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人口320万,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
在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深受官家、贵族、上层僧侣的压迫和剥削。“三大领主”对农奴和奴隶施行最残酷、最黑暗、最反动的统治。其黑暗、残酷比中世纪西欧的农奴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1951年7月2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率部入藏。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1959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发布国务院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从此,维系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土崩瓦解,西藏百万农奴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真正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今天的西藏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才能让西藏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带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1年5月26日,我们一行走进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门仲村,见证藏族同胞的幸福生活,感受他们感恩党、热爱祖国的心声。
门仲村位于藏南尼洋河畔,雅鲁藏布大峡谷北侧,海拨约3600米,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在村口,好客的央金卓玛给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并热情介绍村里的情况。她指绿水青山下那一幢幢漂亮的藏式小楼,告诉我们:门仲村是一个移民村,全村共38户人家,300多位村民,全部是5年前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搬迁而来的。全村38户人家的房屋是清一色的二层小楼,均为政府无偿修建。
从深山搬出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乡亲们的生活,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证村民在新环境中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能致富。针对搬迁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村民的生活困难,针对性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跟进产业扶持和配套措施。
门仲村搬迁来的移民均为工布藏族,世代传承着藏族的制作工艺,他们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因此,当地政府充分发挥他们祖传制作银器等手工艺品的特长并融入乡村旅游,鼓励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使门仲村成为林芝地区一张最亮丽的旅游名片。央金卓玛深情地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和政府关心、关怀我们,党的厚爱如山,换来的是百姓深情似海。我们将世代感党恩、永远跟党走,我们愿意用双手建设美好家园,走出贫困、走向新生。”
说话间到了央金卓玛家漂亮的二层藏式小楼的门前,热情的卓玛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这是4代同堂的十多口之家,爷爷奶奶解放前都为农奴,人民解放军进藏后才得以翻身解放。因此,爷爷奶奶一直教导她们全家,要世世代代感恩毛主席,感恩共产党,感恩解放军。
一进家门,迎面看到卓玛羞涩的姐姐。卓玛介绍这是她同父异母的姐姐,藏区现今还沿袭着传统的多妻多夫制,央金卓玛有2个妈妈,全村38户人家有一半家庭是多妻或多夫的家庭。藏族同胞纯朴善良,即使是多妻多夫的大家庭也相处和睦,生活幸福。走进她家充满藏式风情的客厅,房间里装饰风格是藏族人民钟爱的金黄色和深红色。室内摆放的藏式家具没有过多的形状变换,就是简简单单的正方形或者长方形,视觉上十分敦厚,朴实,不失简约之美。主居室即是餐厅,又是卧室,也是饮茶吃饭、待人接客的厅堂。
藏毯也称卡垫,是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睡卧起坐均少不了卡垫。精致的地毯更是藏族的标志性作品,纯手工制作,显示出了藏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卓玛自豪地告诉我们,室内精致的雕刻和手工制作都是家里人的杰作,这也是祖传的手艺。
卓玛为我们端上了青棵酒、酥油茶、糌粑和奶制品等,这是藏族同胞最纯朴、最热情的待客之道。青棵酒味道绵甜柔和,醇厚爽净;酥油茶是藏族的特色饮品,味道偏咸但非常鲜纯;糌粑与我们内地炒面相同,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卓玛娓娓而谈的标准普通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原来她毕业于成都西南民族大学。谈此她激动地说很幸运,上小学时家庭非常困难,是一位汉族爱心人士赞助了她的学业,资助她从小学一直到完成大学学业。因此,她永远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爱各民族团结,56个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毕业后,她毅然回到了家乡,立志用所学知识为家乡人民服务,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她的努力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同和拥戴,在村长竞选中获得了最高得票……
离开门仲村时,只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家家户户屋顶。卓玛告诉我们,全村人用这种方式感谢党和政府,祝福伟大的祖国。
雪域高原发生震烁古今的沧桑巨变,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告诉了世界,西藏民主改革62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西藏各族人民谋解放、谋翻身的历史,为西藏各族人民谋幸福、谋富裕的历史,为西藏各族人民谋稳定、谋发展的历史。
在西藏,你能感觉到生命的饱满和厚重;在西藏,你每一刻感觉都是崭新的。都说西藏是一片净土,虔诚的信仰,极致的自然美,当你近距离走进藏族同胞新时代的生活,见到的是藏族同胞对伟大祖国真切的心灵之爱,听到的是藏族同胞对中国共产党感恩的心灵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