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家协会老师打来电话,告诉我省作协正在开展“百名作家谈清官”主题活动,作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献礼,邀我写一篇古代清官杨鼎的文章。
  杨鼎名不见经传,何许人也?
  我只好展开神奇的翅膀,飞跃六百余年的时空隧道,探访杨鼎其人。
  拂去久远的历史灰尘,鲜活的杨鼎跳入眼帘。
  杨鼎(1408—1485年),字宗器,明朝陕西咸宁(今西安)人。明英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名列一甲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谥号“庄敏”。
  历史沧桑,字字珠玑,印证这位清官一生清晰不凡的足迹,领略其刚正为民,清白自律的铮铮风骨。
  杨鼎少年时,虽家境一贫如洗,但他学习刻苦上进,日夜学而不厌。宣德十年(1435)参加陕西乡试,得中第一名,成了远近闻名的“杨解元”。他听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知识渊博,品德高尚,于是求人入南京国子监读书。他不携一僮一仆,饮食自理,勤奋攻读。陈敬宗试其文,察其行,感叹道:“闭门读书,安于贫贱,即使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也不会比他高出多少啊!”陈敬宗特别称赞他,赏识他。
  杨鼎才华出众年轻有为,博得一位太守(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到市长之间的官职)的喜爱,欲将女儿嫁给他。杨鼎以未征得父母的同意而婉辞。于是太守又托杨鼎的同乡、兵部尚书徐琦做媒。徐琦对陈敬宗说:“杨鼎家境清贫,而太守家却很富裕,杨鼎的父母知道此事,也一定会同意的。”陈敬宗也劝杨鼎答应这门婚事。杨鼎却说:“原宪虽贫,于道则富;猗顿虽富,于道则贫。鼎也敢贪富乎哉!”杨鼎说的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原宪是贫穷的,但是他安贫乐道,所以他是道德上是富有的;春秋时的富商猗顿虽然很富有,但是他就知道收敛,所以他在道义上是贫穷的。我杨鼎怎么敢贪恋富贵呢?杨鼎年纪轻轻,志存高远,不攀附、不巴结,不改自己的为人准则,走的是人间沧桑正道,难能可贵。 斗转星移,数百年过去,时至今日,贪富贵、攀权贵、攀高枝、傍大款者,屡见不鲜,令人汗颜。
  正统四年(1439),杨鼎先是会试夺魁为会元,继而殿试又得中榜眼,授翰林编修。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晋升为户部右侍郎。杨鼎初任户部右侍郎,为尽职尽责,不负圣恩,亲手特书“十思”于座位一边,用以时时提醒、勉励自己。这“十思”是杨鼎一生为官的座右铭,也一直为儒者奉为至理名言。
  “量思宽,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坐思下,行思后,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终,退思早。”这“十思”是说:胸襟肚量要思宽宏,对别人的触犯要思忍耐,辛劳之事要思先行,功劳面前要思谦让,坐座位要思在人之下,行路时要思在别人之后,扬名要思收敛锋芒不追求显赫,对于地位要思不厌卑下,守节上要思善始善终,年龄大了要思尽早退休。
  “十思”是杨鼎的座右铭,也是他的一面镜子,朝夕自照,时时自省,处处自警。这“十思”伴随他为官一生。  
  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杨鼎代理户部尚书。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杨鼎出任户部尚书。当时,延绥地区常有兵事,朝廷商议预征边饷。“十思”给予勇气,杨鼎敢于站出来坚决反对,免除百姓负担。“十思”给予睿智,成化六年,杨鼎主动上疏:“陕西外患四寇,内患流民,然寇患止在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堠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又有后患之忧,请暂设监司一人,专领其事,其愿附籍者听之,不愿者资遣。……兼与守备练士马,修城池,庶可弭他日之患。”皇上称善准奏。事实上,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往往不是外敌的入侵所为,更多的是内乱所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不安,国家岂能太平?!
  明朝的户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大臣,为正二品。 其职位相等于现在的主管财政、税收、民政、金融、公安等部门的国务院副总理。杨鼎身为户部尚书,虽说不是权倾朝野,也是大权在握,经手银钱无数,但他廉洁自律,一尘不染,流芳万古千秋。他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百姓做了很多善事、好事。在家乡建造“静善书院”,聘请名师为本乡子弟教书。遇到岁饥,则捐出所有积蓄赈济乡里。他曾对人及自己的子女说:“吾平生无可取者,但识廉耻二字耳。”识廉耻,正是杨鼎的可贵之处。一个人字一撇一捺,但要把它写得端正就不那么容易了。人就应该像杨鼎那样,坚持不懈地写好这个人字,守住做人、做官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做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的事。陈毅元帅说得好:“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成化十五年(1479)秋,杨鼎连续两次上疏请求归乡,明宪宗拗不过,准其告退,并命每月拨给他二石米,给仆役四名,直至终身。明朝大臣退休有给赐的,从杨鼎开始。这也是杨鼎“十思”中的最后一思“退思早”吧!
  古往今来,历史悠悠。杨鼎的《十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距今已有六百余年,但仍不乏对现在的领导干部有镜鉴之处。杨鼎也称得上历史星空中的一颗星,至今依旧闪耀,发着清洁的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