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文字缘,我走进了当地作协群,一位“张老大”的群友也渐渐走进了我的视线。他对文友作品恰如其分的品评、不厌其烦的答疑、心悦诚服的鼓励,加上呼之欲出的百科知识,让我这个“潜水客”开始对他暗暗刮目相看。他是谁?仰慕心、好奇心使然,我开始关注这个“张老大”。张老大,实名张树志,70后高中语文教师。由于职业相同,爱好相同,岁差无距离,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也就有了进一步的交流……

 

敬畏文字,直言不讳

2018年早春时节,文友静好把我拉进了怀远县作协群,文人荟萃,佳作连连,你赞我夸,宾诚相待,一派喜气洋洋,感谢静好拉我入群,让我这个退休族如同找到家的感觉,也让我这个孤寂潜水者,默默欣赏佳作美篇的同时也偶尔捧捧场。

群里有个“张老大”,经常分享文友佳作,有时还附上自己的感言点评。他不偏不倚,时刻关注着每个文友的作品。每次他总是先肯定文章的优点给予鼓励,随后笔锋一转便指出不足,一字一词一标点,绝不含糊。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绝大多数文友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张老大却能针对熟识的甚至素不相识的文友作品直言不讳。我想象着张老大的形象,应该是目光如炬,神情威严,不苟言笑,霸气逼人吧。

2018年3月的一天,张老大在作协群推出一条400字左右的信息:时间进入2018年,经过石子芹等老师的推介,一个叫“绿满溪”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我们文学爱好者的视野中……。他把我前后40多篇文章都梳理得清清楚楚,内容极尽褒奖之意,赞我年过花甲练笔勤奋。我感到很诧异,我与张老大并不认识,这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古道热肠,光明磊落

在这之后不久,恰逢怀远生活圈举办一次文友活动,听说张老大也来参加,我期待一睹其风采。参会的文友陆续来到,我搜寻着曾经在脑海中勾勒的形象,迫不及待地问文友静好,张老大怎么还没来?静好哈哈一笑说老大早就来了,我朝静好手指的方向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个有些清瘦的年轻人,我脑海中老大的形象在转型——他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威严,相反倒显得文质彬彬。微信图片_20200809151342.jpg

静好向张老大招手,老大过来打招呼,他个子高高的,玉树临风,洒脱不拘;说话口齿清晰,富有磁性;态度谦逊和蔼,有亲和力。短暂交流之后,对他多了一些了解。微名之所以叫“张老大”,是因在家里兄妹中排行“老大”。我心暗想:这“张老大”的微名还真名符其实——他的言行不愧“老大”这名号。

我们加为好友,此后交流方便多了。我感谢张树志老师关注推介小文,并说自己是风前烛瓦上霜,只是记录生活,随心而抒而已。

张老大回复我:“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文字能够给人力量,也是最好的陪伴。一个人心灵无依的时候,文字是最好的依靠,也是最好的宣泄。写作是一种对话方式,用文字跟自己跟世界对话吧……”

有一天,张老师通过小窗,给我发来一段话,是纠正我刚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瑕疵:“崔老师此文深情感人,文中有几处小问题,跟您商榷一下:

1、在故乡同学相聚,说不完道不尽的思念情——后面写到你订了返程机票,所以这里不明确是谁的故乡。

2、她讲述(了)一对鸟的故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还有几处关于使用“的、地、得”的友情提示。看到这些善意的指正提醒,作为一个曾在教育战线工作过几十年的退休教师,我感触良多。文中出现的这些失误,正是我当年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要注意的。退休后近几年,接触了一些微刊平台,在朋友的鼓励下,陆续整理推出一些随手写下的文字,因为用拼音打字不熟练,便使用语音输入转换成文字,总觉得已经离开了讲台不会误人子弟,因此忽略了这些。可是既然文字发表,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更广泛的读者——若不是经张老师指出,我岂不是误导了读者?

张老师身上具有一种严谨的求是精神。我曾经写过一篇回忆录《童年记忆》,完稿后有些问题我向他求教,他向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稍有含糊绝不放过。对我文中涉及到的往昔岁月的一些经历,他又咨询求证了省城熟知那段岁月的文友。对于写作,他一直是这样锲而不舍,追根溯源。

认识张老师两年多来,我关注着他的点点滴滴,每每浏览他的朋友圈皆有受益。我常向他请教,他有求必应,从不零回复。我从他那获取知识营养,最重要的是受到他那句“敬畏语言,规范使用文字”的启发。我重拾昔日的认真,写文时遣词造句,逐字逐句斟酌,努力做一个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

张树志老师诚恳正直,为人随和。据我所知,县内外不少文友都找他改过稿子。文友们亲切地称他为“文学爱好者的引路人、摆渡人”。

因为公正平和,擅长评论,他经常受邀参与本县学生及文友的征文评选。今年春节之后疫情期间,县作协发起了四次同题作品征集令,张老师参与了其中的两次点评,每次点评都切中肯綮,令人信服。他本人也亲自操刀上阵,参与了5月底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第四次作品征集写作。张老师满怀深情写下《清明时节忆外公》一文,洋洋洒洒4000来字,情感在有节制的叙述中,缓缓流入读者心田。本文获得了顾兰芳、罗利民、孙本召等几位名师的一致好评。

 微信图片_20200809151357.jpg

热心公益,义无反顾

张老师不仅对文友热心帮助,而且热心于公益事业。他把扶持贫困弱势群体当做自己的一份责任。有一次,张老师偶然间看到一则求助信息,得知本县陈集镇一个素不相识的崔姓村民,夫妻二人身体残疾,家庭生活相当困难。张老师连夜打过去300元钱。并且在生活圈和朋友圈发出倡议,恳求大家帮帮这贫困的家庭。张老师为人随和待人热情人缘好,在他发出号召之后,他的亲戚朋友和文友们都很给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纷纷解囊相助,为崔姓村民募集了近万元善款,解决了他家的燃眉之急。张老师还主动联系一位在北京工作的爱心朋友,资助崔姓村民儿子上学,两年资助了4000块钱。这位爱心人士表示,要一直资助到孩子上高中。事后不久,张老师还专程驱车百余里,到陈集镇崔姓村民家中看望。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朋友,张老师时常嘘寒问暖,鼓励朋友坚强地面对生活。

2017年以来,一个偶然的机缘,张老师有幸结识了一个“爱旅行”公益平台。公益平台本着一对一公益助学的原则在全国各地资助贫困生,如今已在怀远县资助了来自全县包集、陈集、古城、唐集、常坟、双桥等几个乡镇的70多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资助的钱物已达数十万元。张老师凭着自身的热忱和能力,赢得了平台组织者的信赖,成为“爱旅行”公益组织在怀远县的负责人之一。他的通讯录中,有好多是爱心人士和贫困学生。这些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个人信息等材料大都是张老师初审;所需要的表格等资料,张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帮助填写打印。他在贫困孩子和爱心人士之间架起一座座充满希望的彩虹之桥。爱心人士资助的怀远一中包括“钱学森班”的六七个学生,今年高考均超过一本分数线几十分,全部录取重点大学。自从跟爱心人士接触之后,受到资助和帮扶的孩子们逐渐在性格等方面有了可喜的明显的变化。原来比较自卑孤僻的,现在变得开朗活泼了;原来对家庭、对继续求学有顾虑担忧的,现在充满了信心。

炎炎夏日,本是教师居家避暑、放松身心的时段,闲不住的张老师走出课堂又投身于公益事业。2018年的7月暑气正浓,爱旅行“助学万里行”公益走访活动拉开帷幕。7月26日,一行爱心人士从浙江、江苏等地驱车几百公里,赶到安徽走访的集合地,张老师的工作单位——怀远县常坟中学。张树志老师代表所有受到资助的孩子和家长,对远道而来的爱心志愿者们表达了真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走访之余,张老师热情接待还精心安排,陪着爱心志愿者们走进淮河西岸苍苍莽莽的百里粮仓大河湾,走进泄洪闸和怀远老鼍塘湿地公园,感受皖北农村平原风貌,欣赏千亩荷塘和小城湿地风光……在怀远历时三天的公益走访圆满结束。志愿者们游赏老鼋塘湿地公园那天,张老师曾发短信告知,可惜我不在家未能参与,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张树志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坚守了整整30年。2012年,张老师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抓好“优秀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交流课”,尽量多给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在他的带动下,学校的教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1597240474460224.jpg

有幽谷,才能孕育清泉;有悬崖,才能分娩瀑布;有名师,才能造就英才。张老师深谙“教师是第一资源”的道理,几年来,在中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一直都是责无旁贷,不遗余力。2013年9月,怀远县教育局开展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评选活动,校内筛选时的多次磨课,到参赛的演讲稿,甚至是上课演讲的PPT制作,作为总调度的张老师忙得不亦乐乎。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绚丽的花朵,常坟中学选送的三名教师分别荣膺“怀远县首届名班主任”、“蚌埠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和怀远县“教坛新星”。看到同事们取得了进步,张老师感到再累也是快乐的。

2014年5月初,县教体局推荐常坟中学作为全县唯一的代表,参加第二届“当代中国特色学校”的评选,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张老师。他以超人的能量忘我地工作,其实他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颈椎不好已多年了,在2012年6月的一天,他正在编辑校刊,忽然上吐下泻,到医院一查脑供血严重不足,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而这段时间他又常发低烧,颈部起了个疙瘩。由于招生宣传等工作缠身,又值“特色学校”评选之际,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一直到5月22日,在校领导和家人的一再催促下,他才去医院检查,确诊为甲状腺肿瘤!5月28日,张老师在省肿瘤医院作了甲状腺切除手术。手术的第二天,他躺在病床上输着氧,嗓子嘶哑发声困难,可他心里还惦记着特色学校创建工作。20多天后,伤口还未痊愈,他就出现在同事们面前,全身心地投入到特色学校的创建中。

2015年,张树志被评为怀远县首届最美教师,并作为一市三县农村教师的代表,接受蚌埠电视台的采访。面对镜头,他感慨万千,表示要不忘初心,坚守在乡村教育这块阵地上。

2019年2月11日,春季开学前几天,按照计划,张老师跟校长约好去几个学生家家访。他精心选择了几本名著,准备为孩子们送去精神食粮。正在喜滋滋地下楼时,一脚不慎踏空,造成了脚面上两处骨裂!同事将他送到医院打上石膏。张老师初次体验了拄着双拐跳着走路的感觉。脚虽然不方便,可开学在即,他负责的党建、德育、体卫艺等工作不能放松。他依靠电脑和手机,在家远程办公。一个月过去了,虽然脚面上还乌青淤血,肿得穿鞋都困难,他还是一瘸一拐地走进校园,站到了讲台之上……

凭借着对乡村教育的无限热爱,对孩子慈父般的情怀,张树志老师不忘初心,始终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在开满鲜花的田野上,深深地眷恋着这块土地的他一路走来,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脚印里写满了执着、勤奋、责任和担当。

 

补记:

此文完稿后曾发给主人公张老师过目,他表示感谢,并说我是有心人,他为人低调,不爱张扬,交待不要把此稿发出来。我问文中事例是否有出入,他说都是实情很中肯。只是他做的都是寻常小事不值一提……我还是那句话:我要说出心里话,算作与“张老大“的一次深层交流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