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满眼风光北固楼”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中的名句。与这首词齐名的还有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以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名句。

京口即现在的镇江,是长江南岸与扬州遥遥相对的古代军事重镇。沿江有三座名山:金山、焦山、北固山。

因自幼喜读古典诗词,尤其喜欢辛弃疾那种与众不同的豪放风格,诸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等等名篇名句更是令少年时期的我心情常常振奋不已。

梁启超曾评论辛词的豪放之气说:“读辛弃疾词,往往能豪气顿生,两腋生风,胸怀飘荡,不可名状也”。简直是说出了我心里的感觉。记得在济南辛弃疾祠堂大门上刻着一幅郭沫若撰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可谓非常恰当、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辛弃疾词作的历史地位和一生为恢复大宋江山不断努力奔波呼号的壮士情怀。

但是,过去无论是读背诗词欣赏佳句,还是慷慨激昂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课,常常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总希望有机会亲自到诗人大发感慨的故地走走看看,亲身领略一下令词人大发思古之幽情的北固楼,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机会终于来了,去年4月中旬,终于圆了我的一个梦。

镇江就在长江边上,而北固山更是紧邻长江的一座小山。据我估计,小山的高度绝不会超过百米,方圆也不大,这些都与我的想象相差很远。但是山不高而淸峻,其实应该说是陡峭。尤其是临江一面壁立千尺更让人有下临深潭的感觉。

可以说,这座北固山绝非平常的山头,而是一部史书,一部演义体小说,它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留下了无数名人的的脚印。一路上你会先后看到满眼都是历史和传说,什么晋代的楼,唐代的塔,三国时刘备招亲的甘露寺,孙尚香祭悼亡夫刘备的祭江亭,梁武帝“天下第一江山”的题字以及纪念唐朝日籍使臣晁衡(阿倍仲麻吕)的诗碑等等,可以说琳琅满目,处处都是珍贵文物。2017.4月华东游 771.jpg但这些在我心目中还不是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还是山顶那座北固楼或曰北固亭。关于这个名称在辛弃疾的词中就有两个不同的说法,在题目上是“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而在正文里却是“满眼风光北固楼”。在有关的材料中也是对此含糊其辞,莫衷一是。我不是考古专家,也不想在众说纷纭的关于究竟是北固楼还是北固亭的问题上大费脑筋,我只是关心辛弃疾登楼感赋的环境,究竟能给我怎样的印象,能让我产生怎样的联想。

 

当我满脸汗水登上北固楼凭栏远眺时,对辛弃疾的“满眼风光”一语确实感到非常准确。脚下就是滚滚东流的万里长江,江心的小岛焦山就像水上的浮萍;放眼远望,宽阔的江水悠悠流淌,对面的扬州若隐若现,仿佛海上仙山;回望两侧江畔,可见山环水绕,高楼林立,一派江畔名城的气魄。

当年辛弃疾作为抗元名将,在金戈铁马亲率将士坚持敌后抗战后来到偏安江南的南宋,曾慷慨陈词力主恢复中原,但始终不得施展,曾有20多年被免官闲居,直到64岁时才又被启用来到镇江任上,且只能是敲敲边鼓,没有执掌兵权挥师北伐的机会。当此之时,他满怀收复神州的壮志,却又无力回天,面对滚滚东流的江水和千古江山的变迁自然会感慨万千,吟唱出“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激昂与无奈!

2017.4月华东游 756.jpg

而今当我在古稀之年站在北固楼上,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和莽莽苍苍的辽阔大地,虽然不会有神州破碎壮志难酬的家国之恨,然而却难免有白驹过隙人生苦短的感叹,涌入我脑际的是苏东坡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已也”;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想到这些,心情固然有些许感伤和无奈,还是《红楼梦》的《好了歌》那句“古来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让我顿时醒悟,古来那么多王侯将相都没能逃脱自然规律,都先后成了塚中枯骨,我只不过是一介平民,且已年过古稀,又有何憾呢?    

归途中,草成七言诗一首,聊表心迹。

名人胜迹千秋在,诱我登临北固楼。

无限风光来眼底,如烟故事上心头。

歌台舞榭风吹去,碧水青山万古留。

览罢英雄无觅处,一怀杂念顿然收。

 (注:诗中“故事”的“事”读四声,不读轻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