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曾听过一首歌叫《嫂子颂》,是歌手李娜为电视连续剧《赵尚志》唱的主题曲。李娜嗓音浑厚高亢,柔中带刚,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激情,把赵尚志在白山黑水间,艰苦环境中,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
我与嫂子相处了二十六年,发现嫂子也有一种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韧劲儿。嫂子虽然不像李娜在歌中唱得那样“黑黑的嫂子”,但也是“憨憨的嫂子”,“亲亲的嫂子”。
从听到《嫂子颂》开始就想写篇《嫂子颂》,一直到今天才得以落笔。我想写《嫂子颂》,当然有对嫂子感恩的成分在,但又不是纯粹地为嫂子歌功颂德,而是想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嫂子,这种真实应该是情感真实以及艺术真实的结合。至于是采用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的写法,我觉得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毕竟是形式而已。
嫂子并不是一位长相漂亮的女人。既没有高挑绰约的身材,也没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风姿,有的只是朴实无华,居家过日子的本色。在我眼里嫂子就是不显老,二十六年前见她什么样子今天还是什么样子,只是在岁月的雕琢下少了些年轻时的阳刚之气,增添了些许阴柔之美。
嫂子是在我家最艰苦的时候嫁给哥哥的,那时我刚要毕业,哥哥毕业也才两年,家里因我和哥哥上学欠下的债务还没有还清,因此也就没有多少彩礼,婚礼也不是风风光光。但是,嫂子依旧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哥哥,选择了在外租房白手成家的艰苦生活。也许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也许是哥哥不懂得“报答平生未展眉”,婚后生活磨合得火星四射。
那时,我还没有步入婚姻,因而也就不懂得生活。而在今天回首往事时,发现嫂子与哥哥的婚姻真的是奇异的组合。《易经》有言:一阴一阳之为道。这也完全适用于婚姻家庭。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女为阴,男为阳,一男一女组成了家庭。因为这里的阴阳不仅仅指男女,还指男女性格。比如说女的强势一些阳大于阴,男的懂得温柔退让阴大于阳,这不也是一阴一阳吗?这同样符合阴阳之道。而阴阳又不是指纯阴纯阳,往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我在生活中发现夫妻间男的刚中之柔与女的柔中之刚的组合往往是天作之合,而这天作之合的关键在于互相懂得,相互欣赏。我这样说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嫂子是那种刚中带柔的女人,而哥哥属于柔中有刚的男人,两个人过得拧巴是因为性格拧巴的缘故。而两人之间没有过好这一生,尤其是前半生,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以及如何沟通。人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遇到理解和懂得。
哥哥是个好哥哥,也是个好儿子,这是肯定的。可能也是个好老师,但不是个好丈夫,虽然我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做出这个结论。即使如此,我也时常为嫂子感到不平。因为我太了解哥哥的性格,哥哥的性格像极了父亲,总是那样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极有主见,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一根筋”到底。妈妈这一生都在抱怨爸爸,想来与嫂子有类似的苦衷。其实,哪位女人不想小鸟依人般依偎在丈夫的身旁。而妈妈和嫂子都不能,因为她们的丈夫都不是柔情似水的男人,不但没有情调,不懂得调情,还是不解风情的男人。我想哥哥如果学会了风情万种,嫂子一定会倾世温柔。我没有教过爸爸,但是教过哥哥哄老婆的诀窍。我在二零零零年就写出了《夫子兵法》,其中便有对妻作战兵法三则。不知哥哥是不屑评价,还是不想评价,还是不会评价,还是感慨万千无法评价。总之是一笑了之,我行我素。看来是别人教的曲唱不得,偷来的锣敲不得。都说沉默是金,恰如其分地沉默肯定是金,但过了就成了废铜烂铁。
嫂子是个好嫂子,但性格中缺乏女性的温柔。我当初不太了解嫂子的经历,想来一定与她的过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来听妈妈说起,才找到了一点儿蛛丝马迹。听了嫂子的过去,我对嫂子肃然起敬,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沙家浜》中的那句——这个女人不寻常!
嫂子也曾经生活在农村,自然就有了淳朴的一面。即使后来也到了城里生活,但始终不像城里人那样娇气。嫂子的父亲重男轻女的观念非常浓厚,而母亲身体有病做不了主。嫂子是家中的长女,上面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听妈妈说,嫂子在高中毕业时考得不理想,想继续复习,但她的父亲并不支持,想让她找工作挣钱。但嫂子坚决不同意,父亲就断了她的学费,嫂子便四处借钱,坚定不移地走考学这条路,终于如愿以偿,毕业后又继续深造,最后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不过很遗憾的是选择了数学专业。我不是说数学专业不好,而是说生活中多了一些逻辑推理,少了一些感性思维,自然就有些刚正不阿,宁折不弯。哥哥虽然是选了文科,其实一直喜欢数学,成绩最好的也是数学,骨子里是典型的“理工男”。你们说这两个逻辑思维都很强,只懂得争论谁对谁错,不懂得家不是讲理地方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能获得家庭的幸福能符合逻辑吗?
嫂子少年时为自己的前程抗争无疑是成功的,结婚后为自己的生活抗争当然也是成功的,但是却选择与哥哥这个榆木脑袋去抗争,又不懂得维护哥哥的面子或者说虚荣心,无疑是“理工科”留下的副作用。其实,哥哥一直也在为大家庭和小家庭在抗争着。我人生吃到最甜的一根冰棍儿,就是哥哥在十几岁时,在大暑假里,背着大白箱子卖冰棍儿,剩下的快要化了的冰棍儿。那时一根冰棍儿二分五厘钱批发出来,卖一角钱三根。后来结婚后,哥哥白天上班,晚上骑摩托车出租,日夜奔波地为家里打拼。再后来买了轿车,也在周六周日出租给婚庆公司,起早贪黑地挣些辛苦钱。哥哥是赵氏家族的长子长孙,是家族中的“大哥大”,应该说是为弟弟妹妹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而嫂子在娘家的地位也是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所获得的。尤其是父母去世之后,自己的哥哥也喜欢听她的,弟弟妹妹们,更是大姐长,大姐短的,成了家族中的“大姐大”,哥哥也变成了人们眼中的“他大姐夫”。嫂子和哥哥两个人的命都这么苦,也算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好在终究是“瓜是苦后甜”。
嫂子是位善解人意的善良女人。在我刚毕业时每个月只开一百七十元钱,还要省下一百元还债,七十元的生活费自然有些捉襟见肘,有时我还想买点书读一读,更是雪上加霜,不得已只好在家里拿些米和油。妈妈家里小米子是有一些的,猪油也能提供几罐,但农村里大米却是极少的,嫂子的娘家人在粮库里工作,花钱还是能买出来的。每次回家我都去嫂子家拿大米,即使哥哥不在家,嫂子也会给我带大米。嫂子给我带大米和哥哥给我带大米的感觉肯定是不同的,我不但是白拿并且是“吃不了兜着走”。每次到嫂子家里,嫂子和哥哥最为难的可能是应该做多少饭?因为他们不知道我到底能吃多少,其实那个年代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到底能吃多少?据后来不完全统计,一天大约会在一斤半到二斤生米之间。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我虽然不是什么好汉,也很少提当年之勇,因为当年能提的只有饭量很大。今天之所以“提当年之勇”,不过是感念嫂子当年的米饭之恩。韩信曾经有一饭之恩不忘的典故,我堂堂男儿又岂能忘乎?
嫂子的功绩还在于为赵氏家族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孙子。嫂子与哥哥结婚后一年半左右就生下了儿子,妈妈肯定是心喜若狂的,老人盼孙子的心情可想而知。其实欣喜若狂的还有我,因为那时妈妈一直想给我找对象,想让我早点成家立业。而我那时曾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嫂子为赵氏家族添了大孙子,并且是长孙,自然是少了我许多的压力,便使我逍遥了十来年。嫂子对侄子的培养是否正确,是否成功那是后话,自会在将来笑骂评说。但是,大侄子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他不但以638分在北京上了大学,还在毕业后以考试分数第一,面试分数第三的成绩,考取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并且在大学期间每年都获得奖学金,简直是拿奖学金拿到了手软。在研究生的第二年研究成果就获得了美国专家的认可,论文在美国发表,一次代表校方在美国纽约进行了讲学。一次因为二零二零年的疫情,失去了去华盛顿讲学的机会。现在研究生正在实习,学校极力推荐他攻读学校的博士学位,而北京和上海的几家单位,也有意争取他去工作,而我这位侄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考虑到家里的条件,生活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家里买房会有很大的压力而犹豫不决。而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会为自己的父母考虑呢?这也是赵氏家族之幸,爸爸妈妈之幸,嫂子哥哥之幸啊!
嫂子与我二十六年的交往,小小摩擦可能有过,但总体来说应该是比较融洽的。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我年轻时脾气不好,率性而为,说话又不大讲究方式,并且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无意间口无遮拦说错了话,可能是有的。好在嫂子不包容哥哥,但忍气吞声吞生地包容了我。最近几年,生活条件比原来明显好转,年龄也大了一些,发现嫂子比原来成熟了不少,标志就是少了许多火气,多了许多烟火气。闲得没事儿的时候,我也经常逗嫂子玩儿。发现小苗老师还是非常厉害的!哦,应该称老苗老师了。嫂子当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如果不厉害点儿,真可能镇不住这些公主和王子们吧!可我至今忘不了嫂子谈起她的学生时那种笑,那是狠呆呆的,坏坏的,说好听些是“笑里藏刀”,说严重些便是“笑面虎”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