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军休文化作为军休主体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时代成果,与全会强调的“三种文化”一脉相承,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分发挥优势,作出更大贡献。

 

       一、凝聚力量共襄复兴大业

       世界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时代文化的启迪和支撑。在以“两个一百年”为节点、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军休文化具有独特的凝聚力。

      军休文化亦军亦老,在发掘老年资源上大有作为。我国目前已有2.4亿老年人,是世界上第一个突破2亿老人的国家。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如果消极地视作社会负担,将拖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如果积极地视为社会财富,则有望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老年人经历广泛,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有着特殊的感情和认同感,他们力不足而心有余,行不便而影响大,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军休文化具有老年文化的属性,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焕发老年群体的热情与活力,形成文化养老、文化护老、文化务老、“变老为宝”的基本格局,形成举世无双的夕阳景观。这样做,并不意味着给老年人增添负担,而是要让军休文化的阳光照射到包括敬老院在内的每一个社会角落,以文化优势激活老年优势,既增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又推动国家建设发展。

       军休文化亦党亦群,在巩固党群关系上大有作为。军休主体是以军队党员干部为主要成分的特殊群体,退役后转隶地方政府管理并置身于民间,因而既有党员干部的觉悟,又有普通群众的感悟,在社会治理和民主决策中颇有代表性和发言权,是我们党与广大群众心连心的天然桥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以东西南北来判定方位,或以前后左右来判定方位,虽然习惯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能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思维逻辑上都没有错。但在政治生活中就大不一样了,东西南北与前后左右有时完全一致,有时却大相径庭。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于地理坐标是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政治目标基于不同价值观的博弈,人们会由于文化不同、利益不同、视角不同和感情不同而作出不同的选择。军休文化的责任,就是既当好正面引导的“指北针”,又当好反映民意的“气象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把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军休文化亦文亦武,在保证国家安全上大有作为。国家安宁是民族复兴的先决条件,但随着国家实力的迅猛崛起和人民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的国防观念和安全忧患意识有所淡化,应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不够强,应急响应机制不够完善,军人社会保障及征兵退伍等工作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对此,军休文化要秉承“姓军为战”的衣钵,恪守保家卫国的情怀,发挥“舞台”与“武台”双重功能作用,大力开展国防动员和国家安全教育,使大家切实看清风云变幻的国际斗争形势,看清恐怖势力与分裂势力蠢蠢欲动的图谋,深谐“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之寓意,居安思危,随时听从祖国召唤,坚决完成战斗任务。要积极参与国防建设调研和国家安全形势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全民树立大国防观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举措,进一步开发和运用教育实践基地等红色资源,形成崇尚民族英雄、崇尚革命军人的良好风气。要多侧面反映火热的军营生活,讲好军队“炼钢大熔炉”的故事,宣扬军人和老兵的奉献精神,开展军训体验活动,鼓励适龄青年积极投身国防事业,不断完善复转安置工作并解决好实际问题。

 

       二、正本清源维护改革大局

       改革是社会转型的一场深刻革命,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支撑。为改革开锣鸣道保驾护航,是军休文化责无旁贷的任务。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协调、不完善、不合理的现象。军休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明辨是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抵御“左”与“右”两方面的干扰,引导大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前进发展的必由之路,坚信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选择。

       优化改革的社会环境。大力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理直气壮地批驳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不讲诚信、贪桩枉法等消极腐败现象。大力开展廉政教育,研究完善规章制度,健全“不想腐、不敢腐、腐不成”的反腐保障机制,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游戏规则”,鼓励正当竞争,实现合理分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实事求是地研究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使每个人既是改革的奉献者,又是改革的受益者。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朴素的传统,唱响“劳动最光荣、奉献最伟大”的正气歌,让劳动者有尊严地工作和体面地生活。广大军休干部要以良好的自身形象诠释军休文化,文中文外一样有水平,画里画外一样有底蕴,台上台下一样有激情,国事家事一样有品位,影响和带动社会进步。

       分享改革的共同成果。今天的改革与过去的革命一样,初衷都是为了人民幸福。要大力倡导人文关怀,研究分析脱贫攻坚问题、老年社会问题、下岗就业问题、农民工归属问题、复转军人问题及其他社会现实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并转化成国家治理良策,使各类社会群体都在改革的利益博弈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要关注和挖掘各行各业的改革典型,尤其要关注那些军旅出生的改革精英,把他们的坎坷经历、学识胆略、顽强意志、思维方式、人格魅力活现于大众面前,激发改革活力,降低改革成本。要把军事改革成果适时推广应用到社会改革之中,认真梳理军队领导体系重组、编制体制合成、军事资源调整、战争观念更新、军事科技突破,军事经济增效等重大改革经验,隆重推出系列作品,充分发挥军事变革对社会转型升级的引擎作用。

 

       三、与时俱进推动文化创新

       打铁尚需自身硬,芬芳更待百花新。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军休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发挥“三种文化”的优势,才能赢得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

       扩大军休文化的外延。军休文化不要被一个“休”字所缚,应当富有理论上的广义性和实践中的兼容性,把社会各界人士包括现役军人创作的、反映军休事业和军休人员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及其成果,均吸纳为军休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使军休文化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奉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放眼世界走出国门,创建以军休文化为策源、由国家统战部门和文化宣传部门发起的世界老兵文化交流平台,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家统一而贡献中国智慧。

       丰富军休文化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种人文范畴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如果说学科交叉易出尖端成果,那么文化融合则易出灵魂杰作。军休文化固然蕴含着丰富的优质文化元素,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对军休文化提出了适应性和包容性要求,需要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科技文化、廉政文化甚至是旅游文化、饮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增强生命力,始终成为军营文化的助手、主流文化的和旋、大众文化的知音。

       提升军休文化的站位。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有预见、有计划、有建树地开展活动,不断增强宏观效应。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军地联袂实施、社会资源统筹、大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多出成果多出经典。要直面社会敏感问题和普遍问题,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分析,成为各级领导部门的“编外智库”和“民间咨询”。建立军休文化工作网站,同时在各级宣传媒体充分展示军休文化,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休”退于军而匹于军,军休文化要与军营文化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一方面满足军营文化在部队精简整编后出现的部分需求,一方面弥补军休文化在社会活动中出现的部分不足。

       增强军休文化的实力。军休队伍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发掘各类人才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军休文化最重要的实力和资本。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尝试建立“军休文化运营公司”,走出一条军休文化成果公益性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新路子。力争把军休文化工作纳入国家“双创”扶持体系,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资源,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要借鉴军队指挥体制由树状型转变为扁平型所产生的增效经验,酌情改变目前以军休所为单位开展活动齐步走的单一模式,依据驻所群体职业特长分担军休文化任务。比如以国防大学和军科院退休干部为主要成分的“研究咨询所”、以军事医学科学院和部队医院退休干部为主要成分的“医学所”、以军艺和文工团退休干部为主要成分的“文艺所”、以部队运动员为主要成分的“运动所”等等,这些军休所(或小区)在参加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同时,有侧重地承担专项任务,必要时可以跨单位、跨地区远程搭建临时性队伍,从而既有利于促进百花齐放,又有利于产出高端成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