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到哪里去寻找懂自己的人】


    一位文学编辑,七十岁了,高级职称,这是一个为文学事业奉献一生的老先生。

   他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给我看,希望我能够为他出版。

   我看了。看不懂。我也找了几个编辑看。编辑也不约而同地说,看不大懂。

   看不懂的小说,我是不主张出版的。可是,该怎么给老先生回答呢。

   老先生是专家,讲文学流派我一定讲不过他,讲写作艺术我也一定辨不过他。坦白地,老先生是我的老师,以我拙嘴笨舌从来都理论不过他的滔滔口才。

   那么,怎么才能说服老先生呢?这个问题折磨了我好久。

   电视上,一位用油画画中国山水画的画家在谈他的画:我的画,是为自己画的,也是为人民大众画的,是为不懂画的人画的,不是为画家画的,更不是为极少数的理论研究者画的,看一个作品的创作得失,归根结蒂要看人民大众是否打心眼里喜欢你,接受你!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位画家提出他要为不懂画的人画画,他要让不懂画的人也能看懂他的画,喜欢他的画。重要的是,他的艺术追求已经实现了,很多爱美但不懂绘画艺术的外行人在喜欢他的画,收藏他的画。

  当然,评价一部作品的创作得失,关键要看人民大众是否接受是否喜欢是正确的;如果只看大众是否接受是否喜欢,就忽视了艺术家的艺术理想。迎合大众的口味艺术,是俗的艺术;引导大众的精神追求的艺术,则是雅的艺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则担负着引导大众欣赏高尚的艺术品位与生活情趣的责任和使命。我想,评价一部作品,至少应该拥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艺术家自己的标准,一个是普遍受众的标准。

  艺术家自己的标准,就是心灵的标准,看是否实现了艺术家内心的艺术欲望。巴尔扎克写过这样一个题目为《未完成的杰作》的短篇故事,描写一个画家痴迷于自己正在创作的一幅画,这幅画在其他画家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草图,可是这位正处于创作状态的画家却称它为妻子与情人。只要想到这幅画,画家心中就会激情燃烧、青春洋溢。毕加索读懂了这位巴尔扎克,他认为巴尔扎克写的这个故事十分美妙,于是干脆搬进了巴黎大奥古斯丁街,他相信巴尔扎克的笔下的故事正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可以看得出来,毕加索完全读懂了巴尔扎克,才成了巴尔扎克心灵的知音与追随者。当然,巴尔扎克之所以能完成这个故事,前提是他读懂了画家的创作的艺术欲望,所以,他写作的故事,才会被画家喜欢和接受。

    诗人和画家一样,极其看重自己内心的艺术欲望。诗人最幸福的事儿,就是读自己的诗。有的诗人从来也不读别人的诗。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别样的风景:有的芳草凄凄,烟雾迷朦;有的鸟语花香,阳光灿烂;有的水吟深涧,深不可测……

   写诗,读自己的诗,就是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就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那么,什么是好诗呢?有的说,好诗就是给人以陌生感、神秘感的诗;有的说,好诗就是让人感动的诗;有的说,好诗就是最能表达事物本质的诗。让我说,好诗的标准八个字:诗人感动,读者喜欢。

  关于老先生的那部长篇小说,我如实汇报了内心的感受:我不怀疑那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也许小说正是您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准确表达,我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读者认真阅读了这部小说,只是我不能读懂,等我能看懂时,我再谈我的意见吧。

  写作,是一种交流,首先是自己与自己的交流,然后是自己与读者的交流。你拒绝与读者交流,读者也无法与你交流。

  冯小刚是一个心中有观众的导演。他说,观众是你的对手,你不把他打倒在地,他就不服你,他就要骂你!

  演员葛优也说了一句很有文化的话。有记者问他:你对刚刚完成的电影评价如何?葛优说:新电影还没有完成呢!记者问:不是电影院就要播映了吗?你怎么说还没有完成呢?葛优说:一部电影的完成,是电影的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观众还没有看,你怎么能说已经完成了呢?

  你心里装着观众,观众心里也会装着你!你心中装着读者,读者心中也会装着你!

  也许,怀着艺术之心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有了艺术之心,你就会更爱自己;你心中装着别人,就一定会遇到知音。

   

   【如果你把一个人,记忆在心里,那个人就不曾离开】


    秋天醉人。天很高,地很阔,层林尽染,果实累累。

    朋友说,这是中年心境。

  秋天寒凉。野外的虫子不再花红热闹,昨日竟然听到一只蛙鸣。

  朋友说,这是中年心境。

   哦,这是中年心境吗?

  是丰收的喜悦,还是人生过半的失落?我站在秋日的原野,欣赏着秋天的风景,心境复杂。原野,是野生的自然。在大自然中散步,能够化解任何不良情绪。

  美,是一种瞬间触动心灵的感觉,一种自然有序的生态世界,从中让人读到了生命的优雅。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波澜壮阔的壮美:天地之间有大美,仪态庄严;一派生机,无限优雅。

  人是有野性和野情的,这种野性不是那种杂乱无章的狂野,而是一种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的洒脱。人在原野,便能感受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

  爱默生在创作日记中写道:大自然的果树都是每隔一年才结一次果实,你为什么每年都写一本书呢?

  大自然,风景如画,需要你耐心地发现与省察。每一片土地,每一条河流,都像一条永久的画廊,每个季节都会推出新作。

  梁实秋先生说: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在一下一下地移动。 

  站在野外,我满心欢喜地感受时令变换的每一个细节。看一棵草由绿变黄,看一朵花由鲜艳变得失色,看一片树叶在空中舞蹈,看熟透的野果辞枝坠地,空气中弥漫着草香、果香,一切都是成熟的味道。生命的活力,如此热烈,如此鲜活。深呼吸,与大自然做最深入的接触。我在清凉的空气中,清凉的空气也在我口中,那么真切,那么清新。

  在大自然中静坐。身放静处,心放闲处。心若溪水,闲下自清。内心清静,方能静观自在。做事的人,首先有一颗平静的心,然后他看见了一个平静的世界。心境平静无澜,则万物事理自然呈现。

  闲在心上,忙在手中,忙而有序,一切井然。得失成败,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转头空。不为浮云所累,心安处,是故乡。

  所谓修行,就是去掉一切杂念,让心灵喜悦美好。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岁月像一杯醇酒,到了秋天愈发浓烈。红叶有霜终日醉,醉到深处是相思。

  在送别父亲的那些时日,我大概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你把一个地方,记忆在心里,那个地方就不曾离开;如果你把一段时光,记忆在心里,那段时光就不曾离开;如果你把一个人,记忆在心里,那个人就不曾离开。

  面对美好,我们恨不得全身心都停留在此时此刻。

  面对痛苦,虽时间久远,也会历历在目,痛到骨髓。

  凡所经历,必留痕迹。凡所经历,必有收获。经历,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学家说: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记”包括识记、保持,“忆”包括回忆和再现。

  哲学家黑格尔将记忆分为深浅两种境界:一是在心中恢复、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二是将之化为自心、进入自心,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过程。

  过去的经验在心中孕育,就会有新的创意产生。

  诗人海涅说:“新意萌生,辄如往事忆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