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们,您乘坐的航班已经顺利抵达西藏高原最大的航空港——贡嘎机场,美丽的圣城拉萨欢迎您!……”哈!刚才在飞机上打了个盹儿,仿佛还云游在梦里,机舱出入口处却已经响起空姐甜美的声音。

  我,回到拉萨了。 

  拎包走下舷梯,身子没有了从海南三亚机场登机时轻松的感觉,两只脚多了些许沉重,脑袋有点儿飘。这是从零海拔到达高海拔的初始生理现象,时空的变化虽然是短促的,自然的差异却超大。空气依然清新而又稀薄,因为这里是世界屋脊。没事,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飞出飞进,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1496369772942525.jpeg

   回眸身后的天空,有些遗憾,半小时前透过飞机舷窗看到的晴朗的西藏,这会儿不见了。当时阳光扑面而来,刺眼耀目,我的相机里留下了许多晶莹的雪峰、静谧的绿野、还有碧水蓝天之间滚动不息的云朵。即使以往每次回来,下飞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色彩般的天堂,画一样的世界,看到的是一幕幕初到拉萨的人群由阳光下开始的激动。此刻天空浑浊,白云好像都躲了起来,眸子里是有些陌生的阴霾。

   好啊,太阳没来迎接我,我得记下这笔账。这不是贪恋高原的紫外线,实在是格外青睐这里如洗的那份纯净。

   “咔嚓”,相机里留下了又一幅画面:三架航班停靠在机场航站楼下,机组人员忙碌着,周边的青山被薄薄的白雪覆盖,雪山之上蓝天初现,密布的阴云渐渐透出棉花白。

1496370030107958.jpeg

   丰田V8越野车飞驰在回军营的路上,窗外的自然风物不停地在目光里闪失,思绪亦随着车轮的飞转高速运转着。眼前的路,向着前方地平线不停地凸进,据说这条路曾经是“西藏陆地通道的第一”。也就是说,如果青藏线是进藏的第一条公路,那么眼下从贡嘎机场回拉萨的路,就是西藏境内的第一条柏油路。

   短短的60公里,已经不是个简单的道路数字概念,而成为一种时代的跨越。看着它徐徐向前延伸,不由我再次回眸身后的贡嘎机场,并心生深深的敬意。因为在我心里,“跨越”一词似是分量有些轻了,而应该是“飞跃”。是它,架起了西藏与内地的第一条空中走廊。

   越野车DV传出那首很熟悉的《回到拉萨》,韵律空灵悠扬,又透着一丝难隐的苍凉,我的思绪伴着歌声,也飞向了远方。

   在高原部队工作,对于西藏机场建设的今昔该算是比较了解的。一方面是因为西藏的机场最初大都起源于军事需要,直到如今,所有机场也都还是军民合用的;另一原因,则是修建所有机场的主力都是驻藏部队官兵。我也是个老兵,自会耳濡目染。

   人们记忆犹新的二战时期,西藏的上空曾经有过一条非常著名的“驼峰航线”。它是中国和美国盟军建立的一条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4月,终于1945年那场反法西斯世界大战结束。

1496370127134457.jpeg

   中国通过这条航线向印度运送了大量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这条由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怒江和金沙江,而后进入云贵高原和四川省的航线,全长500英里,海拔高达4500至7000米。因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而得名。飞越驼峰,是当时世界航空史上的空白,对于中国和盟军在那个年代的飞行设备条件而言,近乎“自杀式航行”,物质与生命的代价都非常昂贵。

   据资料记载,在这条“死亡航线”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中美共投入空军和地面空勤人员84000多名,飞行8万余架次,总时间达到150万小时,空运总吨位达到65万吨,损失飞机1550余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和机组人员近3000名……这,是那场抗日卫国战争逼迫所致,冒险、残酷、却又无奈,在中国近代史上实属空前。

   驼峰航线是个奇迹,是个壮举,是华夏民族记忆里的一份疼痛,也是当年的一种必须选择,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遗憾的是,这条航线当年只能如雪域雄鹰般划过那片天际,却不能在那片土地上建立起落自如的航空港,因为那里的天候和自然环境太特殊了,那时的航空飞行器也还真的不及有生命的高原上的鹰。

1496370198101227.jpeg

   胜利了,和平真好。祖国航空建设在废墟上腾飞,雪域高原也打破了不可逾越的神话,拥有了自己科学构建基础上的空中航线和航空港。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第五个年头,也就是1956年的那个初秋,西藏,那个被称为“一块坐满天空的孤独巨石”之上,第一个空港当雄机场建成了。它选址于西藏首府拉萨与那曲之间、念青唐古拉雪山南端的空旷湿地草滩之上,与山那边的纳木错圣湖遥相守望。

   百姓们说,那是个神武吉祥之地,有“战神格萨尔”护驾助威,又有纳木错仙女在侧祈佑,不愧是“藏北的门户、草原的雄鹰、百姓的天使”。

   当雄机场有此殊荣,是高原的呼唤,藏族百姓的企盼。

   一位老西藏曾经这样告诉我:在海拔4000多米的当雄建航空港,这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神话,高寒缺氧、物资匮乏、地面交通原始、港基世界海拔最高,艰难可想而知。条件所限,就连本应以混凝土铺就的跑道都是普通石质材料替代,技术再好的飞行员都很难平稳降落。参与建设的部队官兵多数是初上高原,施工劳作中死伤很多,有不少藏族同胞也主动投入了建设劳动。1496370686957715.jpeg 

  历史,是人类用行动和气魄书写的。勇于挑战不可能,才能使不可能变成可能,最终让这种可能成为活生生的现实,镌刻成久远之后的历史。那年9月,被世界公认为飞行难度极高的“空中禁区”西藏,终于正式通航了。中国空军飞行员驾驶的领队运输机飞越“太阳的家门口”,飞越莽莽昆仑和喜马拉雅的眉梢发髻,频繁起降于沧桑高原。当雄,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崭新纪录。

   精神创造奇迹。这个机场结构简单、功能有限,却划时代地打开了内地通往世界屋脊的空中大门,填补了西藏过去一直没有航空港的空白。祖国和西藏人民感谢亲人金珠玛米,他们以忠诚和热血浇筑,用生命健康奠基,在雪域极地树立起了一座刺向苍穹的丰碑。机场从开工至落成,仅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

   持续10年,当雄机场真的不负“雪域雄鹰”的美誉,在联接内地、对外交往、保障军需、发展西藏经济等方面贡献巨大。尤其在1959年平息西藏叛乱以及对印反击作战中,更是功不可没。但毕竟“雏鹰生于贫瘠而先天不足”,总长度4500米的普通石质跑道只能起飞伊尔-12等小型运输机,无法满足大飞机和高原大批量通航需要,距离政治中心拉萨也比较远。而且,这个机场更多意义上是个军用空港,军航不存在对号入座,也没有空姐,出入西藏的部队官兵自然也享受不到内地民航乘客的那份舒适惬意。随着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的建成,当雄机场完成了它的使命,于1966年10月关闭。

1496370734167178.jpeg

   如果说当雄机场像一位“早年夭折的少儿”,那是因为它所处地理位置的净空条件缺陷决定的,也就是先天存在疾患。而拉萨贡嘎机场才是真正意义上连通西藏与内地的第一条直航线,是它健康地、勇敢地揭开了“地球第三极”神秘面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空骄子。它是西藏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空港,坐落于西藏山南与拉萨之间的贡嘎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河谷地带。由铁道兵14师69团和建筑工程兵305团两支部队合力奋战,用不到两年时间修建而成。

   据说,当时将士们领受任务后人人立了军令状:“机场不通航,生死两可间!”机场附近那个叫做甲竹林镇的藏族百姓作证,一群群的金珠玛米餐风露宿、冒雪作业,与藏胞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至今,藏族群众中仍流传着一位被首长喊作“大胡子张连长”的故事,据说他曾经执拗地坚持“不建好机场誓不剃须”,结果长长的胡须时常粘上水泥灰浆,引起下颚和颈部皮肤出现湿疹发炎。一次因为炎症感染发烧,诱发肺部水肿,差点丢了性命……很多人也许听说过这样的表述:在高原上慢走,犹如在内地快跑,在高原上楼梯,犹如在内地爬大山,那是因为海拔和气压不同带来的能量消耗差异。在西藏,忽略这种差异是不安全的,过度疲劳往往会遭遇急性肺脑水肿的凶险,随时危及生命。

   如今,被贡嘎机场记载下至勋伟业的69团和305团早已在大裁军中撤消了,而这两支队伍中有不少人因缺氧和过度劳累永远倒在了贡嘎,17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有不少人脱去军装就地转业,成了机场员工。

   宽广的飞机跑道下面,浇灌着优质的混凝土,也浇灌着高原官兵低盐的汗水、低氧的血液,浇灌着壮烈牺牲者的英魂……

1496370994237707.jpg

   时代在飞速发展,雪域高原亦然。今天,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林芝米林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和阿里昆莎机场等已经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畅行雪域高原四方的网状空中走廊。其中邦达机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高的空港”,海拔4300米,也是国内跑道最长的机场,达到了5500米。因地形十分复杂,构建难度很大,建成周期长达7年之久。随之而来的是因海拔和无常气候的影响,这个机场的航班经常在雨雪季节不可预知地被停飞数日。

   唯独,贡嘎机场从建成通航至今几乎没有停止过,每天起落近百个架次。它靠近拉萨盆地,海拔只有3700米,设备条件和功能优于所有高原空港。除了满足正常民用空中运输需求外,每年的新兵入伍进藏,老兵退伍出藏,也都由它担当。比之于内地大都市的航空港,它无疑逊色很多,若论重要性,国内任何一个空港都无法与它相比,因为它立在华夏的西南屏障之上,国家的主权边缘。

   可能正是这个缘故吧,抑或是军人角色使然,雪域空港,也每每成为我踏上西藏便开始激动的地方。

   看到这样一组数字:目前由雪域高原通往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武汉、乌鲁木齐、兰州、西安以及境内格尔木、林芝、阿里等地区的航空干线日臻健全完善。每周定期航班次达到了128个,通航里程达到26万余公里,年货物周转量超过200万吨,旅客运输量达到600余万人。每年还有200余架次的专机、包机、或抢险救灾飞行。

   雪域空港,高原明珠,沧桑过后是辉煌。在世界屋脊上,一个个空港正一天天凸显灿若星河之势,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昨天和今天,也注视着它的明天和后天……

   穿过那唐古拉
  我遇见了雪莲花
  回到拉萨
  我回到了布达拉
  来吧来吧
  我们一起回拉萨
  回到我们阔别很久的家
  ……

1496371120797464.jpeg

   一次又一次地乘坐飞回拉萨的航班,一次又一次地在机舱里建议应该把这首《回到拉萨》作为飞拉萨航班的主题音乐,尤其应该在降落时播放,可惜空姐做不了主。倒是司机小赵有心,每次来机场接我都不忘播放这首歌。此刻,我微闭双眼聆听着、享受着、陶醉着,歌声反反复复,及至最后无休止地咿咿呀呀,那醉人的旋律穿越车窗,缭绕在冰封雪岭之间,回荡于万里云端之上。拉萨在歌里放飞,成了我这个行走西藏的军旅男儿心中最美的家。

  飞机降落前半小时的明媚天空,经历了降落后半小时的阴霾,阳光又回来了。望着越野车窗外,我不禁会心地笑了,因为想起了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里那句脍炙人口的台词:“过了半点钟,又过了半点钟”。呵呵,对我而言,刚才的两个半点钟,也许只是路过了太阳的家而被暂拒门外,吃了一会儿闭门羹,不过眼下它很够意思,终于又以一张灿烂的笑脸扑过来迎接我了。

1496371182134435.jpeg   美丽的拉萨就在眼前,阳光下,那是一番不可思议的美。我立刻把相机伸出窗外,又一次那么随便一“咔嚓”,哇!远处晶莹的玛布日雪山辉映着近处纯净的拉萨河水,与蓝天白云下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一起定格了,美的就像油画般有点失真,却的确又是真实的。这张照片,与机场拍下的那个画面呈两种风格,宛若两个世界。

   敬礼,雪域空港!我是站立在你门口的一位哨兵,护卫着你的威仪,我又自诩是缠绵于你怀中的一缕空气,注定今生和你不离不弃。

   但愿与我一样,每一个从内地登机降落在贡嘎的人,都能对当年修建机场的解放军官兵心怀一份感激:他们是4525名铁道兵,3510名工程兵,1200余名民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