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游

  白泉,又称宝力根。它是白泉的蒙语发音,一位蒙古族游客如是说。不过,我喜爱白泉这个名字,因这儿的山泉像泪珠那样晶莹;像虚无那样明净。

  很惊诧我们这座边城会有如此风光秀丽的景致,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合成的一种风韵。它集朝拜、观光、休闲、避暑于一体,真可谓边城的佛教圣地、旅游天堂。

  白泉寺,它背靠查干宝力根山北麓,脚踏清代嘉庆年间。由它神奇的“三泉圣井”喷涌不息的清澈山泉而得名。

  相传当年,活佛丹毕道尔吉由西藏长途跋涉来到海棠山普安寺,劳途间患上皮癣顽疾,久治不愈。一天,他信步走到村落小溪边,涓涓水流清澈见底,便用溪水洗脸、洗头及洗手足,饮食几口此水顿觉甘甜沁脾、气爽神怡。他顺溪而上行至山间发现了上、中、下三泉,便住了下来,几天后顽疾神奇般全愈。于是,活佛在泉边建造庙宇,并且逐年增建、扩建。鼎盛时期建有大雄宝殿、关帝庙、活佛殿、土地庙等八座庙宇。

  当初秋还没拂去夏末正午的炎热,它却在稍许清凉的早晨,向北方的小城发出一声轻轻的问侯。我们师生一行七人在初秋的问侯中,漫步走进这古寺洞然敞开的山门。驻足山角、举目望去,大山的绿色拥抱着白泉寺。它静静端坐在这方宝地,等侯人间的朝拜。

  人文景观凸显于修缮一新的寺院庙宇之间,古朴中隐约融入了点点现代符号。但是,人们借以祈福的夙愿却依然如故。游人的虔诚化作香烛上的袅袅青烟,云缠雾绕,氤氲着亘古的神秘。晨钟暮鼓,堂皇而沉着,敲响了另一种人生的节奏。幽幽的颂经声蕴藏着生命的玄妙,当走近东方古老的神秘而玄妙其间,却又那般的令人肃然起敬。

  进入山门前行不过百米,一尊高大的弥勒佛像满面笑容地展现眼前,一棵四百一十岁高龄的古槐以王者风范耸立其后,庞大的扇形树冠为佛像送去一片绿荫。沿着槐王身后中道拾级而上径直步入三门殿,穿过殿堂呈现给游人的是对称的建筑群。左侧那座转经轮,配以黑底亮金色的蒙文咒语,凸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我们走近它,按照上面指示的方向推转这传说中能带来吉祥的转经轮,以祈求平安幸福。右侧那口寓意深远的大钟,气势雄浑,器宇非凡。我们荡起光滑圆润的木杠撞击这古寺大钟,虔诚的期盼为我们带来好运。无论是推动转经轮,还是撞响古刹钟声,只要一经脚踏佛教圣地,一种自然的亲切感便由然而生。

  屹然矗立的关公庙,关公塑像凛然正气端坐其中,侠肝义胆的关平、周仓各握锐剑、宝刀站立两旁,神情庄严肃穆。关云长忠武一世的二十四幅彩画舒展四壁,这位旷世武神的高风亮节为后人所景仰。

  寺院的正中最高位置,就是修饰一新的措钦大殿。其气势雄伟壮观,极具浓烈的喇嘛教寺庙的特色。大殿的正脊上,两鹿相对,中立法轮,有别于汉族地域的庙宇殿堂。大殿内供奉着释加摩尼、文殊菩萨等七尊塑像,造型精美、神态怡然,彰显着大气与尊贵。

  儋仰气势恢弘的庙宇殿堂,领略幽深静谧的白泉古寺,再返寺庙前院的月亮门,踏上通向山间蜿蜒幽静的石条路,走进生机盎然的宝力根山鹿,享受大自然绿色氧吧带给我们的清新和愉悦。

  沿着窄窄的石级小径,我们迤逦而上。两边是山间茂密的草丛和灌木丛,头顶是人工搭饰的林荫,行走其中爽爽的,很是惬意。经过十多分钟平缓的路段,我们走近摩崖造像,仰视它不能不惊叹大自然的神斧天功。继而向上攀登约百米便是“三泉圣井”的下泉,故称“蟒饮下泉”清澈的山泉流进圣井,掬一捧泉水滋润口中,顿觉甘甜绵润、精神气爽。难怪很多游客自备容器,盛泉水带回家。

  林荫尽处,山路愈发狭窄而陡峭。初秋正午的阳光炙烤着我们,不是暖暖的而灼灼的。一群活泼可爱的大学生,为我们注入了活力。走在这样一群阳光而热烈的年轻人中,我仿佛又走回到了青年时代,也是这样的年华,青春在知青的岁月中磋砣而逝,心中不免涌动着隐隐的苦涩…

  忽然,前边一位女孩儿惊惧地回头冲我们大声说:

  “阿姨,别往前走,这儿有条蛇。”

  陡然间,我从淡淡的隐痛中回过神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家伙吓得我差点儿滚落山下。孩子们一边安慰我一边给我壮胆,前后拥着我们继续向上攀跋。走在这群当代的莘莘学子之中,仿佛走进了人生绚丽而美好的春天。走着走着,忘记了辛苦劳累;走着走着,不觉走到了“肝和中泉”,继而走过了“避暑禅洞”,又走到了圣井的“上泉”,我们一鼓作气登上了“博特格峰”。

  我们和孩子们欢呼雀跃。

  “成功了,我们终于登上宝力根山鹿的顶峰,我们赢了。”

  孩子们手中的相机,把美好的瞬间定格在这个难忘的青春岁月里……

  下山途中,我们和孩子们唱着儿时的童谣《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欢快的歌曲。我的同伴李老师用俄语即兴唱起了前苏联歌曲《山楂树》《红霉花儿开》等几首经典曲目。一路欢笑,一路歌声走下山去。

  再见了,苍郁而沉雄的宝力根大山。

  再见了,神圣而美丽的白泉寺。

   
  神树
1535499072437202.jpg  我曾有缘,在暮色的黄昏里,在去往云南这片红土高原的客车上,眺望红山之巅的那棵神树。

  看着突兀的渐远渐杳的神树,听着乘客们叙谈它久远的各种传说,于是,不同的讲述化作了同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多年前在我心头就自行筑起了一条通往神树的心路。并且决心在脚力未衰的有生之年去攀登这座高山,去触摸这棵神树。可是,这个愿望一盼就是十几年,但从未放弃过对神树向往的念头。那种心境就像对离去多年的故乡的渴望,更像对分手多年的亲人的眷顾。

  在今年入夏的六月,我终于如愿地和两位朋友踏上了南去的列车,去红山看神树。初夏,寻着从淡妆抚面的东北到浓绿一身的西南,我们走近红山角下。

  入夜的一场大雨,把进山的小路刨出一条条深浅不一的沟坎。簇簇灌木毫无秩序地伏在山坡上,雨水冲洗过的淡黄色岩石静卧于草丛之间,凸凹不平肆意裸露。晨光中,它和植被的翠绿衬托着山峰上神树槎桠的点点飘红,勾画出了大自然一道靓丽的风景。

  雨后,通往山上的小径除却深沟浅壑,能够立足或行走的路非常湿滑泥泞,缘于昨晚的一场大雨,四顾看不到游人的踪影。导游试图说服我们改日进山,两位同伴踌躇了半天便把目光转向我,迟疑间,驻足山角仰望神树,它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静静地伫立于高山之颠。一种朝圣般的心情使我无法停下脚步,在我的坚持下大家开始向红山山上攀登。拖着鞋底粘起厚厚的泥巴,迈着艰难沉重的步履,跋涉在泥泞的山间小路上。

  当我们气喘嘘嘘、大汗淋漓地拥抱住神树的那一刻,激动的几乎要流泪。神树啊神树,那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让我想啊、盼啊。此时,终于站在你面前,有幸观赏你、亲近你、品读你,和你一起沐浴山风经历洗礼,听你讲述美丽而神秘的故事……

  和曾经来过的游人一样,我们也为它系上了一根根红红的丝带;也为它增添了一点点飘红,并与它合影留念。倚附着神树,我们沉醉在它美丽动人的传说中。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红山角下住着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青年猎人,英俊威武的年轻人上山能打虎、弯弓能射雕,是远近闻名的狩猎英雄。

  一个微凉的冬日,他背上弓箭进山打猎。忽然发现不远处的一块岩石边,躺着一只受伤的小鹿。奄奄一息的小鹿痛苦地半睁着双眼,乞求哀怜的眼神,让这个心地善良的年轻猎人顿生恻隐之心,于是他脱下夹祆裹住瑟瑟发抖的小鹿抱回家中。两个月里,他不再进山打猎而是为小鹿经心疗伤,小鹿身体逐渐好转,不久便恢复如初。在一个轻风和煦的春日,年轻猎人把小鹿送回山里,小鹿站在山角下久久望着他不肯离去。年轻人看着似乎在流泪的小鹿,心一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它。从此,年轻人收起弓箭不再进山狩猎,他在红山角下开荒种地、饲养家禽,过着衣食无忧的平常日子。

  两年后的又一个冬日,年轻人生了很重的伤寒病,倒炕不起。灶间没有一颗火种,锅里没有一碗热汤,他躺在冰凉的炕上冷的抖作一团,感觉自己将要死去。朦胧中忽然来了一个姑娘给他喂下了一株还阳草,当晚年轻人的病就好了。

  从此,两人成了夫妻。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小男孩儿。夫妻二人男耕女织,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一次,年轻人碰到外寨的一个女巫,她惊愕地看着年轻人,半晌才开口言语,讲他妻子是母鹿所变,必须用火将其烧死,才得以给族人消灾祛祸。

  年轻人听罢怒目圆睁,斩钉截铁地对女巫说:

  “谁敢动我妻子,就与谁以命相拼。”

  傍晚,太阳刚刚隐遁山后,月亮还未露头,女巫带着几个喽罗来到红山角下,燃起一堆篝火。只见女巫披头散发浑身抖作一团,口中咕噜着阵阵咒语,忽然间像僵尸一般,直挺挺地面朝西北高声喝喊。

  “斩妖除魔,送女妖魔上路。”

  女巫声落,几个喽罗便冲向红山角下的小屋……

  年轻人取出收藏多年的弓箭,仇恨的力量蕴满弓弦,离弦的箭支射向女巫及喽罗,射灭熊熊燃烧的篝火。当一切归于平静,年青人看着怀抱儿子的妻子,微笑中口吐鲜血倒在小屋门前。

  悲怆万分的妻子把丈夫掩埋在了红山之巅,妻子天天围在坟前落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天,坟冢突然消逝,年轻人的妻子也不见了,上面却长出一棵奇异的无名树。方圆数百里不曾有过此树,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未曾见过这种树。几年间,树的躯干便粗大无比,冠如华盖,它从四面辐射出数十个槎桠,荫地方圆一亩有余。久而久之,关于它的民间传说演释各异,没人知晓它何时被誉为“神树!”

  从此,达官贵人、黎民百姓来此神树前系之红绫以求吉祥平安者络绎不绝。

  多年后,寨中头人垂涎神树,冥思苦想决意要将神树据为己有,他命管家带人上山欲锯下神树搬回家中。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管家带上众家丁爬上红山峰顶来到神树下,他们开始割锯神树。俩家丁没拉几下就感觉沉沉的、粘粘的,瞬间,随着一声声惨叫,来人一个个倾刻倒地气绝身亡。次日天明,人们看见死者胸口各中一箭,锯口凝结着殷红的血迹,神树流溢出殷红的血滴。

  传说中,那神树是年轻人的化身,那红红的血是妻子的眼泪。后来,红山又有了一个英俊的猎手,他就是那个长大了的小男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让每个走近它的人都心生崇敬,也心生伤感……

  或许故事的真义在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自然界中的每个生命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愿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


      果园后院1535499087376398.jpg

  入夜,落了许久的细雨,清晨停了下来。

  灰白色的天像一张平展的宣纸,空旷得没有一丝点缀。

  温润爽新的空气抚摸着行人的脸、身,浸人心脾。

  在这样一个惬意的周末,迎着轻轻晨风,经过近四十分钟的车程,和我们的两位老师走进了郊外的农家果园。

  呵!好大的一片果园。它在农家院的身后呈扇形向两侧延伸至山角下,倚托着闾山山脉。这段葱郁的山岭仿佛似果园的后院,让它沾尽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农家小院像一幅淡雅的水墨。

  一条瘦窄的甬道直通四间白色瓷砖贴面的平房。左侧是一片碧绿的菜畦,右侧是一片果实即将成熟的樱桃树。

  菜畦里的豆角秧和茄子秧间隔而植,白中泛着淡绿的架豆角肥硕而饱满,一嘟噜一嘟噜的坠挂架下,紫黑色的茄子光泽乌亮诱人,它是为数不多的紫色蔬菜之一;黄瓜架下种植着家野菜,一根根笔直湛绿的黄瓜吊在架下,垅沟儿里生长着茂盛的家野菜,有猪毛菜、车轱辘菜、线儿菜、响麻菜等。总之,每一寸土地的利用率即精细又科学。

  樱桃树上红红的果实晶莹剔透,像欲滴的凝脂,当你采摘入口却酸涩得让人咧嘴流酸水儿,那是因为红色是樱桃即将成熟的颜色,而紫红色才代表的它真正成熟。

  藉着微微的晨风,我们走进夏初的果园。举目望去满园青绿,一片勃勃生气。

  这个季节的果树刚刚结出和叶子同色的青涩果子。苹果树和苹果梨树的幼果像一对孪生姐妹,如果没有园主的讲解我们是分辨不清各类物种的。大片杏树吸引了我们的视线,青黄参半的家杏透过厚密绿叶的遮掩,显现在观赏它的人们面前,似乎在炫耀着自己先于它人成熟的身姿。流连于果园间,很有一种世外桃园的别样风情。

  初夏时令,唯一能够品尝的是叫做桑椹的这种果实。那是一棵拥有二十多年树龄的桑树,紫黑色的果粒已完全成熟。即采即食绵软而甘甜,果汁鲜浓润喉口感很好,我们都称它为桑粒儿,老师告诉我们桑树生长的果实叫桑椹。吃了、叫了多年的桑粒儿,站在生于它、长于它的树下才纠正了对它的误称。于是,我们便记住了桑粒儿的正名--桑椹。

  徜徉在绿意盎然的果园里,眺望外面不知名的原野,仰视蜿蜒的闾山山脉,不禁令人心驰神往。忽然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住宅小区两侧壁立的大楼,人行其间仿佛置身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一种向往大自然的冲动撞击着我们。继续走过去,走进果园的后院,去呼吸绿色氧吧清新的空气,去享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陶醉于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色中,时间的匆匆脚步带着我们走过了一个上午。农家午餐已准备停当,走进小院房门,灶间燃过的干柴已化作一砣暗红,一股浓浓的、久违的乡间炊烟的味道弥漫着农家小屋,它是纯粹的原生态的乡野之味。我们围坐在刻着久远岁月痕迹的炕桌前,品尝田间的绿色蔬菜,畅饮家乡的香醇美酒,回味果园的自然景致,感受返璞归真的纯然。流连于它的美景之间,短短半天的观赏真可谓是意犹未尽。

  晌午刚过,天色渐渐由灰白转而亮了起来,太阳缓缓走出没有云朵点缀的灰苍苍的天幕,它像一杯淡淡的果汁洒落在原野上、倾注在山岭间。我们沿着窄窄的山间小径向顶端攀登,很累却很有兴致。面前这段镶嵌着奇峰怪石的山脉姿态万千,苍松翠柏像一幅恢弘博大的水墨,壮美瑰丽。溶入这蓝天、原野、高山、绿色浑然一体的极致中,令人心旷神怡。

  老师一边欣赏闾山山脉的自然风光,一边为我们讲述了闾山的历史和它的传说。

  闾山,地处我们辽宁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从而声名鹊起,一跃而成为东北名山之一。它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盛名。

  相传很久以前,境内一片大海。镇海龙王“医巫闾”贪酒好色,常发大水冲毁村庄,还趁机把年轻貌美的姑娘抢进龙宫寻欢作乐。

  海边村子里,有个叫广宁的小伙子一心想为民除害。一天,他在海上打鱼,忽见恶龙从海里蹿起,他急中生智,把手里的渔网一甩勾住恶龙的牙齿。广宁在与恶龙拼死的搏战中与其同归于尽。

  从此,大海变成了平坦的土地,死去的恶龙变成一座蜿蜒的大山,广宁也变成了一座山峰。人们在平展的土地上建起城镇、村庄。为纪念这位斩龙英雄,把建起的城叫做广宁城,亦今天的北镇,把城西的山叫做医巫闾山。

  听着老师讲述传说中的故事,不觉已走近一块倾斜的比较光滑的巨石前,我们驻足歇息倚石而半卧,觉得身下铺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懒懒地任由阳光的瀑布洗黑我们的肌肤。

  一天的郊外之旅,拂去了紧张工作中的疲惫;释放了久居城市中的浮躁。走出狭窄的生活空间,走进广阔的原野、大山,我们沐浴着和煦的轻风,我们收获着生命的绿色,我们放飞着美丽的心情,我们拥抱着人类的大自然……

  太阳西斜了,我们起身走下山去。畅然地微笑着、欢欣着,偌大的山岭间只有我们的存在,还有我们的一团喜悦、一腔热情。

  落日在我们身后画的那个红艳的圆,它衔着广宁变成的那座山峰,使得果园和它倚托的后院---闾山山脉更为壮观。


  旋转的星星

  已有许多年没来塔子沟了,前几日和三位同学到此一游却感慨颇深。几十年来,小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广厦万千,却不曾想到儿时爬过的石山荒岭,今朝却别样的令人惊叹。

  塔子沟地处市郊,因山岭并不是很高,所以沟壑就不显得很深,它虽然不是很美,但也是小城屈指可数的有名份的一道丘岭。

  多年前的塔子沟,进山的小路从春到秋的季节,被雨水刨出条条沟壑,把路面冲洗得坑坑洼洼。驻足山角之间,极目远眺这绵延无尽的丘岭,山谷沟壑乱石横纵、荆棘丛生,无花可寻、无柳可问,入目的只有裸露的山石,沉寂在一片片死灰般的白色之中。人们轻视大自然所赐予的资源的真价,人们对它不屑一顾。于是,它便屈尊下嫁沦为一个荒芜的天然石场。

  今朝眼前的塔子沟,已再也找不到往昔的痕迹,柏油路面顺势而上直抵山角。坡上岭下满目青色,苍松翠柏、生机盎然,茸茸小草、片片新绿。野山花举起束束姹紫嫣红,弥漫着如许的清芳。小山腰间的长廊蜿蜒环绕,顺廊迤逦而行,便可通向山顶一座座婷婷玉立的楼阁。举目前看,一段段山径小路是一幅幅全新的图像,它漫步在轻拂的山风里,晃动在炽热的阳光下。行走在山间的幽幽小径上,心被涌动着,一任轻柔的山风浮托而起,飘飘然然。

  今朝眼前的塔子沟,并非单纯是蕴藉着色彩的游览观光景点,而最靓丽的颜色是风电旋转起了它绿色的梦想。一根根风电塔筒托起一组组风电叶片,好像一只只强劲的臂膀擎起一颗颗旋转的星星。它们像一队队卫士,伫立在山岭沟壑之间,风尘仆仆,为打造绿色生态环境而忙碌,为演绎人类低碳生活而聚风。

  风,怪戾;风,无情。让时间倒转,让岁月回流,百年、千年、万年,风曾经带给人类多少灾难;风曾经带给自然无数变迁。

  翻开大自然华夏千百年“风”的履历,从宋淳熙十年〈1183年〉九月间的大风并雨,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二十七日的飓风大作、飞瓦走石;从珠三角洲历史上的横扫千钧,到内陆地区的风暴沙尘,它肆虐无羁地向人类挑衅、向自然界进攻。

  历史上的今天,人类已逐渐努力去征服“风”所滋生的灾害。发掘大风“蕴含”的财富,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风电将覆盖我们这座小城,塔子沟山脉已融入其中,小城走上了绿色的持续发展之路。

  小城一隅——塔子沟,山门敞然洞开,游人聚集而来。这里没有殿阁楼台,这里没有神位佛龛,这里没有僧师道长,这里没有经文吟唱。这里只有傲然丘岭,这里只有苍松翠柏,这里只有野花芬芳,这里还有星光闪亮。风电给小城燃起炽热,风电给小城亮起光明,风电为小城托起梦想,风电是小城旋转的星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