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在京西南甩了个尾巴折向北去,让出了北京城区这片小平原,在山脉折弯里耸立着一座海拔699米的峰峦,这就是号称京西南第一崇山的千灵山。古时京南地区低洼,南方进出北京的陆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位于京东南的古镇马驹桥,另一条便是沿太行山山脚而来的西南古道了。千灵山位于西南古道转弯处以北,成为进出北京的地标,无论出京还是进京,只要看到这座山峰,就知道要离开或者进入北京了。


  清朝雍正皇帝的泰陵修到了河北易县,开端了清西陵,后世子孙往来祭祀,必要经过这条古道,千灵山的地理位置也就越发重要了。乾隆皇帝即位之后,多次前往泰陵,每次进出京城都会看到这座山,却总是没有机会上去游玩,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据《乾隆大事记》:十一年九月,奉皇太后谒泰陵……这一次乾隆终于登上了千灵山,还留下一段“嘎巴锅全家福”的传说。


  谁都知道乾隆皇帝是最爱玩的,但做皇帝并不自由,即位之初往来清西陵,途中多次看到峰峦叠翠的千灵山,心向往之却不得一游。即位之初皇位需要稳固,便是乾隆皇帝也不敢过于散漫。不过此时做皇帝已十一年,政局稳定,这一次出行乾隆便暗中打定了主意:离京的日子提前一些,出京的时间拖晚一些,自然就有了千灵山一游的机会。出京当天到了京西南行宫正好日落,留住下来理所当然,第二天一早推说龙体欠安,乾隆悄悄地带了两个小太监就出宫了。


  不过正所谓“望山跑死马”,在古道行宫时看这千灵山好像近在咫尺,这一路走去可就远了,乾隆一行三人不熟悉路,只得望山而行,中间就免不了周折,一路走来才发现,原来要上这山还要经过平原和丘陵,到山脚下已近午时。按理说该吃了饭再往山上去,但一来看附近没有饭馆,二来三人当时肚子还不太饿,乾隆便决定先上山,没想到一路流连风景,到山顶时已是午后了。山上的风景固然美妙,三个人的肚子却叫了起来,乾隆忽然从风景中警醒过来:他们晚上必须回到行宫去。早晨、中午搪塞得过去,如果这晚上还不到太后那里去请安,事情岂不就露了馅?


  这一想便赶紧招呼两个小太监下山,可是三个人这时正饥肠辘辘!本来就“上山容易下山难”,再饿着肚子岂不更难?三人出来带足了盘缠,可在这山上有钱也没地花啊。没办法就只有坚持,但还没出山三个人都觉得坚持不住了。一个小太监眼尖,树林中竟发现一处山野农家,指给乾隆看,乾隆一见大喜,连忙指派:快去打探!看他家里有没有吃的。小太监得令往那人家奔去,他此时也饿得不行了。


  来到那人家门前呼喊,还好家里有人,一个已过中年的妇女走出来,脸上的神情却有些抑郁。得知来人要吃饭,妇人更是面露难色,称家中没有什么吃食。小太监急切间甩出了几锭银子,让这妇人大吃了一惊!再看这人的穿戴,虽是便装也看得出金贵,当下自忖:这人莫不是个强盗匪类?这样的人自然得罪不起,于是不得不答应为他们弄点吃的。不过答应是答应下来,家里有什么可以吃呢?山中土壤贫瘠,开垦的山坡地种植种类不少,量都不大,要伺候好这几位“贵客”,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办法也得想办法,想来想去就想到了一个:乱炖。


  家里还剩下儿子猎来的一些野味,但好的地方都卖掉换钱了,眼前就剩下几只蹄子和骨头等下脚料,也不知都是什么动物身上的,洗干净了先炖上。然后又去各处搜罗,东坡上挖几个土豆,西坡上掰几个嫩棒子,再有就是红薯、倭瓜、豆角等种种,凑起来要够这三个人吃,还要吃了能挡呛才行,看这三个人的样子都饿疯了……凑够了食材下到锅里,早就炖上的蹄子、骨头也熟得差不多了,刚好能够一起出锅。


  千灵山东南区域,由低山、丘陵渐至平原,早在北京还是“北京湾”时,就有人类活动遗迹,历史非常悠久,但发展却比较迟缓,人口不算稠密。明初从山西移民,这里也属屯垦区域,北京地区村名移民称“屯”,原住民称“里”,这里却是移民与原住民混居,故成村谓之东西“屯里”。这是当时比较大的村落,相对于低山和丘陵,平原区域的人生活状况要好一些,乾隆时西屯里已有几家富户。其中一家富户的千金,居然爱上了一个住在山里的猎户青年,两人在买卖山货时结识,这猎户青年也很喜欢富家千金。

  既然两厢情愿,按说便可以成就姻缘了,但这在当时难以想象,要知道那是个讲“门当户对”的年代。


  烦恼由此而来,猎户青年不敢到姑娘家提亲,却又很迷恋人家姑娘,青年的母亲知道了内情,也是一筹莫展……没错!乾隆一行遇到的这位妇女,正是这位猎户青年的母亲,这些天她正为此事抑郁:当家的过世早,家里就只有这位母亲和儿子,儿子靠打猎谋生,家里哪有积蓄为他去提亲呢?去了也是白去,人家富户怎么肯答应把女儿嫁给一个穷猎户呢?没办法还不得不想,不抑郁反而怪了。


  乾隆一行前来求食,这妇人一忙倒忘了这事,但等一切准备停当,低头烧火的妇人又抑郁起来。这一愣神不要紧,锅可就糊了!妇人闻到一股焦糊味,赶忙撤火抽柴,又连忙揭锅想把吃的盛出来,一时之间却铲不动,原来糊得都嘎巴锅了。好在火已撤去,盖上锅盖又焖了一会儿,终于可以铲动盛出,但有些地方已经焦糊。妇人有点惊慌失措:怎么能把已经焦糊的东西端给贵客呢?可不端又没办法,一是重做来不及,二是食材也没有了,再看看院子里饥饿难耐的“贵客”,那妇人把心一横,就把这烧糊的“乱炖”端了出来。乾隆等人一见吃的来了,也没注意那么多就大快朵颐起来,一会儿工夫竟是风卷残云……等到这会儿他们也真是饿坏了!


  吃饱喝足,乾隆一行看时间不早忙着赶路,留下些银两就告别而去,那妇人暗自庆幸蒙混过关。


  话说乾隆当晚赶回行宫踏实下来,又回味起途中吃的这顿美餐,竟是越回味越觉得味道鲜美无比,只是不知道这道吃食叫什么名字。他问起随身的小太监,他俩也不知道,却都交口称赞其味美。乾隆就此留下块心病:这道菜它究竟叫什么呢?


  这次泰陵祭祀结束,乾隆又转道五台山巡幸,说白了就是还没玩够。终于回到京城,又开始忙起了天下大事。直到第二年秋季,乾隆看到御膳里的食材,忽然想起千灵山偶然吃到的美味。究竟是一直惦记还是一时兴起?不得而知。反正乾隆一见又到了秋天,便打发去过千灵山的一个小太监再访千灵山,去寻找给他们做过吃食的妇人。没想到这一访,不仅访出了千灵山一道闻名天下的名菜,还成就了一段姻缘,甚至影响了一个地区的发展。


  太监在皇帝身边是个小角色,出了宫可就成了大人物。那小太监来到千灵山地方,当地官员哪敢怠慢?寻访之事就此惊动了一方,待到那妇人被接去了京城,又成了为皇帝做御膳的厨师,这猎户一家可就成了当地名门。“宰相门前七品官”,何况为皇上做御膳呢?那妇人倒也聪明乖巧,琢磨着皇帝那一次是饿极了,平常又吃多了山珍海味,吃点这些焦糊味道的家常菜才觉得好吃,这以后要糊得适可而止。


  此外妇人还留了个心眼儿,每年秋季进宫做这道菜,总是带着千灵山的食材,这样皇上喜欢的味道就只有千灵山的了。这道菜后来传遍大江南北,号称东北菜系,但总是千灵山被以为正宗。


  说了半天这道菜叫什么名呢?叫“嘎巴锅全家福”。这名字可是土的掉渣,但这名字却是乾隆皇上所赐。话说妇人进宫被问到菜名,一时不知所措,也不敢欺瞒皇上,就只能实话实说了。乾隆一听这菜没名倒来了兴致,既然妇人说当时做糊了嘎巴到锅上了,何不干脆就叫它嘎巴锅?又听那妇人说起这这件事还成就了他儿子的姻缘,更高兴地加了个“全家福”。原来小太监寻访妇人的事一传出,“西屯里”那家富户就听说了,他们家也早知道闺女与猎户青年的情分,这一次顺水推舟,还怕被人捷足先登,便主动来上门提亲,妇人儿子的亲事就此便定了下来。


  “嘎巴锅全家福”,从此成为千灵山的一道特色名菜,它对千灵山地区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因为乾隆的恩宠,千灵山地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满清八旗子弟经常来此赏玩,这一来又看上了这里的风水:千灵山钟灵毓秀,山势又梯次慢坡,山脚平原有河流湖泊,有山有水藏风纳气,可不正是一处风水佳壤?乾隆的孙子道光即位之前,也多次来过这里,待到他当了皇帝,气恼其长子奕纬学不长进,一时动怒踢死了他。这件事却让他心中负疚,于是埋葬奕纬时,道光便把千灵山这块风水宝地赐给了他。


  这地方果然风水不错,奕纬埋在此处数年后,他的异母弟旻宁(也就是咸丰)即位,念他是父皇长子追封其为郡王。奕纬去世时没有子嗣,咸丰又将乾隆皇帝十一子永瑆的儿子过继给他,这样奕纬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其实千灵山的风水好,早就被阴阳先生看中了,奕纬埋在这里不是第一个,也不是级别最高的,明代工部尚书吴仲墓就在这里,考古更发现了唐朝史思明墓。史思明当过范阳节度使,随安禄山叛唐,自称过大燕皇帝,他的墓就在今王佐镇林家坟村西。当地人不知这里还埋过更大的人物,只知道贝勒墓后来成了贝勒王墓,因此称之“小西陵”,并攀附王陵把村名也改了,东西“屯里”改称东西“王佐”,取义“王陵佐卫”,这个名称沿用至今,也才有了今天的“王佐镇”。


  一道不小心烧糊了普通菜肴竟对一个地域产生了这么大影响,想是当初的妇人和乾隆皇帝都始料不及的。如今的千灵山风景区属于王佐镇辖域,与戒台寺紧临,已成为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身的京郊著名风景区。不过来千灵山游玩的“吃货”们,可能还是更惦记“嘎巴锅全家福”,这道菜已成为品尝当地特色菜肴的首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