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国卿老师的《竹生日》一文,从书房养盆竹说起,书房养竹,本身就是一种文人的风雅,起笔就把读者带入一种圣境,试想一间雅室,几净案明,壁有书画,书香四溢,室有青竹,超凡脱俗。接着说养竹的时间,十八年。北方盆里养好竹子子,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稍不注意,不是黄尖,就是落叶,应该说这是一件精细的工作,需要每天的关注。自然而然引出来客询问秘诀,秘诀却只说肥水阳光的适当,转笔又说这盆竹子的来历,接着就引出了赠竹主人的嘱咐:要三年一次分盆换土,时间最好是农历五月十三。至此又给人留下一个悬念。在第一段首先就是意境美,再有就是在这不到150字的内容里,至少交代了五个内容,书房的竹子,来客的称赞,养竹的方法,竹子的来历,赠竹人的嘱托。五件事一气呵成,不着痕迹,环环相扣,最后留下伏笔,引出下文。 

原文欣赏: 书房里的盆竹,已养了十八年。一丛数杆,总是枝青叶翠,来我家的朋友见了,都啧啧称赞说:在北方,从未见过家里养得这么好的竹子。问及秘诀,我说没有,无非就是保证它的阳光、水和肥。还有就是这盆竹子是当年著名工笔画家晏少翔先生送我的,他曾嘱咐说:要三年一次分盆换土,时间最好是农历五月十三。

第二段:为什么是农历五月十三,后来才知道,这一天是竹子的生日。这样的一问一答,既可以品味文章的知识内容,还可以体会这种书写的技巧,怎样去抓读者的思维,读者想知道的是什么,读者不知道的是什么,又要和读者说什么,作者这种把握读者心态的能力,显然是经过了专业的打磨。为增加说服力,例举宋代赞宁的《笋谱》中的描述:“民间说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也。移竹栽取宜此日。或阴雨土虚,则鞭行,明年笋茎交出。”

同样这样的写作手法,在第二段和第三段连用了两次,第三段开头还是这样写的:古人为什么选五月十三这一天作竹生日呢,想来是有缘由的。作者的又一次深入发问,一如石投水面,立即激起朵朵涟漪,扩散开去,引经据典,说五月十三生日的来由,这一天是华夏始祖伏羲、武圣关羽、佛祖释迦牟尼都是这一天的生日,用这三位史上传说级的人物来拴释这一天的重要与不凡,分量已足矣,为逐渐加深,又说这一天也是龙过生日,为增加佐证,例举了北宋哲宗赵煦年间进士范致明撰写的《岳阳风土记》中的句子:“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一路侃侃而来,经典绝伦,步步拔高,象一曲美妙的乐章,在高音部依然是莺鸣燕语,婉转有余,厚重的历史传说,在他的手中,好像是书房的竹叶,一片片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徐徐款款,一路道来。这样的书写散文,无疑读者喜欢,喜欢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在作者的叙述中如数家珍,喜欢的是用这样委婉的技艺描写后,令人百读不厌,喜欢的是文章似是随意,喜欢的是文章看似随意,实则章法有序。读来如清风徐徐,侵肌润肤,似花香袭人,沁脾入心。

你可以感受作品中文化历史的厚重,也可以感受情感的真挚和热情,更可以品味文思技艺的美妙,文中作者两次借用《笋谱》,一说栽培时节宜选在竹生日的重要,再一是强调龙王爷过生日“阴雨土虚”适合竹子生长。喜欢竹子的情怀,不仅在于竹的实用,还在于它四季常青更是因为喜欢竹的坚忍不拔、刚直不阿、虚怀若谷的清风亮节,由此引来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由此作者在写到:这对于喜水的竹子来说,自然是陶醉之日,此日栽竹,定会成活率高,所以早在东汉时专述农事活动的《四民月令》一书就记载说:“是日谓之竹醉,栽竹多盛。”由此,这一天又称为“竹日”“竹醉日”“竹迷日”或“竹神日”。

之后自然的就在文中引出:在中国古代诗人中,以此为题材创作的诗词有很多,古代画家笔下也时有出现。清人袁枚有《题吴秀才醉竹图》,写得很有意思“竹醉露,人醉酒。诗人生在竹醉日,似与此君相识久。科头独坐万竿中,奴捧酒壶不放手。把竹数一枝,取酒斟一斗。浇竹便为竹叶春,自饮便为竹林友。竹醉人扶竹不知,人醉竹扶人知否?是人是竹浑难分,一醉之外别无有。此之谓与天为徒与物化,君不见藕中之仙橘中叟?”文章用情深厚、真挚,解读时在回味中欣赏,在欣赏中加以议论,今天我们已无从欣赏到这幅吴秀才画的《醉竹图》了,但袁枚的诗却将一位醉在竹林里的诗人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竹醉人扶”与“人醉竹扶”相映成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仅寥寥几笔却妙趣横生。作者把自己的喜爱和兴奋一下就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这也是写作中又一高明的技巧,文生以趣,趣以情生。在读诗品话之时,用自己的喜乐,带你走入一个快乐的世界。此时,不知是在读文,还是品人。

在领着读者走了很远以后,作者犹未尽兴,又写日本的竹生日,引用了日本江户时代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季夏》中的句子:“种竹日,不下雨,也要蓑和笠。”,又以注解来强调日本对竹生日的高度关注。文写至此,已是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只是文章的灵魂还在心中激荡,怀想之余,笔锋转到现实中的中国,大家都知道北方的竹子很少。我从南到北游历过大半个中国,北方只在西柏坡和北京的故宫和那些皇家公园里见过露天的竹子,北方最大竹林区域主要在秦岭及鲁东南。听说中国北方拥有最大竹林面积的城市是日照,好可惜我没去过,而江南的竹林却如北方的杨柳一样普遍,不知道那些竹林成片的北方是否过竹生日,于是作者自然把五月十三种竹子的事引向了江南,从种竹的竹生日到举办的竹笋节,自然联想起陆游的《葺圃》诗,又给出自己的解释:他规劝种树之人也要读书,要像孔子的学生樊迟一样,多辨名物之学,不仅要知道竹子的生日,更要过问柳树的休眠时间。写到这里,作者还是写了竹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更是通过陆放翁的诗来强调,无论是栽竹种树,都要去多学知识。

即使这样,作者还不甘心,继续求问引申,一种逆流而上的境界跃然眼前,把文章在跌宕中推起,探讨现在社会中竹生日的传承情况。引人入胜,追求自然,寻找种竹养竹的科学方法,在这里,作者几笔就把这些概括完毕,不然细写下去就有节外生枝的赘述,而是通过这些探讨,回想自己给竹子过生日的故事,笔触细腻,画面清新,充满爱意。也看得出文章在素材取舍立意融情这方面的艺术造诣。

农历五月十三又已来临,作者收回奔驰的文思一句话回到现在,回到自己的家,从书房写起,再转回书房的竹子,文章在回想这十八年来家里的竹子的繁衍中展开,不忘赠与人晏公,在“因为这一盆竹子,年年都有人为其过生日。”中结束。如果不是作者情深义长,就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他家的那盆竹子,就如他自己的孩子那样的珍爱着,爱得那么用心,那么的细致,,,回味隽永绵长。

郑板桥有画竹体会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初国卿老师写《竹生日》的散文,到郑板桥画竹的千姿百态的画面,我觉得其中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借助于笔墨,先是胸有成竹,再写出心中之作。文章捭阖中外,纵横古今,或诗或典,深入浅出,贴切自然,相映成趣。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厚重,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或如大家公子华装革履,或如小家碧玉,穿入花林。雅致如月下梨花,雪中梅蕊。文章的散文语言轻松优雅,底蕴浑厚。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