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822056116237.jpeg2020.5.14日,农历四月二十。

这一天是小儿子考研复试的日子,为了这一天,儿子盼望了很久。

这天,全家人起了一个大早。

阳台上,红彤彤的长寿花开得格外灿烂。

一个清晨的时间,儿子都在整理房间。闲置的鞋子归放到鞋橱,床铺叠成方块,窗台和玻璃擦洗得干净明亮。电脑、手机、支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线路检查了一遍又一遍。从接到学校的复试通知开始,连续三天,儿子不厌其烦做着琐碎而精心的准备。从着装到网线,每一环节认真细致。

按照学校通知安排,儿子的复试时间是中午13:30分。吃过早饭,我和丈夫开始张罗午饭。摘菜、洗菜、切菜、调汁、煮粥……几个清淡的家常菜,夫妻两人忙乎了一上午。依照家中惯例,我又煮了两个鸡蛋。在我的记忆里,考试和鸡蛋分不开。儿时在乡下老家,每逢有考试,母亲会从放粮食的大瓮里拿出两个鸡蛋,用水煮熟了,再用筷子夹到碗里,看着我没个样地吞进肚子里,笑着说一句:“一根筷子两鸡蛋,考试得个100分。”让我愧疚的是,我从来没考过100分,最多也就99分。数学还往往不及格。但是母亲不气馁,逢考必煮鸡蛋,从小学、中学、招工考试、业务比赛,一直到我出嫁。小学期间,成绩平平的我,非但不害怕考试,反而盼望考试。考试我就能吃上两个鸡蛋。乃至成年后,鸡蛋成为平常物,对待考试养成了一种从容不迫。

嫁人后,有了两个儿子,婆婆沿接了母亲的习惯,儿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每逢考试就煮鸡蛋。婆婆的理由听起来很土:“吃个鸡蛋,裹列赶胆,平平安安。”这个裹列赶胆到底是个啥意思,前些年没揣摩过,如今想来,这句话是沟沟坎坎平安顺达的人生愿景。婆婆去世后,换成了我和丈夫给孩子们煮鸡蛋。不管孩子们爱吃不爱吃,逢考必煮。

11:30分,我和丈夫将饭菜端上桌,喊孩子们吃午饭。小儿子穿着一身挺括的天蓝色衬衣黑色长裤,一米八的个头,大眼睛上横着一副近视镜。丈夫看着朝气蓬勃的儿子,嘴角掩饰不住的得意:“嗯,好看,好看,像个大人了!”我揶揄他一句:“儿子随我,不随你。”丈夫不甘示弱:“嗯,好的都是你,坏的都是我,没我能有这两儿子?”我刚想还嘴,儿子拿起两个鸡蛋:“鸡蛋不碰不开,不打不是爹娘。这两鸡蛋,一个是姥姥的,一个是奶奶的,我吃一个行吗?”我和丈夫异口同声:“不行!两个都要吃。”儿子“砰砰”磕开两个鸡蛋,配着米粥吃将开来。

我和丈夫的舌战没打成。如两只斗毛的公鸡,刚支棱起羽毛就泄了气。

儿子喝了一碗粥,吃了两个鸡蛋,又回自己房间,关起门,等待时间到来。

儿子的表现很正常,他的兴奋点在复试上。对于2020年备考的研究生而言,特殊的时期,特殊的方式,特殊的期盼。这一年的考生,经历了漫长的寒假和新冠疫情特殊的考验,从思想、行动到状态,更趋于成熟和稳定。

我并不担心儿子的心态和反应能力,包括语言的条理性,这是他的长处。他的沟通能力跟他养成的习惯有关,读书看报多,社会实践多,日常的积累加上与生俱来的平常心,做事有条不紊,不急不躁。

按照往年惯例,每年的2月中旬到2月底是国内各高校陆续公布成绩的时间,3月中旬到四月是复试时间。二月下旬,儿子就读的河北工程大学公布了初试成绩。参考往年录取分数,儿子的初试成绩应是稳妥的。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学校推迟复试时间,具体时间和采用何种方式,视新冠疫情的防控情况另行通知。复试方式有可能改变线下面试的惯例,采取网上进行。

一等,一个春天过去了。

对于全国的大学生而言,等待漫长而焦急,开学时间迟迟没有音讯。新冠疫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疫苗尚在研制测试,病毒隐患存在潜藏的危险。国外疫情形式严峻,境外输入不能掉以轻心。控制人员大量流动依然是重中之重。大学涉及到太多的跨省流动,据官媒报道,我国现有4000多万大学生,其中有1000多万是要跨省流动的,其他3000万是在省内流动。大学生群体是人员流动范围最广、聚集程度最高,同时对社会影响也是最大的。

延迟开学是国内大学最负责任的决定。

考验综合能力是疫情下对大学生的特殊战役。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是2020疫情下的一种特殊现象。

2.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今年硕士生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增加基层医疗和社会服务等招募。2.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生研究生和专升本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人、32.2万人,扩招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的领域倾斜。如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

2020年的硕士研究生,不平凡,也幸运。

儿子的求学历程中,作为家长而言,我是失职的。自小到大,对孩子的学业疏于过问,放养式教育。小学期间,儿子作业完不成,成绩上不去,老师叫家长成了常态。小学阶段,我是学校的常客,家长的 “代表”。也曾懊恼,孩子聪明伶俐,五官端正,为啥总当绿叶呢?

儿子却骄傲地告诉我:老师说,我妈妈是全班同学家长中最漂亮的妈妈。

初中阶段,儿子是同学中的“领袖”,他的幽默风趣赢得同学喜欢,人缘颇盛。成绩平平。我和丈夫思虑再三,托了一位同事帮忙,将儿子转到一所私立寄宿学校。新的环境下,不同的校园文化,兴许儿子能专心学习。何况住校可以培养他独立生活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儿子第一次回家过周末,从学校带回两个麻辣鸡脖,用一层层的纸包裹着。儿子告诉我,学校的鸡脖做得最好吃,买了两个带回来给妈妈吃。第二次回家,进门噘着小嘴,书包往沙发上一扔,从裤兜里掏出十多个小纸团。儿子冲我嘟囔,妈妈,这就是你挑选的好学校!我疑惑着打开那些小纸团,笑得浑身的赘肉涌起波浪,小女孩情窦初开,懂得向喜欢的男孩表达爱慕之情了。

丈夫指责我,哪有你这样的妈妈!我笑着反驳他,这表明孩子们都长大了,不再是我们眼中的小屁孩了。

高中二年级,儿子放弃重点中学“慢班生”待遇,选择了沙河市职教中心读书,这是一所综合职业学校,对口培养技术型人才。儿子从这所学校考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专科学校。这期间,儿子热衷读书看报,喜欢去学校的图书馆,读到好作品,还会带回家让我阅读。母子俩时常一起讨论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社会的看法、经验的借鉴等;学校放暑假,儿子前往北京打工,增长阅历。他长于观察社会,了解政策,关注焦点。用书本和实践武装大脑,对事物有了独到的见解,理性而智慧。儿子非常热爱祖国。他认为中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是对人民负责的国家。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出发点都是围绕人民服务的。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了让人民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

在保定职中最后一年,儿子体悟到知识的重要性。那年暑假,他把自己关在家中,刻苦学习,以高分成绩顺利考入河北工程大学。前后六年的大学生活,儿子视野更加开阔,脚步更加踏实,目标更加清晰。

去年底,儿子通过研究生初试考试,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不是优等生,不是名校出身,资质平平的他,靠努力踏踏实实前进着。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放养式教育,是我的失职,却给了儿子宽松的成长环境,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当然,这样的教育方式不适合每个孩子。

新冠疫情改变了2020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模式,由线下复试提到了线上进行,采用互联网远程方式,以语音和视频直接与学生对话,进行提问和答辩。对师生双方增加了面试的难度。没有经验,没有借鉴,是特殊时期采取的一次特殊方式。

学校建立了学生微信群,通知备考的学生入群,复试的时间安排在群里通知。提前一周,老师对每位学生的网线进行测试,要求实行双机位,避免作弊现象。网络连接是否通畅,视频画面是否清晰,对话是否流畅,逐一排查,以保证复试公正顺利。

当时钟指向下午13:30分,视频连线准时开启。丈夫躲在门外偷听,我也想知道儿子是如何答辩的,就悄悄拽丈夫的胳膊,示意他让开。他用手甩我,不挪地方。我是个懂事的人,知道轻重的人,决不能闹动静影响儿子。我轻轻走回客厅,恨得牙痒痒。

“砰”的一声,儿子从房间冲出来,跑到客厅拿了身份证,冲刺一样跑回房间。

百密一疏。

丈夫耷拉着头回到客厅,儿子从房间冲出来时,惊了他。

我的牙不痒了,还有点小开心。

周围配合似地静下来,没有任何声响。我们听不到老师问些什么,孩子怎样答辩,模模糊糊能听到儿子一会儿用中文,一会儿用英文,很流畅地回答着问题。20分钟后,结束了网上面试。

儿子走出房间时,丈夫歪在沙发上睡着了。

我惊奇地发现,竟然没有呼噜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