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5

  地点:山西师范大学莳英园

  内容:影视剧《觉醒年代》评论与鉴赏

  形式:讨论

  主持人:王思琴

  发言人: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04班124宿舍全体成员


  王思琴:《觉醒年代》是央视一套刚刚播完的影视剧,是一部依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这部剧作几乎完整的演绎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的主要内容。早在去年,张老师就要求大家观看,现在我们就把自己的观看感想谈一谈。

  我先谈谈自己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吧。

  《觉醒年代》是一部很受青年人喜欢的优秀影视剧。作为重大革命历史剧,它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

  一般来说,政治色彩较重的主旋律题材收视率不佳,尤其在我们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似乎并不受欢迎。但是《觉醒年代》是个例外,刚上映便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不仅中年人按时收看,而且年轻人也按时观看,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还常常追剧。《觉醒年代》能有这么好的收视效果,是因为它贴近历史,因为它平易近人的风格,剧中没有了以往主旋律影视剧的说教,没有了刻意拔高的英雄人物,而是严格按照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是在宽阔的历史背景中,用还原事实的方式把诸多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呈现给观众。这使得每个故事都完整、每个人物都性格饱满鲜明生动,给无数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 印象深刻的人或事迹

  陈巧连:看了《觉醒年代》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陈独秀。以前在我的印象中,他只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符号人物,通过这部影视作品,陈独秀这一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在18集中,张丰载暗地里指使学生在学校里示威游行,大骂陈独秀伪君子。陈独秀却不胆怯,面色从容地从学生面前走过。即使后来,学生到他家门外辱骂,也毫不生气,而是打开大门让学生进去,见此情形学生们羞愧离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人的胸怀,看到早期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的胆识。

  作为父亲,他与儿子的关系紧张,但在他表面冷漠暴躁的背后,却能看到他对子女无声的关爱:他不认同儿子的无政府主义理念,但却支持延年兄弟的勤工俭学实践,他关心游行中受伤的儿子,把他送到医院后彻夜陪伴。 电视剧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领袖人物,通过《觉醒年代》我认识了性格饱满的陈独秀,而这一人物又是通过于和伟老师精湛的演技呈现给观众的,于是,这位伟人就不只是活在教材里,而是栩栩如生的站在观众眼前,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王慧慧:《觉醒年代》不仅展现了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更值得肯定的是导演的神仙选角。每个人物都有那个时代独特的气质,大家虽然性格不尽相同但其中又有共通之处。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群温文尔雅的读书人为救中国扛起了社会变革的大旗,他们身上有着作为读书人本身的柔,又有革命的刚,这种刚柔并济的气质在演员身上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北大的学生们,即使革命激烈,也仍然保留着读书人该有的气概。不论发生什么,哪怕是对立双方见面,也能互相鞠躬行礼。剧中有一幕,他们一边喊着“陈独秀伪君子”的口号要他“滚出北大”,可当迎面遇到陈独秀先生时还是规规矩矩鞠躬说声“陈先生好”。他们即使被捕入狱,也能苦中作乐,看书研讨。这些演员把北大的书生风范演活了。都说爱国救国者有浩然之气,蔡元培校长就不卑不亢,保留了温文尔雅的气质,成为读书人的典范。他的浩然之气体现在他能用最柔和的语气表达出最坚定的信念。在邓中夏、陈延年等学生被捕之后,他第一时间出手救人,即使面对警察署长,也不卑不亢。他的刚强和融入骨髓的礼貌与温婉在他这里得以完美融合在一起,没有一丝违和。刚柔并济的气质是那个时代人所独有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他们,中国才能迎来变革,走向光明!


  二、最动人的情节

  韩美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九集。欧战胜利,守旧人物林纾也十分兴奋,他想马上恢复周礼,还想尽快将蔡元培、陈独秀等人送上道德法庭,便召集守旧派秘密集会。黄侃也跟着起哄,在会上取出自己写的发刊词——《国故》。辜鸿铭此时还是沉默不语,不发一言,却也有了面色凝重的表现,按耐不住的刘师培却站出来提醒他:“大家都是一个学府里共事的同仁,你这样指名道姓,撒破脸皮,合适吗?何况《国故》的经费都是仲甫批的!”刘师培刚刚说完,黄侃紧接着就批评了他,林纾也反对他。张丰载的二叔张礼长也推波助澜说:“自己会向政府提出动议,要求罢免蔡元培,驱逐陈独秀。”这时,辜鸿铭不再默不作声了,他放下烟杆,拂袖而起,愤怒离座。一向守旧的他说到:“我坚决不做对不起蔡元培的事!”刘师培随即跟着离开。剧中通过“拂袖”“离座”的动作细节,给我们呈现了饱满的人物形象,两位老人虽与陈独秀等人学术立场不同,但并没有因为学术观点不同而否认陈独秀等人,他们君子的道德风骨依旧存在,虽然复古守旧,但是人格高度以及气节没有丢失,他们懂得什么才是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触动了我。  

  杜佳琪:电视剧的一个细节很有寓意。陈独秀连夜赶稿后趴在桌上睡了一夜,蔡元培叫醒他后,脸上已有红印与睡痕。陈独秀回家时发现,院外有人在骂,院内妻子高君曼正在做饭,恰是莲藕。

  我认为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生活中的小细节,正是这个小细节让人物鲜活了起来。我们从莲藕入手,除了妻子做饭表示家庭的烟火气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外,莲藕还有“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意。仅一门之隔,高君曼定听到众人对丈夫的声声讨伐,但“是非人心不足论”,她不受流言影响、坚定地支持着丈夫。陈独秀进门后,将妻子膝上的孩子挪开,然后自己枕在妻子膝上,高君曼落泪了,之后镜头上移到孩子作的画上。我们常常看到伟人的纸片人形象出现在各种影视剧中,其实在他们的时代,他们是有血有肉、有妻儿老小的一群,也会得到妻子的关心和疼爱。在家,他们是妻子儿女的顶梁柱,在外,他们是祖国觉醒民族觉醒的发起者。他们的付出、奉献和牺牲是抛头颅洒热血。这个镜头很小,但让观众联想到自己的家人,很有感染力。

  李晨曦:《觉醒年代》在演技方面颇有建树。细节设置上,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丰满立体。其中街头艺人的念词“不由分说都抓走”,且耍艺时拿着类似竹板一类的街头表演道具,有民俗价值又体现演技,一个小人物被演绎得很有生活气息。同时,街头艺人的台词也点明了情节,有推动剧情的作用。

  一些典型人物的塑造也是可圈可点。其中蔡元培校长的演绎就深入人心。该角色在眼神和台词处理上,表现得有底线、有智慧,“放人是第一位的”这句台词语气不容置疑,眼神也很坚定。而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也极具个人魅力。他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演员根据陈独秀的人物形象和剧情还添加了多处小动作。例如在讨论中,演员将坐姿动作处理为趴在椅背上,使得该剧很有生活气息,也符合人物形象。还有其中一段剧情,是他碰到喊着“陈独秀伪君子”的学生队伍,于和伟的表演模式很放松:陈独秀说“你们忙你们的”,这样的表演让观众理解到人物的豁达。


  三、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影响

  董洁潇:《觉醒年代》描述的是1915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新青年》杂志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历史时期,中华民族艰难的觉醒过程。

  《觉醒年代》让这段历史不再是纸上的文字,它变得鲜活起来,各位先生也仿佛从历史长河中纷至沓来。新文化运动自身就足以令人荡气回肠,电视剧只需要将那个年代里,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心完整地表达出来足矣,新文化运动背后的这群发起人,他们的故事和气节才是这部剧想要传达的重点。五四时代青年之所以能够抛下一切投身革命就是因为他们将国家利益放在前面,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17集中,学生们不惧怕时局艰险,青年学生公开演出话剧《红楼钟声》,却被张长礼和张丰载设计抓捕进监狱的情节就是明证。

  历史辉煌,岁月荣光。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面对长枪短炮。中华民族是一个幸运的民族,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会有一群最勇敢的人站出来保护这个民族。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我们新一代青年,要勇于担当。如今的时代纷繁复杂、极具变化,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给予了我们独特的时代担当,激励着我们青年学生奋发向上。

  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却造就了这么一大批伟大的人们,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但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也能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觉醒年代。

  王思琴:《觉醒年代》能够能够得到9.3分的高评不仅仅在于演技、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镜头语言的应用。导演对于拍摄角度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想法,其中在17-21集中特写镜头运用较多,巧妙地塑造了每一个形象,使得这些伟人的形象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毛泽东出场在十七集,导演将青年毛泽东的出场选在北京法文进修馆前的马路上,镜头先给了天空明月朗照的图景,接着给他一个虚影镜头,再渐渐拉近,给了人物正面和侧面的镜头,同时运用平镜展示了行人来往穿梭,展现了烟火气极浓的北京小巷。昏黄路灯下,青年毛泽东专心读书,导演还用陈延年和乔年的争吵,以及延年询问两次毛泽东来衬托伟人的专心读书。

  此外,毛泽东进北大这一段镜头,导演对此浓墨重彩,刻意渲染,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镜头选择低位仰拍角度,来烘托毛泽东伟大的形象,而且先展现伟人背影,使用静止拍摄,让毛泽东走进北大,接着镜头再推进和旋转拍摄慢镜头画面。慢镜头展示北大学子的青春活力,也烘托出在乱世年代北大校园里的安定祥和,隐喻北大会在找寻国家出路以及学术研究中充当重要角色。

  对于青年毛泽东的镜头塑造还在毛泽东灯下吃辣椒阅读一幕中有所体现。为了突出他专心,李大钊到来叫他两声才反应过来。还有把掉到桌上的糕点渣渣用手扫拖到纸里,并自仔细地将纸包包好放进书包,此处导演选用了特写镜头,拍摄毛泽东的手部特写,镜头语言体现了他的节约,这种扑面的质朴给观众一种触动。 

  石萌阳:我感受到了《觉醒年代》知识分子的一腔热血。在那个国人麻木的时代,他们是鲁迅铁屋子里最早觉醒的人,为了唤醒国人的思想,他们与抱残守缺的旧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热烈而灿烂地照亮这个时代,同时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他们对国外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新思想,有了更多的区别和辨析,心中的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对祖国未来构建用何种道路也更加明晰,最终完成了自身的升华。

  我最敬佩陈独秀。作为新思想传播的先锋,他首当其冲。在儿子陈延年因演活报剧被抓进了监狱又被放回时,他并没有害怕,反而提醒儿子:“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要想寻找真理,坚守信仰,这样的事恐怕会是常态,所以你要随时做好准备,出监狱,进监狱;再出监狱,再进监狱;再出监狱,再进监狱。”一个豁达乐观的父亲、一个为了追寻真理,随时可以奉献生命的新时代先驱者形象图现在观众眼前。在他身上我甚至看到了“愚公移山”的执着精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不但自己敢于牺牲,子子孙孙也要敢于牺牲。我们有理由相信:终有一天,压中国民众头上的大山终会被夷为平地,中国终会迎来光明。

  王思琴:《觉醒年代》的播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那个年代的中国,那时的中国并不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浪漫,那个时代反而是紧张的、动荡的。那些伟大的中国缔造者也并不完美,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个体。那些曾经在我们看来空洞乏味的理论,如今再看充满了思辨性,令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用网评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讨论:

  “《觉醒年代》,和其他电视剧真不一样,它对人的冲击是深入灵魂和骨髓的,这些历史人物用他们的伟大人格熏陶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纯粹和真诚,懂得崇高真的不是那么空洞,而是那么具有烟火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