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小同事在微信上晒了两张电影票,图片小,大概看到如下内容:小厅,软座,三排2号,4号,票价45元。底下一行小字:走喽,和宝爸爸小小滴幸福一下下,后边是两个笑脸一个拥抱。我一边笑着这对小夫妻甜蜜周末也晾晒,一边唏嘘不已:啥?一场电影票价45元?女儿见我大惊小怪,笑着说:“妈妈,您以为现在的电影院还1元一张门票啊?早改大小影厅和包间了,软座、地毯、升降椅可人性化了……”这才想起自己早已好多年不进电影院,啥时候这大众化的娱乐场所一个华丽转身变得如此贵族气息了呢?
  打开记忆的闸门,关于看电影的记忆是那么熟悉而亲切了。儿时在农村,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是极度贫乏的。一年里有数的两次大戏,就是全村子人们的节日。除了过年,怕只有唱戏是最盼之切切了。毕竟,村子里经费有限,县里戏曲资源有限。因此,电影便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里最大、最快乐、最为奢侈的事情。
  大戏不常有,电影也不常有。所以,每次镇上的巡回放映都是翘首以盼。年幼,不知道镇子有多大,村子有多少,轮回一遍要多少时日。再者,刮风下雨天气打搅……总之,全靠道听途说。这样的消息来源可靠度极低。兴冲冲走,垂头丧气的回来也是经常的。要是能确定哪天真的有电影,那可真是欢呼而雀跃了。
  每当消息确切,连老师都会特赦,早早的放学。于是,戏台底下便热闹起来。小伙伴们非要亲眼看着银幕高挂才放心回家去。而离开戏台前经常和必须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给自己和家人占领一块“最有利的地形”。于是乎,板凳、椅子、书包、木棍,以至于破砖块、烂树枝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占领阵地”的标志性物件。然后才着急忙慌地离开,匆忙扒几口饭,便很迅速的返回到舞台前。一边检查自己的物件是否存在,一边满场地的打闹着,等着天黑,等着电影开始。如果发现自己的标志物被他人交换或着是挪了地方,便斗鸡似地找了那动东西的孩子,脸红脖子粗的争吵着、撕扯着、哭闹着,非有大人们来调停而不能罢休。
  夜,是平常的。有电影的夜晚却是最不平常的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携妻带子,推着板车的,扛着条凳的,夹着蒲团的……林林总总,高矮不一,长短不齐的物件摆满了舞台前的空地。妇女们则更是辛苦,一边拖着不懂事的孩子,一边还夹着纳了半截的鞋底子,趁了孩子们玩闹的空儿,也能纳上几行。男人们却轻松。年轻点的,用旧报纸,孩子们的作业本子卷了烟叶抽着,间或有个别拿了烟卷的,想在人面前露露脸,又怕一抢而光,藏着掖着……最终还是逃不过大家的眼睛,难逃被抢的“厄运”。人们相互打趣,说些荤素笑话,引得婆娘们恨恨的骂上几句,逗起一串笑声。那些年老点的,则拿着自己的旱烟袋,不紧不慢的插在荷包里,慢慢的装,慢慢的点燃……或说三国,或说自家门里那点子陈芝麻、烂谷子的所谓家史。说到关键处或是有些争议的地方,不服气了也不争辩,把旱烟袋反扣了,在鞋底子上狠狠的磕上几下,白上一眼对方,算是对别人的严厉警告。往往这样的事情不常发生,毕竟大家是怀着喜悦来看电影的。
  记得那时候看得最多的,几乎能倒背如流了的也不过就是那些《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什么的,那时候没有什么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法,新片子到不了基层,就那些老的片子串东村走西村的,不足为怪。戏曲类的例如《镜花缘》、《朝阳沟》、《尤三姐》等。但是不喜欢,因为看不懂。其中,最为喜欢的要数《大闹天宫》《鱼童》之类动画版的电影。热闹是在其次,主要是那孙大圣的神通也足够孩提的我们模仿数日、快乐数日了。最不喜欢的要数《平原游击队》,不是那故事不精彩,不是那人物不够典型,而是最讨厌里边那个巡城值更的人,敲了梆子大声的喊:平安无事!因为父亲的名讳在里边。农村的孩子们有个特点,互相闹意见吵嘴了,打骂起来,全是叫着父母的名讳而互相攻击。往往是电影银幕上刚刚出现字幕,淘气的伙伴们便学着那值更人大声的吆喝:“平安无事喽……”由此,对那电影也恨恨的了。
  那时候不懂什么叫做蒙太奇,什么叫做镜头,什么叫做情节……稀里糊涂的跟着别人瞎起哄,喜怒哀乐几乎全由他人所带动。小眼看世界,放映员最是神奇。一张桌子,两个转盘,一根电线,就能放出那好些的东西来。也有趁着中间倒片子的时候,傻傻的盯了那机器看,看那神奇的光速里,到底还会有些什么。却始终不得懂。
  由于是露天电影,天气变化很是关键。晴朗的日子,满天星斗映衬着,开心快乐。遇到刮风,那银幕薄薄的一层,随了风向飘荡着,银幕上边也就房歪树倒、人斜山摇也能凑合着看。最怕的是雨。尤其是夏天的雨,来势凶猛,躲之不及。往往是来不及收机器,人群还没有散开,豆大的雨点就砸下来。善良的老乡们,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仅有的一件雨衣,一块雨布,以至于一顶草帽,首先戴在放映员的头上,披在电影机子上边。在他们眼里,那物件是最为珍贵的了,当然是要好好保护。每逢这时,只要是大家不全散去,那放映员还是在坚持着放下去,精神的确可佳。许是不常有吧,他也很照顾老乡们的情绪。每当这时,舞台上边很是热闹起来。后台避风,遮雨。于是大家都急切而迅速的涌到后台,从反面看,一直要坚持看到终结。两三个村干部撑着雨布,放映员带着草帽,披着塑料布,大家全挤在后台看反面电影……这种情景,怕是现在的人最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吧?
  去外村看电影也是童年最值得怀念的事情。3里5里路对农村孩子来说并不算啥。只要听到邻村有电影,也是很早的吃罢饭,结伴而行。家长的嘱咐虽不可少,但是每每都是听不完说啥早就不见了人影。夏秋两季出去的最多。乡间小道很难平整。深深浅浅,歪歪斜斜吧,一路欢声一路歌了。即便是谁不小心掉在河渠里,弄了满身的泥水,也并不真的恼火,爬起来继续走。毕竟,心底那看电影的愿望是最为美好的。有时候我们也有不认道走错了的时候。明明的已经能够听到那场子里传来熟悉影片的声音了,可就是亲近不得,绕场一周,好不容易找到进口处,却只能是看半场电影了。不过,谁也不计较那许多,只要不空跑一趟,就已经幸福无比了。即便是有时候传话的人消息不确切,害得大家空走一趟也无所谓,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走夜路,有的是说笑谈资:谁家小孩子难养活被寄到月亮上了,谁家狗狗又当妈妈了,哪个生产队西瓜再过几天就熟了,后边沟里的苹果都有拳头大了……遇到走路慢不赶趟的,那些大点的孩子就会讲些妖魔鬼怪的荒诞无奇之事,目的是吓唬那走路慢的要跟紧了不掉队。记得自己就好几次拉着邻居姐姐的衣襟不肯松手,闭了眼任其拉着走,到家了还不敢睁眼睛。由此惹得大家笑话很久。
  喜欢到外村看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愉悦。其原因在于:夏秋时节正是各类瓜果梨桃的成熟期,农村的孩子们很少买,直接去地头采摘。采摘是用来自我标榜的,说白了就是去“害”,去“偷”。深沉夜色是我们最好的保护伞。于是乎,那些西瓜、甜瓜、桃子、苹果……悉数遭劫。虽然并非每次都能得逞,但只要是有一次成功,大大小小七八个孩子,就会很自觉的围拢起来,分而食之。之后抹一抹嘴,欢快的蹦着、跳着消失在夜色里。进得村口,相互的守约道:“不许告诉家里,不然下次……”记得那时候我是最守规矩的,竟然一次也没有说过。兴许,是那些甜美的诱惑吧?
  至此,看似平常的一场露天电影,在童年的记忆里,可谓是浓墨而重彩的一笔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