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吃了腊八粥,腌了腊八蒜,过年的气氛就充盈了大街小巷。赶年集,置年货,集市上人声鼎沸,这是一年中买卖最兴隆的时候。也是娘最忙碌的时候,忙着看会、赶集给一家人买做衣服的布料,做鞋的鞋面。
腊月的夜又黑又冷。昏黄的灯光下,娘坐在缝纫机前,弓着身子,伸着头,眼盯着缝纫机针上上下下,两只手一前一后地扽着压脚下的布料,双脚在踏板上用力蹬,“哒哒哒”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在静夜里响起,碾过了腊月的黑夜,在这幽邃的氛围里感觉出生活的艰辛,伴随着偶尔从村子里传来的犬吠,在静谧的夜晚,悄然铺就一份恬淡,漫卷着时光的韵脚,辗转成歌。
扫房子,是过年前最彻底的卫生除旧活动,每年扫房子都会有人看好日子,从哪头扫起也有说法,到那天一定是风和日丽,一大早起来把能搬的搬、能挪的挪,剩下的大物什挪不了的,找单子盖住。娘戴了围巾蒙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双眼睛,黍子苗新笤帚绑在杆子上,娘抓着杆子下头,仔细又用力地开始扫房子了。
接下来,村里磨豆腐、做粉条、杀猪。赶年集买鞭炮、烟花、糖茶、香烛、纸箔、年画、吊画、香烟酒类、干鲜蔬果等年货,是年前最集中的一次大采购。过年前,要剪窗花。奶奶把夹在爷爷厚厚的书本里的窗花样子粘在红纸反面,高高地平举在煤油灯上薰,等黑色浓度均匀地填满窗花的镂空处拆下来,用剪子细细地把红纸上的黑色部分剪下来,一个漂亮的窗花就完成了。烧纸儿是过年必须有的剪纸。把各色的彩纸竖着叠几层,然后再折成三角形,剪出来对称的图案,再在烧纸下面剪出并列的一排穗子。后面衬上颜色对比鲜明的纸,贴对联的时候连烧纸儿也贴在门头上,看墙上,还有神仙牌位上面。花花绿绿的透着过年的喜气儿。
到了二十三开始蒸馒头,就是蒸春节期间吃的馒头、上供用的豆馒头、枣山和面刺猬。也蒸包皮馒头,外面一层白面,里面是玉米面或者红薯。蒸好的馒头存放在不生火屋子的瓦缸里,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了,有的人家吃到整个正月过完。
除夕这天非常繁忙,主要是挂吊画,贴春联、窗花、年画,包饺子,挑水、扫院子等。爷爷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上过私塾的人,念过书有文化,能识文断字,能写能画的人。算盘打得很好,毛笔字写的也好。爷爷手把手地教哥打算盘,学打小九九,珠算加减法,还有写毛笔字。爷爷乐于助人,每当临近春节过年的时候,村的人会来找爷爷写春联,原来爷爷写,后来爹写,每逢年关,家里桌子上凳子上炕上摆的满是春联,来取春联的人络绎不绝。
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饺子里放钢镚钱,第二天初一早上谁吃到就来年最有福气的人。包完饺子,娘开始和杂面,擀面条。娘擀的杂面条厚薄均匀,宽细一致,大年初一煮了饺子后下在饺子汤里,放上点葱花、香油,美味、爽口。除夕这天晚上大门两旁红灯笼里放了又粗又长的大红蜡烛,院子里、各个房间的神像前都烧着香、点着蜡烛,到处亮堂堂的,一直陪着守岁到半夜。
除夕夜一过十二点,村里就响起一阵热烈的鞭炮声。这是急待迎春纳福的人们抢早迎新春的标志。早晨五六点,娘起床后,首先给各位神灵烧上香,燃亮蜡烛,然后煮好饺子,供到各个神灵位前;爹和哥便在院里放鞭炮。鞭炮也是一户比一户的长;同时点放二踢脚,图个步步升高。
吃新春饺子前,要跟着爹和娘、哥哥、姐姐去向爷爷、奶奶拜年,奶奶把预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孩子们。随后,爹和娘去给族里的长辈、邻里乡亲拜年。中午吃一年一度的最丰盛的团圆饭,尽享家人团圆的温馨,充分感受过年的感觉。
正月初二至初六串亲戚拜年。正月初五,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把春节期间积起的垃圾、炉灰倒出去,再放几个炮竹,称“破五”。这一天,妇女不许做针线活儿,早晨用喜庆的鞭炮宣告初五的到来。
传说正月初十晚上老鼠娶媳妇,白天要包饺子,寓意是捏老鼠嘴,新的一年老鼠就不会乱咬东西了,晚上要早早睡觉不干扰老鼠,老鼠这一年也不会来偷吃东西。有时还往屋地中间放只新鞋子,让老鼠用来当娶妻的轿子。
正月十五欢天喜地闹元宵,村子里打扇鼓、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放烟火、逛灯会,有的村子摆起了“九曲黄河灯阵”,把整个春节推向高潮,堪称民间狂欢节。
元宵节这天中午,娘把蒸熟的黍子面,揉搓成长条,切成圆柱形,用大拇指从小圆柱顶面的中心开始,食指抵住小圆柱的外沿边转边捏。一会儿小圆柱便变成了可以盛油的浅浅的灯盏儿。然后,娘把搓好的棉线,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在食用油里蘸一下,分别栽在每一个灯盏儿的中间作为灯捻儿。吃过晚饭,娘往每一个灯盏里倒上一点食用油,点着了,让我用盘子端着恭恭敬敬地摆放在神位前。散发着淡淡香气的火焰在漆黑的夜晚明亮地跳跃着,莫名地感觉到兴奋和温暖。
正月十六晚上有烤杂病的习俗,寓意是烤了火一年百病不侵。村民们都在自家门口竖起来芝麻秸,单等夜幕降临时点着了烤火。到了晚上,处处灯火通明,火呼呼地燃烧着,火星子四溅。大人们一边伸伸胳膊、抬抬腿,身子前后转转烤着火,一边海阔天空地高谈阔论。小孩子拿着细长棍子,顶端插了灯盏儿去烤,烤过十笼火才吃,经过烟熏火燎,灯盏儿早已是黑糊糊的面目全非,但吃得却香甜。人们说着笑着,个个脸上被火光映得红彤彤的。孩子们嬉戏着、蹦跳着,那种欢乐,那种和谐,驱走了冬天的寒冷,迎来了春的温暖。
正月十七,是送蛐蜒蝎子节。附带有打扫卫生的习俗。勤奋的农家,在铲掉前一晚的灰烬时是连院子里的垃圾也一起除了倒掉,再放几个小炮,预示这一年不受毒虫伤害。村里面常说胡闹十七,这天,奶奶会带着我去村东头一户人家看请“大奶奶二奶奶”。村里的信奉鬼神的善人们,每年都集中在一起,请两位神仙奶奶来凡间享受香火供奉,大大的屋子里香烟缭绕,冲门的供桌上摆放了供品,点着香烛,坐满了人,最醒目的是围在中间用彩色的纸糊成的两个纸人,这两个纸人分别固定在两个长长的苇杆中间,苇杆横着并行相距一尺左右,两头分别攥在俩小女孩的手里,小女孩儿有五、六岁,端坐在小凳子上,也不作声,只是盯着那两个纸人。神婆开坛作法,请两位奶奶下凡,介时,仙家的两位奶奶会附身在两个纸人身上,围观的人们会看到神仙显灵。随着神婆的请求,让大奶奶二奶奶蹬蹬脚、碰碰头,那俩纸人真的就动起来了。请神从早上持续到中午,结束时善人们都跪拜,叩头,烧元宝、纸钱给神仙,为了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各家生活美满。
农历二月初二,又被称为“龙抬头”青龙节,是蛰龙升天的日子。“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
“二月二,刮大风,拾柴火,摊煎饼。”初二这天,全家人要吃顿团圆饭,煎饼算是难得的美食了。我跟姐姐们去村外拾柴和绒毛草,供摊煎饼时烧用。奶奶和娘忙忙碌碌,鏊子用砖头支在院子里北屋台阶旁边旮旯里。小米、绿豆和小麦掺和磨成的面粉放到盆里,再撒上适当的花椒面和盐,兑上清水搅拌均匀成稀糊状,把盆放在鏊子旁。娘坐在木墩上,往鏊子下面烧火,填柴草点燃,掌握火候。奶奶拿油萁子在鏊子上抹油。鏊子烫热后,奶奶一边用勺盛面糊,转圈儿浇到热鏊子上。鏊子中间是凸形的,面糊向四面漫延淌流着。奶奶随后用竹扒在面糊上朝一个方向旋转着,均匀摊至整个鏊子面,面糊儿受热后变成固体。再用铲刀顺煎饼周边快速一旋,手提煎饼轻轻一揭,翻过面来略烤一下,一张又圆又薄,金黄喷香的煎饼就完成了。“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美味的煎饼,裹着奶奶用猪油炒的葱花干白萝卜丝,令人食指大动,我更是大快朵颐。
过了“二月二”,整个“过年”才算是真正的结束。冬去春来,春风和煦,一年的艰辛劳作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