙买菜做饭吃。一路上像这样的大渡口,有遵义、邵阳、泰和、上饶等等。每到一个渡口,我们都大致要住上七天半个月。车子开到浙江衢州,司机再也不肯往前开了,我们只好换乘大船到杭州,住在姑婆家。外婆从斯宅赶到杭州来接我们。外婆看到弟弟妹妹一个个面黄肌瘦的脸,穿的破破烂烂,像一群小乞丐似的,非常心疼。外婆紧紧搂着我妈一起放声痛哭,外婆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受苦了。’随后决定,外婆陪着我妈带着弟弟、妹妹回斯宅,我爸带着我回南京,因为学校快开学了。第二年暑假,我爸把我妈接回南京,住在成贤街成贤里。我陪我妈找到抗战前我妈一个学生家长吴研因,他把我妈介绍给附小的雷震清校长,雷校长一听我妈是抗战前附小的老师,马上就同意我妈回附小教课。”
斯霞是凭着“读了师范就应该当教师”的朴素信念走上教师这条路的。她1927年7月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9月到浙江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当一年级老师。1929年9月,斯霞进入浙江嘉兴集贤小学当体育老师。一年后,斯霞辞去集贤小学工作,到了萧山湘湖师范学校执教。在民国,学校教员是由校长聘用的,校长换人,教员也得跟着另找出路。很快传出消息,萧山湘湖师范学校校长要换人了,斯霞面临失业威胁。在旧中国流传的谚语云,“七讨饭,八教书”,讲的就是教书先生社会地位低,排在乞丐后面。斯霞曾经雇坐一辆人力车回家,中年车夫打量斯霞问:“你在外面做什么工作?”斯霞说“做小学教员”后,那位中年车夫叹了一声:“唉!好端端的姑娘,怎么做个小学教员啊?”
人到难处显亲朋。在杭州师范学校认识的孙征和得知斯霞“面临失业”情形后,便介绍斯霞到南京东区实验学校任教。三年前,孙征和已将斯霞介绍给正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的弟弟孙士熊认识了,此时,两人恋爱已到了谈嫁论婚的时候。1932年底,斯霞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当教员。1934年2月,斯霞生下长子孙复初。1937年夏天开始,斯霞进行了长达8年的颠沛流离生活。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由重庆迁回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在旧址上恢复招生,简称中大附小。雷震清校长获悉斯霞是原附小教员后,决定聘用斯霞回中大附小任教。
孙复初回忆说:“1948年解放军打到江北,我们随我爸的机关搬到杭州,借朋友在云居山顶上的一间空房间住下来。那里面没有桌椅和任何一件家具,全家八个人打通铺睡在地板上,就这样住了半年。南京的局势越来越紧张,我爸的机关又要迁到绍兴去。我妈不肯去绍兴,坚持要回南京。当时谣言很多,说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我爸、我妈、还有外婆和我,四个人站在山顶上,一起讨论全家下一步怎么办?我爸肯定要随机关去绍兴,我妈坚决要回南京。外婆劝我妈,‘你不要命也要替孩子们想想’。我妈说,‘我不相信共产党会杀我们这些小学教师,共产党还是要办学校的呀’!”
人生站在十字路口时,自己必须作出选择。斯霞“胆大如斗,心细如发”,带着儿子孙复初、孙复光和女儿孙小平回到南京。
考试的童生,出阵的兵,都是不好惹的。回到南京的斯霞,在历史时刻见证了国共双方军人那天壤之别的种种表现。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孙复初回忆说:“国民党逃出南京。全城都是国民党的逃兵,城里秩序很乱。学校不得不停课,学生都回家了。我不敢走大路,只好从三牌楼走小路回到附小。我妈和老师一起护校,夜里拿着木棍在校园巡逻。解放军进城了。清早不到五点,我妈带着我,经过唱经楼到鼓楼去看解放军。所看到的情况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演的一样,解放军头枕着背包整齐地一排排睡在路边和巷旁,还有解放军端着枪放哨。我妈对我说:‘解放军纪律很好嘛’!我妈回到学校后,和青年教师一道参加秧歌队,准备迎接解放。很快,我爸带着定初和安安(小妹)也回到南京。”
行文至此,我在想,没有人比斯霞老师对“祖国”两个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她有刻骨铭心的经历!
下篇:斯霞在新中国
1949年8月,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中大附小改名为南京大学附属小学。正如斯霞在一年前判断的那样,她被留校继续当教师。解放了,在新中国,小学教师被尊称为“人民教师”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南京市军管会组织教师学习,斯霞被“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照亮了心田:“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人民教师’称号啊!一定要为人民服务好!”(右:图三)
斯霞生前写过一个自传《我的教学生涯》。她在自传中写到自己入党时说:“1956年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小学一级教师,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这是我们多年的夙愿。在党的直接培养教育下,我的觉悟逐渐提高,懂得怎样使自己尽可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斯霞好友储继芳写的《斯霞之路》,记录了斯霞入党的心路历程:“共产党,在斯霞心目中是一个非常崇高又光荣的称号。从南京解放那一天起,她就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敬意。但是,自己是否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不敢想。1951年,长子孙复初从清华大学写信回来告诉爸爸妈妈一个好消息,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了,斯霞心中非常高兴,儿子实现了‘上清华,争取进步快些’的意愿。儿子是年轻人,政治条件好,再加上学习好,工作积极,争取入党不难。可自己呢,在旧社会几十年,觉悟肯定没有年轻人高,争取入党就难了。她觉得对自己而言,入党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没有为革命出生入死的业绩,没有作出惊天动地的贡献,怎么入得了党?她想好好努力争取。可是怎么争取?她只想到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斯霞迟迟不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她还有一个错觉,个别人向党员领导反映情况时,不那么实事求是,可她觉得领导对这种人挺看重的,斯霞不愿意这样去靠拢组织。这种错觉,直接造成了斯霞和党组织在一个时期里的距离。”
储继芳在文章中说:“使斯霞受到震动,从而鼓舞她提出入党申请决心的是,她的两位同事先后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都是很好的教师,他们也是和斯霞一样,在旧社会生活了几十年,可是党组织吸收他们入党。这让斯霞看到了希望。”
斯霞及时地向党组织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写了入党申请书。1956年5月,斯霞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向党宣誓:“从此,作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我要把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联系在一起。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如有必要,我可以为之牺牲个人的一切!”(下:图四)
斯霞入党后,接到党分配给她的第一个艰巨任务是,担任小学学制改革试教任务。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讲,就是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试验教学。斯霞在自传中说:“那时既没有五年制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五年制的教材。在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及附小党支部的帮助下,我试着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在识字教学方面,我采取了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先教学生掌握拼音这一工具,接着教他们一些简单易记的独体字和看图识字。在学生识了一两百字之后,我就让他们开始学短句短文,通过多读课文来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这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多读课文识字的方法,教生字新词比较自然,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巩固,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效果。”
就“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方法,斯霞还在教学笔记中,写下了“说话与写话”的体会文章。她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要使学生写好文章,不是一日之功。必须从一年级起就注意训练和培养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能力。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说话、写话又为以后的命题作文作准备,所以说话、写话需要下一番功夫去训练培养。我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从了解儿童的语言规律入手的。儿童语言中比较普遍的毛病是语言不完整、不连贯。初入学的儿童更不善于把要说的意思组织成完整的话,常凭自己小脑袋的天真想法,直接感觉说话。”
斯霞举例说,儿童跑来讲:“老师跌跤了!”“老师没有了!”
斯霞就问:“老师好好在这儿,并没有跌跤呀!谁跌跤了?”“什么东西没有了?”
这么一问,儿童自己开始笑,改口说:“老师,有个小朋友跌跤了。”“我的本子没有了”。
斯霞说:“儿童说话,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只要有意地留心儿童的说话,就可以随时发现需要指正的地方。对于初入学的儿童,先要教他们说完整的话。”
开口奶吃得好,喂养就顺利。儿童读书也一样,上学开始学习,基础打好了,才能学得扎实。斯霞深知这个道理。《斯霞教育经验选编》中完整地记载了斯霞老师教儿童说话的众多片段。这里,我用电视镜头的模式,展现斯霞老师教学的一个小片段——
斯霞老师在教室里问学生:“你们说,我们教室里有几块黑板?”
学生回答:六块。
“六块什么?”
学生回答:“黑板!”
斯霞老师再问:“什么地方有六块黑板?”
学生:“教室里。”
斯霞老师:“谁能把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有多少,连起来讲一讲?”
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我们的教室里有六块黑板。”
斯霞在教学笔记中总结说:“这种训练,看起来费时,但几次之后,孩子就能得到把话说完整的概念,并懂得把话怎样说完整了。”
在五年制的试验教学期间,新华社记者徐平和古平俩人对斯霞做了一个专访,写出一篇《斯霞和孩子》的文章,讲述斯霞关爱学生的故事。让徐平和古平没有想到的是,《斯霞和孩子》却给斯霞带来了“灭顶之灾”。那么,这都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第一个故事是讲“掌声里的秘密”。故事中这样讲道——于虹,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小姑娘。在一年级的时候,普通话讲得就很好,曾经获得全国普通话比赛第一名。她品学兼优,一直是班上出色的“三好”学生。同学们羡慕她,家长和老师喜欢她,而作为班主任的斯霞,却把对她的喜爱藏在心里,更细致地更深切地关注着这棵成长得十分顺利的幼芽。
每次,班上选举什么代表或是小组长,学生们总是用最热烈的掌声拥护于虹。在一次选举少先队队委的时候,斯霞发现大家对于虹的掌声不像以前那么热烈了,也不如对其它几个队委鼓得那么有劲,那么高兴。虽然那次于虹还是当选了,但是斯霞对掌声的变化却引起了注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于虹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那么细微,那么不易捕捉,斯霞还是在细心地寻找答案。
有一天刚下课,于虹正要走出教室,一个同学喊住她,问她一个问题,于虹嘴一撇,说了声:“你自己想想呗!”小辫儿一扬就走了。在一次作文评讲会上,斯霞表扬了汝小美。同学们有的用微笑,有的用眼神向汝小美祝贺,独有于虹,她神情沮丧,小脸涨得通红,不高兴地低着头……,斯霞又从于虹的家长那里,知道了更多的类似的情况。
有一次,斯霞特意把于虹叫到自己的身旁,亲切地问道:“当你普通话获得全国第一名的时候,同学们是不是不高兴?”
“没有!”孩子瞪着大眼睛,奇怪老师为什么突然提起一年级时候的事情来。
“同学们知道你的普通话得了全国第一名,大家都很高兴,不仅班上同学高兴,全校同学都高兴。大家为你高兴,也为你给集体争得荣誉而高兴……”于虹听着老师这番话,再也不敢正眼向老师看一下,她明白了老师话里的意思。这时候,斯霞又进一步耐心地启发于虹——一个好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困难?自己成绩好,对不如自己的同学应该怎样?当别人赶上自己超过自己的时候,又应该怎样?——她让于虹自己去思索和理解这些问题。
讲课的时候,斯霞讲到那些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甚于关心自己的动人事迹,便特别注视着于虹脸上的表情。
于虹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女孩子,是懂得珍惜荣誉的。有一次,在“雷锋”的作文中,于虹写道:“雷锋的一生是多么光辉灿烂啊!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闹个人情绪,任劳任怨。而我呢,只管自己好,不管别人。比起雷锋来,我是多么惭愧。”
当于虹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时,她在行动中也已经注意改正了。一次下课的时候,于虹正要和伙伴们去踢毽子,忽然看到刘国兰在座位上嘟着小嘴发愁,她就丢开踢毽子的事,连忙跑过去看刘国兰,原来老师刚才讲的,刘国兰还没有弄懂。于虹就把自己所理解的全部告诉了刘国兰。她惟恐自己讲得不清楚,翻来复去地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下一堂的上课铃响了,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在于虹的幼稚的心田上,如果说曾经有一点灰尘遮住了的话,那么,在它还没有堆积得很厚和很牢的时候,已经有人把它轻轻地吹散了。(下:图五)
第二个故事是讲“一把特殊的钥匙”——斯霞的班里新来了一个小男孩李康康,听说他在幼儿园里是出名的“小皮王”。刚来学校不久,就和算术老师顶撞起来。斯霞知道了,但她从不根据一两件事情来断定孩子的优缺点。
她发现康康很勇敢,但是他有时把冒险也当成了勇敢,在马路上拦汽车。康康喜欢劳动,但就是粗心大意,常常把事情弄糟了。可不是吗?有时身子一歪,碰破了橱门上的玻璃,胳膊一伸,把碗打碎了。折被子时,一阵旋风似的,被角一下子把床头小桌上的一杯牛奶掀到地上去了。好心帮妈妈去买油,一路上,他高兴地敲着瓶子,快活地唱着,回来时,油瓶的长颈子断了。
康康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小动作多。教师提问,他不举手就发言,教师让别的同学回答问题,他也从中插话。
康康的功课怎么样?他聪明,理解能力强,毛病也是粗心大意。做作文时,错别字、掉字特别多。自己完全懂得的算术题,常常是式子列得对的,就是答案算错了。
斯霞也看出了康康的苦闷。为什么妈妈总是把他管得紧紧的?为什么老师到广播电台去讲课录音,总是不把他带去呢?为什么他自己总是管不住自己呢?
真正了解了孩子,也就找到了诱导孩子的办法。就李康康这样的性格,斯霞设计了一把特殊的钥匙。
有一次,斯霞对李康康说:“请你倒杯水给我,小心点,不要泼在身上。”康康高兴了,因为妈妈从来没有这样客气地同他讲过话。他眨着好奇的眼睛,小心翼翼地倒了一杯水递到老师桌上。斯霞高兴地说:“谢谢你,做得很好。”
斯霞改作业的时候,请李康康帮助她把一本本作业簿打开,全都翻到当天要批改的那一页,然后整齐地叠在一堆。康康耐心地照着老师吩咐的做了。虽然这比起在操场上扔石子,跳沙坑来,是多么枯燥,但这是老师叫他做的,帮助老师做事,该是多么令人高兴,怎么能不做好哩?
在康康打开自己那本大楷练习簿时,斯霞发现上面有个字写错了。马上对他说:“李康康,慢点翻,你把刘若愚的本子找出来对一下,看看你有没有把字写错?”康康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自己的字和刘若愚的字对照起来。他的脸红了。老师亲切地对他说:“以后写字可要细心哩,你看,刘若愚的字写得多好,又端正,又好看。”康康低着头不说话。从这以后,他就暗暗地学习刘若愚的字,一笔一划,规规矩矩。大家都说康康在变了。
后来,斯霞更把一些一不小心就要闯祸的事情交给李康康去做。譬如:叫他到楼上把眼镜拿下来,或是把热水瓶送到楼上去。每次,康康都做得很认真,从来没有闯过祸。
李康康进步了,他的妈妈高兴地到处宣扬:康康现在是“粗中有细”了,钉扣子也能自己钉了。老师和同学也改变了对康康的看法。算术老师应邀到广播电台讲课录音时,康康也和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一起被挑选去参加,这对康康来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第三个故事的小标题是“大雨中的考试”——李庆莲从小失去了妈妈,爸爸像宝贝似地疼爱着这个最小的女儿,当然也希望给孩子找到一个最优秀的老师。正巧,李庆莲被编到斯霞的班上来了。
李庆莲进校不久,学校给孩子们检查身体。轮到李庆莲了,斯霞帮助她脱衣服。脱下一件大衣,一件厚棉袄,又是一件小棉袄,里面还有一件毛衣,还有棉背心,毛背心……。头上帽子也戴了三顶,皮帽子里面有毛线的,毛线的里面还有绒布的。为什么孩子穿这么多衣服?这引起了斯霞的注意,她决定去作一次家庭访问。
斯霞发现李庆莲在父亲的温暖怀抱里,被惯得太娇嫩了。吃饭要大人喂,上学还要爸爸接送。
这孩子平时特别喜欢斯老师,一天到晚像个“小尾巴”似的,牵着老师的衣角,跟在老师后面。下课了,跟着老师出教室。老师改作业,她就爬在老师背上。有时,还用小嘴亲亲老师的脸,亲昵地喊声“妈妈”。斯霞心里明白,这孩子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她毫不迟疑地承担起这双重的责任来。
其实,斯霞比一个普通的母亲更懂得怎样去爱孩子。她觉得应该让这棵过分纤弱的柔枝,慢慢地离开温室,承受阳光和雨露的抚育,变得茁壮起来。有一次,斯霞给李庆莲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有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失去了双手,却练习用胳臂拿笔写字。他顽强地坚持学习,终于每门功课都得五分。他还积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所以他不仅学习好,并且劳动和身体都很好。为什么这个孩子会有这样惊人的毅力呢?斯霞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不愿光吃不干活,他要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她又接着说,我们现在有一双好好的手,就应该什么事都要学着做,要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李庆莲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就再也不要别人喂饭了。
上课时,斯霞常常提出一些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让李庆莲回答,锻炼她大胆地在大家面前发言。有时,还让她当值日生。下课后,斯霞要同学们带着她到操场上去做游戏。劳动时,先让李庆莲在室内扫地、抹桌椅、擦黑板,后来又让她到室外去拔草、浇菜、拣石子。渐渐地,李庆莲能够离开老师了,上学也不要人接送了,和同学们也经常在一起乱蹦乱跳,再也不是一个特殊的学生了。
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斯霞赤着双脚,在学校门口,把学生们一个一个地背过被雨水淹没了的马路。后来,斯霞忽然想起了李庆莲,怎么没有看见她呢?这么大的雨,没有人来接,她跑到哪儿去了。斯霞顾不得疲劳,冒雨赶到李庆莲家去,没想到这个孩子已经安安稳稳地坐在桌边吃晚饭了。
李庆莲大雨中不要老师护送就独自安然回家,这件事在斯霞心中引起了两种反响,她一面为没有照顾好孩子而感到难过;一面却又暗地里欢喜,因为这株娇弱的小花,毕竟通过了一场严格的考验,在暴风雨中挺立起来了。
就这么三个讲述斯霞“童心母爱”教育经验的故事,在1963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后的第5年,给斯霞带来了“灭顶之灾”。斯霞在自传《我的教学生涯》中写道:“从北京传来消息说,《斯霞和孩子》这篇文章有问题——宣扬‘人性论’‘阶级斗争熄灭论’‘童心母爱’,要批判。当时省委及教育厅领导都是了解我的,认为这样的批判不适当,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要顶也顶不住,上面一定要批,还说‘母爱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是一种思潮’。于是一篇篇无限上纲的批判文章出来了,什么‘教育战线上的没有战斗?’‘现在是乌云密布,该下一场透雨的时候了’,并把一百多年前外国教育家写的《爱的教育》和我相对照,认为我的教育完全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翻版。我想不到,问题有这么严重。当时,有一个想不通的问题一直在我脑海盘旋:‘爱学生错在哪里?体罚学生难道是对的,倒不要批判?’自己检查来检查去,都检查不出个道道来,后来就不了了之。”
草有茎,人有骨。斯霞长子孙复初回忆说:“大批判文章认为斯老师爱学生是反动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我母亲被停职检查。母亲认为自己没有错,检查写不出来。1968年,我母亲已年近六十岁,两年多批斗的折磨,使她更显得憔悴,身材矮小,有点驼背,步伐蹒跚,但思想仍然非常坚强,体现出威武不能屈、泰山压顶不动摇的精神,没有错就不认错,不能检查的决不检讨。”
皇天不负好心人。1976年10月,斯霞重新回到教育岗位。次年开春,《人民日报》编发了新华社拍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上,是一位容光焕发、神态安祥的女教师,在教室的学生中间,手举粉笔,指引学生眼睛望向黑板。图片说明词说,南京68岁教师青春焕发,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用满腔心血浇灌祖国的花朵。熟悉的人们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斯霞。1978年春节刚过,斯霞被推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人代会。3月,斯霞又被全国科学大会作为特邀代表请去参加大会。8月,斯霞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斯霞在自传《我的教学生涯》中说:“母爱问题,一直到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上,教育部才予以澄清,并宣布给我平反,使我放下了十几年不应背的包袱。”
放下包袱,重返岗位。斯霞在教学第一线更加投入精力,教学思想更加人性化,独创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更是进一步发扬光大。斯霞把母爱的阳光和知识的雨露融为一体,照耀着、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把斯霞的教学思想、教学实践、教学事迹汇编成五本《斯霞文集》出版,这里摘辑其中三个小镜头!(下:图六)
——斯霞老师教小学生认生字 “夯”。
斯霞老师问:谁看过“夯”?“打夯”是怎样打的?要不要用劲?同学们回答后,斯霞老师抽几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打夯的动作。
演示完毕后,斯霞老师归纳说:要用很大的气力把夯提起来,打下去,所以“夯”字是“大”字下面一个“力”。
——斯霞老师让小学生懂得“旱天的苗”是什么样子。
小学课文《李春花的话》是讲李春花在旧社会受地主的折磨,小小年纪做这做那,还要挨打受骂,终日垂头丧气,和“旱天的苗”一样。
在南京城内长大的孩子,对“旱天的苗”是什么样子,缺乏感性认识。烈日下,斯霞老师就带孩子观察校园里的干枯植物。还做了两盆花搞起实验,一盆经常浇水,生长得很好;一盆很久不浇水,枝叶枯萎,让儿童对比观察。
学生们懂得了“旱天的苗”的样子后,学课文时就非常容易领会为什么把旧社会的李春花比作“旱天的苗”了。
——斯霞老师把“格外鲜艳”教的生动有趣。
有篇课文中有个词叫“格外鲜艳”。课前,斯霞老师琢磨开了,用语言解释,很难说清楚,更难让儿童有所感受,便想用一点什么鲜艳的东西,在阳光下演示一下,孩子们才能体会得到。她脑海里冒出许多绸子做的蝴蝶结,扎在女孩子的头上,多鲜艳啊!如果在阳光下,它就更加鲜艳了。
那天上课,正好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斯霞老师讲到这个词时,随即将带着精心准备的红绸蝴蝶结给孩子们看:“这多鲜艳啊!”又把蝴蝶结放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看,觉得不怎么样,然后走到阳光射进来的窗户旁边,把蝴蝶结别到自己衣襟上,问孩子们:“你们看,现在蝴蝶结怎么样?”孩子们高兴极了,齐声回答:“格外鲜艳!”
爱满天下。斯霞执教68年,在南京附小45年,把一生都献给小学教育事业。她的“童心母爱”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代教师。2004年1月12日,斯霞老师与世长辞。她的墓碑上刻着“我为一辈子做小学老师感到自豪”。
把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倾注于自己的学生,这是教师职业最重要也是最珍贵的品德。斯霞用毕生的心血和实践昭示人们:小学教育是多么重要而崇高的事业。
最美奋斗者斯霞,童心母爱的典范。2009年9月,斯霞被评为“新中国六十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2019年9月,斯霞被中宣部等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当我看到斯霞的“最美奋斗者”奖章和证书时,想起了“最美奋斗者”的获奖词——奋斗者会拥有一双什么样的手?它可以传授浩瀚无穷的知识,它可以在无数次尝试失败后收获成功,它可以在最深的夜里传递温暖。负重前行,手里是沉甸甸的责任;忠于使命,手上是磅礴的力量。奋斗者,最美的姿态就是那双平凡而伟大的手,创造着幸福,创造着美好未来......
写到这里,我仿佛看到诗人臧克家在为斯霞老师题词的样子,是那么专注,那么深情,那么诗意:“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鲜活。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注:文中题图与图三系作者叶青松持斯霞老师的荣誉奖章和荣誉证书,其余照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