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云,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普外科主管护师,我邻居家的女子,一位85后有着两个孩子的年轻母亲。在这次抗“疫”战斗中,她主动请缨,逆行武汉,被称为“最美的云朵”。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张巧云从小在家就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张巧云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普外科做护理工作,系主管护师。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前不久的抗击疫情中,她主动向院领导申请,逆行武汉,到抗疫第一线,在那里工作了50天,完成了援鄂任务。
春节前夕,武汉发生新冠病毒肺炎,她和同事一起主动提出支援武汉抗击疫情。请战书中她写道:“国有难,召必至,战必胜”“不计报酬,不畏生死”。
2020年1月25日晚上7点22分,农历庚子年正月初一,正是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庆团圆包饺子过新年的时候,她以温暖的拥抱,不舍的爱,辞别了丈夫和两个孩子,毅然决然踏上了开往武汉的专列。
到了武汉,她被安排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新冠肺炎隔离区。这里有五个普通隔离病房和一个重症监护室,60多位感染者,有20多位重症患者。根据工作需要。她们来不及休息,立即把《医护人员穿脱防护用品流程》、《更衣室使用流程》等制度悬挂上墙,很快在病房走廊里做了隔离缓冲区。24小时开放循环风。一小时紫外线消毒。
刚开始穿防护服、戴护目镜不适应,鼻子和脸都被压破了,后来在护目镜边缘涂了洗手液才感觉好些。
由于病人较多,很多问题接踵而至,用巧云的话说:问题就像布满荆棘的大山挡在面前。然而,她们没有被吓倒,如同冲上战场的战士,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攻克,勇敢无畏。
22床的李阿姨,由于子女不能在身边陪护,心情焦虑,再加上方言和口音的差异,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巧云每天带着微笑走到她的身边,隔着防护服护目镜,和颜悦色地跟她拉家常,打消她的焦虑。巧云告诉李阿姨,自己也住在长江边,家里也有妈妈,自己也是做妈妈的,所以她能够理解李阿姨的心情,她劝李阿姨要坚定信心,相信科学,现在的医疗水平和技术日新月异,一定能治愈的。她还对李阿姨说,有什么要求您尽管说,我一定尽力帮您解决。
经过巧云的精心照料和心理疏导,李阿姨心境平和了,很好的配合治疗,核酸检测结果两次都是阴性。康复出院的那天,李阿姨拉住巧云的手,连声道谢!巧云轻轻的说了一句:“阿姨,没事儿,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也有妈妈”。
26床的张阿姨,60多岁,女儿不在身边,一个人生活。由于药物副作用再加上同时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得不好,她心情特别烦躁,也不配合治疗。巧云跟她说话也不太搭理。她说的最多的就是,“做这个干什么?又不能治病”,接触多了才知道,她担心不能痊愈,手机也不能和女儿视频,她心里发慌,才会变得焦虑。于是,巧云就经常跟她聊天,还加了她女儿的微信,待张阿姨从微信上看到女儿的视频,焦虑症状慢慢缓解了,病情也有了好转。最后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康复出院。出院的时候她非常开心,夸巧云是个好女孩,还留下了她的联系方式,说疫情结束之后,一定到南京看望她。
在一线奋战20天后,巧云转到重症监护室工作。面对新环境、新设备,更为艰难的护理工作,她要求自己尽快适应,很快掌握了新设备的使用方法。
28床的任阿姨,血糖维护度只有85%左右,她通过卧位通气处理,很快提升到95%以上,后来转到了普通隔离病房,巧云说,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从1月25日赶赴武汉到3月15日病房清零50天的时间里,她和她的白衣战士们争分夺秒与病毒抢时间,紧张救护病患,还要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一忙就到深夜,顾不上与家人联系。
她的大儿子在泰山小学读三年级,他很惦念妈妈,专门给她写了封信,叫爸爸通过微信转发给妈妈。
儿子在信里写道:“妈妈新年快乐!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没在家过年就着急去武汉。爸爸告诉我,你是去前线,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下去。妈妈,我觉得你很厉害,以后的年我和你一起过,妈妈,我爱你。我在家听爸爸的话,等你平安回家。——爱你的儿子。”读着儿子的来信,泪水一次次模糊了视线,巧云没想到儿子这么快就懂事了,更没想到,自己在儿子的心里很了不起,她感到很骄傲。
小儿子刚过周岁,才会叫“妈妈”。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在他身边了。每次看到爸爸和哥哥与妈妈视频通话,他只是守在一边,静静的看着视频里的妈妈,一脸懵懂。
现在,张巧云结束了援鄂工作回到了南京。站在长江边,望着从武汉流过来又滚滚东去的江水,难忘在武汉工作的日日夜夜。辛苦的付出是短暂的,换来了更多人的平安健康,她感动十分欣慰。
眼下,百花盛开,燕子归来,她说,她要继续努力,做一朵“最美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