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狼巷迷谷,我们驱车前往明皇陵,参观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父母兄嫂修建的陵墓。
当年的明皇陵风景如画,小桥流水,名树奇花,石人石马,相映成趣。亭殿、斋宫、官厅数百间,殿堂屋宇,雕梁画栋,皇陵非同一般的威严神圣。
在明末年张献忠攻占凤阳时大部分建筑被焚毁;侵华日军又大肆砍伐陵园松柏,明皇陵屡遭破坏,陵园里尺椽片瓦满目疮痍。建国以后文管部门曾多次修复,我想象着明皇陵如今的模样。
一下车就看到气势威严的明皇陵城楼,灰褐色的墙上“明皇陵”三个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城门楼有三个拱形门,左右两个门分别为景区的入口和出口。
走进皇陵城门,便是笔直的神道,放眼望去松柏郁郁葱葱,肃穆庄严。约半里路长的神道两侧,排列着32对石像生仪仗队,皆是用整块石料雕成的,刻工精细,惟妙惟肖。石像数量之多,为历代皇陵之首。
走在神道上,望着两侧的石像生,联想到大明朝的几度辉煌,几度沧桑,别有一番感慨。也许是武将石像生形象太逼真吧,激起俩外孙舞枪弄棒的情趣,在神道上抄拳、踹腿对起阵来,女儿呵斥着制止着,俩小屁孩撒着欢跑开……
往南过了金水桥有两座碑楼,东侧是无字碑,西侧是皇陵碑。无字碑和皇陵碑大小无异,只是无字。据说朱元璋认为是父母积善行德才成就了自己的帝业,但父母只是一介草民,一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就此处无声胜有声,立块无字碑,任后人联想评说。
我来到6.87米高的皇陵碑前,仔细辨认着碑文,可还是认不清那铭文篆书,好在碑旁一块大理石上有注释。朱元璋为让子孙后代了解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亲自撰写皇陵碑文,如实记载身世与戎马生涯:家境贫困,父母双亡,无力安葬,为度饥荒……碑文长达1105字,皇皇大著,堪称一绝。
我为家乡安徽出个布衣皇帝而骄傲自豪 ,更感佩洪武大帝的坦率。据悉史上曾有血统不高贵的帝王在得天下后,寻觅显赫的同姓氏古人作祖宗来贴金。洪武大帝却对此不以为然,把贫寒的家世传于子孙,足以看出他超人的坦诚直率和博大的胸襟,是多么难能可贵!
望着高大的皇陵碑,我想起小时候父亲常给我姐弟们讲朱元璋的传说。朱元璋小时候饥寒交迫,生活无以为继,曾遇到许多好心人。一老妇人给他豆腐充饥、遇贵人相助、是真命天子……但我记忆中还是朱元璋杀牛这个传说最清晰:
朱元璋小时候给东家放牛,一天傍晚他和伙伴们饥饿难耐,便把东家的小牛给杀了,他们找来锅煮了牛,吃了肉埋了骨,折腾了一夜,天快亮了煮牛肉的锅还没送回去,朱元璋双手抱拳仰天祈祷:“老天啊!你等会再亮吧,先让俺趁黑把锅送回去……”老天似乎真的听见了,快要亮的天霎时变得漆黑一片,从此便有了黎明前的黑暗……
可是,小牛没了,怎么向东家交代呢?伙伴们发起愁来。朱元璋把胸脯一拍,告诉大家他有办法。说罢他把牛尾巴插在小山的石缝里,又对着牛尾说:“牛兄弟你帮俺解了馋,好事做到底吧,一会儿俺东家来拽你就使劲叫,拜谢了……”他又对着牛尾拱手作揖。
朱元璋回去对东家说牛钻进山缝里出不来了。东家见朱元璋一夜未归,还把牛弄丢了很是生气,更不相信他说的话,便随他一探究竟。东家来到山边果然看到石缝里的牛尾巴,伸手去拽果真听到“哞,哞,哞……”的牛叫声,不由东家不信只好作罢。
朱元璋祖上为避难从江苏辗转到皖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十七岁那年,父母和一个哥哥在灾疫中去世,他家地无一垄田无一分,无处安葬故去的亲人。幸得姓刘的邻居相助,给了一块山地才把父母兄长安葬。
历尽千辛万苦的朱元璋称帝后恩怨分明,封刘姓邻居为义惠侯。《凤阳县志》曾记载朱元璋回忆这一情节:“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可见朱元璋是个襟怀坦荡、恩怨分明的君王。
朱元璋家族人取名很有特色:“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再往上算还是一样,都是一堆数字,连朱元璋自己的名字——朱重八也有数字,直到后来才改名为朱元璋。这名字一定是高人所取,“璋”是一种很锋利的玉器,“朱元璋”的谐音是“诛元璋”,隐喻着他要锤炼成诛灭元朝的利器。我想这也是后人见朱元璋称帝的赞誉之说吧。
据传元代汉人百姓若不进学堂是不取名字的,只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取名。我想亦或许是那年代大多人一辈子就生活在自己村子里,起好名字也没什么用,能区分开“张三、李四”是谁就行。
我边想边沿神道一直向南走大约200多米,来到皇陵丘,看到一椭圆形大土堆,四周松柏苍翠,东西长60多米,南北宽40米左右,高出周围地面约有5米,这便是朱元璋父母的墓了。祭祀台前摆放着上香跪拜的蒲团、案几、香炉……已有人在虔诚地上香拜祭。
我想普通百姓发迹或加官进爵皆先建庙修祠光宗耀祖,以浓缩象征的形式纪念祖先,也以示子孙不忘祖上恩德,将其发扬光大。可见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有孝行天下,传承礼义忠孝的美德,更何况是一代君王呢?称帝之后的朱元璋,把对父母的感恩敬孝之情,全都融入这一片皇陵之中了。
正感慨中,忽听女儿招呼我回返,我心想“韭山洞” “卧牛湖”……还没去呢?女儿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天晚了,去那走马观花也不尽兴,下次再来好好游览。
这次游览虽然未能将古城风光一览无余,但我领略了“狼巷迷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奇特的人文地貌,开阔了眼界。并知悉了布衣皇帝朱元璋的传奇故事,感佩他对父母兄嫂的孝悌忠信,也感受到凤阳古城深邃的历史内涵。
放眼望去,心中满是渴望。我游兴不休,可孩儿们归心似箭,我只好罢念收心。
夕阳西下,晚风轻拂,我们辞别了名不虚传的凤阳古城,我憧憬着再去古城寻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