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匹夫兴志。古时但凡开国之功臣,大都在新旧王朝交替之时是“起于山泽草莽、陇亩幽隐之间,得逢明主,风云际会,或挟聪睿之资,经天纬地,一言兴邦;或以博学为本,申明典章;恢弘治道;或以勇略见长,深谋远虑,克敌制胜,建立奇勋”者。布衣李斯,战国末时淮河支流小洪河边的上蔡人。李斯初为上蔡郡小吏,年过三十,前途渺茫,西行入秦时,差点就此平平淡淡早早离开人世间。或许是命运早有安排,他在逢偶然之机,跻身秦相吕不韦三千门客,又冒杀头之险而赢得秦王信任。之后,他辅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官拜丞相,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


  一


  李斯,李姓,名斯,字通古,公元前280年出生于淮河以北楚国之地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这一年为周赧王三十五年,秦昭王二十七,楚顷襄王十九年;这年,秦国攻打楚国,夺取黔中,楚国献出汉北及上庸与秦国。二年后,秦国大将白起攻破了楚都鄢郢(今湖北江陵、襄阳一带),楚顷襄王迁都于陈,称:陈郢(今淮阳县)。李斯,一个为了施展抱负断然弃楚入秦为大秦帝国建立而立下诸多奇功的一代名丞,就是诞生并成长在楚国丧师败北、失地迁都之大动乱的时代。楚国迁都陈郢后,偏安淮北以上蔡为别都,置上蔡郡。李斯在这个楚国暂时偏安的上蔡之地读书,十八岁娶妻生子。之后,李斯经过多方努力成为上蔡郡治下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直至他二十八岁时也没有任何工作与生活的改变。

  生活和仕途一直平平淡淡的李斯,虽然在上蔡郡做的只是一个平平淡淡小吏,但他的内心和思想却不是那么平平淡淡的。这样的不平平淡淡那是一个偶然所发现的一件小事,而让他萌生了一个强大而坚定的人生思想——老鼠哲学。这就是说:人是一只老鼠,同样是老鼠,但有粮仓老鼠和过街老鼠之分,我要当一只粮仓里的老鼠。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特别记载了李斯年轻时在家乡小吏时的一个故事:“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段话的意思是,李斯在官吏宿舍厕所中,发现老鼠尽吃些不干净的东西,倘若有人或狗只走近,老鼠们还被吓得屡屡逃跑。后来,李斯进入郡治的仓库,发现里面的老鼠吃仓库的粮食,并且还居住在那般的大房子里,老鼠一点没有被人或狗惊扰的担心。对此,李斯有感而发,叹道:“一个人贤德或不贤德,就像老鼠那样,看他处在什么环境罢了!”

  李斯为上蔡郡小吏多年是一直不得志,但他在心中已悄悄地立了一个做“大仓鼠”的奋斗目标。之后不久,先秦的最后一位儒家荀子游学至楚,早有准备的李斯立即辞去小吏之职拜荀子门下求学了。最终,荀子门下诸多的学子中有两个十分著名的法家学派的学生,一个是韩非,一个就是李斯。韩非成了先秦的最后一位重要思想家,李斯则成了大秦帝国最位高权重的丞相,他们二人也成了连接先秦到秦汉的两个最重要的历史人物。

  说到先秦,何为先秦呢?广义的先秦就是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狭义的先秦是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具体点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沿着先秦的历史长河行走,中华的祖先创造的是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这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和殷商的青铜器,这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的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韩非子、屈原等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和脚步将中华民族第一次走上文化学术的大繁荣。传说的夏朝有两万诸侯,“青铜时代”的商朝有三千诸侯,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而在先秦这个历史阶段的最后时刻,是李斯这个布衣出身的入秦,并经过百般努力成秦王之亲信和丞相,辅佐秦王赢政让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归为了大一统。

  对李斯来说,荀子是一位博学深思的老师,这让他获得了老师的真传。现今的专家学者们都说荀子的思想学说虽然以儒家为本,但他兼采道、法、墨等诸家之长,并且多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李斯与周游列国的先辈理论家不同,他的理想与目标是要直接参与国家政治。李斯,从荀子门下走出之后,一定是认真全面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最终确认“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他辞别荀子时,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二


  李斯,是背叛楚国而西行于公元前247年入秦的。这时,正是秦王穆公去世赢政即位的之时。李斯的这一决然行动不仅要遭楚人唾骂和愤恨,更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和随时会被殊杀风险的。幸好,李斯在经历了艰难险阻、百费周折之后,终于逢得偶然之机跻身了秦相吕不韦的三千门客之中。异常聪明的李斯在小心翼翼,百般隐忍中逐渐的取得吕不韦的信任。时间不常,吕不韦便推荐李斯做了刚刚继位不久的秦王赢政之郎官侍卫。李斯有了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便情不自禁地不断将自己的澎湃思想一一地传送给了秦王赢政。

  有关李斯与秦王赢政第一次会面交谈,这里有一段神奇的经过。说是一日秦王到兰池宫赏梅。李斯等众郎官们在殿前侍卫。李斯此时已被一种强烈的激情所控制。不管如何,即便是擅闯宫殿,他也一定要见秦王。李斯向宫殿走去。这时。秦王身边的要臣王绾远远看见,连忙迎上问道:“李兄请速回,此地非你所能入。”李斯道:“吾欲见秦王,望王兄通融。”王绾乃世家之后,颇有才智,他也认识李斯,知道李斯有才,想帮李斯一把,便将他引见给了秦王。

  李斯是先脱去衣衫让秦王察其身无利器,而后是镇定自若地上殿,秦王是看李斯其貌非凡,便许其对坐。秦王和李斯是一见如故。李斯说“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之后,君臣二人纵论天下大势,是高山流水,是相谈甚欢。因为此时,正值年轻而胸怀大志的秦王,那踊跃在他心野上一统六国的思想,正好与李斯敬言不谋而合。这一刻的会面,是决定了未来秦国一统中华的命运,甚至更影响了泱泱中华未来两千年多年。李斯为赢政画出了一个帝国的蓝图,为秦王赢政去完成一个伟大帝国的建立,注入了兴奋剂,吃下了定心丸。

  李斯这个弃楚投秦的外人逐步赢得了秦王赢政的信任和喜爱。很快,李斯得到了长史之职(秦时设置,国君或丞相府里幕僚性质的官员)。很快,李斯便向秦王政献上离间各国君臣之计:“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而对于如何攻打六国,他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秦王欣然采纳了其计谋,遣谋士持珍贵的金银玉器去游说,而离间六国君臣。李斯之计,果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秦王政大喜之后,封李斯为最高贵客卿(请外国人来本国做高官的人)。就这样,李斯便以秦王嬴政心腹的姿态立足在了秦王宫里。

  一路好运也不是一直全跟随着李斯的,但“临危不乱、机智勇为”这八个字,用在李斯力挽差点被逐出秦国而无国可回、无家可归之不幸,那是一点不为过的。尽管,这一次他是冒着杀头之险而为之的。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政十年,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便特别派来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那可是“倡言凿渠溉田”的一番畅谈。郑国献计让秦大修水利,其目的是企图耗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来牵制秦不能东进攻韩。以至实施他们的“疲秦计划”。不过,这计谋不久便被秦人识破。与此同时,还发现了其它五国也派来了间谍到秦国做宾客。这时,秦王宗室的大臣纷纷向嬴政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都是想游间于秦,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嬴政听后当然十分气愤,当即下令要驱逐所有的客卿出秦国,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内列。李斯得到这一旨令,尽管内心也有惶恐不安之感,但他还是以自己的才智和果敢地呈上了《谏逐客书》之奏章,神奇地劝说秦王断然收回了驱逐客卿指令和行动,为后世留下传承千古的一篇具有高水准的集古代公文政论和古典文学于一体的神韵之作。


  三


  李斯这篇《谏逐客书》,为何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将超级强悍不可一世的秦王赢已发出的成命拉了回来呢?记得我们在读中学时就学过此文,但早已忘的差不多了。为了我自己及读者们加深影响,并对李斯其人的才情再深入的了解一些,在这里就一便将中华书局编审,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的《谏逐客书》译文,一并录入如下:

  臣听说官吏在议论赶走客卿,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穆公求取士子,西面在西戎那里得到由余,东面在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求得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不生在秦国,穆公任用他们,并吞了二十个部落,得以在西戎称霸。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富裕兴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听命,诸侯国亲近服从。俘虏了楚魏的军队,开拓千里疆土,直到现在国家治理强盛。惠王用张仪的计划,攻取了三川的地方,向西并吞巴蜀;向北取得上郡;向南占有汉中,包举众多夷族,控制楚国国都鄢郢;向东占据成皋的险要地区,割据富腴的田地。于是解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向西服属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去了穰侯,赶走了华阳君,加强了王朝,杜塞了私家的弄权,侵占了诸侯国,使秦国建成了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的功劳。从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啊?假使四位君主辞退客卿不接纳,疏远士子不任用,这是使得国家没有富裕的实际,秦国没有强大的声望。 

  现在大王得到昆冈的宝玉,有宝贵的随珠和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立着翠凤旗,架起了鼍皮鼓。这几样宝物,秦国一样都不生产,王上却喜欢它们,为什么?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那末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犀牛角、象牙制的器物不能成为玩好,郑魏的美女不能充实后宫,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棚,江南的金锡不能用,西蜀的丹青不作为采色。用来装饰后宫、充实后列、娱乐心意满足耳目的,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那末嵌着宛珠的簪子、配上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织的衣服、锦绣的修饰品都不能进用,而化俗为雅、艳丽美好的赵女也不立在旁边。敲着瓦甕瓦器、弹着筝、拍着大腿唱呜呜以满足视听的,是真正秦国的音乐。郑卫桑间的民间音乐、韶虞武象的朝廷乐舞,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抛弃击甕接近郑卫的音乐,不用弹筝而用韶虞的雅乐,这是为什么?要使情意酣畅于眼前以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录用人才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不是秦国人就去掉,是客卿就赶走,那末所看重的在于女色音乐珠宝玉器,所看轻的在于人民,这不是跨越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臣听说土地广大的粮多,国家大的人多,军队强盛的战士勇敢。因此泰山不推掉泥土,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黄河和大海不摈弃细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广;王者不拒绝众民,所以能够宣扬他的德教。因此,土地不论四方,百姓不分国别,四季充实美好,鬼神来降福,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辞退宾客去为诸侯建功立业,使得天下的士子后退而不敢向西,停步不进秦国,这就是所谓帮助寇盗兵器并且给与粮食啊。 

  东西不产在秦国而可以宝爱的多,士子不生在秦国而愿意效忠的多。现在赶走客卿来帮助敌国,减少百姓来加多敌国的力量,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在诸侯国建立怨仇,要想国家没有危险,是不能得到的。

  李斯的《谏逐客书》,先是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接着便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秦人十分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是理足词胜,是雄辩滔滔,是着实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

  李斯之所以有这样的胆量,这当然是因为李斯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眼光,他一定是看准了赢政是一位具有大政治头脑和大战略眼光的国君。李斯如此孤注一掷,那可是因祸而得福了。他不仅不声不响地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超群的才华,还不动声色地打压了秦国王室宗亲和掌握大权保守势力。也为此举,李斯更得了秦王政的依赖和信任,不久便升他为秦国的廷尉(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李斯意外地得到了这样至高的职权,为他日后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挥洒自如地展现风姿砌筑牢固的基础。

  就在这时,那即将被杀的韩国说客郑国也向秦王进言:“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工程,当初的目的是计划消耗秦国实力。但是依我看来这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确实是有利的。尽管秦国大力兴修水利,是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更是让韩国多存在了几年,但秦国修好了渠,却是秦建的万代之功也。”秦王觉得郑国的话也不无道理,加之郑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就没有杀之,让他戴罪立功继续领导修完了水渠,这水渠修成后还真的成了闻名于史的郑国渠。经过这一次反复,秦国仍旧坚持招揽和重用外来客卿的传统,这些外来的客卿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


  李斯得到了秦王格外信任后,是竭力周旋于权倾朝野并左右秦王的吕不韦、嫪毐等重臣之间,韬光养晦,蓄积势力,也多次借力发力地削重臣、夺军权、震宗室,从而不断地将自己一步一步地推向了秦臣权力的高峰。但是,李斯面对秦王政那应该是毫无二心的。在李斯等强硬派的大臣辅佐下,秦王政终于清除了吕不韦、嫪毐等逆臣之后,这十三岁继承秦国王位的羸政,终于迎来一展王权于天下的春天,实施了雄心勃勃的消灭六国的行动计划。此时,一直倍受吕不韦、嫪毐等奸臣打压的李斯,也同时崛起为秦王羸政身边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人物。

  自公元前230年秦攻克了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止,李斯站在秦王身边叱咤风云地历经十年时间终于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七雄”的纷争历史。三十九岁的秦王羸政,终于成了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王羸政将中华远古的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集于自己一身,中国大地上的国王从此换了另一个称号——皇帝;秦王羸政成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中国历史至此从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 

  一统天下的赢政登上始皇帝的宝座之后,时任丞相王绾首先提出全国地方太大,难以管理,要求像周代那样,封始皇帝的诸子为王。始皇帝召开群臣会议讨论,群臣都赞同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而经常导致战争,这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始皇帝一统天下,应实行郡县制,天下才得以安宁。始皇帝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家,不是又回到从前而且不利于统一吗,况且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始皇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李斯的提倡的这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如此这般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执政权力的建制,从此便一直沿袭下去了。这样说来,千古了二千多年的李斯,可谓是功不可没。

  六国一统的大秦王朝建立后不久,李斯便升任为丞相了。李斯有了臣位绝顶之职和大权,可算是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李斯对大秦王对秦始皇是感恩戴德的,他除了全力辅佐始皇赢政废除了亘古的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其郡由中央直接统辖,郡下设县,县下设乡。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免,中央设三分、九卿,分职管国家大事),来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江山稳定外,在促进大秦王朝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也可是屡建奇功的。

  “战国七雄”归为大秦一统了,但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其各地的语言和文字自然会有很大差异,这对大秦帝国的统一指挥和经济、文化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李斯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及对地向始皇帝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始皇帝听了李斯的上书后,自然是大加赞赏、欣然支持,并下旨让李斯亲自主持这统一文字的改革。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现今成了中华新纪元的大秦王朝的主宰,大秦王朝要搞统一文字,当然是要以秦国文字作为基本,这一常识性也是原则性的问题,李斯是绝对不会搞错的。大秦王朝统一文字具体的措施和内容是:统一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全面废除异体字,并简化字形,整理部首,从而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之“秦篆”,来作为国家的标准文字。李斯为此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斯篆),推广到了大秦的各个郡县。小篆的出现是中华汉字发展史上标志性的一大进步。

  鲁迅先生说,李斯在我国文学和文字史上是有“殊勋”的。现今,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李斯亲书的琅玡刻石,山东泰山岱庙现存有李斯篆书的秦二世诏书刻石的残片,这些刻石虽己严重残损,但它因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刻石,而被视为中国的稀世珍宝。


  五


  李斯对中国历史的另一大贡献是统一度量衡。在秦统一之前中国的度量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国的诸侯那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了不同的计算单位和不同的计算进制。这种复杂多样的度量衡只适应于政治割据社会的需要,大一统的秦王朝建立后,这种的形态那一定是会影响统一后的大秦王朝的经济贸易的交流和发展,统一度量衡是大秦社会与经济必须急快解决的问题。李斯及时上奏始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地统一起来。始皇帝当即允许后,李斯是亲自筹划设计并下发了度量衡统一的指令。

  大秦王朝的天下的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并使用十进制的计数;量制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这其中,是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统一度量衡,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惊世之作。自大秦王朝伊始的中国封建社会,无论朝代是怎样的更替,这种计量方法一直没有更改。直到当代,两千多年前的大秦度量衡,依然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公元前220年初春,李斯陪同始皇帝出宫巡视时,他察言观色地觉得始皇帝面对天下大一统已一年有余的莽莽大秦之地有几多隐忧。始皇帝感慨地说:庞大的大秦中央集权要想在辽阔的疆域上政令畅通,其物资交流便利,那是一定要改变现在的交通条件的。此时,一眼看透了始皇帝心思的李斯便上前献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修筑驰道和全面推选车轨统一的建言。就这样,在李斯的全面主持下一场声势浩大的修筑驰道和统一车轨(即两车轮之间宽度为六尺)的运动在全国展开。这驰道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一条一路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

  驰道是用石土混杂夯实而筑的宽50步的坚固大道,道路两边每隔三丈还种青松一株,以示路标并可以让行路的人临时借树荫纳凉和拴马。这样的大道为何叫作“驰道”呢?我想或许是因为它可以保证顺向和逆向并排奔驰多匹快马或马车畅行无阻。之后,李斯还修建了由九原郡(郡治在今包头市九原区)直达咸阳的全长1800余里的“直道”,以及由京都咸阳通向今四川、云南、贵州地区的“五尺道”,以至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修建这样虽然只有五尺宽的道路,其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这此道路多是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拓宽和修整,但由于沿途山势险峻只能在岩石上架柴猛烧,然后泼冷水使之炸裂,以修道路。此外,李斯还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

  大秦王朝的道路网络的兴建,是大秦气魄和国家力量的象征和展示,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道”。尽管,大秦王朝的始皇帝赢政及其二世胡亥  只在使用了短短的   年,他们的背影便永远地湮没在大道的尘埃中。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也就是始皇帝最后一次出巡暨他命丧沙丘之前的不久,先后伴随着始秦王、始皇帝赢政三十七年的丞相李斯,向赢政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国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秦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的主持下各种政策和制度都形成了天下一统,但惟独货币因多种复杂因素一直没能施行改革统一,只能暂时依然沿袭过去的形式,其市面上使用的布币、刀币、贝钱和圆钱等形式各异,流通、交易、结算起来十分不便。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和结算制度国家统一制定已到了必需全面实施的时刻了。

  在始皇帝的授意下,李斯和众臣们经过一番悉心筹措之后,大秦王朝的货币政策最终确立: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除金钱与铜钱之外,珠玉、龟、贝、银、锡等等之类一律只能作为装饰品和宝藏,全部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大秦的货币制度还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全部归国家所有,私自铸币者,定处死罪等。李斯的统一货币制度,这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是影响后世的千古创举。当出台而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并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二千年后的清朝末年。至此,李斯也完成了他辅佐秦始皇匡扶天下的最后一个使命。


  六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路走来的重臣名相是接踵而至,但大多数的人都是功在当朝,这时过则境迁了。而李斯则不在那大多数人之中,他几乎每做一件大事都能产生影响千年的效果。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斯时说:李斯作为一个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机遇和能力辅佐秦始皇终成霸业。如果不是因为种种无法让人容忍的恶行(焚书、杀韩非、篡改圣旨)毁坏了他的声誉,那么他的功绩可与周公(周文王)、召公(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媲美了。

  记得在上小学时候就知道李斯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中最大的罪魁祸首了。李斯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呢?当时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呢?几十年过后的今天,在这里就再回顾一下。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说是群臣聚集在咸阳宫称颂秦始皇时,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齐国陈恒、晋国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凡是不以古为师而天下能长久的,没有听说过。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现在的一些儒生总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以古非今,搅乱民心。最后,李斯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多读了古书的缘故,他建议始皇帝下令焚书。

  按照当时李斯代表大秦王朝制定的法令,那可是相当残苛的。凡是秦朝所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此后,如果有敢再谈论诗书者“弃市”(指在闹市区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称为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指一人有罪,父母兄弟妻子皆受刑)”;官吏如果知道而不检举者,与之同罪;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烧者,黥(意为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潦上墨为“城旦”(一种刑罚,遣送边疆筑长城四年)。有想学习法令的,要以吏为师。自此,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销毁古书的行动,如滚滚惊雷在大秦王朝的天地间轰然炸响后,先秦以来的许多文献古籍一时间几乎全部都被焚烧殆尽了,中国文化遭到了因此遭遇到前所未的巨大损失。

  这次焚书的原因是由于讨论是否分封的问题而引起的。其实,无论是主张分封还是反对分封的大臣,那都是大臣们为了秦始皇长久统治打算,他们并无根本利益上的对立。有专家们研究分析:李斯这次借题发挥,最后竟造成全国焚书的结局,也不是没有缘由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是以法家理论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也是以法家治国的。赢政在当皇帝的九年中,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建立中央专制政权,划定全国疆域,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大范围修筑长城等方面,从而对思想文化领域顾及的不多。淳于越以儒家思想为秦始皇出谋划策,这当然是背离了大秦王朝中央集权统治规则的。因此,一向善于领会秦始皇意图的李斯,为了打击儒家势力,巩固统一政权,从而提出了焚书的主张。

  人们都知道“焚书坑儒”这四个字是和李斯和秦始皇连在一起的。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判。李斯当初向秦始皇提出“焚书”之策,固然是犯了历史的大错或者是大罪,但至于“坑儒”那是与李斯没什么关系的,甚至与秦始皇也没有什么关系的。与历史同行,去盘问历史,其真相是什么呢?有历史的探寻者得出这样的认定:秦始皇下令,李斯执行焚书的第二年,有两个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后被人告发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并当即派御史追查后审理下来,结果有四百六十余人因此被坑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坑儒”事件。

  虽然,其后世称此事为“坑儒”,其实被坑杀的都是术士,根本与儒生无关。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有明确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可见,根本就没儒生什么事。但自东晋年间,梅颐献《古文尚书》,附有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其中有云:“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如此这样,原本的坑术士第一次被变性为坑儒。后来,随着《古文尚书》被定为官书,坑儒的说法便一直沿袭下来,并且成了一种定论。

  对于梅颐所献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所作《尚书序》,前人多有辨疑,到了清代,其伪书的身份已成盖棺定论。伪造者将坑术士改为坑儒,其实也只是为了引出下句“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从而表示《古文尚书》其来有自。专家们考其最初用意,大概也只是欲售其伪,并无心向始皇帝赢政和李基板泼脏水。后世却据此将“坑儒”判为铁案,始皇帝赢政和丞相李斯为此背上“坑儒”的千古黑锅,那着实是他们意料之外的事。


  七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了是李斯杀害了韩非,这应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黄淮大地河南省新郑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前233年,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韩非子。韩非为韩桓惠王的诸王之一,与李斯同为荀子得意的门生。

  韩非思想的观念与老师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而是“喜刑名法术之学。”他是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而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韩非在非常悲愤和失望之下,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中探索到了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从而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家思想,并抒发了他心中对韩王“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韩非的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和《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并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秦王嬴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嬴政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一说是秦国攻下韩国之后将韩非捉拿到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韩非在秦国是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推送给了秦王。

  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秦王虽然从内心十分欣赏韩非特出的才智,但秦王却没有立即信任和重用他。

  韩非已成为战国末期名声远扬的一位思想家,李斯作为他的同学,有其嫉妒之心是必然的。秦王准备一一击破其它六国时是,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了。

  有关李斯与韩非之死到底有多大关联,在历史上还另有一说:李斯一直想将韩非留在秦国,等秦灭韩之后再为秦国所用。但由于韩非之书《韩非子》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过于透彻,导致秦王赢政对其才华感到恐惧,加上韩非的三条不利于秦国发展的建议、姚贾的陷害,使秦王政将韩非下狱拷打。李斯实心欲救韩非,曾帮韩非呈韩非绝笔之作《初见秦》于秦王政,无奈秦王政铁心欲除韩非。后秦王政以韩非书中《八经》之三中的除“阴奸”之术施于韩非:令李斯去处理韩非一案(结合之前所言即让李斯杀死韩非),嫁祸于李斯,从而不背骂名。李斯无奈,只得从命而下毒于韩非饮食,使韩非暴毙而亡。

  一代奇才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并恒久地传承着。韩非的思想和著作是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重要观点,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从而形成了以法家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历史永远记得韩非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个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就这样抱冤报屈而死,这一年他才如日中天的四十六岁。当年的中国始皇帝赢正与秦朝名丞李斯,一定会后悔或自感良心遭遣责吗?他们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很难说!

  韩非无声无息地走了,他留在世上的诸如:“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欲速则不达”;“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以及“宋人酤酒”、“自相矛盾”、“讳疾忌医”、“三人成虎”、“郑人买履”、“楚人养鸦(天下乌鸦一般黑)”等等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妙言和成语,让世人千铭记并应用着。


  八


  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共有五次大的巡行,这最后一次巡行是有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等一同前往的。这次巡行的路线是: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到云梦泽(湖北洪湖一带),再沿长江东下直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南)。他们一起登会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李斯的书法了得,他在做丞相时写下著名的《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这其中最最著名的一方洋洋石刻就是在这秦始皇一同巡行会稽时留下的。秦始皇也就这次巡行北归的途中得了重病,不久便客死在沙丘(今河北钜鹿县东南)。

  关于秦始皇之死有两种说法:一是死于突然病发,二是死于非命。对于第一种说法,《史记》中《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多有记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第一站到了湖北的云梦,去过了湖南南部的九嶷山。然后顺长江而下,到过江苏、浙江一些地方;转过头来,从镇江附近上船至长江口入海口,沿海北上,到山东琅邪、荣成山等地。一路劳顿,始皇帝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病倒了,而且很快病入膏肓。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送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广宗附近)了。

  至于始皇帝死于非命,则可能是赵高的密谋。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因前辈犯罪被施刑,其父母受牵连沦为秦宫之奴,赵高在秦宫为宦官(此宦官并非后世太监)。后秦王赢政听说赵高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阿法,要按律处他死刑,秦始皇却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赵高为此对蒙毅也恨之入骨。秦始皇这次出巡,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为始皇帝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还祷山川”。这可能是赵高的计谋。因蒙恬当时正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

  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他一定是万万没有想到,赵高这位在自己眼中“敏于事”的宠臣,日后会成为断送大秦江山的祸首。


  九


  秦始皇死后,赵高是先利诱说服了胡亥,再威胁李斯一起参与密谋假造秦始皇的诏书,在赵高甚得宠于胡亥的险恶形势下,李斯为保全自己的生命和既得利益,也只附和赵高伪造了立少子胡亥继承皇位的遗诏。同时,他们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太子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结果扶苏乖乖地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后被囚禁,还是服毒而死。胡亥、赵高、李斯在得到扶苏自杀的消息以后,这才命令车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民众,车队不取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而回咸阳。

  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巳经腐烂发臭了。为了遮人耳目,赵高还命人买了许多鱼装在车上以乱其臭,迷惑大众。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提升任郎中令,总管着宫内大小门户,是把秦二世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了。赵高曾是胡亥的老师,胡亥称帝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但天天在他眼前的走动的,那位高于他权重于他的敌人,就是仍在丞相之位上的李斯了。

  赵高真是实足的阴险可恶。一天,赵高悄悄地对李斯说:“皇帝临死前,曾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位;全由胡亥和我来决定丁,你认为如何?”这是李斯试探性的话。李斯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李斯这话反映出了李斯对赵高的不满。接着,赵高乘机对李斯说:“扶苏刚毅面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这话当然是最能刺透李斯之心的。李斯此时已非常清楚,现在不仅大秦的大半个天下已掌握在赵高的手里,连他的命也时刻攥在赵高的手里了。

  赵高的阴谋得逞后,又开始实行他的新计谋。他向秦二世谗言,陷害蒙氏兄弟,诛杀诸公子。之后不久,他又布下多个陷阱让李斯去跳。一天,李斯让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以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却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最终李斯忍受不了只得被迫承认谋反。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而赵高从此升任了丞相。其时,担任着三川郡郡守驻守荥阳城的李斯长子李由,正在与吴广统率义军进行决战呢。之后,李由而驻守洛阳时被项羽统帅的楚军作战时阵亡了......

  中国历代丞相中最可悲也死得最惨的人,那是要首推大秦王朝丞相李斯了。《史记》中有一句关于李斯被杀的文字记载:“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先秦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其意思是:墨,以变其肉;劓,以去其鼻;宫,以断其淫;大辟,以绝其生命。据说,李斯在去刑场的路上,李斯含着热泪对他的儿子感叹说:“我再想和你出上蔡东门牵黄犬逐狡兔还能得到吗?”李斯被斩于咸阳,赵高带人来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个李斯的故居处进行了残酷的“挖地三尺”,最深处竟达丈余。

  李斯如此悲惨的结局,还真的是应了他曾经说过的话。李斯秦一路走高的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自然也会跟着沾光的。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军政大权,其他子女也大都与帝室结了婚姻关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气氛热烈的酒宴上,李斯想起了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出了这样话:“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如此说来,李斯是没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禄之中,他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

  从秦始皇之死开始,实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这场政变的总导演是赵高,他最终目的是要坐在皇帝的宝座上,李斯和胡亥等都是这场赵高实施政变的牺牲品。李斯之后还精心导演的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其目的是他要试验一下哪些人对他俯首贴耳,哪些人还不大听话。那些说了实话的人,后来一个个都被赵高悄悄暗中依“法”制裁了......最终呢,赵高在宫内政变逼死胡亥,自已欲宣布登基做帝而百官全不点头之下,无奈地将玉玺递给子婴即位,却也落得一个被儒弱的子婴设计,而一刀下去便人头落地的下场。

  未敢称帝而只称王的子婴,虽然在位仅四十六天便和大秦一同灭亡,但他果断地痛杀赵高,也算是给了李斯和胡亥的亡灵一个欣慰的交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