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4886700129611.jpg

事业篇 

他是一名退役军人,曾担任过“第一书记”;今年年初,他经公开遴选担任陵城区糜镇杨家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刚刚荣获“德州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的事迹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他就是李桂发。

初见李桂发,没有一个人会认为他是城市下派的第一书记,你看看,敦实稳健的身材,黝黑的面孔,一身迷彩服,和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点差别也没有,成年的风吹日晒使他已经蜕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农民。

李桂发的扶贫经历都与春天有关,2014年底,李桂发从部队转业到德州市科协,2015年春天,李桂发到禹城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先后在莒镇的莒镇社区、董屯村和辛寨镇前贾坊村工作;2020年春天,李桂发风尘仆仆又来到了陵城区糜镇杨家村,成为了杨家村党支部书记。

李桂发是一个扶贫好书记,他在禹城辛店镇扶贫一年,2015年3月1日,辛店镇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镇”。全国300余个,山东省17个,德州市仅此一家。

2017年他在禹城市莒镇董屯村担任第一书记,因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绩显著,2018年三月份,被村民留住继续担任第一书记。

李桂发挂职的董屯村是南部乡镇的偏远村庄,搞大棚种植,在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此从2017年初开始,李桂发私车公用,几乎跑遍了省内所有的蔬菜种植区考察学习,为了让不懂技术的村民放心种植,李桂发成立了合作社,从大棚棚体建设到蔬菜的种管销,免费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直在外跑运输的村民梁玉华,卖掉自己的两辆6轮车,第一个报名,认筹了4个大棚,短短几天时间,30个大棚已全部认筹到户。

2017年年初,李桂发又探索出“村社融合、合股经营”托管农民土地的新模式,通过镇村合作,规划建设了600亩地的种植园区。可是眼看着首批30个大棚建设开了工,李桂发一年的挂职期却到期了,2017年4月,全村上演了挽留挂职书记的感人一幕。

你把身子俯得很低,人民会永远记住你。第一次在董屯村担任第一书记,董屯村是省定贫困村,李桂发上任第一天就发现村里无办公场所,开会到支书家里开;基层党组织被边缘化、被弱化,党建工作处于有“党”无建的尴尬境况,多数是“会议”党建、“口号”党建、“文件”党建;村集体无收入,两手空空过日子,没有一分钱,党支部想干事有心无力;村两委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村里的发展无思路,无想法,真是致富无门,增收无路。看到这种状况,李桂发下定决心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带着支部成员先后到齐河、寿光、东平等地学习参观,开阔眼界;给支部成员订报纸,买收音机,增长带头致富本领,让党支部一班人脱贫致富有信心。在此基础上,李桂发带领支部成员流转土地种植土豆,当季获得丰收,村集体增收3万元,一下子让村里群众看到了希望。村里多年来没有办公场所,在李桂发和支部发动下,群众自发捐款、捐物,老党员王汝森带头捐款5000元。老党员程发新、金振忠等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全村党员、群众自愿捐款9万多元,李书记带领村党员、群众奋战一个月,以每平384元的价格,建成208平米的村办公场所及广场。过去村里道路坑坑洼洼,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驻村后,李桂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修建了两纵三横的水泥公路。通过一件件实事群众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党支部威信公信力、号召力、组织力有了很大提升,原来说话无人听,现在支部号召,群众立即响应。面对群众的信任,李桂发趁热打铁决定建设蔬菜园区,需要迁坟平地,14座坟地群众没提任何条件,这让李桂发感动又深感责任重大,他暗暗憋住一股劲,一定让董屯村富起来报答乡亲们的厚爱。

驻村帮扶,驻的就是真情,帮的就是实意。李桂发驻过的村,每个村民他都叫得出名字,说得清楚他家的情况。每次回村里或者去镇上、县里,只要遇到同路的村民,李书记都会叫上搭车一起走,东家长、西家短的聊上一路,他们也都愿意把生产、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楸心事给李桂发说说,让他帮助给出个主意,想个办法。村里贫困户徐秀美老两口,李桂发每半个月就去看看他们。2017年7月的一天,天降暴雨,李桂发担心徐秀美家房子危房漏雨,就开车去看看,在进村的路上,车刚刚行驶过去,后面的一堵墙就轰然倒塌,车门被砸坏,人差一点被砸到,当时李桂发惊出了一身冷汗。虽然觉得后怕,但每逢恶劣天气,李桂发还是要到村里去转转,查查隐患,看看村民,心里才感到踏实。李书记的真情付出也感动了乡亲们。2017年秋天,儿子患上手足口病,高烧不退,妻子很焦急,多次催李桂发想个办法,但当时村里正处于马铃薯收获的关键时刻,李桂发实在抽不开身。这个事情,被村文书王佃祥知道了,他悄悄来到德州,给李桂发的妻子送来治疗手足口的偏方,治好了儿子的病。李桂发知道后,万般表示感谢,但是他只说了一句:“都是一家人,不用这样客气,李书记”。

在党支部引领下发展产业是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的关键。在村级层面上,李桂发和党支部探索出一条支部引领、产业富民、村社融合、合股联营的路子,做活做实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建立两个农技协,优化种植结构,流转土地,种植富硒马铃薯、花生、大豆、紫麦,建起了紫麦面粉加工厂、花生油加工厂,增加了馒头、面条加工项目,注册了品牌--石磨味道,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当年销售收入20多万元,上交村集体3.05万元,做到了自种、自产、自销,解决了村集体无收入的难题题。为不让一名群众在脱贫路上掉队,建立了“2:5:3”的分配机制,即20%留集体,50%用于扩大再生产,30%给村民、贫困户分红,让村民真正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形成了“户户是股东,人人是会员”的局面。2017年董屯村农技协种植的马铃薯大丰收,在扣除必要成本和再生产费用外,村党支部给全村每位村民分发了10斤土豆,不少村民深有感慨地说“三十多年没见生产队分东西的场景了。”贫困村民刘福禄身体有残疾,干不了重活,他在村加工面粉、花生油等,把拖拉机有偿租给合作社使用,一年收入2万余元。2017年,李桂发引进社会资金300多万元,建成有30个蔬菜棚董屯蔬菜产业园区投入使用,种植的西红柿每棚纯收入4万元,有40多名村民在园区打工也取得了不菲的收入,并吸引6名青年回乡创业。 

正是因为李桂发突出的成绩和无私的付出,2020年被评为德州时代楷模,这一年的春天,他马不停蹄,又来到了陵城区糜镇杨家村,掀起了扶贫攻坚的新篇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2020年的春天更具有特殊意义,肆虐的新冠肺炎病毒被成功抑制,抗击肺炎病毒取得了辉煌胜利,再次见证了党的英明和伟大,就是在这样的春天,李桂发再次走到了扶贫第一线,开始了崭新的扶贫旅程。

 “告别繁芜挥别安逸,走进乡村扎根黑土,栉风沐雨风餐雨露,他们是驻村第一书记!”就像歌里唱的那样,2020 ,杨家,将以他为起点,重新站立在时间的舞台上,以他为坐标,在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书写下浓重一笔。

对于李桂发的到来,糜镇人民充满了热情和期待,李桂发扶贫优秀事迹已经在糜镇家喻户晓,他扶贫的事迹糜镇人已经家喻户晓,未见其人,但是人们对李书记奉献敬业精神充满了敬佩和感动。

糜镇党委书记说出了心里话:送钱送物不如送一个好干部,也期待李书记在糜镇开拓一片新天地。

杨家在糜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现有68户,279口人有耕地400亩,人均耕地1.5亩。

来到糜镇的第一天,和村支部书记于登福简短见了个面,了解了一下全村的情况后,李桂发就逐户去了解民情,当时的杨家村是一个种植传统小麦和玉米作物的小村,村民早已习惯了这种种植方式,一亩地收入一千多块钱也已经达到了土地极限,村集体一无产业而没有副业,可谓一穷二白,集体没钱,就不能为村民办实事,李桂发来到杨家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壮大集体经济,让村委会的翅膀硬起来,一年村集体最少收入要达到7万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困难重重。

把困难当做平常事的李桂发开始了在糜镇新的征程,这一切,杨家村的村民看在眼里。

“当时,我们都没有在意这个下派干部,心想他不过是来这里‘镀镀金’,肯定点点名报了道就走人应付公事罢了。”杨家村村民于登海说。

事实可不是如此,来杨家短短的一个月,李桂发用自己的行动向村民证明,他不是来镀金的,是来为百姓干实事的,村民说,从没见过这么踏实肯干的驻村干部,他就像我们群众中的一员。湾头管区书记陈付周说,李书记不搞特殊,一间小屋,一间办公室,连村里的风和雨也认识了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仿佛他已在这里工作了许多年。风里来雨里去的,甚至节假日也不回家,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他的座右铭是:工作就是事业,帮群众拔穷根,带老乡走富路是他的愿望。 

李桂发盯在岗位上,为杨家村做实事,先是熟悉环境,熟悉每一个家庭情况,在他的眼里,哪有节假日啊。支部书记于登福说:他一个人悄悄的串门,看看老百姓的日子,有需要商量的找到我,很多时候他一个人想办法;自己拿出工资,给老党员和贫困户买物品,……很快,村民们亲热地主动和李书记打招呼,真心觉得他不同于以往的驻村干部。乡亲们都说,过去的驻村干部,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而现在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一心为民着想,我们能不感动吗?这样的干部哪里找?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集体要想增收,必须产业做支撑,村集体腰杆要硬起来,要有自己的特色种植,到任的第一周,在充分调研走访后,李桂发决定首先成立源丰农业种植合作社,进行辣椒种植。

说干就干,走访调研,召开村民大会,仅仅十天的时间,杨家村源丰农业种植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120亩土地,让李桂发感动的是,村里的重点大户——带头支持合作社,带着自己的机械参加了合作社。合作社整合土地120亩,26户入股的,8户拿资金入股。 

说实在话,杨家村有关栽种辣椒的历史,不过没有成功,这次村民对种植辣椒,还是有一些担心,万一没有销路销不出去呢?

很快,李桂发打消了村民的疑惑,虽然两个月后才进入辣椒成熟采摘期,但李桂发已经在菏泽曹县为成熟后的辣椒提前找好了买家。

村民于——听了这个消息,喜不自禁,他说李书记有门路,能给咱销,咱就不必要担心了。

目前杨家村辣椒马上进入收获期,长势良好,刨去任何的费用以后,一亩最少的话也在3000块钱以上,合作社的150亩地,应该是纯利润在40万左右。

   有李书记在,我们心里就踏实,在辣椒地里合作社社员——看着绿油油的辣椒,高兴地说。

   付出就有收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李桂发就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无私付出,使命感极强,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做出成效,使出浑身解数,可谓他毕生的追求。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无悔的人生,理当是这样的:埋头苦干,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先进带头作用,任劳任怨,无悔于事业,无悔于生命的价值,达到忘我的境界。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舍小家顾大家,村民都说,他做了除工作之外的事。而那些事,他完全可以不做,可以不管不问,可以忽略不计。杨家村的主任向我们说起他,总是高兴地笑着,当然我们看出了他的感动与幸福。他说,五一节了,你怎么不走?端午节了,你怎么不走?你孩子生病了,你怎么不去看看?

他不负组织厚望,真抓实干,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又轰轰烈烈。他来了,不仅是因为组织安排,不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仅因为一个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义务。他要把新农村建设的图景铺陈留芳,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与当地乡政府谋划布局,铺下身子,低到尘埃里,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入走访,半年时间,很短,短到群众再不想他离开,他们再三挽留;短到他规划的蓝图那么快就有的建成有的实现了目标,达成了愿望和理想,短到他走遍杨家村的每一条街,每一户人家,镇长邱桂先说过:他是用脚步丈量民情,他熟悉这里的角角落落,家家巷巷。面对赞扬和掌声,李桂发总是谦虚地说:多亏了镇上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弱,齐心协力的配合才成就了杨家村的今天。是的,不是一个杨家村,而是辐射到了全镇,全社区。而以他为中心的“小太阳”无时不在发着光芒,照亮同志们和广大群众前进的路和前行的方向。

很多时候,他吃住在一间简单的办公室里,脑子里规划的是整个糜镇的蓝图,他要把自己的能量升发到极致,说到做到。但他还是谦虚地在述职报告里写着: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在糜镇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作为科协下派第一书记,我要力争顺利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干群一家,能深入民心的,莫不发乎情,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大爱意识。发自老百姓肺腑之言的还是那句话:李书记真心为民,我们喜欢他。真的,他们没有动听的语言,也没有宝贵的物质表达谢意,对于村的变化进展大伙看在眼里,乐在心上。经常有老百姓想请他到家吃饭,他从不给他们添麻烦,于是就有人想办法送他自家种的东西,比如一捆韭菜,一捆香椿,一袋花生,几斤玉米面,不胜枚举。这些小小的感谢,李书记真是感动得很,他本不想收老百姓的东西,哪怕一根烟,但他们所能表达的,也只有这些了。他们的举动,完美解码出他的言行和干劲。他自嘲地说,端午节也没回家,与斑鸠小姐一起过的,呵呵。大家一起开心地笑了,嗯,是他到田里观察辣椒长势,遇见一只漂亮的小鸟,它静静地仰望他。他突然掏出手机跟它合了影,又突兀地笑了,这时老婆来电了,他就说和小鸟在一起过节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地笑起来。其实,在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小插曲还真是不多。在糜镇的日子,他把自己当成了百姓一员,当成了主人,他有权利有义务把杨家村和整个糜镇变得美好,他努力兑现诺言,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多方奔走的糜镇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园近期举行开工典礼,届时投资2000多万,占地400亩地采摘、旅游一体的蔬菜大棚马上建成,会吸引四方游客来糜镇,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糜镇的知名度,对此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李书记讲求务实和时效的结果,是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群众说“高风亮节”和“第一书记”用在他身上当之无愧。

扶贫工作不是在办公室里,而是在路上,在扶贫对象的家里,在他们日履日新的生活中。担子在肩上,责任却在心里。扎扎实实扶好贫,真真切切脱了贫,既是贫困户的幸福梦,更是我们这个“第一书记”的担当与自豪。面对众多的荣誉和鲜花,李桂发很清醒,对着镜头,他说出了发自肺腑的朴实语言,让我们从内心敬佩这样的第一书记。

在禹城做第一书记的时候,李桂发有一个美丽的憧憬:

即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

来到糜镇后,党委政府对于他这个设想给予充分支持,提名他担任糜镇科技副镇长,李桂发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出路在镇(村)社融合,如今糜镇92个村都成了自己的合作社,但是各村合作社各自为战,发展受到了局限,比如杨家村准备把流转的120亩土地全部种上辣椒,可是因为规模少,成不了规模,商家不来收购,如果联合其他村的合作社,规模种植就会吸引客商前来,正是因为此,在糜镇党委政府的大力配合下,今年4月20日,糜镇智惠党建富民产业联合体成立了,全镇92个合作社“一盘棋”调度。

有李桂发创意的糜镇智惠党建富民产业联合体是在“党委统领、管区协调、集体入社,农户参与”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构建特色发展型农业产业化种养结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的体制创新。对于提高农户和村级集体收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牢牢把握土地、人力资源等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在集体手中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对于糜镇社区建设,李桂发出自内心的佩服,糜镇自开展社区化建设以来,城镇化进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镇域人口增长集聚效应明显,但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产业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短板,2020年糜镇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搭乘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机遇,在德州市科协第一书记李桂发的带领下,智惠党建富民产业联合体于2020年4月20日正式成立,探索出了一条党委统领、镇村社融合、合股联营,产业富民,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集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农业产业化路子。采用成立智惠党建富民产业联合体,布局经营板块,注入管区指导,吸引村社加入,引领农户参与的运营模式,做到科学选择品种、统一种植管理、订单式营销发展,使农产品更具竞争力,最大程度激发联社成员的积极性和潜能。

李桂发解释道,智惠党建富民产业联合体,重在“智”和“惠”,核心在党委统领,出路在镇、村、社融合,发展点在循环经济及农产品深加工,增长点在休闲农业、电子商务,亮点在创业创新上。联合体在选择种植品种时,科学分析近几年农产品行情走势,与运营良好的大型农产品订单公司洽谈,并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发挥规模化的种植优势,将种植盈亏风险降到最低。成本核算时,充分考虑到种植户和种植单位的利益,村集体确定专人切实负责,领取固定的分红比例,达到农户和集体双赢。

糜镇智惠党建富民产业联合体,主要组织架构为镇、管区、村社、农户四级,共分为电子商务、德菜咨询服务、农业科技驿站、农机合作服务、农资合作联营、循环农业、特色(辣椒、苦瓜)规模种植、休闲农业等八大模块,由管区调协监管,对应全镇92个村集体合作社开展农业综合发展,最大程度吸引现化农业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各类技能人才加入。最终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发展目标。

现代的农业发展,循环利用、绿色发展、有机链接、生态可持续是必由之路。李桂发结合当地实际,在全镇的规模养殖区,有大量畜禽粪便威胁到村庄环境,党建富民产业联合体引入有机肥加工处理社会资本和技术,变废为宝,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产生附属价值为全镇的大棚蔬菜和特色种植所利用,既避免了污染,又降低了种植户的生产成本,种植的农产品使用有机肥后,产品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种养结合的有机产业链条,在运营过程中还给富民产业联合体增加了收入。

天道酬勤,经过李桂发多方奔走,今年糜镇智惠农业富民产业联合体与河北安国客商合作,发展中药材白术种植面积410亩,参与村庄21个,可实现村集体每亩纯收入1500元,合计收入61.5万元。

4月份与山东曹县天祥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发展辣椒种植1176亩,参与村庄39个,预计平均每亩纯收入3000-4500元,合计收入475万元。其中,可实现村集体平均增收4-6万元。

李桂发来到糜镇短短几个月,便与与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农业合作,其中与中化集团合作推广糯玉米种植和农机服务,与鲁疏种业合作推广小麦良种种植、与苗宝集团合作推广硬质麦种植、与智科农业合作开展飞防服务等,村合作社与他们签订协议获得服务费,助推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5月份,李桂发带领联合体通过充分市场调研,将7个回族村庄的养殖优势进行整合,规划建设占地178亩,存栏量5000头标准化养牛小区,实现少数民族村庄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的大发展。目前,一期投资1500万元、占地85亩养殖区已开工建设。同时动工的还有1.2万吨的青储项目、年生产1万吨的有机肥加工项目,实现循环农业发展。预计今年10月份中旬可全部完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50万元以上。

借助糜镇国省道的交通优势,2020年下半年,在祥龙高中北侧,高端农业休闲园区也即将启动建设,该项目是由李桂发抓总、联合体牵头、社区村庄参与的集体增收项目,项目总占地580亩,总投资2000万元,其主要功能为休闲农业观光、地暖大棚、采摘体验、农耕文化、绿色长廊、认领种植、智慧花卉等农业综合体作用,逐步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产品变商品的美好愿景。项目工期为两年,一期100亩地暖大棚正在建设中。8月初可完工并进行棚内特色种植,10月份可产生效益。

发挥智惠党建富民产业联合体的自身优势,目前李桂发正在与寿光开展蔬菜大棚订单合作,目前已签订100亩苦瓜大棚种植,可带领湾头街村、金家、湾头李、温家、孟胡等村集体大棚实现大幅增收。

在联合体的推动下,电商经济实现新突破,李桂发引入德州慧真电商企业,签订销售合作项目,镇政府提供2000平房屋及设备,梳理糜镇葡萄、糜镇西红柿、糜镇蔬菜、糜镇牛羊肉、糜傎双黄鹅蛋、富硒面粉等三品一标31个农产品单品,并与镇域生产的休闲鞋、手提袋等产品形成联动合作。按村集体为单位提供产品组织发货,实现销售环节的村集体增收。

入住社区23个村庄的3400亩复垦地成为村集体增收的重要资源。通过联合体的正确引导,复垦地积极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入住社区村庄集体经济均稳定收入超15万元以上,集体富裕了,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更加强大。

面对未来,李桂发充满了信心,他说,下一步,将紧紧依托党建富民产业联合体,带领92个村集体重点发展订单设施农业、农机设备整合、农资合作联营等多种集体增收运营模式,提供就业岗位2100余个。年底实现3万元以下的村庄清零、10万元以上的村庄35%以上,超20万元以上的村庄15%以上的增收工作目标。实现农村综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党支部在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

短短半年时间,李桂发的糜镇扶贫之路收获多多硕果累累,就在不久,因为突出成就,李桂发被评为德州时代楷模,这是对他无私付出的汇报,他也成为了德州扶贫路上的标杆,看看他获得的荣誉:李桂发先后被授予市派第一书记标兵、 2016年全市扶贫开发优秀第一书记、德州市道德模范、德州好人之星,2017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谈到驻村扶贫的感受,李桂发说,“既然组织选派我当第一书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将尽心尽力扶贫帮困,让更多老百姓尽早过上好日子!”


家庭篇

2015年3月开始担当第一书记,转眼已经过了5个年头,五年的时间,他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对于妻子对于孩子,李桂发充满了内疚,但是他无怨无悔,他所帮扶的村子富了,村民的日子红火了,贫困户脸上笑了,那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优秀的女人,李桂发扎根乡村风风雨雨五年的时间,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董俊霞身上,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贫困户的幸福,董俊霞孱弱的肩膀支撑起了家庭的天空,其中的艰辛从未对李桂发提起,她不想影响桂发的工作,不拖他的后腿,每每提及董俊霞,李桂发这个铁打的汉子眼眶总是充满了泪水,只是一个劲地嗫嚅:俊霞一个人真的不容易。

董俊霞从未后悔嫁给李桂发,从她在十年前嫁给他做军嫂的那一天,她就无怨无悔过。 

作为一个女人,董俊霞也曾经有过像普通女孩一样对爱情花前月下、相伴相守的憧憬;有过像普通夫妻一样对婚姻携手并肩、相濡以沫的期许;也有过像常人一样对生活柴米油盐、风雨同担的向往。然而,她最终却选择成为军嫂,以一份执着和爱心,坦然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承受着聚少离多的思念,用自己瘦弱的身体默默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选择成为一名军嫂,董俊霞知道这意味着选择了独立与自强,选择了艰辛和孤独,他对丈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事,你干好你的行了,家里不用你操心,有我呢。” 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让李桂发舒了心,给了李桂发无穷的力量,可又有谁能说清楚里面包含着多少情感,多少无助,多少不易!千斤重担,一人挑着,奔走在家庭生计的路途上;

万般辛苦,一人承受,穿行在扶老携幼的日子中。

董俊霞最常说的一句话“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一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多年来的艰辛付出,没有付诸东流。在董俊霞的全力支持下,李桂发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副参谋长,军功章里有他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

25年的军旅生活结束了,董俊霞盼来了与丈夫的团聚,李桂发2014年专业德州市科协,而董俊霞在交投集团,结束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她和李桂发终于团聚了。

然而还没有品尝到团聚的甜蜜,李桂发决定服从组织分配,下派到禹城农村做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说实在话,对于李桂发的决定,董俊霞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十多年的军旅生活,对于家庭的艰辛她最能体会,好容易盼到了丈夫专业,一家三口有了和别人一样幸福的小生活,她内心有万分不甘,可是她知道桂发耿直的脾气,经过深思熟虑,她最终选择了支持,这就意味着生活中更多是与艰苦相携,寂寞为伴。 

说到妻子,李桂发的心里除了激动和喜悦还有对妻子的感激和愧疚。李桂发、董俊霞家庭是典型的三口之家,爱人董俊霞在交投集团办公室工作,儿子李鹤轩今年八岁上二年级。因为李桂发常年驻村不在家,妻子董俊霞主动承担起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不仅白天要从事繁重的业务工作,晚上还要独自照顾儿子,记得去年国庆节后儿子夜里高烧,当时已经是深夜,找不到出租,情急之下的董俊霞背起儿子不行了十几里地到人民医院急诊科为儿子看病,事后李桂发打电话,她平淡地说家里很好,你不要牵挂,家里有我呢!

五年来董俊霞一直默默支持着李桂发的工作,从没有任何怨言。 她说:“桂发的工作十分重要,并且意义重大,我能做的就是做好后勤工作,不让他分心、不让他操心,全心全意履行好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

2018年正月初二,李桂发父亲突然动脉出血,当时李桂发还在与一个客商商谈投资项目,等李桂发接到电话风尘仆仆赶到沧州人民医院,父亲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室,半月的时间,父亲昏迷不醒,临走没能和父亲说上一句话,这也成为了李桂发一生的痛。父亲是个老专业军人,有着和桂发一样的军人作风,生前很支持桂发去农村扶贫,老爷子曾经说,我们的根就在农村,让老百姓活的幸幸福福,就是我们的愿望!因为工作忙,李桂发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老人,每次匆匆回家,老人家却总是催促他:“快回去吧,安心工作,给老百姓干点实事好事。”父母的无私和爱人孩子的理解支持,让李桂发每天都能动力十足的投入到驻村工作中。

2015年,李桂发的儿子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转眼已是第5个春天,“儿子已读二年级了,家长会我还从来没开过。”在李桂发的记忆中,有一个镜头被定格:那是去年的一个深夜,他推开家门发现,爱人加班没回,7岁的儿子趴在桌上睡着了,旁边放着没有写完的作业和没有吃完的方便面....“一瞬间,内疚之情涌上心头。”李桂发话语有些哽咽。

对于儿子,李桂发承认,他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看得出,李桂发的脸上流露出愧疚之感。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啊,你什么时候陪我游戏呢?”视频那头,8岁的儿子李鹤轩突然哽咽了。“爸爸,我想你了”,视频前乖巧的儿子向爸爸挥了挥手,父子俩隔空拥抱,喊话“团聚”。

这是儿子第二次忍不住给李桂发发来视频,一刹那,李桂发眼眶一酸,眼中饱含泪水,铁骨瞬间被柔情融化。好几年了,他对孩子承诺的去“奥德乐、去儿童乐园一次也没有兑现,因为扶贫,他没有礼拜天没有节假日,就是回家也是回也匆匆来也匆匆,有的时候夜里回家,小鹤轩睡着了,第二天清晨他不得不赶回来,他只知道,他欠孩子的太多了,无数次对儿子的承诺都化作了流水,为此,他也很内疚,不过它很欣慰,因为八岁的儿子在妈妈的教导下理解他,也支持他的工作。

更让李桂发感动的是儿子在二年级写得一则日记:爸爸在乡下做第一书记,工作很忙,经常不回家,爸爸说陪我周末去玩一次也没有实现,但是妈妈说爸爸很伟大,他是为了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努力工作,我敬佩父亲,爸爸不要担心我,我长大了……朴实平淡的话语让李桂发这个铮铮铁汉心里暖流暗涌,他为妻子骄傲他为儿子自豪!

舍小家为大家,俯下身子为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声,在时光的长河里,人民群众所记住的永远是辛勤的背影,以及他所带来的扶贫硕果。日子,脚印,付出,提升,谋幸福,行走广阔天地,反哺父老乡亲,饮露餐风,以强村富民为己任;殚精竭虑,置个人得失于度外;用智慧创造成绩,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内涵;以激情书写忠诚,心灵展示人民赤子情怀。这就是一个退伍军人交给党和人民的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德州,在糜镇,提起李桂发,这个名字就跃然纸上,掷地有声,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糜镇杨家村的村民说:忘不了李书记来的那个春天,糜镇,永远都有第一书记春天的脚印和气息……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我要做到退伍不褪色,新的工作角色变了,但军人敢闯敢拼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我会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走下去。”面对镜头,李桂发尽管有点腼腆,但是话语却斩钉截铁!

致敬,第一书记!敬礼,李桂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