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不久前发表了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先生的文章《路遥有没有说过那句话?路遥兄弟失和的原委》文章的核心意思是怀疑几乎用生命热爱文学的路遥会不会说出那句“日他妈的文学”,以及路遥的弟弟王天乐到底有没有在路遥去领茅盾文学奖时给路遥的5000元钱。


  文章定位是路遥与弟弟王天乐“兄弟失和”甚至“断绝关系”,依据的虽是白纸黑字的资料,但却未免有些偏听偏信,完全相信别人的说法,却对路遥弟弟王天乐的多次亲口说法充满怀疑。而且两人都已经死去多年,拿这个话题来炒作,让人无论如何感到有些故意博眼球的意思。尽管李建军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风骨,一直坚持真正的文学批评的评论家,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但以此来挑起话题和关注,实在有些无聊。


  我所以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是因为我和王天乐还算比较熟悉,也有较深的交流和沟通。


  1991年,我刚到铜川日报的时候,王天乐是陕西日报驻铜川记者站的记者,在延安日报的时候,他就以通讯《汽车拖着火龙跑》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他从一个煤矿工人而成为一个记者,他没有大学文凭,也不懂英语,但他读的书非常多,记忆力又特别强,读过的俄罗斯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常常可以非常生动地讲出故事细节,叙述能力,口才甚是了得,最根本的是他的思想非常深刻,讲话又特别幽默,所以他的办公室常常聚满了人。我因为刚到报社,对来自省上的大报记者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但让我从内心真正佩服他的,是他的口才,他的叙述能力,他的深刻的思想。没有见他的时候,就从很多人口中知道了他。一天晚上,我去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和一个刘姓朋友聊天,结果王天乐走了进来,得知我是铜川报社的一个新人,他当时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大报记者的感觉,反而显得亲和平易。他当时甚至只用了一句话,就让我引他以为知己,他说:“像我们这种人,轻易不佩服人,而一旦佩服,就是五体投地的佩服!”真是一下子就说到我心里去了。记得那天晚上,他给我谈新闻,谈文学,谈得人热血沸腾,激情满怀,不知不觉已经凌晨两点,但似乎还想听他继续谈下去,觉得那简直是一场精神的大餐。当时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的科长,还有那个朋友,都是非常喜欢读书也很有思想的人,但是,他们不止一次地用敬佩的语言谈到王天乐,觉得真是一个人才! 

 

  王天乐不仅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人,听他聊天,会让人热血沸腾。所以我相信他和路遥三天三夜不睡觉聊天的事。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就是以王天乐为原型。我听过他讲自己的故事,曾经问过为何和孙少平很相似,他说,那本来就是他自己的故事。天乐后期给了路遥很多生活上的帮助,特别做记者后。天乐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又口才特别好的人,延安日报当记者,和很多地方领导是铁哥们,铜川当驻站记者,和市上领导的私交也非常好,他真是一个当记者的料。和他聊天,会感觉到他和路遥的关系已经超越一般的兄弟关系,而真的成了知己,成了革命同志。他就曾经亲口说过,他和路遥已经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甚至一些彼此的隐私也会说,天乐说起路遥从来不说我哥什么什么的,从来都是路遥如何如何,但你分明能够感受到他对路遥发自内心的那份敬重和热爱,这种热爱超越亲情,甚至有一种神圣感!


  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天乐给了很多实际生活的帮助。路遥一旦全身心投入写作,生活上用天乐的话来说几乎就是“弱智”,很多东西需要他来帮忙打理。天乐说,路遥写作抽烟很厉害,但在路遥抽的当时档次并不很低的香烟,几乎都是天乐给提供。他曾经给我说过很多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的故事,都非常感人,包括路遥写作完《平凡的世界》的最后一个句号,激动地把笔从窗子扔出去,手指半天僵得不能动,打了热水在水中泡了半天才好了这些细节,都是天乐亲口告诉我的。故而,路遥随后的那篇长篇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副题,路遥就写了“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如果不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激,如果不是出于真正的感动,要让性格刚强如路遥那样的人,在自己几乎算是最后绝笔的文字上写上这样的字样,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早晨从中午开始》最早发在《铜川矿工报》副刊上,所以如此,是因为路遥写作这部长篇时,他是挂职铜川矿务局的宣传部副部长,又在陈家山矿医院进行创作。而我那时刚好在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学校当老师。矿工报副刊的编辑杨治华是我的朋友,随笔发表时,我已经到了铜川日报,随笔刚一发表,就引起轰动,因为是连载,急着要知道后面的内容,我甚至去看了路遥这篇随笔的原稿。


  王天乐也亲口说过,路遥去领奖,他找当领导的朋友为其筹到5000元钱的事,未必一定是路费,但考虑到路遥去了要请朋友吃饭,需要花销,也未必一定有有关部门不管,不报销的意思。所谓“穷家富路”,作为一直替路遥打理生活很多事情的王天乐,这样的心给路遥操到一定是必须的。当然以他们兄弟之间的说话方式,天乐以幽默的口气说出“你以后可不敢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你如果获了诺奖,我可给你弄不来外汇”,就能理解他并不是在乎这个钱,也并不是不看重文学,反而,这话里面可能包含着一种只有兄弟之间才能理解的自豪。因为了解天乐的说话方式,也知道他对文学同样热爱到何种程度,所以,我能够理解他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那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替他的哥哥。


  所以,就李建军这篇关于路遥和王天乐之间“是非”的文章而言,我个人觉得没有太大的意义,五千块钱路费的有无,并不能给天乐带来什么,也不能带去什么,由此带出的那句“日他妈的文学”也不能说明路遥就不爱文学,也许正是他们兄弟之间对于文学爱到极致后的一种别样表达。我熟悉天乐的说话方式,常常正话反说,也会让不熟悉的人做完全另样的解释。天乐是一个非常有文学才华的人,但述而不作,听他聊天会让人热血沸腾的同时有一种感慨,这个人不写作实在可惜了!天乐说过,他打算写路遥传的,也准备了很多资料,在他去世前陕报曾连续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他写路遥的文章。假如真如李文所言的矛盾很大,很激烈,以至于“兄弟失和”甚至“断绝关系”,估计他不会那样。但彼此之间有些矛盾可能是真的。我个人的感觉,即便路遥最后对天乐有意见,天乐对路遥也一样很敬重。路遥去世后,媒体上曾经掀起了悼念的热潮,得知路遥去世消息的当天,我是在采访一个会议时从报纸上突然知道这个消息,当即就在报边空白处写了《路遥,西行路上你慢慢的走!》草稿,后第三天吧,该文就发在当时的《铜川日报》,我拿去那个文章给天乐看,看能否发在陕西日报上,算是一个普通读者的悼念,他当时就说,文章写得很好,但这样的文章太多了。他曾经给我说过路遥死后很多写悼念路遥文章的人,曾经和路遥矛盾很大。但正如鲁迅说的那样,名人一死,很多人就假托知己,既用以自炫,也用以卖钱。文坛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其实活着的时候是过从并不密切的,但死后悼念文章,立即就变成了最好的知己。


  李建军也许可能并不了解王天乐,依据一些对王天乐有成见或者矛盾的人的意见来推测事情,就很容易被带偏。以我对天乐的了解,天乐的才华不在路遥之下,思想也不比路遥更肤浅,只是他从事了新闻,但骨子里喜欢文学,读的文学书尤其外国特别是俄罗斯文学作品非常多,很多东西随口就来,不是那种做了准备故意给人显摆的样子,是真正的熟悉和了解。他后来属于述而不作,但思想见解很深。当然有才华的人也有个性,应该和路遥有矛盾的地方。但和他交谈,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关系超越那种单纯血缘关系上的兄弟感情,有了一种灵魂沟通和共鸣,还有一种彼此的欣赏!


  最近,一个叫航宇的人,出了一本关于路遥的书,李文所引的大量资料,就来自这本书。而航宇这个人,即便是在陕西,也不具备什么文名,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只隐约的记得,路遥去世后,在当年的《延河》杂志悼念路遥的专辑里,看到过路遥说航宇的一句大意如下的话:航宇的志向很大,要航行宇宙云云,此后,也不见他有什么文章出来。航宇在路遥病重期间,似乎在医院陪伴过路遥,而路遥的五弟王天笑的妻子竹梅明确指出:航宇的文字有大量失实内容,而在路遥病情恶化后,作为省作协派去照顾路遥的工作人员,航宇却“懒散怠慢”,后被王天笑“赶走”。就是这样的人,在路遥去世27年,路遥的弟弟王天乐去世多年后,却抛出了一本所谓见证路遥最后日子的书,沽名钓誉不说,还想借死去的人发财。问题是,一贯有着独立批评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的文学评论家李建军居然完全相信这本书提供的资料,从而得出路遥与弟弟王天乐“兄弟失和”甚至“断绝关系”的结论,并将这个话题重新提出,以期吸引人们的眼球。


  两个人都已经不在人世,现在炒作这样的话题,而且很不客观,尽管看起来也是引用他人的资料,但这个“他人”又有多少可信度呢,是否又是一些假托知己,既以自炫,也以卖钱的人呢,反正两个人都已经不能说话了,任由他们在那里标榜和抹黑。


  然而真相总是真相,好在了解真相的人并没有死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