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的身世在正史的古代典籍中仅以“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等几个字一笔带过,而后人则有各种充满浪漫遐想的演绎。我们可以安排西施到吴王那里卧底,以美色瓦解吴王和吴国,为越王报国耻,然后与范蠡远走天涯,隐匿民间;这是情感电视连续剧的版本。还可以让西施战后回到越国被越王怀疑到忠信度,含恨自尽,这是现代谍战剧的版本。而近日看到一则苏州芭蕾舞团对于西施题材的挖掘:西施在完成了卧底任务归乡后,发现内心已经对吴王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因此对吴王的死感到深深的内疚,义无反顾地死在越王的刀下;这部西施的演绎就达到了人性发掘的深度。历史题材可以装扮,但贵在挖掘。近日看了新推出的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很欣赏该剧对题材的挖掘角度。

   家中那本纸张变得黄黄的、梁思成主持编印的《宋营造法式图注》,让我深深钦佩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的绘图功底,而这其中大量的测绘数据是林徽因帮助丈量获取的。那帧林徽因爬上梯子丈量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经幢的图片,是建筑学家林徽因的真实写照。在我心目中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一对建筑师伉俪。后来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知道了徐志摩,学习形式逻辑用的是金岳霖的教材。再后来,看到坊间有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的情感周旋,甚至有金岳霖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传闻,然而这些在文学史、哲学史和建筑史中是不出现的。在歌剧《林徽因》中,徐志摩妄图抛弃已有身孕的结发妻子张幼仪,鼓励林徽因作为一种“新人”来成为第三者,但林徽因以自己是“旧人”为由而拒绝,这一戏剧矛盾到此为止,没有演绎为情感剧,从而徐志摩止步于一名“文艺青年”,而林徽因的人物形象则发展成为一代建筑大师。同样,金岳霖则只是在“北总布胡同客厅”一场戏中出现,仅只对生命的定义发表自己的哲理感慨,而非发展为中国的“奥涅金”。歌剧其后的戏剧线索是林徽因与梁思成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探索发掘,在沉疴之中为面临拆毁的北京古城墙而抗争。如果引入有关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的种种八卦,有关林徽因与金岳霖之间的柏拉图式的情感,那么很容易形成司空见惯的爱情纠葛,制造出所谓的戏剧冲突。但是歌剧《林徽因》并不是将林徽因的历史任性装扮,剧中的林徽因不是民国初年沉浸于风花雪月的社会名媛,而是有着更高的定位。

   题材之后是笔法。在文学领域,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的感怀是通过戏剧还是通过诗歌来抒发,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侧重。英国莎士比亚一个人的光芒足以遮盖拜伦、雪莱和济慈;而在中国,人们言必李白和杜甫,汤显祖和关汉卿要等到谈到戏曲才会提及。综合舞台艺术歌剧包含了戏剧与诗歌,瓦格纳绝对以戏剧为第一要素,他的乐剧选择的是戏剧冲突极为强烈的笔法。然而,有些歌剧因题材所致,戏剧冲突并不激烈,剧情中并没有太多的悬念,因此添加太多的戏剧桥段勉为其难。法国作曲家马斯涅的歌剧《威特》便是如此,以诗意抒情为主。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在音乐技巧上倾向于瓦格纳,但他的歌剧作品多有诗意抒情化的倾向,如《随想曲》等。还有的歌剧由于戏剧冲突并非作者所长,例如柴科夫斯基以普希金长诗为蓝本创作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便定义为室内抒情剧。因此,瓦格纳的戏剧第一性是老生常谈。 

   歌剧《林徽因》也是以诗意抒情为主,而抒情的目的是刻画人物形象。歌剧《林徽因》的戏剧结构为10个板块式场景连缀,一种写意的结构。全剧从“北总布胡同客厅”、“剑桥大学”、“佛光寺”、“重庆”、“国徽”、“城墙”等场景从多个侧面塑造林徽因。《林》剧的音乐以抒情写意为基调,一直在高雅的格调中推演,一系列的咏叹调都体现出女主人公的人文气质。声乐写作不仅有咏叹调写法,也有艺术歌曲或歌曲,咏唱与对白相间,规避了洋腔洋调、瓦格纳式的宣叙调,使得戏剧进展流畅,热点环节安排有诸多重唱、合唱。该剧为中国歌剧舞剧院陈小朵音乐戏剧工作室制作,陈小朵担任剧中女一号。在这一制作模式下,音乐度身打造为符合这位女高音歌唱家的演唱风格,显现出高音区清亮飘逸、中音区润泽婉约的声线特点,那首为林徽因的诗作谱曲的咏叹调“莲灯”余音绕梁。乐队写作方面,由于精妙的配器与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声的巧妙搭配,听来“花影扶疏”般曼妙。林徽因唱段的配器不时出现竖琴或钢琴为主的透明织体,形成一幅幅清远的水墨画。舞美设计方面,转台的利用使得舞台调度在一首咏叹调中出现时间蒙太奇的效果。那帧林徽因爬上梯子丈量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经幢的历史图片,在剧中再现为一个标志性的舞台造型,象征着剧中梁思成所唱:“我的一半是你”,而经幢上的绶带纹饰后来出现在林徽因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天幕上不时出现的佛光寺“大木作制度图样”,成为舞台布景方面的“主导动机”。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歌剧《林徽因》就是为林徽因塑造了一座音乐的雕像,流动的塑像。歌剧《林徽因》以音乐、以歌唱家的声线、以林徽因的诗、以舞台诸元素为雕塑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她辅佐并与夫婿一道成为一代建筑大师,一名文化传统捍卫者。林徽因是一名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纯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歌剧令人对林徽因心生敬意。

   正如剧中林徽因对学生们所教诲的:中国古代的诗有诗意,画有画意,建筑也应该有建筑之意,歌剧《林徽因》的音乐色彩和演唱演奏风格,形成一种歌剧的意境,这种意境通过这座雕像映射出来。林徽因就是一首诗,用诗的笔法来塑造她的形象最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