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京剧艺术家李少春,河北霸州人: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梨园世家出身,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系京剧李派艺术的创始人。生于1919年11月4日,逝世于1975年9月21日。其父李桂春多才多艺,善于创新,是著名的南派演员。

  李少春七岁从师沈延臣,十一岁又请名师丁永利、陈秀华到家中指导正式练功学戏。学习十分刻苦,无论寒暑,每天学、练十三四个小时,他虽然没进过科班,但由于家中督责严苛,倍长辛苦,终于练出深厚功底,练就一身功夫。1931年,他从上海赴天津,1932年正式登台演出,后返回上海。1934年仅十五岁,在上海与梅兰芳同台合演《四郎探母》,得到梅的称许和观众欢迎。1937年李少春在天津演出,声誉大起,一跃成为头牌演员。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并成为入室弟子,使李少春的表演艺术得到飞跃发展。他驰骋于北京、天津、上海的舞台上,宛如一颗新生的明星。他确实是一位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感情饱满,武功出众,拥有大批的京剧爱好者。

 

  一  和谐是美

 


  美是什么?和谐即是美,美应该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观看《野猪林》这部戏,令人佩服的是,从编导到演出以及唱腔设计都是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一人完成。他的特点就在于重视从戏情、戏里出发,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人物的性格、情绪的变化,把唱、念、做、打、舞几乎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唱腔处理上,努力做到以优美的腔调,抒发千变万化的角色的情感。尤其在《野猪林》一剧中,人物前后的处境变化比较大,性格前后反差也很突出,李少春用心刻画了《野猪林》中的林冲,从忍耐、悲痛、愤慨到反抗的几个时段中内心情感变化。突出了人物性格,给观众以强烈地艺术感染力。

  当初,李少春觉得一部戏从头到尾只有一种表演方法,只用一种念白的形式,很难展示人物性格的变化,无法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命运。因此,他把在前半部有戏剧性的欢快气氛,给人以轻松、活泼、亲切、自然的印象,但在后半部悲剧性气氛,随着剧情发展越来越浓烈,为了适应剧情变化发展的需要,表现人物情绪变化,有时用道白,有时用韵白。韵白的运用,使得道白的语调和情绪复杂多变,增强了人物思想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力。这样,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李少春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使舞台形象更为生动感人。无论内容和形式,从而创造了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角色是戏曲艺术的创造主体,表演是戏曲艺术的中心。一个功底深厚的演员,一旦上台亮相就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富有吸引力,激发起观众的审美情趣,使人有兴趣观赏赞美。

  艺术大师李少春十分重视自身的表演,一惯主张扮演人物不演行当。他阐明唱戏,不能叫戏唱我。把握和演好一个人物,要从戏里戏外下功夫。演员扮演的角色是给观众看的,观众愿意欣赏,喜欢观看,其实不是行当而是人物。要想演好剧中人物,就得多动脑子,既有规矩,又有变化,在演出中创新,不管那个角色,京剧讲究忙而不乱,戏要演得活泼引人入胜。

  艺术家认为,不管你唱的是哪一行,人物是最重要的。行当应该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需要,注意情感尺度,掌握分寸,做到有度,一切表演都要从角色的内心出发,特别是在表演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细致不能琐碎;含蓄不能呆板;端庄不能痴呆;沉静不能冷漠。总而言之,突出人物的鲜明性格。李少春在表演中就非常讲究理顺情绪。做到情通理顺,这不仅在于戏的情理通顺,而且要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真实自然,从而达到一种艺术境界。

  说到剧情演出,剧本是关键更是基础。《野猪林》是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从《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改编而成的京剧《野猪林》,以林冲的遭际为主线,表现了人民不堪忍受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纷纷起来造反的现实。当初在延安演出,剧目叫《逼上梁山》因为对新编历史剧作了有益的尝试,演出后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这是李少春继承杨小楼的剧本的基础上,创新编排的一部新戏,进而成为他的代表作。从唱腔到场景设置、从情节到人物性格刻画,从唱、做、念、打都是李少春亲自构思创作的,他尊重传统,尊重老师,注意倾听同行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求教、为人热情,处世宽容、诚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对待京剧艺术呕心沥血、苦心孤诣,他的创新表演使这个新剧目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从而行成一部经典之作。

  当然,小说和戏剧,我都认真看过,《野猪林》这部戏,从小说到舞台比原著更加集中,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说,要求演员具有高品位的素质。一旦进入艺术创作,就得深入揣摩剧情戏理,熟悉角色的经历、思想、性格、容貌、气质以及情感、性格的发展,并根据角色的需要,李少春平时就善于在生活中学习、观察、体会融会贯通,交流默契,然后运用戏曲程式发挥个人的特长与演技,努力把人物,非常恰当而细腻刻画出来,从而达到艺术美的效果。

 

  二、艺术美与生活美

 

  生活中的美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而艺术是升华了生活中的艺术美。

  李少春在京剧艺术上的继承和创新有目共睹,他既反对墨守成规,食古不化,也不喜欢按生活模式照搬于舞台之上,他的艺术追求就在艺术的道路上积极探索,能够把杨派和余派艺术发扬光大。因为,他对京剧艺术理解地深刻,掌握得深入、传神,所以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李少春创作演出的新剧目《文天祥》,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得心应手,颇见炉火纯青的功力。他创作的舞台形象给人慷慨激昂,气势夺人的感觉。李少春的扮相非常清秀,嗓音宽厚,唱腔清纯,身段优美。他的表演情感饱满,武功超群,从而在京剧舞台上把自己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理念是,规矩是死板的,人却是活的。在继承传统的程式上创新,艺术不是把生活中的事情照搬不误。京剧艺术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非常凝练、典型、非常优美的剧种。

  我国的京剧艺术源远流长,其丰富多样的表演方法历经几代人千锤百炼、创造总结、继承发展、再创辉煌的结果。它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至今保留着它宝贵的价值。虚拟和夸张是戏曲表演中常用的表演手段和艺术手段。有人把中国戏曲艺术称作没有韵律的诗,不见水墨的画,其特点是重在写意传神。是的,大写意中蕴含着大写实,神似中体现了形似。戏曲艺术的虚拟和夸张,都是来源于生活。表演上化景物为情思,把无限的空间都溶化在演员的表演时间里,磨砺成神形兼备,神韵悠长,回味无穷,从而使京剧艺术美闪烁出永恒的魅力。

  李少春在《满江红》一剧中出演民族英雄岳飞,他的表演清新,真实,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有人疑问大师:你这演的是哪一派?李少春却说,我演的是人物派。是的,以人为本,抓住了主要矛盾,在他所有创作的剧目中,很多经典唱段被人们争先传唱,演出赢得了戏迷的认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所以说,生活中的美与艺术美达到了一种和谐的艺术境界。

  我国的传统戏曲十分重视理性与情感的统一。戏剧艺术从而满足了人们欣赏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欣赏水平,往往是潜移默化地给人们以思想启迪。俗话说,说书唱戏点化人,是的,书和戏曲也是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李少春在编剧中主张,一部好剧本,应该结构严谨,情节动人,富有感情,具有趣味性,既能给人思想教育,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戏剧中大都是赞扬了扬善惩恶的主题,使戏剧在观众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让观众通过戏情京华得到身心愉悦,满足广大观众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满足。

  几十年的舞台生活中,李少春深刻体会到,一个演员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运用艺术手段,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品位的科学文化素质。多年来,他博采众长,不断总结。在社会实践中,他十分注重学习,观察、体验生活,努力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认真从人物外在形象中领会、把握其情感神态,积累素材。在排演过程中,首先把剧情戏理,弄通理顺,然后对剧中人物的经历、思想、性格、气质以及所处的环境变化,感情的发展等反复推敲,做到烂熟于心。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把平时的观察、体验、积累的素材。这样,将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有机结合,并运用艺术技巧把角色的神与形恰当地、细腻地表现出来,做到客观反映与主观评价,体验与认识、演员与角色的和谐统一。

  是的,我们欣赏大师艺术,也佩服大师平时的艰辛付出,一部戏的情节安排,体现传统的启、承、转、合,分为主线与高潮。演员在演出过程中,把握人物抓住主线,表演时也要考虑到含蓄,同时,慎重地对待一个字,一个词的道白与唱出。在剧中,往往一字一词关系着整个剧情,关系到人物性格。为了达到艺术美的和谐统一,李少春在表演中对一字一词的运用反复推敲,十分审慎。他通过一字一词来体会戏情戏义,研究一字一词用的是否准确、稳妥,让观众从中去琢磨戏的滋味儿。他那种对待京剧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敬重和学习。

 

  三、继承、发展和创新

 

  据资料记载:李少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的艺术创作热情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他与出身梨园世家的师兄袁世海,剧作家翁偶虹结成艺术集体,连续编演新剧目,他们创作的剧目有《将相和》、《云罗山》、《满江红》、《大闹天宫》、《虎符救赵》、《响马传》、《战渭南》等。其中《将相和》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一等奖。同时期,《野猪林》这部戏也进入了演出的鼎盛时期,得到广大观众的热爱。电影艺术家在六十年代又把此剧被搬上银幕,一时万人空巷,争先恐后地观看,进而成为长期流传下去的艺术作品。

  五十年末,李少春不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现代戏创作的工作之中,他还积极参加演出和编导工作,成功塑造了《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柯山红日》中的杨帆等艺术形象,成功运用传统京剧表演技巧塑造现代英雄物,使那些优秀剧目闪现出非常耀眼的光辉。

  令人遗憾而痛心疾首的是,大师很不幸,这样一位风格独特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艺术正在走向高峰,那么一场令人诅咒的浩劫毁灭了大师的艺术生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年仅五十六岁。

  李少春不愧为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他擅长于学习、借鉴、吸收、融化其它剧种中一些优秀的唱腔和完美的艺术手段,以实现其艺术美的和谐统一。他非常重视对传统戏技巧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在唱腔方面,他十分注重节奏的变化和旋律的更新,并勇于突破唱词长短句的约束,创造了许多优美动听的唱段,音如其人,甚至难以表达人物此时此刻急切而又矛盾的复杂的情感。为此,李少春创造的新腔,取得了特有的艺术效果。

  李少春在他几十年丰富的舞台生涯中,创造了许多新的唱腔。创造新腔是在熟悉台词,体会人物性格,揣摩剧目主题、内容和排练、演出的过程中酝酿成熟的。每当排练一出新戏,拿到本子以后,一方面谈词、背词,一方面就从词句中,废寝忘食地深入人物,同时研究哪段应该用什么板,哪句应该用什么腔。当然,他先由理解人物入手,从感情上去揣摩怎样唱才能表达得准确,且不说“板”够不够,“腔”圆不圆,等唱法既定再作修改、加工、创作。他在唱腔设计的同时,并根据人物此时此刻的情绪、情感等,配合相应的身段,人物的唱腔和身段结合紧凑,达到了非常突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

 

  四 表演过程中的度

 

  京剧艺术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不同艺术手段集合而成的综合艺术。文、音、舞、美各具鲜明个性,唱、念、做、打各有特色。戏曲艺术的综合,则是这些鲜明个性的艺术形式和不同特色的艺术手段多元统一的化合。当然,多元中会有侧重,统一中也有变化,因剧种而异,因流派有别,因行当不同。我国戏曲艺术所体现出的美正是这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机配合,和谐统一在剧中人物上的结果。

  李少春特别强调“演员在舞台上,无论唱、念、做、打,都必须从人物的需要出发,都必须为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除了人物唱腔着意设计外,李少春的念白亦有创新。人所共知,演员讲究口齿伶俐,吐字清晰,所谓“四分唱,七分白,”正是说明这个道理。戏曲艺术中的唱,因为有一定的板眼,腔调可循,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可以借助乐器伴奏,也可以随着韵的声律和节奏衬托扬长避短。道白则不然,它虽无板眼,但要有节奏;它并无一定之规,但念的时候要合乎生活,合乎口语,必须表现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同时,还要有喜、怒、哀、乐的语气变化。

  如果功底不扎实,戏情戏理不深透,并对所扮演的人物不熟悉,就很难念得情通理顺符合人物性格,最难的是把握好尺度。李少春十分重视剧中人物的道白,在剧中他巧妙地运用道白来充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总是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设计不同的念白,结合感情而发,绝不被传统的韵白或京白所束缚。在四声分明,寓意含蓄,情感准确,合乎人物的基础上,他创造了介乎韵白、京白、苏白三者之间的念白方法。

  在《野猪林》一剧中,林冲被陷害到沧州,又险被陆谦一伙谋害,在无路可走的情景下,此时此刻的心情凄楚、哀怨、愤怒到极 点,唱腔与念白气势令人惊叹:“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往事萦怀难派遣,荒村沽酒慰愁烦。望家乡,去路远,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锄奸。叹英雄生死离别遭危难,满怀激奋问苍天: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员?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却为何天颜遍堆愁和怨……天啊,天。莫非你也怕权奸有口难言? 风雪破屋瓦断,苍天弄险,你为何林冲头上逞威严。埋乾坤难埋英雄怨,忍孤愤山神庙暂避风寒。”

  令人同情,令人愤慨,催人泪下。李少春从人物出发考虑到完全用京剧道白显得太虚飘,完全用韵白又觉得呆板,于是,他采用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办法,以求充分地抒发人物悲愤情绪。忍让就是任人宰割,他被逼无奈只有奋起反抗,使林冲这个人物的性格更真实、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从而激起观众对林冲的同情。戏曲艺术之美还来自演员表演的适度和分寸的把握。艺术造诣深的演员,对剧情和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必须极为深刻,细致入微。表演上要着重把外在的东西化为内在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给观众以思索回味的余地。有的点到为止;要做到最大的含蓄,宁可稍温,不可过火。重要的是通过神情来表现人物,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给观众。把内心的情感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把人物演得不繁不乱,表演适度,引人入胜。

  李少春被视为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功底扎实,戏路宽广,他博采广取,勇于创新,虽然继承传统,但不拘泥形式,善于体察剧情,运用技巧、程式刻画各类不同人物。文戏唱腔韵味清醇,表演细腻;武戏长靠、短打皆精,武功精湛,开打迅疾干净;尤其演猴戏气度飘逸,身手矫捷,而且在武打套路上也有他独特的创新。

  李少春不愧为蜚声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和许多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一样,为了追求一种京剧表演风格,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在广阔无边的艺术天地里,勇于创新,不断总结,为京剧艺术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