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糜镇红绿灯西行一公里路北,茂源种子公司的廊檐下,聚集着二十多位老人。他们在听一位手拿报纸的老人念习主席的十九大报告摘要。这位老人就是笔者今天要写的退休教师王清福。

    说起王清福,在糜镇可小有名气。五年来,他自费订报刊四五份,并且每天下午都带到这里来,分发给来这里聚会的老年人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汇,王老师都不厌其烦地给予讲解,得到大伙的一片赞誉声。尤其是在教育界,王清福堪称桃李满园,德高望重。

    王清福16岁那年初中毕业后,便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他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的劳动,深受村领导的喜爱。 1972年村里要选一位德才兼备的青年当民办教师。鉴于在生产队里的表现,领导选中了他。肩负着村中父老乡亲的信任,20岁的他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四十年神圣又光荣的教书育人工作。

    在走向学校的第一天晚上,深受不识字之苦的老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当先生是受人恭敬职业,村里老少爷们这么看得起咱,你一定要拿出自己的本事,把孩子教好。地种瞎(坏)了,下季、下年卯劲种好。人家孩子念书可没有下季、下年啊。不能自己一时行虎(hang hu),误了人家孩子一生。于公,对得起村干(部)、庄乡爷们,于己,对得起良心。 ”父亲的话说得实在、在理。四十年来,王清福对父亲的话始终铭记在心。

    王清福也很喜欢这职业,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梦想后,他卯足了劲,决心干出成绩了。半年后,公社抽考他的二年级,就创出一学生80分,一学生98分,其余全100分的优异成绩,当年被评选为公社模范教师。在简陋的跳高架上,培养出跳高能手王春梅,获得全县小学女子组跳高第一的桂冠。从此以后,年年都是公社模范教师,他所负责的双庙王小学被评选为县级模范学校。王清福没有固步自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又连续四年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还被县教育局聘为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

    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王清福总结出自己的套路:一是少批评多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二是课上与孩子们互动,课下和孩子们一起玩儿,师生融为一体。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可亲可近,不懂问题可随时提问。由于他独到的一套教学方法,才创造出年年优秀的超好成绩。 1988年,他又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

    在教学方面获得如此好的成绩和如此高的荣誉,可不像说话这么容易。一个农业户口,家在农村的民办教师,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自己的责任田。在那全凭人工劳作的年代,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要想做到公私两不误,压力何其大呀!但是,王清福却凭着顽强的毅力,不忘当年献身教育事业的初心,舍弃家庭利益,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

    王清福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不忘自己充电。充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教学相长在他这儿得到了良性循环。1990年39岁的王清福又以高分考入乐陵师范。师范中,教他的老师就有他的学生。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师生关系的转换消极滞学,而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增加自己的学习动力。

    通过两年的师范学习,王清福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民办也转为正式的公办教师。端上铁饭碗的他,在教学上没有丝毫松懈,而是更加努力工作。1994年,王清福被提升为糜镇初级中学后勤主任。走上领导岗位,职务变了,他且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他大公无私,起早贪黑地处理学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2012年,王清福恋恋不舍地离开自己辛勤耕耘四十年的学校,光荣退休了。本应在家安享天伦之乐的他并没有闲下来。他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身体还可以,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应当为宣传党的好政策再出一把力。 ”所以,他重新拿起手中的笔,并加入陵城作家协会。近几年来,他在《快乐老人报》、《德州晚报》、《陵城报》等多家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文章二百余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光武帝刘秀与糜镇、兴隆镇、魏龙江的传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选中并录用,刊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故事集》(第二辑)上。他的家庭也被镇政府评为书香之家。

    在网络界,王清福的“老将军”昵称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有很多首创作品发表于网络媒体,并广交朋友,交流写作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的文友遍及陵城区,还结交了临邑、北京等地的文友。在“糜镇文化人”“老教师会馆”“乡愁,难以忘怀”等群中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鉴于王清福在网络领域的卓越才能与影响力,他被“爱邦文联”聘为散文版的版主。为网络作品指导、点评,天地更宽了,老当益壮的王清福如鱼得水,余热奉献给文学创作,诠释着献身文化教育事业的初衷。

    现在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全镇的《乡村记忆》编纂工作中去,为地方史的记载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