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平,今年67岁,是石家庄邮政局退休职工。我退休后一直在河北博物院做志愿者讲解员,义务为观众服务了整整7年。我之所以渴望当一名博物馆的志愿者,我觉得是因为热爱。从小父亲就经常带我去看各种展览。那时,看着展柜里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我便有了一个小小的梦想,将来要去博物馆当讲解员。尽管后来做了其他工作,但这个梦,连同那份热爱依然藏在心底。
2013年底的一天,无意间我在《燕赵晚报》看到一则河北博物院招募志愿者的启示,在征得家人同意后,第二天便在网上报了名。可是,就在培训工作即将开始的时候,我的右手手腕骨折,手术后内置了钢板和钢钉。为了不耽误培训,我要求提前出院,医生答应了我的要求,但是必须按规定输液。于是我白天坚持到馆培训,晚上去社区门诊输液。为了能顺利通过考核,输液时我一遍遍地默念讲词,当手能够拿住笔的时候,我开始默写讲解词。最终,在面试通过的名单上看到了我的名字,成为了河北博物院第一批志愿者。那一年,我60岁。
正是因为心中的这份热爱,使我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坚持服务了7年。这期间,我顺利通过考核,成为首批能够“通讲”的志愿者;平时我主动参与临展讲解服务,增加知识储备,拓宽服务范围;积极报名馆里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如走出馆舍,为残障学生、伤残军人、老干部等讲解文物知识。
这份让我坚持下来的热爱,也给予了我丰厚的回报。2016年,参加“京津冀文化景观故事会”讲述活动,获最佳故事奖;同年,作为第一届志委会常务副主任带领团队获得“全国博物馆十佳志愿服务团队”荣誉称号;2017年,参加河北省“中国故事——全国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推介活动”获河北赛区志愿组第二名;2019年,获中宣部和文旅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志愿组优秀奖;2020年,获“河北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第一名。
2020年9月初,我因为不慎摔伤导致左腿骨折,做完手术刚刚20多天。由于20多天卧床,气力明显不足,于是我坚持每天大声念报纸,恢复体力,我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坐着轮椅坚持参加比赛,终于在“河北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2020年11月,我又有幸代表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参加了“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推介活动并进入终评展示。收到通知,我非常激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也是整个团队的荣誉。所以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坐着轮椅前往合肥参加展示。
抵达合肥的当晚,我却突然接到了母亲的病危通知书,其中有三个字让我触目惊心:“极高危”。那一刻,我几近崩溃,真想立即奔回去守候在母亲的病床前。可是,内心的责任感又告诉我,必须坚持参加完展示,因为我代表的是河北博物院的整个志愿者团队!整整一晚,我几乎没有合眼,一边在心里反复默念着明天的讲稿,一边祈祷着母亲能够闯过这一关,等我回来!
第二天坚持讲述完毕后,我便与匆匆赶来接我的女儿一起乘飞机赶回家。也许是这份让我坚持的热爱,母亲在心里也感应到了,她创造了奇迹!三天后取消病危通知,脱离危险!
2021年8月,我非常荣幸地获得由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网信办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荣誉称号。
说到这里,我首先应该感谢我的父母,父母都是共和国奖章和党的奖章获得者。父亲是抗战时期的小八路,我所讲述的红色故事正是我父亲在抗战时期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我将故事改写为《永远的冲锋号声》,每当我声情并茂地讲述时,总能打动观众。作为一名军人的后代,我更应该继续传承红色经典,志愿讲好红色故事,将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传承。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有闲的人,我上有近90岁高龄的父母,下有今年刚满7岁的小外孙,但全家人对于我的这份热爱都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近400多个周四,我的家人们都会克服一切困难,帮我分担家事、腾出我的时间,因为她们都知道,这一天是我到博物馆服务的日子。
不仅如此,受到我的影响,女儿一家爱上了博物馆,每到一地旅游必到当地博物馆打卡;父母也时刻关注博物馆动态,各种临展消息总是第一时间知道。我的小外孙因为常听我讲解,也总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去博物馆做志愿者!”
我常常想:志愿服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服务他人,快乐自己。7年来,常常有观众送来鲜花和感谢信,还有的将我的讲解视频发到网上予以褒扬。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我志愿服务不为报酬、不计名利。而观众们的掌声和认可,是我继续走下去的强大动力。
这就是我丰富而充实的退休生活。我要秉持心中的那份热爱和初心,笃行此志,无私奉献,为博物馆事业发光发热的同时,也使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张平本人自述,授权作者投稿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