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奶娘”这一称呼虽然说起来简单又通俗易懂,但其内心深处的心酸往事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太行是指太行山地区,奶娘是指妇女哺乳别人的孩子统称奶娘。但是人们却不知道她们背后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含义所在,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更不懂得她的意义何在。太行奶娘这个称呼出现在三十年代末期到五十年代初,她们是一个鲜为人知伟大的群体。在这段时期里曾发生过很多令人心酸又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太行奶娘她代表着新中国近代的一段历史,也代表着八年抗战和解放全中国难以忘怀的历程。太行山地区有成百上千的妇女们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着革命后代,她们默默无闻地为国家为民族解放所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大爱无疆,他们用本能朴实的母爱,和对人民军队深厚的感情,为革命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们没有名分、功章、牌匾和炫耀的光环,可她们所做的贡献和浴血奋战在前线的将士们一样伟大。
我的母亲赵米换老人,就是其中一个。
下面我将一个关于太行奶娘真实的故事讲给大家分享。
太行奶娘赵米换,生于一九二零年三月,出生在左权县麻田镇武军寺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受封建制度的统治,从幼年就把脚裹成一个小角脚,走起路来非常困难。或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她从小丧母,受到继母的苛刻和虐待,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虽然她没有文化但是她深明大义,明辨是非,淳朴厚道,孝敬父母,社会知识非常丰富,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有礼有序,做家务活干净利落,能吃苦勤俭持家,地里的农活样样精通,邻里乡亲都说她管理家务是一把好手是一个女强人。
她十八岁出嫁在左权县桐峪镇上武村姓张的一户人家,姑娘五个兄弟三个还有一个七十岁的老母亲,全家十多口人。丈夫排行老三叫张三昌,比她大一岁,虽然他家里不算富裕比起其他家庭还算中等。丈夫是一个村干部,担任民兵游击队长。辽县(今左权县)一九三九年七月沦陷于日本手里,桐峪麻田一带各个村庄都居住着八路军后勤机关,小日本隔三差五就来这里扫荡一次,根本没有老百姓的活路,整天往深山老林里逃难。平日里因丈夫忙于公务,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就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一九四二年六月她生的第一个孩子(女婴)叫张巧莲。可生不逢时,不到百天日本军队又来大扫荡,她只能和全村的老百姓逃到山上,多少天没吃没喝,整天担惊受怕。那段艰苦岁月真是让人无法想象。后来到了一九四四年她丈夫去参加了八路军,丢下她们母女和老母亲该怎么生活啊!丈夫临走时托付村农会,逃难时由村民兵李七二蒋根友同志保护和帮助家人安全撤离、避难,就这样她们一家人受苦受累相依为命度过了那段战乱年代。
赵米换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叫赵改换,她的妹妹嫁给了一位老红军,他叫李永胜,当时在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上班,是四川省绵阳地区人。十三岁跟随哥哥李德胜参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来到陕西省境内,哥哥去参加一次战斗就再也没有回来,从此他们兄弟俩再也没有见过面。随后红军东渡黄河途经山西,因他年幼跟不上部队,部队首长就将他留到太行山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做工人。李永胜十三岁离家没有读过书,问他哪里人,他只知道是四川省绵阳地区人,哪个县、乡、村一概不知道。父母叫啥名字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哥叫李德胜和自己的年龄。这就是一位小红军的简单历史。
一九四九年腊月的一天,李永胜抱着一个刚出生的男婴,哇哇地哭着来到了赵米换的家,说:孩子刚出生没几天,母亲就因生病病故了,我实在是没办法,请您帮帮我快救救这个孩子吧。赵米换打开红布一看,孩子瘦的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看见孩子瘦小的身躯,她的心一下子就软了下来,不答应吧,有违自己的良心,答应吧,又害怕照顾不好,又不忍心,万一有个闪失如何向人家交代,再一个自己还有一个七岁的女儿,和刚满一岁多的儿子,家里也没个男人,怎么活。丈夫随刘邓大军南下,已有三年多杳无音讯,生死未卜,本来这个家就不富裕再填上一口人,这不是雪上加霜吗?李永胜生怕赵米换不接受孩子,放下孩子撒腿就走。赵米换感到无奈,哭笑不得,看着眼前可怜的孩子,他的哭叫声深深的揪着她的心,于是,她二话不说将孩子抱在自己的怀中,她心想,不能让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受罪,只能抱起孩子和老母亲商量此事准许接受孩子。一来他是我妹妹生的孩子,二来他是红军的后代,兵荒马乱的年代给他留个后吧,咱总不能见死不救吧,求老母亲开恩同意留下这个孩子吧。没想到的是,老母亲是个开明人,说:我不管他红军不红军的孩子,反正是条人命,总不能把他扔在大街上,有咱们一口饭吃就有他一口饭吃,饿不死他。有了老母亲这句话赵米换心里踏实了许多,但是,她是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老母亲同意我收留孩子,愁的是本来我的奶水就不够自己儿子吃,再奶一个孩子更不够吃,经过再三斟酌,儿子比婴儿大一岁多,于是决定奶水紧给婴儿吃。想办法再填补一些米汤水、小米粥、玉米糊一口一口的喂,经过细心的喂养,孩子很见长,到一岁的时候孩子就吃起来了,圆圆的小脸胖嘟嘟的好看多了,面色红润光滑,和刚抱来简直是两个样子,之后给他取了名字叫李如喜,就这样我们一家五口相依为命,孩子也在渐渐长大,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艰苦岁月。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朝鲜签署停战协定,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丈夫张三昌回国,在朝鲜住了三年零一个多月,对家里的情况一概不知,一九五五年转业回原籍左权县,一进家门地上跑着两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这是怎么回事?赵米换和丈夫说明孩子的来龙去脉。丈夫恍然大悟,没有一点责备妻子的意思,开玩笑的说:招军不怕人多。并称赞妻子是个了不起的贤妻良母,“家里负担这么重我又不在家,养育儿女,孝敬母亲,辛苦你了,里里外外你一个女人担着,你的功劳最大”丈夫还对妻子说。一家人都宠爱小如喜,聪明又机灵,家里有好吃的好穿的都紧给小如喜,邻里乡亲都看在眼里,说赵米换是个大好人,不仅人能干人品也好,不是亲生胜似亲生,一家人的日子过的其乐融融。
但好景不长,到了一九五八年孩子已经八岁了,赵米换是个知情达理的人,思前想后考虑着一个问题,孩子是给人家抚养的有名有姓,没有得到人家的同意咱们就要了人家的孩子,虽然照顾的非常亲近舍不得让带走,但是也需得到他的家人同意才行。如果不让人家带走孩子,情理上也说不过去。但是李永胜自从把孩子送来那天起再无音讯,所以当时四处打听李永胜的下落,据知情人告诉赵米换,李永胜原在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后又迁到西隘口八路军兵工厂,解放后兵工厂搬迁到长治太原一带,得知这个消息后,找到村里在外工作的人,请他们帮忙打听李永胜的下落。因为当时通信交通条件都很差,本人也不识字,寻找一个人特别困难。有一个老邻居叫马春成常在太原他儿子家住,回来村后,赵米换马上找到马叔:“麻烦你去了太原千万给打听打听李永胜的下落,如果打听到了告诉他,这里给他抚养的孩子已经八岁了,要还是不要,来个准信。”大约有半年的时间,李永胜拿着洗脸盆和一个竹皮暖水瓶找上门来,赵米换一看李永胜满腔怒火,这一定是过来带孩子了。他来的也突然,全家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八年了你在哪里,从来没有来看过孩子一眼,就连个口信书信都没有,孩子八岁了你过来接人了,你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孩子晚上在我被窝里睡觉,白天在我怀里抱着,一天都没有离开过我。”孩子李如喜看见李永胜很陌生,紧紧地抱住奶娘。有一个姐姐张巧莲十六岁,一个哥哥张富荷十岁,整天在一起玩耍,八年的感情非同一般,和亲姐姐亲哥哥不分两样,他们知道如喜要离开这个家,抱住如喜嚎啕大哭,死活不肯松手,李如喜抱住奶娘也在嚎啕大哭,死活不肯离开奶娘的怀抱。一家人乱做一团。说归说,想归想,本来就是人家的孩子,不让人家接走也说不过去,主要是八年的感情难以割舍。赵米换又怕孩子失去母爱受了罪,四邻五舍的邻家们看到这个场面全都掉下了眼泪。就这样在哭声中,李永胜强行抱着孩子上路了。赵米换和大女儿张巧莲徒步送行十五公里,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边走一边哭,到了温城岭上,望着如喜依依不舍的渐行渐远心疼不已地离去。
如喜离开后赵米换伤心欲绝,家里突然少了一口人,她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不下饭,想孩子想的和疯了一样,每天撕心裂肺地哭。姑娘儿子也在闹着非要弟弟回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赵米换气病在床,哭的双目失明。经过中医大夫皇甫喜楼的治疗,吃了几个月的中药才康复。身为孩子的奶娘这种精神打击一般人都不会承受的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恢复了元气,但是想孩子的念头永远不会抹去。
(图为作者的父母和哥哥姐姐)
李永胜自带走孩子一直没有和家人联系过,他怕家人去找他,走时就没有留下地址。李如喜离家才八岁,记不清家乡的详细地址,长大成人后往家里写过几封信,可家里一份也没有收到,因为他写的地址是错的,李如喜读书、插队、当兵复原回太原,被分配到山西晋机厂上班,结婚生子。到了八十年代初交通条件好了,左权往太原也有了直通班车。他经多方打听,一九八三年春节李如喜带着妻子儿子回来老家寻找奶娘。一进大门喊了声:娘,我是如喜,我回来了!赵米换看见如喜喜出望外,“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在做梦吧?”两手拉着如喜的手,娘俩热泪盈眶,左看右看还是小时候的样子,高兴的又是笑又是泪。晚上躺在一个炕上,娘俩一夜没合眼,问这问那,“你继母待你好不好,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这几年娘可没少惦记你。”如喜说:“这我都知道,我刚到太原就受到了继母冷眼对待,成人以后自己独立生活,过的也还不错。”娘俩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从此以后逢年过节李如喜都要带着妻子孩子回来和母亲团聚。在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下午,赵米换病故,走完了她勤劳、善良、淳朴的人生,享年七十二岁。李如喜悲痛欲绝养育之恩难以忘怀,披麻戴孝送别了奶娘最后一程。虽然现在双方父母都不在世了,但是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们交往很好,尤其是家里有婚丧嫁娶的事他们都要回来参加。
经李如喜口述,在八十年代由山西省民政部门和他一起去四川老家寻根,跑遍了四川省绵阳地区各个县、镇、乡,查询了当地的档案也没有找到具体家址和家里的后人,因为他提供不出详实的线索。只是在陕西省境内有红军战斗遗址的烈士纪念碑上,有红军牺牲的名录中和李永胜哥哥是同名同姓的一位战士,猜测可能是李德胜就牺牲于此地,但是没有确切的依据。
以上就是太行奶娘赵米换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她虽然抚养的不是元帅将军的孩子,但是她抚养的是一位老红军老革命的后代,虽然她没有豪言壮语,但是她用她的的青春年华和甘甜的乳汁谱写出她的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好,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个英雄群体终于有了一个石破惊天的让世人公认的称呼“太行奶娘”。太行奶娘受到社会的认可,也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更是一枚不朽的勋章。
这是发生在我们家的真实故事,母亲是伟大而光荣的,她的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做子女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地怀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