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在路口等绿灯时,无意中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坐在爸爸的电车后座,手里攥着一个雪糕袋子,攥得紧紧的,似乎怕一不小心掉下来似的。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幕,却给我了很大的震撼,见多了随手扔垃圾,隔窗抛物,再看看眼前这个孩子,大写了教养是什么。


  教养是什么?教养是即便手里的雪糕袋攥出汗来,也不会随便扔到地上。


  我不懂球,也不看球,但前些天世界杯的一篇报道却吸引了我注意。报道里图文并茂展示的是,日本球迷赛事结束后集体捡垃圾。报道里说:

  日本人真的只执着于“捡垃圾”吗?

  他们不仅是“捡”,他们还不“扔”。

  很多人对于日本人真的不随便丢垃圾感到很诧异。他们真的宁愿把垃圾抓在手里几个小时带回家,都不会扔在一个没人的角落里吗?

  可是事实就是这样。

  他们从小开始就得学会垃圾分类,从一个小家庭小社区开始,就有严格的分类垃圾、扔垃圾的要求。对于不乱丢垃圾、垃圾分类、环保,或许他们已经浸入了骨子里,成为了日常的行为习惯。

  高晓松曾在《晓松说》里谈到:

  他之前去参加富士音乐节,充斥着十万社会上“最不守规矩”的一类人的摇滚音乐节。在晚上12点退场时,灯光打亮,他仔细看脚下。十万人待过的地方,地上没有一片纸,没有一个烟头。

  这十万个人,每人都有个垃圾袋,用来装自己一天产生的垃圾。并且将这些按照规矩分类好后,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排队,将六种垃圾放进不同的垃圾箱里。

  再看看国内演唱会:“你来了,众星捧月。你走了,一地狼藉。”

  歌迷们嗨玩一场后,留下了上吨的垃圾,环卫工人要清扫一夜......


  大到大型聚会,小到一场电影,每次结束后,哪一次不是一地狼藉?这样的狼藉好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人们见怪不怪,似乎没有人为这一地狼藉感觉愧疚。而路边那些小摊小贩每日收工后,留下的一地垃圾也成为一种自然的事。就连幼儿园每次举行亲子活动,无论事先怎样强调,保持活动场地的卫生,结束后,操场上依旧是一片花红柳绿的包装袋。


  见惯了随口吃,随手扔的包装纸;见惯了从车窗里随意抛出的饮料瓶,包装袋,这些见惯了,却不代表习惯了,我想每一个看到满地垃圾人的,也一定会认为这样的环境很糟糕,然而更糟糕的是,既然知道糟糕,却不并去改变。


  始终不明白,一根雪糕棍,一张包装纸,一个塑料袋,一个饮料瓶,真的重的拿不动吗?为什么不能多走几步扔到垃圾箱?为什么不等到找到垃圾箱时才扔掉?为什么不能在公众场合,随手带走自己的垃圾呢?


  “不随手扔垃圾”,这是任谁看来都简单的事,为什么不能真正做到?关键还是观念的问题,太多的人认为这是一件小的不值得一提的事,小的可以忽略的事,小的不足以自律的事。


  然而,一个人的教养,正是从这一件小事做起。


  记得以前和驴友一起登山时,每次休息完毕准备离开时,总有人会大声喊一句“各人的垃圾各人带走。”只留脚印,不留垃圾,是每一位驴友所遵循的原则,是对大山的爱护,也是对灵魂的观照。


  有句话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样,一个连不随处扔垃圾的公德心都没有的人,对整个社会又能有多少“大德”?


  再回头看那个孩子,手里攥着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雪糕袋,而是他的素养,还有别人对他的尊重。也透过这个孩子的身影,我似乎看到一个洁净的世界,小小的他的周围也许有着更多像他一样的小伙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能自律,有教养的小小少年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用他们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从我做起,将我们的环境打扮的干净整洁,优美漂亮。


      我相信,我也期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