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联并非是今天的两两相对的文字,而是所谓“桃符”,就是把写有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鬱壘)名字的两块桃木板,分别悬挂于左右门扇。传说,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许就是我国春联最早记载。但也有学者认为南梁时代的文学家刘考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聊。”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或许也可堪称是天下第一幅“对联”。可见楹联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基本成型。
   “对联”文化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恐怕与“骈体文”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都知道“骈体文”由汉代曹植首开先河,曹植的文章喜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故有学者称,“对联是骈文的后裔”。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特别是其中第三、四两句和第五、六两句,与对联的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有许多常常都可以直接当作对联。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中间的四句都必须两两相对,这种诗体从唐代到现在,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对联就是从以律诗为代表的对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对联是唐初律诗、律赋的“衍生品”。
   宋代王安石曾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可见当时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盛行。这两句诗就成了当时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真实写照。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文字精炼、构思巧妙、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以及独有的画龙点睛手法创作出的文学精品。因此,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自从对联逐渐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当今,不但国内人喜好“楹联”,就是世界其他有华人的地方,就都有“楹联”现身。
   一些著名的对联中常常隐藏一些轶闻趣事。如著名的“天然居”回文联,就有一段乾隆与纪晓岚风流韵事。相传清乾隆皇帝与纪晓岚出游,走到一处名为“天然居”的酒楼,于是乾隆帝随口以“天然居”吟出一副回文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纪晓岚当即对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乾隆微笑颔首。后“天然居”以此为门联,遂声名大噪,买卖兴隆。但后人以为下联过于俗气,不如上联浑厚。于是有无名士对曰:“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遂合成这副佳对:“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此外,孙髯翁题昆明大观楼的“古今第一长联”也可堪称一奇。长联对仗工整,气势宏大,脍炙人口,共有180字。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只有劳动人民的业绩(四围香稻)永久存在。下联联想云南历史,把封建王朝看作不长久的幻影,一朝跟着一朝兴起、衰亡,连幕都拉不及(卷不及暮雨朝云),最后只剩下些断碣残碑横卧在苍烟落日之中(都付与苍烟落照)。全文如下: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实,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并非因其最长。成都望江楼崇丽阁,一幅对联共210字。现代人昌世军为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区桃川宫撰写的长联多达220字。而见于武昌黄鹤楼的一副长联竟有350字。由此可见人们更看重其文采。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大观楼,命云南清未白族书法家赵潘以工笔楷书书写,刊刻后制成的,蓝底金字,光彩夺目,其书法端庄稳重,字字珠园玉润。解放以后,主席、总理、郭沫若、陈毅等国家领导都观看过大观楼长联。陈毅观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五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给与这副长联很高的评价。
   1999年春,为迎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昆明市人民政府投巨资对大观楼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整治,古老的大观楼被整饰一新,为使著名的长联千年不变,使用了200公斤紫铜精工铸造,依旧保持了原来的蓝底金字的旧制。由此,“天下第一长联”又多了一个“之最”——中国最重的铜对联。
   对联的书写者——赵藩不但书法超群,一生也创作了不少楹联,仅在《介庵楹句正续合钞》里,就收录了542联。其在四川成都武侯祠中撰写的一幅对联堪称楹联一绝。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短短的一副对联区区30个字,却把治理四川的心得和对后来治理蜀者的忠告表达的淋漓尽致。此联是武侯祠的“三宝”之一,同时也被称之为全国著名的“攻心联”。
   据说是1902年(光绪28年)赵藩随岑春煊(岑毓英之子)任前拜谒武侯祠,于是,文思敏锐的赵潘,撰写了这幅对联借此对刚刚残暴地镇压白莲教岑春煊的进行“笔谏”……
   此联一出,即引起蜀人的共鸣。据说毛主席就曾把此联抄送叶剑英。把“治蜀”引申为“治国”。由此可见一幅好的楹联,决非仅仅是文人墨客间的笔墨游戏尔。
   2006年国务院将“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我国的“楹联文化”一定会成为中华文化的绽放出绚丽光彩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