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4740227850.jpeg  塔城是滇金丝猴的自然保护区,入保护区内可寻觅金丝猴的踪迹——人们说,滇金丝猴比大熊猫还稀少,仅存13个种群,约2000只。

  屋角巨大的楸树,盛开的紫色花朵,就像一团腾起的烟云;山间隐隐约约的杜鹃花,也躲在丛林间羞涩地微笑;大树墩子掏空后做成的蜂箱,摆满河谷的坡岸,蜜蜂正在嗡嗡飞翔。公路像蛇一样蜿蜒游进岩石与大树支撑的深峡;下车后,你得凭双脚在极窄的险路上攀登,偶然碰到背着背篓下山采药的老人。来自远方的旅游者,不停地调节镜头,透过碧绿的叶隙,丝丝缕缕的松萝,在寻找那些披着金丝大氅,脸上生出绒绒白毛,长着红嘴唇和一对乌溜溜大眼睛的美丽精灵。能不能见到金丝猴,据说全凭运气,山场很大,它们今天在哪个地方活动,并没有给我们发通知。但有一点——不管我能不能一睹它们的芳容,都长了见识,特别佩服金丝猴选择居所的聪明——这高山大岭,只有云朵苍鹰为伴,无人敢随意滋扰。13个种群就是13个家族,是它们在这个世界上仅存的血脉。它们的村庄在大树之巅,云彩之上。但愿它们这最后的避难所不再被人类破坏。

  我佩服金丝猴对环境的选择,同样,也佩服这酒店老板选择旅人居所的明智。这是腊普,金沙江一条小支流的一处河谷。酒店在半坡上,紧挨村落。不是往昔一般人概念里的高楼大厦——沿途没有大城市,县城的规模都很小,没有必要建造大型酒店;相反,因地制宜,与附近民居融合,建造有着藏族风格的精致小院很实用,而且风情别具。小院里有人们喜欢的鲜花绿草,有许多从民间收集来的藏传佛教的艺术品,也有古旧的石凳、马槽、磨盘和家具。来到这里,你会有一种家的感觉,心灵立刻安静下来。

  打开窗户,整个河谷就是一幅巨大的画。层层的梯田,已经开始黄熟的麦子,正在结果的蚕豆苗,静静流淌的一线碧水,华盖盈亩、缠满彩色经幡的千岁银杏树,袅袅升起的炊烟,都在等待你的阅读和欣赏。

  酒店背靠一座大山。我不知道山有多高,只知道山尖上面是蓝天,是星星,是白雪,是上帝睡觉的地方。每当我仰望那些陡峭的山峰,心里就产生几分恐惧和敬畏。所以,听说洛桑要带我们翻过那些山尖,到一个村子去的时候,我惊得张大了嘴巴,表示有点不敢相信。

  山顶上还有村庄,怎么可能呢?

  我们怎么上去呢?路在哪里?

  洛桑告诉我,山顶上有个村子叫巴珠村。4年前,确实没有正儿八经的路,人们只能沿着山间小道上山下山,一些山货也卖不出去,所以村里很穷,人年均收入仅有300元。但现在不同了,他们有个厉害能干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修起了公路,改变生产经营方式,由种玉米土豆,改种葡萄和玫瑰,4年时间,人年均收入翻了20倍,接近6000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哟,有这种事!20倍,可是个神奇的数字。

  脱贫是最大的善举。我急切地想看个究竟。

  汽车拐进了岩壁的丛林。盘旋,盘旋,再盘旋。陡峭的山路,幸亏有树遮挡,否则真把人吓死。从山脚往上瞧是看不见路的,路隐藏在蓊郁的林子里。一色的水泥路,很窄,错车须在拐弯处极其小心才行。路旁有刻有里程的石桩,我看了一下,总共19公里,我们翻过了在山谷目力所能及的最高峰,然后再走一段路,就到达目的地了。

  真没想到,山顶上还有一个很大的山谷!山山相偎,岭岭相连,山那边还有人家,还有村庄。

  世界就是这样,滇藏边境人们的生存环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三江并流地区,河谷深切,生存空间十分有限,部分人居住在河谷,但大多数人则住在山上,山场面积大。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人住得也有多高。人的创造力和忍受力是无限的,再高的山,只要有一点点平地或坡地,就会有人家,甚至村庄。巴珠村就属于这一类。

  我认真地观察这个村子。肯定有些历史了,一棵盘根错节,铁干虬枝,长满许多树瘤子的古树,以苍老的眼神守望着人们的家园。房屋大都建在山坡上,把较平的土地留给了保证大家活命的庄稼。只有小学校建在山谷中央。房屋样式无疑是藏式,但内行的人说,不完全是,屋顶和窗棂雕花与正宗的藏式建筑有些不同。有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不丹、尼泊尔迁徙而来——为什么迁徙,不得而知。说起不丹,我有了兴趣,我去过那里,多少了解那里的一些民情。我在一本书里,专文描写过不丹山民的生活:“原以为独守在这山凹里的人家就够雷人的了,没想到在那林子的顶端和白云的边边上,居然又出现了一幢熟悉的藏式碉楼,像九天里的仙阙一样跳进你的眼帘。”巴珠村的人也许真的就是不丹人的后裔,他们传承了眷恋高山与白云的情感基因。

  高大挺拔的核桃树,生命力旺盛刺枝横斜的花椒树,屋前屋后正在累累结果的木瓜——此木瓜非海南番木瓜也,乃“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生长在《诗经》里的木瓜,叫宣木瓜,不能生吃,可供食用药用。洛桑说,过去没路,运不出去,烂在山里;如今交通方便了,运出去一斤可买5元钱,一棵树结几十斤,已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村口有一家简易商店,出售日用品。各家门前堆放着高高的松毛垛——先垫牲口圈,然后用作肥料。老百姓的生活还不算很好,依然清晰可见贫穷的痕迹。但改变之风正在勃勃兴起,一是水泥路修到了各家门前,有车者不在少数,坡上有一户人家拥有了客货3辆车,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二是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家的屋顶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建了阳光房;三是翻盖房子的人家很多,到处可见竖立水泥柱子的施工场景;四是这里光照充足,气候适宜,有了大片的玫瑰园和葡萄园。玫瑰和葡萄与外面签有合同,专门有人按时来收购。

  限制巴珠村发展的瓶颈是路。没有路,进不来,出不去,再好的东西都不值钱;路通了,就一切都活了,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改变了思路。思路一变,前景灿烂。苞米土豆只能填饱肚子,富不起来;这里不能办工厂,还得从地里找钱,改种玫瑰、葡萄,钱就来了,费的力气还不如原来大。

  这是巴珠村的蝶变。人的心灵飞翔起来,生活有了希望。

  我的旅行与一个村庄联系起来,这完全是一个意外。

  一个云端里的村庄,成了旅游景点,让人既看到自然的风景,也看到了社会的风景,人世的风景。晚餐,上了点酒,服务员说,这是本地产葡萄酒,用巴珠村的葡萄酿制的,我一看商标,上面清晰地印着:腊普河谷葡萄酒。

  我心情极好。空间的切换,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心灵是环境的产物,与美好不期而遇,我心里也长满了玫瑰和葡萄,闻到了玫瑰的香味,尝到了葡萄的甜蜜。老夫聊发少年狂,戒酒多年的我,突然大声向同伴提议,为这次旅行,为云端里的村庄,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