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典长篇小说《西游记》,还是当代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那主角儿孙悟空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永远不可磨灭的。美猴王孙悟空不怕上帝,也不怕阎王。他曾到阎王殿把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勾掉了,阎王也拿他没有办法。他和猪悟能,沙悟净,白龙马一起护送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佛国取经,他曾跳到海底找龙王借来可大可小的定海神针;他曾“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有人说,孙悟空其实就是吴承恩精神世界的自我,他的师傅唐僧及师兄弟和白龙马各代表着不同的世态人物,他们所历经的九九八十一次磨难,那是代表着各式各样的社会人生现象。


  一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沟通长江与淮河,开凿了从扬州邗城脚下到淮安城北古末口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之后,在淮安城北逐步形成了最早的集镇——北辰坊(后来还被称之为:满浦)河下的日渐繁华自此开始了。为什么这里后来被称之为“河下”呢?黄河自南宋起八百年夺淮,黄河替代了古淮河。黄河的泥沙越积越多,河床和堤坝不断抬高,这古老的集镇又在元明时的废黄河(古淮河)之南,且地势比废黄河低了许多 ,人们便顺口地叫起了“河下”。

  乱世之秋的公元1506年,淮安府之山阳古城河下镇打铜巷的一方清贫之家,诞生了后世享誉世界的神话小说家——吴承恩。

  河下,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元代取直重修的京杭大运河,依然紧贴着河下古镇滚滚南下。这河是为国家漕运粮盐的黄金水道,南来北往的漕船如梭,这运河之畔的河下古镇更有了市不夜息繁荣的景象了。明永乐年间,这河下古镇又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清江漕船厂,这里自然就成了各种造船物资的集散地,更推了河下古镇的繁华空前。如今,这河下古镇留下的与造船有关的打铜巷、钉铁巷、风箱巷、绳子巷等等,则都是一个个历史的印迹。河下古镇最盛旺之时有效22条街,91条巷,可谓是远扬四方的一方重镇。河下商业的繁盛,自然会造就文化的繁盛和人才的蔚起。这个小小的河下古镇,在明清两朝曾走出了了67位进士,并且是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先后诞生了13名翰林,此外还160多名举人和贡生。

  然而,如此这般文气十足的圣地,那当年被人们称之为“科举及第应该是如拾一芥”的吴承恩,为何在奋斗多年之后才得了一个“贡生”之仕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史载:吴承恩祖籍安徽桐城。也有专家考证吴承恩祖籍安东,即现在的涟水县,元末明初迁居淮安府山阳县(今天的淮安区),至吴承恩时已是第五代。吴承恩的高祖吴鼎是个平民,曾祖吴铭做过浙江余姚县的儒学训导,祖父吴贞是国子监监生,也只做到了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的儒学教谕。教谕就是官办县学的校长,训导则是低一级了。教谕和训导都是品极低下职务清闲的小官,其权职是专管教化和训诲全县的秀才。吴承恩的父亲吴锐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最后在一些同僚的资助下才得以用棺木运回老家山阳县河下镇的一隅安葬。

  吴家住在打铜巷,东边是打铁巷、粉章巷,北边是估衣街,这些街巷居民所经营的项目大多是与街巷的名称相对应。吴氏之家多为单传,因而人丁不旺。吴锐成年后娶徐氏为妻,徐家是个开设彩线丝带店的小商户,吴锐就此弃学从商也跟着经营“彩缕文羯”生意后,便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谋取功名了,吴氏家族也因此由书香门第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徐氏只生了一个女儿叫吴承嘉。为了吴氏的香火延续,吴锐又娶了偏房张氏。这张氏还真是幸运地完成了她的神圣职责,给吴家留下“一柱香火”——吴承恩。

  吴锐是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之人,他幸得骄子自然是厚爱有加并寄予厚望。他给爱子起“吴承恩”之名,是感恩上苍,取“汝忠”之字,是希望其子能读书做官,做一个上承皇恩、下泽黎民、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之所以还号为“射阳山人”,是因淮安在汉代曾叫射阳县,东南又有一射阳湖。淮安自古为淮水之南,秦汉时期为淮阴县,唐代叫楚州,也曾改设过淮阴郡,吴承恩在署名时也常冠以“淮阴”二字,这是明清两淮文人的普遍风气。

  说吴承恩是生在清贫之家,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为证。说是有一天,吴锐从湖边经过,发现一堆被农民扔掉的蒲根,他便抱一大捆回家,先是洗净,晒干,然后把它们剥开,铺开压平,叫吴承恩在上面写字。吴承恩撅起小嘴,不高兴地说:“在蒲根上写字,多难受啊!”父亲见承恩老是不想动笔,便心平气和地说:“你还记得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故事吗?他小的时候,家境比咱家更难,他家连笔墨都买不起。他母亲就叫他用芦柴棒子在地上学着写字。还有抗金英雄岳飞,小时候也是用树枝在沙上练字的。现在,你能用笔墨在蒲根上写字,难道还不该满足吗?”听了父亲的话,吴承恩深受感动,当即惭愧地承认了错误。从此,吴承恩也就到湖边抱回一些蒲根,学着父亲的办法将蒲根纸整理好,然后在上面一笔一画地写啊写啊,不知不觉,他用过的蒲根堆在身边有了一人多高。


  二


  明王朝天下一统掌管万里江山共二百七十六年,那是穿越近三个世纪,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的长寿王朝。缔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吴承恩,出生入世、立身谋事在明中后期由盛渐衰的社会境象时。公元1505年继位的明“正德”武宗朱厚照,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他在位十七年,好逸乐,贪女色,逝时仅三十一岁。这时,吴承恩正值二十岁的青春年少 。公元1521年即位的世宗朱厚璁的四十六年“嘉靖”一朝及其后世,是国家内忧外患不断,政治腐朽,民不聊生。国家选拔栋梁之才的考场上,同样也是贿赂公行,弊端丛生,漆黑一团。此时,正当青壮之年的吴承恩,虽有满腹经纶和鸿鹄之志,却也是报国无门。

  莘莘学子吴承恩,其好学的精神和才智是倍受人们赏识的,他的科举及第那应该是“如拾一芥”的事儿。

  吴承恩自小聪慧,勤奋好学,青青少年时是一目十行,是过目成诵。《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有说他“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好有赞他“髫龄,即以文鸣于淮”,以至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嘉靖八年(1529),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时,颇得葛木的喜爱和栽培。弘治十二年进士、曾任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弘治七子”和“嘉靖十才子”之一的著名文学家朱应登,说他“可尽读天下书”,并得他“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的厚爱。

  吴承恩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并且爱与长者对奕围棋,但他最最钟爱的还是搜奇猎怪、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那诸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在书案、床头是堆积如山;那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中的神仙鬼怪和狐妖猴精,是日日在梦里梦外蹦蹦跳跳。

  相传,吴承恩十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妈妈生了重病,家里又无钱请人来医治,他只有辍学在家,一边服侍妈妈,一边去挣点小钱来维持家庭生活。他每天除去拾草以外,还仗着自己写得一手好字,白天便抽空到庙里帮助抄写经书,而获得庙里主持的一些奖赏,晚上没事时总喜欢将自已原本知道的和佛经上得来的一些故事讲给妈妈听,但讲得最多的是关于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说来也怪,妈妈听了承恩讲的一个个故事,心里觉得宽松多了,又见他人虽小但已很懂事,对他今后的生活也就放心了,因而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了,没过多久,他母亲的病竟然完全地好了。之后,吴承恩依然不忘常给母亲讲故事。据说,吴承思的母亲一直活到七十多岁,最后无病而终。


  三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虽然由于才学过人时有有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性情,但由于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低下,也是时常要招一些富家纨绔子弟讥笑的。为此,吴承恩在约二十岁时娶本地的一位姓叶的姑娘为妻后,便积极参加了淮安府学岁考和科考,并以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之后,当吴承恩兴致勃勃地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等到金风摇硕果,乡试出搒了,这誉满乡里的才子吴承恩却落得了名落孙山者之一。乍暧还寒的春风又刮起时,对承恩仕途信心十足的老父亲抱着百般遗憾离世而去,吴承恩自然是愧疚的痛心疾首并发誓苦读再试。

  吴承恩接受了初次乡试失败的教训,在之后三年的专心准备时,特别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夫。是学不对路?还是命运捉弄呢?嘉靖十三年秋的乡试红榜,张贴到山阳城的四方城门内外时,再一次让吴承恩羞恨交加地低着头钻出了激荡簇拥的人群。这年的秋冬,身心异常凄冷的吴承恩,一病也是整整一个秋冬。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抱憾去世,对吴承恩是极其沉重的打击。考不取举人,不仅银资如水流,更是有负父母和先祖。

  “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尽管,吴承恩不以为自己没考取功名是没本事,但他对凄凉的命运不济,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认了。或是继承父业,或是另谋其事,吴承恩三十而立所做的营生是什么?其营生做的怎样?之所以没有史料记录,或许是他吃其父的老本而自已的业绩平平淡淡,或许他只是在寂寥而清贫的小屋里沉浸在天马行空的神话魔篇里。

  岁月可沧桑,才智不会老。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是苦守寒夜盼天明,忽推花窗桃花艳。进入四十而不惑的吴承恩,终于有幸成为一个可望步入仕途的岁贡生。明清时,或一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的成绩优异的秀才保送到国子监就读,这为之“岁贡”,而如此这般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国子监为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吴承恩再次从浓浓沉沉的黑夜里,看到了闪烁在前方的一束明媚且有着太阳般温暖的光芒。吴承恩一定是乘一路春风,肩起一包自信与希冀,渡淮水、过黄河、踏大野来到了北京城的。渴望是等待日出的期待,更是长夜漫漫的煎熬。在神圣的国子监的学堂里,吴承恩是一边悉心刻苦求学,一边耐心等待着封官赴职。可是,吴承恩最终苦苦等来的却又是名落孙山的凄惨命运和身心疲惫。


  四


  吴承恩为何才高而屡试不第,这或许与他生性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也可能是因他清贫困顿之手拿不出孝敬考官、上官的银子。厌恶腐败的官场,否定黑暗的现实,这是吴承恩一贯的作风与文风。吴承恩三十六岁那年,明世宗南巡时随驾文武大臣乘机敲诈勒索,大捞横财,闹得民不聊生。吴承恩按捺不住满腔的愤懑,写了一首题为《二郎搜山图歌》的诗:“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吴承因在诗中把那些祸国殃民的文武大臣们,比作二郎搜山这个神话传说中的“妖魔”,把他们斥之为“五鬼”和“四凶”。吴承恩是痛痛快快地骂了他们一顿,就连皇帝明世宗也不不例外。

  这首诗是这足以映衬出他的思情与心路,更是足以呈示出他刚正不阿和不向权贵低头的禀性与人格。在吴承恩看来,这世道“民灾”的形成,这社会现实的丑恶,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的用人不善,是“五鬼”“四凶”在当道。吴承恩一心想“致麟凤”,行“王道”,来扭转乾坤世态。可惜的是,他一生半世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他只能站在浊流滚滚的时代堤岸上独自慷慨,抚风叹息了。

  吴承恩考取功名虽然已三次失败,但他倒也看得开。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家乡卖文吃饭也是不成大问题的。别看他只是个秀才头衔,求他写字撰文的人可不少,名气也一天天在淮安内外不断地扩大与传扬。

  在淮安府城南门外,有一爿名声很响的“全兴粮行”,这里的名声很响,不是这粮行生意做的好,做的大,而是这粮行的老板做生意十分的飞扬跋扈。这老板姓张,名字叫张全兴。这个张全兴也曾多次托人找过吴承恩,来给自家的粮行门上写副对联,装点装点门面。吴承恩知道这个张全兴是欺行霸市且眼皮向上翻的奸商地霸,一直拖着不给他写。

  一天,吴承恩到南门外访友,回家的路上经过全兴粮行的门前,张全兴正坐在店堂里,一眼瞧见吴承恩走来,他立刻跑出店堂,一把拉住了吴承恩:“难得难得,吴先生光临,巧遇巧遇,请到小号客堂里坐坐。”张全兴硬是死乞白赖地把吴承恩拉进门后,立刻就把笔墨纸砚全部捧出来放在桌上,朝着吴承恩打拱作揖地说。“请请请,求吴先生高抬贵手,大笔一挥,给小号写一副店门红对,承情之处,后当酬谢!”

  吴承恩知道对张兴全这种人不应付地给他写一副,那是很难脱得开身的。于是,便提笔在大红纸上写下了:“全兴大粮行,慈风楚城扬。”吴承恩写的字体是半隶半草,并把下联中繁体的“風”字有意草写,看上去就象“夙”字了。写完上下联,吴承恩也不跟他多话,又在横批的红纸上写了“去四首”三个大字,把笔一丢,径自走了。 

  三天过后上早市时候,店门前人来人住,十分热闹。但是来往行人朝店门上新刻的朱红对联一望,有的掩嘴窃笑,有的抚掌叫好,有的交头接耳,指指划划,不知议论些什么。但就是没有几个顾客上门买粮食。张全兴觉得事情不对,便悄悄拉账房先生问道:“对联上写的是什么意思?”账房先生说:“意思很好嘛,也没有写错一笔。”张全兴还觉心里不踏实,恰巧见一位老师塾路过门外,赶忙把人家招呼进来,请他讲解一下这对联。

  老师塾把对联和横批念了一遍,顿时仰脸大笑地说:“这上联写的是‘全兴大粮行’,这是你家粮行的店号;下联‘慈风楚城扬’,是称赞你们仁慈做生意,名扬楚城。”但这横批写的‘去四首’三个字,分明是在挖苦你。说破了,就是把上下联各去掉起首两个字的字首,这样就变成了:‘王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扬’。”张全兴一听,那是气得个鼻塌嘴歪,浑身肥肉直颤,一屁股瘫倒在椅子里。


  五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吴承恩终于得了个浙江长兴县丞的官职。县丞虽然只是一个正八品的县令之辅佐,但因着吴承恩的身世和性格,他做了县丞之后,那主持公道、抑制豪强之事自然是少不了的。然而,当时的社会极为黑暗,地方上地主豪绅势力很大,吴承恩上任一年多就被人造谣中伤,以至惨遭诬陷入狱。当他的冤案弄清释放后,据说又被补授为“荆府纪善”,到荆王府当了一个小官。也许是他天生就不是一个当官的料,大约在隆庆四年(1568年),他毅然辞职回到了家乡淮安府山阳城,继续安心去做他的文人百姓做他的“西游之梦”了。

  有了县丞之类小官的这些经历,吴承恩在进一步深刻品尝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对残酷的封建科举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有了更加清醒而深刻地的认识和思考,并坚定不移地开始了用自己的笔运用志怪和神话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向不合理的黑暗社会进行抗争。他曾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有人说:吴承恩在三十岁后所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其实不然,吴承恩写作惊世宏篇巨著《西游记》,那是几乎用了一生的准备。有资料记载,吴承恩于50岁左右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又继续拾笔创作。吴承恩是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几乎历时一生都在准备和创作这部80万字的世界文学瑰宝——《西游记》。

  终身未能腾达的吴承恩,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为世人留下了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让他在中国及世界文学史上获得了辉煌而崇高的地位。如此的荣耀,或许他的在天之灵能够有所感受并得其一点宽慰。吴承恩没有留下子嗣,唯一儿子在少时便夭折了,吴家没有后人能沐浴到《西游记》的光辉,但《西游记》一定是会千秋光辉在人世间的......

  浪漫主义浓烈肆意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是吴承恩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及民间神话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悉心整理、构思和创造最终写定的。吴承恩是激情豪迈地站在浊流滚滚的时代浪尖上,去大胆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去巧妙地运用了许多奇特的幻想而趣味十足的精彩故事,创造了一个奇幻无比的神话世界。无论是美丽的仙山洞府和光怪陆离的天上神国,还是阴森恐怖的阴曹地府和碧波翻滚水怪横行的水晶龙宫,他都写得跌宕起伏、引人人胜、扣人心弦,是处处彰显出吴承恩非凡超人的奇才奇思。

  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上,吴承恩奇妙地让人、神、兽一起同生共存、共荣辱,出神入化地创造出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等性格鲜明、呼之欲出的不朽艺术形象,就连许多妖魔鬼怪也都写得栩栩如生、个性十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承恩在《西游记》中,那是借助神话人物来抒发吴承恩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同时折射出吴承因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所铺展的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所经历的八十一难,是直接和间接地向世人呈示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西游记》的通篇,不仅组织结构严密,繁而不乱,语言生动,还时常融入诸多的地方方言俗语和讽刺幽默格调,从而让小说充满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气息,更在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增强了作品的现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体现着作品的进步民主倾向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六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了那么多神魔仙家,但他是地地道道的一个生活在人间烟火中的一个人,他心中珍藏的那么多有关神魔的故事,那必定都是从人间大地上获取而注入心中的。许多人都知道,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主线的西游记故事,那是在宋代就广泛地流传于民间。但这些故事都很粗糙,又不连贯。吴承恩是一心想在前人有关著述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完整的更加美妙的《西游记》。

  此前,他吴承恩听说京城国子监和南都(南京)国子监都藏有全套刻印本《永乐大典》。其中收录有元末明初的话本《西游记》和元代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几种不同版本。这些都在吴承恩创作长篇小说《西游记》前,特别需要阅读和参考的,只是这些珍贵的书稿一般人根本是无法读到。吴承恩是一个清贫如洗的饱学寒士,但他寻思再三还是多方筹借了一些盘缠,并特别带上已高中进士后升任南都国子监祭酒好友沈伯生写的几封信赶到了南京,在顾楼街文友朱祠曹的家住下。吴承恩先后拿着沈伯生的介绍信找了几位官员,可是包括一国子监在内的官员们都表示国子监的规章严格,无法借出《永乐大典》中有关收录“西游记”的零本。

  最终,在国子监里沈伯生的朋友关照下,由朱祠曹垫付花钱托请了在国子监里读书的太学生们来抄录吴承恩想看到的有关书稿。吴承恩借宿的朱祠曹家距离国子监所在地的成贤街有好几里路,但他每天傍晚准时会赶到国子监大门外耐心等拿太学生们为他抄录的书稿。每每拿到书稿,吴承恩都如获至宝,惟恐失落了一页。回住处就一篇篇认真翻阅、潜心研究。这次历时一月有余的南京之行,对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那是至关重要的。他曾自己在一篇文章里也说过“南都之行是觅宝而得宝也。”

  淮河流域以东那面朝大海的连云港,有一座卧立在云台山脉中的花果山,花果山上有通天河和包括水帘洞在内的七二洞,这里是仙山仙水,这里美猴王孙悟空的老家。说来真奇妙,当我走淮河探淮源来到近千公里以外的河南桐柏山脉时,也看到了这里有云台山、花果山、通天河、水帘洞,也有许多有关美猴王孙悟空的传说。这一东一西相隔千余公里的两个孙悟空的老家,一定是都与吴承恩及他的《西游记》有关。

  吴承恩写作《西游记》一定不全是靠着古代留下的那些典籍和民间的神话故事,也不是全靠他自己的凭空想象,他一定是脚踏实地的去云游很多大地山川,去深入到民间百姓中去采撷写作素材的。此外,整天在脑海里勾画着《西游记》情节故事的吴承恩,那许多奇事怪事自然是会时常萦绕在梦里梦外的。


  七


  说是吴承恩云游到连云港的云台山的花果山。在这里爬山涉水寻幽访古多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开满花与结满果的大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蹦蹦跳跳的猴子,以及许多大大小小山石洞和一个特别大的挂着水帘的大山洞。这几天,吴承恩的心情是进入了非常美好的境界了。

  这花果山是山深水秀,云雾缭绕,景色奇妙。吴承恩忽见一只猴子在前面一蹦一跳的,好玩得很,不知不觉地跟着猴子进了山洞。也不知走了多少时候,走了多少路程,后来他还一个走路飘飘悠悠的白发老人带领下,还做上一个条无底的船,在山洞的河流上又行驶了好上长时间这才上了岸。吴承恩上了岸,一看可乐坏了,这地方真好,活象水晶宫殿似的,亮晶晶,明晃晃的,仙桃摆满桌,笔墨放在桌上。山洞里有数不清的猴子。见吴承恩来了,都很亲热,一个个围着他转,那老人对猴子说:“你们好生服侍这位书生。”说着,老头不见了。吴承恩睁眼一看,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没有,原来他做了一个梦。

  吴承恩在花果山的水帘洞为《西游记》里的孙猴子找到了老家之后,还真的就进入了良好的写作状态。可是,写着写着,他又写不下去了。这是因为他觉得光为孙猴子找到了家,但孙猴子究竟有什么样本事可以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呢?他心中还是没有一个底。正值时近春节了,吴承恩便回到家乡的楚州。在除夕的晚上,他和邻居老人一边守岁,一边轮流讲故事。吴承恩先讲了几个,老人听得很入迷。老人知道吴承恩也非常喜欢听故事,也就给他讲了一个《大禹捉拿淮河水神无支祁》的故事。

  无支祁是淮河流域无恶不作的水怪,他形似猿猴,有青铜色的身躯,一口雪白锋利的牙齿,更有一对贼亮的眼睛;他狡猾、凶猛,力气巨大,能敌九条蛟龙;他平时出没水中,时常兴风作浪残害百姓。说他心血来潮时只要吹口气,就会遍地洪水,淹没庄稼,冲毁房屋,使百姓流离失所。大禹恨透了无支祁,为除此害,他首先请来童律、乌本田出战,但因无支祁本领太大,童律、乌本田制服不了他。后来,大禹请来掌管时间的天神庚辰等天庭大将,才合力把水怪无支祁擒拿了。大禹下令把无支祁用铁索锁住,镇压在淮水下游南岸龟山的一口深井里。

  吴承恩听后,十分高兴得跳了起来拍手叫好。并大声地说:“无支祁能飞行太空,力敌九龙。我笔下的孙悟空为什么不能拿来天河里的定海神针?不能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呢?无支邓有火眼金睛、口吐水涨、善于变化;孙悟空为什么不能呼风唤雨、七十二变呢?孙悟空的形象和本领,就这样在吴承恩的脑海里终于活灵活现地形成了。

  还说吴承恩的《西游记》里,本来是没有猪八戒这个角色的。当他写完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时,突然觉得思路不畅了,左思右想都写不下去。于是,吴承恩便干脆熄了灯,以致松松脑子好好睡一觉明日再写。

  吴承恩刚入梦境,忽听外头又有人带着哭腔在叫:“吴先生,吴先生!”吴承恩连忙走到门外,一看,原来是一头大猪。那猪见到吴承恩,“噗嗵”跪倒,又作揖,又磕头,连说:“先生救命,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吴承恩听了好笑,便问:“猪呀,什么叫出家,你懂吗?‘出家’就是当和尚。你是一头猪,怎能当和尚呢?”那猪把头一歪,说:“猴子能当,我也能当。”吴承恩心想:这猪倒是不笨哩,连我写《西游记》的事它也晓得了。就说:“猪呀,人家猴子有本事,能保唐僧去取经,你呢?”这猪“呼”地站起来,肩膀一扛,扛倒了一棵蟠龙松,嘴巴一拱,拱翻了一块卧虎石,马上在吴承恩面前露了两手。那猪正得意时,忽然山坡上亮起了灯笼火把,好多山民拿着棍棒,提着绳索,一边跑一边喊:“野猪在这里,逮住它!逮住它!”那猪听到喊声,“哧溜”一下子,一头窜进吴承恩的书房。吴承恩叫声:“不好!”一惊吓,醒了,原来又是一场梦!

  吴承恩醒来后,细细地回想着刚才梦中的一些情形,便欣然提笔写下了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并且这又热闹,又有情趣的猪八戒,也就成了整部《西游记》的仅次于孙大圣的一个重要人物了。(注:陈民牛)


  八


  百回神话小说《西游记》共分为三大部分,这前七回安排的是小说第一主角孙悟空出场,清楚地交代了孙悟空的出身、师承、能耐、性情;并且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里穿越,去描绘四境界的风貌,去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的故事,交待了去西天取经缘由;而十三至一百回的全部篇幅是写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大家都修成正果的故事。

  唐僧——玄奘,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是汉传佛教历史上伟大的译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唐僧西天取经,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之事。公元629年,玄奘30岁而立之时,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第三年。这年,唐太宗办水陆法会,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人来作坛主主持人,众人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玄奘的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玄奘十一岁(613年)时就能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在洛阳被破格以沙弥身份录入僧籍,进入了净土寺。隋末,玄奘随师兄西游去长安,然后云游到了蜀都。二十三岁的玄奘又与商人结侣,经三峡至荆州,后又北转相州和赵州,他的足迹及于半个中国。沿途既讲又学,质难问疑,探索不止,最后才回到长安继续多方参学。太宗皇帝查得“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便大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

  之后不久的某一天,唐太宗听说西方天竺(印度)佛国有“大乘佛法三藏”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于是,便太宗毫不迟疑地派遣玄奘西去取经了。

  玄奘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千辛万苦、冲破艰难险阻最后到达印度,并在印度各地取经学习,多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玄奘这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西方取经,前后共经历了十九年,行程几万里,这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在之后的十年间,他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经书。

  后来,玄奘口述了西行见闻,由弟子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此书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等珍贵资料。之后,他的弟子慧立和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的故事,从此这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了。南宋时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应该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原始素材了。


  九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在吴承恩的笔下,唐僧是一个诚实善良,一心向佛,爱憎分明,宁愿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最终功德圆满的人,但他的迂腐和鉴别能力差的种种缺点和弱点,也是实实在在的。孙悟空是为人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勇敢好斗、勇往直前,机智灵活,执著倔强的形象,但他时常自恋自大的另一些特性,也更加丰富了人物形象。沙和尚的性格特征是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却任何事情他都毫无主见。猪八戒吴承恩在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在他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的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的完美结合。

  《西游记》虽然是长篇巨作,但是却是由许许多多的短篇小故事串连缀而成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郑振铎曾说:“这个组织象是个蚯蚓似的,每节都能独立,砍去其一节一环,仍可以生存。所谓八十一难,细细琢磨,完整的故事也就四十几个。作者就是通过这样既联系又独立的四十几个小故事组成了五光十色的西行历险图,构置出它艺术大厦的长廊,让人目不暇接。”

  有关《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有专家用两个字来进行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这幻,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这趣,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孙悟空是豪爽、精明、乐观的喜剧性格;滑稽谐趣又憨厚朴实是猪八戒的形象。而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富于揩趣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

  吴承恩呕心沥血去创作《西游记》,仅仅是只是为了用一个“幻”和一个“趣”,来迎合读者或讥讽时代的吗?吴承恩在内心世界里那真正的创作意图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还有专家有这样的论说:“《西游记》是展示生活世界的混沌画面和世俗化的享乐图景;是对于儒道释三种价值体系的喜剧化的嘲笑和反讽,是凸显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晚期,随着商品经济萌芽和渐次,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和精神信仰的溃灭。《西游记》呈现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极权——皇权和神权,生存主体无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于政权和宗教的二重宰制,在心理结构上集体无意识匍匐于皇帝和佛祖的脚下。孙悟空即使是作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终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征最高统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十


  《西游记》以它民主性的进步倾向,卓越的艺术技巧,筑起了我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同时也登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高阁。这部世界级的名著自问世以后,在明清两代就出了许多版本,并有不少名人大家为它作续,作补。《西游记》不但被翻译中国各民族的文字,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数十种文字流传在世界各地,那不断再版的数量和读者人数更是其它世界名著无法相比的。而取材于《西游记》的连环画、戏曲、电影、电视剧及其动漫,同样是风靡在全世界。《美国大百科全书》中说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旷世奇才吴承恩,大约卒于万历八年(公元1582年),享年七十六岁。他一生的著作不仅是《西游记》,还有一本《禹鼎志》,出编过一部词集《花草新编》,此外还有大量诗文。但是由于他家贫无子,后者之著大多遗失了。据说,后来他的一个表外孙丘度将一些遗稿收集到一起,刻印成了《射阳先生存稿》,不过这还不到他著作的十分之一。这是吴承恩在天之灵的遗憾,也为中国文化和文学史的几多遗憾......

  在洋洋八十万言的《西游记》一书中,那以实地、实景描写的,应该只有第六十六回中对盱眙景象的详细叙述。孙悟空斗不过小雷音寺的妖魔,经“日值功曹”的指点,来到南赡部洲盱眙山请救兵:“行者纵起筋斗云,躲离怪处,直奔盱眙山。不一日,早到。细观,真好去处:南近江津,北临淮水。东通海峤,西接封浮。山顶上有楼观峥嵘,山凹里有涧泉浩涌。嵯峨怪石,槃秀乔松。百般果品应时新,千样花枝迎日放。人如蚁阵往来多,船似雁行归去广。上面有瑞岩观、东岳宫、五显祠、龟山寺,钟韵香烟冲碧汉;又有玻璃泉、五塔峪、八仙台、杏花园,山光树色映蠙城。白云横不度,幽鸟倦还鸣。说甚泰嵩衡华秀,此间仙景若蓬瀛。”

  作者对盱眙山城风光的描写竟然如此详细准确。书中提到的盱眙景观自古就真实存在,那被北宋代大书法家、诗人米芾写成的“都梁十景诗”之中的就包含:“瑞岩观清晓”、“玻璃泉浸月”、“五塔寺归云”“八仙台招隐”、“杏花园春昼”、“龟山寺晚钟”,均在临淮而立的盱眙第一山及其周边不远之地,许多的景观、景点至今都依然那儿引人入胜。作者不仅对盱眙的景观了如指掌,而且对这些景致注入的感情是无比真挚,把它们说成如蓬莱仙境一样。

  作者为何会如此厚爱这偏于一隅的盱眙小山城呢?相传,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曾在我的家乡盱眙住过数月。前不久,看到有一篇题为《被贬明皇室后裔著《西游记》?——两部《西游记》可能张冠李戴》一篇考证文章,针对《西游记》作者,是淮安人士吴承恩存有质疑而一直争论不休的事实,又提出一个新的论说:“对于《西游记》:至少可以判断作者,即使不是盱眙人,也是在盱眙长期生活的。否则,不可能在《西游记》这部长篇巨著中偏偏只对盱眙采取实名、实地、实景的赞誉式描写。书中描写唐僧取经途中,经过并涉及到的国家和地方大约五十余个,实有地名只有八九个,但多数与实际时代、方位不尽相同。与实际地理相合的唯有一处,这就是不太起眼的盱眙。而且作者让孙悟空一反常态地不去西天求佛祖,不到南海拜观音,不找玉帝搬天兵,不下东海邀龙王,反而去既不是道家名山,也不是佛教圣地的盱眙山——蠙城请救兵。明显看出作者是想通过这个可有可无的过场戏描写,有意表明自己的藉贯,同时也显示家乡的景观,抖抖本地的风光。”

  尽管,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两位大师级人物——胡适和鲁迅,已早就将这部旷世大作《西游记》作者,锁定在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的吴承恩名下。但持上述说法法或者是说一点推测,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或许,有关《西游记》的真实作者,或许还真的藏匿着一个天大的待解之谜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