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所及的地方,就是梦想燃烧的地方。


  2016年农历三月三,江西师大中文系八零级十五名同学,从江西一路奔赴广西,来到位于那坡县城外的黑衣壮吞力屯。一下子跌入歌甜酒香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一种兴奋的情绪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如天上的云,如河里的鱼,如云里的燕子,在我的头顶、脸颊、嘴角、心间游走。激活了我的审美神经,煽起了我想象的翅膀,我向高山,向大地发问,这如清泉水般清冽,如烈火般熊熊的黑衣壮山歌,始于哪个朝代,何时是它的滥觞?


  古代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三月三。《周礼·地官》中记载:“以仲春之月,令合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在周礼中,三月三这个节日,简直就是法定的私奔日。在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中,要唤醒春天的大地,莫过于用“性”的方式来启动沉睡了一冬的土地。唯有阴阳和合,万物方能生长。人们要用最简洁、最有力的方式把自己对土地、对种子、对粮食的祈愿尽情地发泄,于是,三月三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后来叫‘上巳节’,也叫女儿节。对于农业文明来说,这一天必须欢腾,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们,吃着美酒香糍,穿着节日的盛装,在水湄、在田头、在高山、在树下林中,载歌载舞,深情应和,怕是各路神仙也想下凡人间来同喜同乐的。


  壮人自古好歌。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有的含情凄婉,有的热情洋溢,歌词大多是临机自撰,谁都不肯蹈袭他人。男女间彼此对歌,相互酬唱,古时称为“墩圩”,后来,这种歌圩成了壮族文化娱乐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歌圩活动被当地人视为传统的节日。一百多年前的清代,一个农历三月三,壮族诗人韦丰华在武鸣廖江,沿岸的壮家儿女身着节日盛装,端出醇香的糯米酒,唱起了热情的迎客歌,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诗《廖江竹枝词》:“春风醇暖雨初过,春满田畴绿满坡。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蒸。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妆……”飘过历史长河的歌圩,今日依然风流。


  走进石山环抱的那坡县黑衣壮吞力屯,满眼是身着黑色衣裙,黑色长巾头饰,胸前佩戴双鱼对吻银饰的女性。羞赧的少女,眼睛里溢满笑容的少妇,皮肤黝黑的大婶大娘满脸热情的笑容。迷眼的阳光晃人的眼睛,空气里弥漫着青草的气息、飘荡着忽远忽近的歌声。路边一个油漆脱落、门扉紧闭的坡岸上,坐着两位年事已高的黑衣老妇人,脸上皱纹沟壑纵横,干瘦的双手戴着一对银手镯。一位正在沉思,一位眼睛正盯着远方,旁若无人。这两位老妇人,分明就是一对门神,她们是在守望远方的游子归家,还是在回忆自己那歌酒风流鲜花盛开的青春?


  黑衣壮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爱从歌声开始:“三月桃花开满山,久不见哥妹心烦;半夜唱歌梦中见,醒来隔水又隔山……”男青年往往会这样对答:“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两个来相会。天上星星伴月亮,哥哥爱妹心意诚……”山歌将黑衣壮青年男妇相恋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吞力屯是一个总人口300来人的村落,位于云南边境的百色市那坡县西北的深山里,周围全是巨大的石山,只有一条险峻的公路通往外界。初来吞力屯,让人震惊的莫过于男女老少都穿着黑色的衣服,这种集体的黑,彻彻底底的黑,显示出一种令人震惊的神秘感。


  为什么集体崇尚黑色?是沿袭了秦代以黑为美的审美观念么?从黑衣壮旅游宣传册的上的记载来看,黑衣壮人崇尚黑色与其历史文化有关。相传,是因其首领带兵抵抗外敌入侵受伤,在野地里急中生智,用蓝靛草疗伤,奇迹般的痊愈。后来,首领就带领族人用这种蓝靛草染自己织的土布,染上八九上十遍,色泽黑中泛蓝,才算完成。于是,本族人一律穿蓝靛染制的黑色衣服,沿袭至今。


  如果从背影来看,黑衣壮的女人们个个都是一样的。她们都穿着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上衣,下身宽脚裤,外系黑布做成的大围裙。头巾是一块女人们自己织布染成的长条黑布,先在头上绕一圈,再翻折摆布成火棱彤形的图样,罩在整个头上,再把头巾的两端分别垂挂在双肩上,既朴素美观又有遮荫防晒的实用功能。黑衣壮的女人们心灵手巧,她们在黑衣黑头巾的领边袖边角边用红、绿、黄、紫的布剪成小条镶捆上去,黑中透着俏丽。再配上假簪、头花,胸前佩戴着双鱼对吻的银饰,耳挂珍珠耳环,黑中闪艳,玲珑剔透。


  我们十几位从江西来的五十开外的同学,置身吞力屯,感受黑衣壮独特的风土人情,人一下子就年轻了,看见一位背着背篓的少女,迎上前去热情的与她合影,爱好摄影的则举起长抢短炮,对着娇羞的少女拍起来;那边来了一位身形瘦小的老妇人,又争相恐后地挽着老人家拍照。走进一间黑瓦木楼,用茅草装饰的木门两边的对联是:“婚事东乡礼最乖,洞房花烛不须排。”这间干栏式的小木楼应当是吞力屯青年男女举办结婚仪式的场所吧?紧凑的小院里有水缸、花盆、茶几上摆着洁净的白瓷茶具。二楼大厅是黑衣壮民俗展示,有衣服、头巾和一些劳动工具,两厢的骑楼上一边是一位年轻画家在绘画,画架旁摆着织布机,另一边是一位银发飘然的老者正在对着两位身穿盛装黑衣壮妇女在作画,是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了艺术家们千里迢迢而来?


  我想,吸引人的肯定是黑衣壮的美酒和歌声。“黑衣壮姑娘爱唱歌,歌声飞出满山坡;远方的朋友来做客,人不醉酒也醉歌……”这样朴实简单却富于艺术魅力的黑衣壮山歌,一经入耳,便入骨入髓,再也不能忘怀。


  黑衣壮山歌按曲调分,可分为虽敏、尼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等六大种类一百多套。其中,“尼的呀”是广西那坡话里“好的呀”的意思,是山歌中常见的衬词。“尼的呀”山歌曲调清新明丽,已经成为壮族音乐的标签。


  广西是民歌的海洋,而黑衣壮山歌更是独具魅力。黑衣壮人民长期生活在缺水少土的大石山中,在这片贫瘠荒凉而又闭塞的土地上,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精神上却极少有桎梏,正如清人王培的《七笔勾》所云:“圣人布道此处遗漏。”因而他们唱起歌来,既有独特的曲调和韵味,又有无拘无束的张扬和放浪。这是人类天性最痛畅的宣泄,他们站在锄地的田间,坐在绿阴如盖的大树下,在小河边洗衣裳,在家门前晒茶叶……处处都是宏阔的大舞台,声声都如云霞般绚烂。2004年,黑衣壮姑娘黄春艳的一首《山歌年年唱春光》惊艳了世界民歌节,2006年,国务院批准,那坡民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在春风怡荡的吞力屯,处处是热情的笑脸和迎客的歌声。走着走着,动听的山歌如山泉般涌出,一会在东,一会在西,那凛凛冽冽清清灵灵悠悠远远的妙音洒向我的肩膀,一会儿如小瀑布从山顶上直泻下来,晶莹剔透如潮似浪的山歌淋湿了我的头发,浇开了我心中的块磊,像一阵清风,一滴清泉,沁入了我的心房。


  夜如花朵般闭合。黄昏来临,游兴正浓。吞力屯的杨支书在家里备好了丰盛的饭菜等着我们呢。杨支书家里有火塘,火塘上面挂了十几块油冽冽的腊鸡腊肉,用三张小长方形桌直摆着的桌上,(在黑衣壮,饭桌要直摆,只有人死了,才是横着摆放)摆满了十几碗香喷喷的菜。不知是谁提议,先穿上黑衣壮服装照相,杨支书的妻子动作娴熟,快速地为换好服装的我们弄好头饰和胸前的银饰。我们都是黑衣壮!来一个合影,再摆个姿态,同学们尽情拍照后换回自己的服装,三月三的晚宴开始了。


  酒如心灵的胭脂,她为我们的思想施以瞬间的化妆(法·雷涅)。吃着原汁原味的鸡肉、豆腐、酸肉和野菜,喝着黑衣壮人自酿的玉米酒,我们眼睛开始放光,情不自禁的端起了酒杯。“壮家敬酒要唱歌,山歌声声伴酒喝。贵客越多心越暖,好比春风过山坡。”天籁般的歌声中,两个眼睛如星星闪亮,皮肤微黑的黑衣壮妇女端着酒杯逐一敬酒。谁不爱听这动人心弦的歌声,谁能抵挡客不饮酒歌不停的敬酒人?女同学面对满满一杯酒迟疑不决,歌声立马又响起来:“客人来到家门口,敬上三碗迎客酒。米酒香醇山歌唱,壮家情意捧在手,山歌出口不能收,杯中有酒不能流。酒满敬客莫先喝,一点一滴出不漏。”直到敬完一轮酒,我们才从杨支书的介绍中得知,这是吞力屯的百灵鸟二姐和三姐。


  斟满酒,歌不停。用心聆听这古老神秘的歌声,一种古老神秘民族的浪漫风情扑面而来。喝着玉米酒,听着二姐、三姐如山泉般淳朴自然的歌声,我浑身感到一种别有的畅达与沉醉,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吸引力和震撼力从山中向我袭来,心中陡然涌起一股冲动,仿佛一个自由的灵魂在奔放地跳跃。此时此刻,我忘乎所以,忘乎所在,忘乎所思。一切的迷惘、失意、痛苦、悲伤、私念都荡然无存。我尽情地享着生命的美好和自由,享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真纯。


  应我们这些客人相邀,二姐三姐亮开歌喉,唱起了古老的《捶布谣》:“黑布宽,黑布长,黑布铺在石板上。阿哥阿妹捶黑布,声声山歌满山岗。黑布宽,黑布长,木捶飞舞人心爽。捶得黑布黑又亮,收起新布做衣裳。”黑衣壮人穿的衣服全都来自土地的自然生长,来自自己双手的细心染制漂洗,一针一线的精心缝制。


  我喝得半醉,背张凳子出来坐在屋外的大坪中,听着屋内二姐三姐的劝酒歌,吹着仲春之月的山间清风,我的思绪飞得很远很远。长期以来,黑衣壮的族群文化无人知晓,他们生活在满眼都是磊磊山石的封闭的深山中,大概是因为颜色太单调了,黑衣壮人要为自己的生活涂上几笔绚丽的色彩,要将自己的心声大声喊出来,于是就有了山歌,唱歌的人多了,就有了歌圩。歌声给他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通过山歌自娱自乐,他们消除了繁重劳动带来的疲乏,也消磨了农闲时的漫漫长夜。对于年轻人来说,山歌就是他们的红娘,唱山歌,唱来了牵手一生的另一半,唱来了人生的幸福。黑衣壮人以山歌超越了苦难的人生,以山歌提升了平庸的人生,以山歌创造了诗意的人生。


  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晚上八点半,吞力屯的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开始了,长枪舞,庆丰八字舞,身着盛装的黑衣壮妇女个个都是杰出的歌唱家、舞蹈家。心连心,同唱一首歌,手牵手,同跳团结舞。我陶醉其中,置身于这天籁、地籁、人籁的情景中,觉得无山不美,无人不美。景色何处没有?再好的景色都是过眼烟云,唯有黑衣族人民淳朴的民风,清静的环境,宁静的心态,清澈的歌声才是值得长久回味和珍藏的。


  歌声因人的创造而变得神奇,人因歌声的陶冶而变得滋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