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村庄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这里层层梯田庄稼葱绿,山间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这里曾先后有18位外国元首造访;这里曾有来自海外地区134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五千多人到此参观;这里曾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郭沫若等相继视察,国内参观人员更是不计其数,这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大寨村,现在为全国十佳小康村。

  车在通往昔阳县大寨村的内昔公路上飞驰,两旁是层林尽染的山峦,一路上九女峰的群友们欢歌笑语。翻过横亘的太行山脉,进入到山丘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向前蜿蜒行进,拐到通往大寨的宽广的马路上,眨眼来到大寨村前。 

  我们绕村来到大寨风景区,风景区为4A级景区,为国家森林公园。我们参观的笫一站是“大寨展览馆“,该展览馆位于虎头山麓的西侧,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建筑,四周松槐柏柳相间,极为雅致洁净,馆内在”农业学大寨”的金色大字下,展现了建设新大寨的全过程,展览分七个单元,从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起,直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许多照片、实物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

  展览馆前有大地之子陈永贵的雕像,头包羊肚子白毛巾,一副农民本色打扮,栩栩如生。那种朴实坚强的性格,显示出农民政治家的魄力。大寨本是位于太行山麓的一个小山村,面积只有1.88平方公里,全村700多亩地被分散成4700多块,全都斜挂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是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的地方,在陈永贵等人的党支部领导下,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镢头两个萝筐,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分昼夜地苦干,利用河沟造粮田,开垦荒坡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七倍,彻底改变了村民“宿无房,腹无粮,体无衣”的苦日子,成为闻名全国的名村。

        从雕像往东,沿山势步步登高,两旁梯田式的花坛内,松柏亭亭玉立,百花争芳斗艳,经过四层台地,登上228级青石台阶,前有墓碑,上书“陈永贵之墓”,碑后刻陈永贵传略,碑后建墓塚,墓的三面依山筑梯田成靠背式墓圈,像一把圈椅,大寨的百姓希望他们的陈书记好好的坐在圈椅里休息,他的一生太劳累。整个墓地按中山陵的思路设计,墓地周围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实现了陈永贵书记“死后埋在虎头山上,亲眼看着大寨的变化”的生前遗愿。左侧是郭沫若纪念碑,背靠巍巍虎头山,面对彩虹般的团结沟,此处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里是郭老生前到大寨时曾流连漫步的地方,诗碑用汉白玉凿成,耸立在一座幽静的庭院里,刻有他所书的《颂大寨》诗: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笔力遒劲,文采斐然。于是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文坛泰斗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并峙相映,给虎头山平添几分书卷气。

  墓地右侧则是叶帅亲笔题写“虎头山“的山碑,是虎头山的标志。虎头山是大寨的象征,在形容大寨人的心胸和觉悟时,总会引用“站在虎头山上望北京”这句话。那时,凡是到大寨学习经验者,都要登上虎头山这个大寨最高点,俯瞰层层梯田,体会大寨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如今的虎头山,已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景点“虎头山森林公园”。当时,人们地里舍不得种树,就到虎头山的石缝里种了1000多亩荒山。今日虎头山已是绿树成荫,松柏成林,满山苍翠而肃穆,散发出一股清灵之气,蕴含着一种自然美的神韵,山坳间灌木朱翠,分外妖娆,金秋十月,万山红遍,装点着山林大地。 

        沿山碑向南,便是周总理纪念亭,是当年周总理登临虎头山时的休息处,此亭寄托着大寨人对周总理三访大寨的感激之情和深切怀念。再向前往下,在山腰处是孙谦纪念碑,是纪念宣传大寨的著名作家孙谦的。往前便是著名的团结沟渡槽,是连接虎头山和龙山的通道,长122米,距沟底27米,桥墩细而结实,往下看有眩晕之感,当时是大寨人花20万巨资所建。桥上为渡槽,上盖水泥板,水从板下流过,人在板上观景,周围美景尽收眼底。其作用是把杨家坡水库的水从龙山接到虎山,再蜿蜒东北而去,为沿途十几个村的人畜和作物送去水源,当年华国锋主席选入小课本的诗歌:“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你在脚下走,今日你从头上过”即是这条人工河。大的桥身与周围美景相映衬,成为景区游客的必游之地。 

  过渡槽沿山腰而行,我们来到了“大寨文化展示馆”,该馆位于虎头山西南侧的龙山上,坐东朝西,依山就势,背靠金银垴,面对狼窝掌,与大寨展览馆隔团结沟相望,是大寨展览展馆的姊妹馆,共分四层,阶梯式结构,层层相通,通过实物、图片、雕塑等来展示大寨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大寨人民的奋斗经历,是了解大寨的一扇靓丽的窗口。从展览馆出来,沿台阶下去有大寨人的民俗表演。看完表演,驱车沿团结沟往回,便是陈永贵带领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地方,环绕村子的是座座梯田,这是大寨人最出名的物质基础,陈永贵是个会修梯田的人,他修的梯田不仅实用,也很漂亮,可供参观,更可长久造福于大寨的子子孙孙。 

  回到大寨村,仰面可看到大寨村门楼上的“大寨″二字,门楼前是柏油铺就的干净整洁的长方形广场,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是参观大寨的停车场,现在逐渐成为商贸区,有镇政府、酒店、宾馆等。进门楼,是保存完好的大寨古村落,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多为分层窑洞式建筑,古朴典雅,底层多为小吃和卖纪念品的商铺,一家挨一家。 

  漫步在大寨村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农民在农业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实践中,做出过怎样的艰苦的努力和无私的贡献。历史的轨迹,引起人们无限的沉思,今天的崛起更会增强面向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