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际遇,说不定会在哪一条街巷,哪一个路口。抑或,一句闲聊,也可能让自己成为他人的不速之客,从而打开一扇认识另一种人生的大门。砚丁,就是这样一位被我撞开大门才得以相识的书法家。 


      说起这件事,也实属自然。退休多年的我,跟众人一样,衣食无忧,却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再丰富一些。于是,除了自驾游,除了摄影、绘画、写点小诗小文,还对书法拥有了学习的欲望。一次,从一位好姐妹的聊天中获知,她的妯娌的父亲,自小习书,持之以恒,多种字体,切换自如。而今已近耄耋,仍笔耕不辍,其书法作品,洋洋洒洒,散于民间,成为村里人婚庆嫁娶、寿诞喜事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甚而,多有佳作,荣登大雅之堂,参加知名书画展览或举办个展,深受公众喜爱,深得书法大家高赞。闻此,我心生好奇:农门庄稼人,居然以契而不舍的学习与努力,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太不简单了!更令我感兴趣的是,或许就是天意,这位有着书法造诣的老先生,居然从打出生,就一直生活在名为“墨池”的村子里,而且,这个墨池村,给了他数不清的灵感,他将自己的笔名唤为“砚丁”,并与其书法生涯相伴相融,便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在我的词典中,我会比较谨慎地使用“欣赏”、“钦佩”这样的词汇。当6月22日那天,我和几位姐妹相约赶往墨池村,面对朴素的农家院落,面对朴实憨厚的老夫妻,再置身于简陋书屋浏览一本本字帖、一幅幅书法时,我顿生敬意。原以为,这位已然成为书法家的人,该戴一副金丝眼镜、蓄一缕唇边长须,抑或飘一头齐肩银发。没想到,仍然一副地地道道农民模样的砚丁先生,操着浓重的乡音,以最常见的农家习惯,将我们迎进家门。在他身上,看不见一丝拿捏做作的样子,如果走在街上擦肩而过,也绝不会把他跟书法、跟文化做什么关联。可偏偏这么一位老人,说起书法,却如数家珍;蘸起墨汁,却娴熟有致;提起笔来,却行云流水。我相信,有天意助力给他;但我更相信,因刻苦勤奋,才顺应了他的喜好,迎合了他1594112209260170.jpg的追求,成就了他的梦想。


      砚丁先生,本名胡延亭,1942年生人。这位生于河北省元氏县墨池村的庄稼人的后代,幼时即对自己的村庄产生了无法释怀的情愫。他把自己的人生走向,与有着文化符号的村名紧密贴合,深度融入,主动结缘。他喜爱书法,爱得痴迷,爱得专注,甚至爱得不顾一切:“家中缺少纸墨钱,节衣缩食戒酒烟。以水代笔随处写,工前饭后不肯闲。”这是他圆梦书法的真实写照。而“手扶犁耙读兰亭,农田砚田一起耕”,则是他不肯放过一寸光阴而饱读诗书、充盈生命的形象刻画。


      我欣赏这种有梦想、有追求并为之不惜代价、肯于付诸努力的人生。从砚丁先生娴熟而多种书体的字迹中,足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情怀。他的信条是:“有绕走的路,没绕写的字”,也因此,他才能一边务农、一边刻苦习书,以“淡泊名利,固守书案,秉烛读典,求真求精”的状态,从传统的诗书歌赋中汲取精华,不离不弃、从容淡定地走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他的作品,不仅功力深厚,而且见情见义,积极向上。无论榜书匾额、蝇头小楷,还是镶珠嵌玉的堂联、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皆情之所致,遂愿而发。


      尽管我们逗留的时间有限,但砚丁先生本人及书房带给我的心灵冲击力,却让我无法平静。他的思想,他的灵魂,他的生命,都与书法互为依存,互成风景。墨池村,因砚丁而具文化韵味;砚丁先生,也因墨池而成就了生命的意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