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光是一次赏山阅水的旅程。这是一次诗意的行走。

 

  夏日的北京,感觉不到南方的潮湿闷热。我们一行因为文字而组合到一起的“文人”从北京海淀区出发,向门头沟的双龙峡进发。因为铁路道口事故,山道堵塞,车一路蹒跚而行。本应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的车却摇摇晃晃沿着门头沟的盘山公路走了四个小时。

 

  我们一群人中间有来自新疆的,有来自广东湛江的,有来自内蒙和东北的作家朋友。带队的北京作家古筝本身就是旅游行业从业者,一路上,她以专业的水平给我们介绍着这燕山山脉的古往今来以及门头沟那些趣闻轶事;在大家的询问下,李玲更是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电视剧《守望正义》的拍摄花絮,让我们成了这部电视剧的首批观众(其实现在还是听众);来自新疆的作家蒋立新老师像个历史学家向我们讲述了蒙元时期蒙古族自燕山以北的向西迁徙及其对新疆和中亚地区的统治。民族大迁徙过程中的那些缱绻往事让人难以忘却;天津作家石佛先生飘逸的诗句以及其他人的幽默小品等等,文化的氛围和幽默的情调使得四个小时的车程并不觉得疲惫。大家把祖国东南西北的文化肆意地在车里播撒开来,还有历史故事和文化评说,时不时还有幽默的段子让大家捧腹,还不断穿插着一些小游戏,一路车程,一路欢歌笑语。就这样,我们到了双龙峡。

 

  迎接我们的是坐落在小村庄僻静之处一个不大的农家小院。穿过一大片杏子林,走过一个小巷,我们看到主人已经在小院的门口迎候我们。早已过了午饭的时间,男女主人却依然笑嘻嘻地在门口耐心地等待着我们。然后,冰凉的山野自来水,西瓜,水果,接着就是丰盛的农家菜肴……

 

  匆匆午餐后,我们登上了双龙峡的小火车,心情随着山里的新鲜的空气也豁然开朗起来。层层叠叠的山峰,茂密幽深的树林和清幽凉爽的山风让我们感觉不到这是在烈日炎炎的夏日。

 

  山路不算崎岖,一路登高前行,随处可见一个个小瀑布和清澈见底的水潭,潺潺的水声伴随我们的笑声,让人沉醉不知归途,总觉得大山里的时光是那么短暂。把手伸到水里,哇,还真的有些冰凉,随行的女士有的干脆把鞋脱了,光着脚伸到了水里戏水。此时,抬头远眺,绿野绕眼,景色秀丽。舍不得这光景,大家纷纷坐上小船,小船悠悠在深深的水潭中慢慢漂游,伙伴们不停地戏水,有的还放声高歌,歌声、笑声和戏水的喧闹声在峡谷间荡漾开来,仿佛哄闹着要把一片白云扯下来放在水中浣洗。蓝天下,玲珑的小桥,嶙峋的怪石,黝黑的溪流,让人忘却了夏日的焦灼,我们沉浸在一片清凉的世界之中。

 

  离开喧闹的伙伴们,我独自一个人继续前行,想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多观赏双龙峡的神韵。一路行走闻水声匆匆,顺着水流向上,心里禁不住也跟着水声波动起来, 抬头一看,只见29米高的瀑布飞流直下,在水面和岩石上激起了层层水雾,聆听着水声,面向瀑布,可以感觉到小水珠随风吹拂在脸上,一种清凉之感随及透遍全身,不由使人舒叹一声,感受着水珠的冰凉,炎热和汗水一点一点散去。我静静地坐在瀑布的水潭旁,眺望垂落的珠帘在阳光的映射下,光线随着珠帘而跳动,身边到处流光溢彩,真有到了仙地的神奇意境。这瀑布,虽然没有德天瀑布的雄浑,没有庐山瀑布“银河落九天”的气势,没有九寨沟珍珠滩瀑布的隐秘,但是,这里更多了几分幽静,几分秀丽,几分仙气,几分迷离。

 

  我迟迟不肯归去。面对七彩的水珠,我在想,其实,人生就如同一场登山,刚刚上路时,对未来,对前景充满憧憬和向往。在经历艰辛的跋涉之后,又有几人能体验到这七彩的光轮呢?每一道光彩或许都是一种理想、一种尊严,也是一种遗憾,一种迷茫……能有一份闲适的心情在得与失之间,静静地回望过去,享受一路艰辛所带来的丝丝岑寂或者点滴欣慰,在无限风光中自我陶醉,这并是幸福的人了。

 

  一阵轻快的笑声从山谷下面荡漾开来。我知道同伴们三三两两都上来了。我向他们招招手。有人说,“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发呆啊?”我说,“面对这样的山水发发呆,一辈子能有几回呢?为什么不呢?”随意聊了几句,我便先返了。在下山的半山腰处,一块巨大的石头把溪水分开成了左右两边潺潺的水流,只有石头中间才是羊肠小道。我便选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来,聆听这上下左右的水流声。此刻,我的耳边响起了立体声的“班得瑞”音乐,淡雅的天籁之音袅袅不绝。

 

  这时候,北京作家刘福田先生轻轻地坐到了我的身边。他点燃一支烟,略加思索的说,“这里的风景好就好在人工雕琢的少。山水都很原始自然,人也不多。”福田先生是我国《易经》研究的知名学者,对混沌哲学的探寻也颇有见地。他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啊,中国现在很多风景点的规划都是在破坏性开发,开发性破坏。发展到哪里,破坏到哪里。”我接过话茬,“我去过山西的绵山,那里的过度开发,人造景点到了令人发怵的地步。我要写一篇《绵山之殇》来呼吁人们在开发大自然的时候以保护为先。”福田兄笑了笑,“文人的呼吁是敌不过煤老板的银子的。”简短的时间,我们的话题还谈到了西方哲学以及“易学”在中国的现状。与福田先生的交流,他的博学和深邃让我觉得他在高处。

 

  夕阳已经在西山的顶上慢慢西沉,这时候,同伴们纷纷也都聚齐了,我们开始下山。我们居住在山脚下一个叫“火村”的小村庄。这里满谷清冷,到处是古杨、古柳,百年弥猴桃、葡萄林、杏林遮天蔽日,环绕村庄,深感这里的清幽,恬淡,富足,悠闲。晚上依然在农家小院就餐,那么大的烤羊腿让我们乐不思蜀,一个个嘴咧得都合不拢,于是,小小的院落响起了美妙的歌声,来自内蒙的作家,一位资深的银行行长屈瑛华和她的同伴书法家高智慧一起唱起了蒙古长调,期间还有人伴舞。小小的村庄被我们这群“疯子”闹开了锅。

 

  晚上,广场上,点燃了篝火。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山珍,喝着啤酒,唱着歌,跳着舞,任篝火肆意地、纵情地燃烧着,大家的笑靥也跟着燃烧起来。突然间,山里下起了暴雨,我们纷纷坐回到广场四周的长廊里,依然自得其乐地喝酒唱歌。奇怪的是,那么大的暴雨,下了那么久,那堆篝火迟迟没有熄灭。绯红的火堆一直持续着,直到最后大家在散去的时候,主人用好几盆水,才把它浇灭。不知为什么,那堆旺盛、炽热、烘力逼人的篝火一直在我的脑海让我在双龙峡的夜晚迟迟难以入眠,一直陪我步入梦境。梦中,依然是一个个清晰的面孔,篝火熔融,人影耸动……

 

  第二天一大早,晨光灿然。清新的空气早早就把我们从梦中扯醒。淡淡的雾霭中,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由近及远更替着颜色,绿色、青色、暗蓝色、黛色……如梦如幻。几只淡蓝色的、黄色的和花斑的硕大蛾子吸引了大家的镜头,杏林树下一片绿野被大家当成是小小的草原,女士们尽情地展示风情万种的姿态。我对随行的摄影家先生说,镜头在这里聚焦,仿佛捕捉的对象不是物,也不是人,而是一片宁静的天然生态空间,一片净土。因为有我们的到来,这片净土便诗意起来。

 

  在返回北京的途中,我在想,一场完美的旅程,应该学会好奇和观察,让我们对那些荒郊野外的生命和非生命充满热情,让我们对同行的伙伴更加关爱更加友善。旅行是什么?每个行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是我想这个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其实,这个答案像是一种情绪,更像是令人沉醉的一本书,你踏上的旅程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大自然中的万物,同行者的智慧和品位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

 

  看着同伴们酣然入睡的倦意和窗外满眼的绿野,我甚至相信会有一天,水开始静止,山开始行走;有一天,动物开始伫立,植物开始奔跑;有一天,你在等待,我在遨游;有一天,歌声会定格,诗意会飞翔。

 

  关于这一天所有的狂想,都来自于双龙峡,一次诗性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