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热播,全面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国巨大成就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第14集,开头就是一尊陈列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告别田赋鼎》 ,看到这尊鼎,我感到分外亲切,因为这尊鼎的发现与宣传凝聚着我的心血。 就是当年我及时宣传报道了这个鼎,我写的新闻 《石家庄农民铸"告别田赋"鼎》 获得第17届中国新闻奖。
(附) 石家庄农民铸"告别田赋"鼎
(原载于2006年11月24日 《农民日报》一版)
为表达对党中央、国务院取消农业税的感激之情,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清廉村农民王三妮历时一年零八个月时间,自费铸造了一个青铜"告别田赋"鼎。
这个青铜鼎双耳三足,直径82厘米、高99厘米,重达252公斤。鼎上刻有精美的大海、巨龙、瑞兽、祥云图案,以两条巨龙象征炎黄子孙,以祥云瑞兽比喻和谐社会,在鼎的上部雕刻着由他本人撰写的长达570字的"告别田赋",以朴实的语言记述了历史上"田赋"给农民带来的苦难和解放后农民分田地、改革开放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部免除农业税的历史,以及中国农民的真情实感。
王三妮今年60岁,7口之家有14亩承包田。如今,他一家不仅每年可免缴1000余元的税费,还可得到200多元的粮食补贴,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去年2月,他萌生了铸鼎以志盛世的想法。经过长达八个月的十几次修改,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完成了"告别田赋"文稿。随后,他又用十个月时间精心设计、雕刻"告别田赋"鼎的蜡模,终于在今年10月10日完成了这一制作。
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此文在《农民日报》发表当天的11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就作出批示,要求河北省进一步汇报告别田赋的原文以及其它详细情况。回良玉副总理并在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这一报道和新闻所反映的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在当天召开的研究2007 年农村工作及指导方针的全国农村工作起草会上说:“这篇稿子不错,农民主动铸鼎感谢党这件事说明,我们党的农村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拥护和欢迎。”
农民日报总编王太同志传达了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并对该稿进行了表杨。紧接着农民日报驻河北站记者李俊奇又约我一起又到灵寿县深入采访,写出了长篇通讯《今朝告别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河北灵寿县清廉村农民王三妮铸鼎记》,在12月19日农民日报一版(转二版)发表。
据农民日报记者说,同一内容的一件事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在该报一版连续刊出,在该报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由此也看出该事件被农民日报的重视程度。国内很多网站和媒体也相继转发,许多媒体寻踵采访王三妮。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也谈到这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7年春节晚会上,也再次提到"告别田赋"鼎之事。许多博物馆看到这则新闻后,纷纷找到农民王三妮,要求收藏这尊青铜鼎。最终,《告别天赋鼎》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
中国新闻奖评委对我那篇新闻作品的评介说:该消息是一篇落实"三贴近"原则,主题鲜明,内容真实,时效性强,特色鲜明,短而精的力作。文章通过一个新闻事实充分反映了我国亿万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的发自内心的拥护。
2006年是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第一年,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对9亿中国农民来说,再没有比这条消息更令他们激动和感动的了。一个普通农民自己设计、铸造"告别田赋鼎",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事件本身就有极强的新闻性。作者发现这一新闻线索后,及时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在《农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首发。文字精炼,形式新颖,全文仅465字。
我是如何发现这一个重大题材新闻的呢?2006年我在石家庄日报外联部任主任,我们外联部的任务就是及时发现本地重大新闻和典型经验向中央新闻媒体发表,其实我们的外联部就是外宣部。11月19日,按惯例,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翻阅石家庄日报。突然,我在石家庄日报在一版右下角发现了一幅照片,在说明文里提到灵寿县农民铸了一个“告别天赋鼎”,这个照片是我报一位摄影记者拍摄的。我马上意识到,这可是一个重大新闻线索,于是,马上拿起电话与灵寿县委宣传部主管新闻的副部长联系,然后,我向报社要车,带着我部的一位记者一同来到灵寿县清廉村进行采访。到了灵寿县清廉村,找到王三妮家,当时,这个鼎就放在他的院子里。我采访了王三妮铸鼎的全过程,并对鼎进行了拍照。当天返回报社后下午就写出此文,并发到农民日报,结果农民日报在第二天就在一版发表。
通过这件事,我也与王三妮成为好友,为了答谢我,他特意按原样铸造了缩小的告别田赋鼎送我,这尊小鼎成为我与王三妮友谊的象征。至今,它一直摆放在我家客厅里。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中国新闻奖也是作为记者的最高追求,特别是作为一个地方日报的记者,根本无法与国家级记者竞争的,所以,地市报社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几率远远低于国家级媒体。我能获得这个新闻奖,首先应该感谢我报那位摄影记者,是他第一个发现这个新闻并拍摄了照片,同时,也得感谢王三妮,是他的这个创举为我提供了获奖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