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光老师,现为北京西城区军休九所军休干部,1942年出生于山东诸城,是石景山区作家协会会员,更是我敬佩的一位业余作家。他在2017年7月16日石景山区作协主办的《写作是我们的信仰,写作让我们感到快乐》的颁奖大会上荣获 “特别勤奋奖”。此奖项的获得,源于他在石景山区作协交流群里近三年中54期的同题写作,期期不落。按照他自己的话说:“生活处处有阳光,勤勉笔耕乐自来。”  

      退休20多年来笔耕不辍,有200多篇诗文、稿件先后在20余家报刊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刊播,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奖项30余件,有些文章还被编入系列丛书。分别被北京军区司令部、西城区军休办评为“宣传报道先进个人”。他正直、善良、文字功底扎实。其作品像其人,朴实无华,充满正能量。

  真正走近徐老师,是从他献给建军九十周年的诗作《天职——赞共和国的离退休军人们》开始。这首诗由我和刘群献同志,在西城区军休办党委主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文艺汇演”中朗诵。排练之余,我和徐老师谈起了写作。当我问到他的写作动力时,徐老师慈祥的脸上漾起兴奋与幸福的红润。饱含深情的说:“我老伴是我的第一个读者,尽管她文化不高,我的每一篇习作她都仔细阅读,有时还会提出改进意见……”

  “哦!”我来不及回话,便从椅子上弹起来,为这对金婚老人的相遇相知、相亲相爱所倾倒。

  此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前年徐老师痛风病发作时,老嫂子在病房忙碌的身影;当谈及徐老师病情时,老嫂子焦急而关切的眼神溢于言表。同时,脑海里闪出“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的诗句。读书.jpg

  我了解到,徐老师的老伴李桂英出生在山东诸城一个贫苦农家,一家三代都有当兵的人,她的父亲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结下了扯不断的军队情结。1966年,正值花季的她,义无反顾地与年轻军人徐老师结为秦晋之好,成为名符其实的“军嫂”。婚后九年他们过着牛郎织女般的日子,她只身抚育两个年幼的孩子、照顾双方老人、下地干农活,其中的酸甜苦辣尽皆尝遍。好不容易熬到1975年,她随军了。但是由于工作需要,1984年丈夫又被上级调到外地组建新单位,从此这对恩爱夫妻又开始了两地分居的艰苦日子,直至丈夫退休。

  话说1986年春节,等不来丈夫的妻子和等不来父亲的孩子吃完了简单的“年夜饭”,便坐在电视机旁,观看“春晚”。一首《十五的月亮》深深地触动了李桂英的心扉,也许是对丈夫的无尽牵挂与思念,也许是想起曾经的艰难岁月,掀起了女人内心深处的几多伤痛、几多委屈,此时的她早已热泪盈眶。细听那优美的旋律、扣人心弦的歌词,令这位军嫂的光荣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动的心潮难以平复。她擦干脸上的泪水,深深领略了歌曲中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过后,二人合作书写文章《十五的月亮润我心》。该文在2006年《中国电视报》“春晚经典回顾征文”活动中,获得征文一等奖。

  2008年二人合作《我过了17年的两地生活》此文讲述了他们结婚40多年的生活轨迹;讲述了一位军嫂从农村妇女到产业工人的转变;讲述了妻子努力学习、做丈夫坚强后盾的高尚情操;讲述了夫妻二人两地同心的感情升华;讲述了送儿参军、世代不变的军人情结。该文刊登在《石景山报》和《北京晚报》上。徐文光夫妇.jpg

  我听了徐文光和老伴的故事,头脑里所有的文字都化作了音符,它们一个个跃动起来,撞击着我的心。平时人们总是在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总是在说“经营婚姻、保鲜爱情”,能有谁像他们夫妻那样,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爱情之树如此常青,又能有谁像他们那样,当她(或他)在孤独寂寞之时,剥开一颗“开心果”送给对方:

  你,温柔贤淑

  秀美又端庄

  你,落落大方不俗又不狂

  虽说流年似水岁月逝

  你在我心中依然妩媚

  忆往昔

  天各一方

  聚少离多心惆怅

  总不忘

  鸿雁传书双翼飞

      …….

  这是摘录徐老师写给妻子的“情书”,表达了军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和相濡以沫携手走过的岁月。他们真正是夫唱妻和,也是他们半个世纪的军人爱情的真实写照,可敬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