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金山脚下,有一支穿越烽火硝烟,披坚执锐从历史走来的英雄部队。历史上,她曾获国家、中央军委和各级颁发的荣誉无数,现在作为我军驻京外唯一对外开放的部队,先后接待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府首脑,为外宾进行过近700场军事表演,荣获外国勋章、纪念章1000多枚。

  但是,在这支部队官兵心目中,众多的荣誉里,那面70多年前、由中央军委授予的“光荣的临汾旅”的功勋红旗,更令他们抱定分外的骄傲、倾注特别的感情。因为,他们不会忘记:当年临汾战役的取胜是何其卓绝!这面战旗的获得是何其不易!战旗上的色泽是多少先辈的热血染就!


  “打不下临汾,你我都到五台山当和尚”

  被称为“光荣的临汾旅”,显然是由打山西临汾建大功而得名。

  1947年底,运城解放后,临汾是国民党军在晋南的唯一据点。

  1948年2月21日,我攻打临汾的8纵等部队浩浩荡荡向临汾进发。

  临汾俗称卧牛城,相传古代尧帝建都于此。当时同蒲铁路顺城而过,是南北交通要道和晋南军事重镇。其地势内高外低,城墙依自然地形构筑,高10余米,厚达20余米。城墙外围有一条10多米宽的护城外壕,临沟高垒,易守难攻。传说明末李自成未能攻下临汾,被守军射瞎一只眼后,把盔甲挂在城外一棵大树上撤兵而去。

  此时的临汾,阎锡山任命国民党第六集团军副司令梁培璜坐镇指挥,守敌有2万5千多人。城周碉堡林立,壕沟纵横,内外暗道相通,从城外到城内构成警戒阵地、护城阵地、城墙主阵地、城内纵深阵地等4道防线;城东关筑有外城,总体设防严密坚固。

  保定军校三期毕业的梁培璜,随阎锡山作战几十年,其麾下副军长及师长都经过正规军校学习,与阎锡山、胡宗南同称军中名将,他吹嘘说:“八路军作战,向来是以多胜少,我们把临汾城四周的工事构筑成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就可以来个以少胜多。”他抱定了仗恃2万5千余兵力和坚固城防负隅顽抗的决心,向阎锡山表示:“死守临汾,城存成功,城亡成仁”。

  我战役总指挥徐向前依据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原则,集中了晋冀鲁豫军区、太岳军区、晋绥军区约10个旅7万余人的兵力,决定先夺取东关,然后依托东关进攻本城。

  临汾战役即将发起,徐向前获悉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为挽回西北战场败局,电令驻守临汾之一部,第30旅旅长尹瀛洲,紧急空运该旅去西安,于是,原计划3月10日开始的战役行动提前3天突然发起,以牵制守敌,策应西北战场。

  3月7日,我军抢占临汾尧庙机场,揭开了临汾战役的序幕。

  接下来几天激战,至11日,我军攻占了城南柴村、张关、尧庙宫、乔家庄等敌外围据点,歼敌三四千人,把前沿推进到距城3百米处,但我军由于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参加此役的部队多由刚升级整编的地方支队、独立营组成,装备差、火炮少,缺乏攻坚经验,牺牲了4千余人。

  清除外围付出的代价令人痛心,其后将要攻占的东关和本城,无疑更加艰难。在指挥部,徐向前开会总结了攻城未果的经验教训,最后说:“攻城的手段,还是用23旅的'土行孙战法',挖地道,钻地下,最后拱翻临汾城。”并明确宣布:哪个旅最先登城,就授予哪个旅“临汾旅”荣誉称号。

  徐向前说话时扫视了一下坐在不远处的23旅旅长黄定基,他很看中23旅,因为23旅是“土行孙战法”的首创部队,在攻打运城时已威震敌胆。徐向前又转头对王新亭司令员说:打不下临汾,你我都到五台山当和尚。


  演绎“土行孙”的秘宗奇技

  “土行孙”,本是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能够在地下土遁日行千里的神怪人物,此刻,23旅旅长黄定基却正要指挥演绎一出“土行孙”秘宗奇技地下攻城的热剧。

  黄定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员,曾参加过井冈山系列军事斗争,随红一方面军参加过长征,参加过“百团大战”、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等大小战斗无数次。虽然此前不久运用“土行孙”战术成功地攻克过运城,但临汾无疑是一块更加难啃的骨头。

  黄旅长带上68团、69团指挥员,利用夜色掩护到前沿阵地察看地形,把敌碉堡、堑壕等位置绘出图来,然后研制采用“土行孙”秘宗绝技攻城的方案。

  4月2日开始,地面枪炮激烈,我军在东关和东城墙外的活动完全转入地下。

  地下地道迅速掘进。每条地道10多个战士和两名支前民工,用小镢头、小圆锹、小煤窑拉煤用的筐子和小车,用矿灯和蜡烛照明。

  在宽高均约1米的坑道里作业,多为跪着操作。棉裤磨破了,就用绑腿带绑起来;膝盖磨出了血,手上打了血泡,用破布包一包不歇手;坑道里渗水,膝盖以下泡在泥水里继续干。运土的战士更艰苦,车子装上几百斤的土在泥水里拉已经很重,距离远了,有的战士肩上的衣服磨破了,就用破鞋帮垫起来;肩膀肿了,休息时用热手巾捂一捂。在距离敌人近时怕发出声音,就用手和刺刀刨土,脚上缠上棉花运土;毒气熏倒后,苏醒过来继续挖;坑道挖进去深了,缺氧,呼吸困难,就轮流往外运土,到坑道口吸几口新鲜空气。

  当时分3组昼夜轮流作业,有的战士生了病还在坚持,实在不能坚持的,别人主动顶替干,连续干8小时,甚至12小时,每个人的面容,都像死人脸一样。

  旅长黄定基患有严重的肝病,他虽是带病指挥,依然和政委肖新春不时地带着机关人员到现场察看,帮战士们刨坑、推土,指示连队在伙食上给予特别照顾,有效地激励着战士。有的战士说,那日子“干活时象疯了一样,休息时象死了一样。”

  狡猾的国民党守军也没有闲着,他们一方面在城壕底挖掘大量T形和Y形防御坑道,设置听音瓮,昼夜监听地下作业声响,根据动静向外对挖坑道,发觉临近即予以爆破;一方面不断用抽水机向壕内注水,企图淹掉我构筑的坑道;还不断在飞机配合下,施放毒气弹、燃烧弹,以小股部队出城反扑进行破坏。

  挖坑道的过程,真是险象环生。5月14日,23旅的1号坑道刚挖到城墙下,敌人向外壕投下了一个大炸药包,将坑道顶部炸塌。工兵英雄张贵云、战士刘增练急中生智,顶着门板加上湿土,再行加固,终于将漏洞堵住。一天,我军的两条地道已通过外壕接近东城墙底部,忽听到敌人在对面挖土的声音,为防止被敌人发现,当即予以炸毁。

  随着坑道的加深,缺氧又成为新的问题,油灯点不着,战士们呼吸也困难起来。黄定基召开诸葛亮会议,听取在煤矿工作过的战士的意见,在每条主坑道旁挖一条副坑道,并行前进,既解决了空气流通,又有利于保护主坑道的安全。

  我8纵、13纵、太岳军区从四面同时掘进24条坑道,但大部都被敌人发现破坏了。16日晚,当徐向前得知仅剩的23旅挖掘的两条坑道有被敌人破坏的可能时,果断决定提前总攻。


  一路杀到西城门,活捉敌首梁培横

  5月17日,天气晴朗,城墙上下却感觉异常的沉闷和肃静。

  总攻就要开始了。23旅组织3百多人,将两条挖至城墙底部、各1百多米长的破城坑道,分别放置了6千2百公斤黑色炸药和3千公斤黄色炸药。

  战士们在屯兵壕内时刻等待着总攻命令,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战前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上下翻腾,难以抑制。

  下午18时实施火力准备,我各种口径火炮全部开火,将城内敌炮群轰击得哑然失声,城墙腰部敌火力点和底部火力点全被严密封锁。

  19时整,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总攻正式开始!

  随着黄定基一声“起爆”命令,两条地道同时爆炸,“土飞机”上天了,城上开了两朵花,一股股冲天土柱矗立空中,大地在剧烈地抖动,临汾东关更是地动山摇,砖石俱焚,突破口的方向烟尘浓密,尘土飞扬,火红的夕阳暗淡无光。

  城墙被炸开两个约40米宽的豁口。

  68团3营、69团7连迅速登上突破口。9连排长李言贵端着手提机枪冲锋在前,指挥战士用手榴弹、炸药包将反击的敌人击退,乘敌混乱,占领制高点。3连副排长张德兴指挥全排冲向突破口,敌人投掷的燃烧弹将他的衣服燃着了,他脱掉上衣,举起集束手榴弹冲上去,迫使十几名敌人缴枪投降。两个团后续梯队迅速跟进,将东关守敌66师师部占领。

  城内的战斗同样激烈。敌人在事先估计的我军突破口的东城墙内,把附近的民房夷为平地,挖了一条坚固设防的又宽又深的内壕,不仅在内壕外侧布有雷区,重要通道都有电网、铁丝网阻隔,暗堡中还装备了火焰喷射器,依然利用道道防线与我逐巷逐房争夺,负隅顽抗。我每前进一步都伤亡不小。

  69团突击队乘着爆破的烟雾,占领突破口,控制内壕,掩护主力向城内发展。7连向内壕冲击时,一个1米高的铁墩突然爆炸,连长王天荣和十几名战士负伤。3营副营长、8连指导员等牺牲。冲在一线的团长张国斌被警卫员一把推倒并扑在身上幸未受伤,张国斌爬起来抺去脸上的尘土,立即组织火力压制敌人。

  68团突击队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沿城墙向北门攻击前进。3营在前进中,遭敌毒气弹袭击,他们脱下帽子捂着口鼻,继续用小炸药包开路前进。

  随着67团加入战斗,3个团一路杀到西城门。69团5连第一个占领敌指挥所,此时从俘虏口中得知,敌首梁培璜已经率其残部逃出城外,不久就被我军抓获。

  至当日午夜,战役胜利结束。此役歼灭国民党守军2万5千余人,俘虏敌中将司令官梁培璜等近2万3千人。23旅歼敌约6千人,俘敌近4千8百人。


  600余场战斗,唯此战伤亡大、锻炼大、胜利大

  23旅是一支有着红色血脉、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他们中的许多指战员是红军,它的根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而成建制并形成临汾旅主力部队源自于1937年8月创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决死队迅速扩大,发展为4个总队。1938年初扩编为4个纵队,其3纵队即发展为后来威名显耀的“临汾旅”。

  历史上,23旅战功显赫。

  1938年春,侵华日军以5个师团向晋东南、晋西南大举进攻,决死3纵队奉命在古逻村阻击沿临屯公路西进的日军。

  这是决死3纵队成立后打的第一次大的战斗。纵队长陈光、政委戎子和察看过地形,便在公路两旁布下口袋阵,各大队分兵扼守。

  此战以极低的伤亡代价,打死打伤日军300多人,圆满完成战斗任务。

  秦岗之战是决死3纵队打的又一场硬仗、恶仗。

  1938年夏,日军第20师团为夺取晋南中条山战略要地而直取绛县和垣曲,决死3纵队受命在必经之路——秦岗村边曲(沃)高(平)公路阻击。

  战斗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日军出动了几个联队约2000人,凭借炮火优势,发起一波接一波的集团冲锋。3纵队战士接二连三地倒了下去,剩下的人顽强战斗。7月的骄阳下,送水的上不来,便喝自己的小便,润润嗓了继续战斗。从中午打到天黑,又从早上打到中午,日军未能前进一步。第二天傍晚,日军将小集团冲锋改为大兵团冲锋,3纵队把敌人放到二三十米才开火,更加有效地杀伤敌人,秦岗大半个村子始终在3纵队手中,直至完成阻敌任务撤出战斗。这次战斗历经4天,决死3纵队毙伤日军500余人,击落日机1架,其所属8总队获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银质“华胄”奖章和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嘉奖。

  临汾旅在土地革命中诞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大,历经大小战斗600余次,歼敌8万余人,立下赫赫战功,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仅从1946年至1953年,临汾旅的伤亡就达1万8千余人。其中临汾战役就牺牲4百多、伤近1千9百人。

  这是伤亡最大、锻炼最大、胜利最大的一次战役,胜利来之不易!

  这次战役,23旅创造了在火炮不足的情况下攻打坚固设防城池的战斗范例,涌现出侦察英雄李来龙、爆破英雄张云贵、战斗英雄张德兴、外壕作业苏长云排等一批功臣和英雄集体。

  徐向前在总结攻坚临汾的经验时说:这场攻坚战,“敌人硬,我们更硬,攻坚之难,时间之久,消耗之大,战况之惨烈,在晋冀鲁豫军区发展史上实属少见。”“地面战斗和地下战斗相配合,以'土行孙'法破垒攻坚,克敌制胜。这场地下斗争,十分激烈,是敌我双方斗智斗力的竞赛。”

  毛主席接到临汾解放的战报,赞扬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大胜利,他说:“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固,敌我两军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

  1948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山西洪洞县召开庆功大会,徐向前将一面经毛主席圈阅同意、由中央军委命名并绣有“光荣的临汾旅”的大旗授予8纵23旅。

  中国人民解放军几十年血与火的征战,攻无不克、所向披靡,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仰的英雄集体,“光荣的临汾旅”是战争年代被中央军委授予称号的第一个旅级单位。

  荣誉称号仅仅是一种褒奖,而攻克临汾城的有效战法,则为后来的大决战以及我军的攻城作战,起到了长远的示范作用。


  “扛着临汾旅的大旗,一直向前冲进”

  人民群众全力支前,人民军队秋毫犯,在临汾战役也是那么令人感动和难忘。

  当时,挖地道必须隐蔽,要做到隐蔽,就要有足够的掩护物。当时计算,必须筹集十万块门板。

  徐向前命令后勤司令部,要在一个星期内完成筹集门板的重任,以应攻城挖壕的急需。

  后勤司令部星夜召集临汾专区各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开会。献出十万块门板,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然而出乎意料的,在广泛动员消除了群众思想顾虑后,一个星期内就献出门板12万块,集中运到临汾前线。

  我23旅等攻城部队,在如此艰苦的临汾战役前,一面训练战术技术、练夜战,一面还向官兵反复进行城市政策纪律教育,订计划、写保证,努力做到进城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临汾战役胜利后,纵队宣传科长、“战士诗人”毕革飞触景生情,写下了当年授旗后高唱、至今依然传唱的“临汾旅军歌”:

  土飞机在开动,土飞机在开动,轰隆隆隆隆;

  轰隆隆隆隆,城墙开花,烟雾腾空,把敌人的尸体,蹦得无影无踪!

  炮声如雷,枪声似风,歌唱着:我们面前没有攻不破的城,没有攻不破的城!

  继运城大捷,连克临汾立奇功!

  我们是光荣的临汾旅,勇猛顽强老传统,勇猛顽强老传统。

  党教育我们不怕牺牲自己,无限忠于人民!

  这是我们的职责,这是我们的良心!

  我们记得很清:功劳的根子扎在群众当中!

  没有人民的支援,没有友邻的协同,哪有临汾旅的光荣!?

  我们要更加努力,更加虚心,扛着临汾旅的大旗,一直向前冲进!

  英雄垂青史,血火铸辉煌。我党著名理论家、临汾旅创始人之一杨献珍曾把该旅的精神概括为“四股劲”,即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猛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犟劲;当机立断、无坚不摧的狠劲;英勇无畏、义无反顾的拼劲。这“四股劲”已深深地烙刻在每个官兵的骨子里。

  军民互爱之情和“四股劲”,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新的内涵,凝成了“铁心跟党、勇于攻坚、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新一代临汾旅精神、临汾旅军魂。

  曾经穿越烽火硝烟、披竖执锐,曾经在国防建设、抗洪抢险中屡建新功,如今在中国梦、强军梦的征途中,“扛着临汾旅的大旗,一直向前冲进”!

  临汾旅,军魂永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