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3994813340682.jpg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一首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作者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也表达出一代伟人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关爱。作者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奇特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以最精炼的语言和最深厚的感情,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激励广大人民捍卫革命成果,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

  词中的李淑一(1901——1997),1901年出生在湖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肖聃是杨开慧父亲杨昌济生前的好友。入读福湘女中时,与杨开慧(后为毛泽东夫人)成为同窗好友,经杨介绍与柳直荀结识,一同步入进步学生行列。解放后任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1950年1月,建国不久,李淑一就写信给毛主席(李的信遗失不可考)。毛主席三月十五日从苏联回京。四月十八日就及时复信:

  淑一同志:

  惠书收到。直荀牺牲,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学习马列主义可于工作之暇为之,不必远道来京,即可达到目的。

  肖聃、午亭两位先生敬乞致候。顺颂。

  毛泽东

  一九五0年四月十八日

  (肖聃,李肖聃,李淑一之父;午亭,柳午亭,柳直荀之父。——笔者注)

  1957年1月,毛泽东十八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发表,长沙市第十中学(原福湘女子中学)语文教师李淑一(杨开慧的好友)拜读后,回想起毛泽东早年曾用“虞美人”词牌填过一首词赠杨开慧,但只记得头两句了,便在1957年2月7日写信给毛泽东。信中谈了自己读毛泽东诗词的感想,也附上了她在1933年夏悼念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的词:

  《菩萨蛮·惊梦》: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笔者注:兰闺:旧时对妇女居住的内室的美称,又称香闺。索寞:孤单寂寞,神色颓丧的样子。底事:何事。底:这、此。难堪:令人难以忍受。侬:我。滋:多,润泽。)

  这首词是1933年夏的一天晚上,李淑一在梦中见到丈夫衣带褴褛,血渍斑斑,不禁大哭而醒,于是连夜写下的。李淑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1933年夏,道路传言直荀牺牲,我结想成梦,大哭而醒,和泪填《菩萨蛮》一首。”同时请求毛泽东将赠杨开慧的《虞美人》全词抄录给自己。李淑一所索的《虞美人》,就是毛泽东1921年写的词: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复信给李淑一:

  淑一同志:

  惠书收到。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面。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暑假或寒假你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此外,你如去看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你如见到柳午亭先生时,请为我代致问候。午亭先生和你有何困难,请告。

  为国珍摄!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李淑一收到毛泽东复信和赠词很是高兴,真是“卅年化雨鱼离水,一阕新词蝶恋花。”一天,李淑一手举一只大信封,步履轻盈地迈进长沙市第二女中初三的教室,声音有些发颤地对学生们说:“毛主席给我写信了!”霎时间,学生们都愣住了,李老师从大信封中抽出一个小信封,左下方是遒劲、潇洒的三个字:毛泽东!在学生们的掌声中,李老师饱含激情地朗诵了毛泽东主席赠给她的《蝶恋花·游仙》(后改为《蝶恋花·答李淑一》)词: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50多颗火热的心同为老师而兴奋,50多双稚嫩的手同向老师鼓掌。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联想到16年前发生在湖南省立临时中学(一中)初一教室里的另一番情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以25岁的英年从容就义,就义前写下绝笔《与妻书》。李淑一在讲这书时,先是颤声读:“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眼泪慢慢从她眼角沁出,直至读到“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时,她更是抑不住内心的酸楚而痛哭流涕,满堂几十个小姑娘也由于受到老师的强烈感染而整整哭了一节课。不久毛泽东主席给李淑一复信并赠诗的消息被湖南师院中文系54级“十月”诗社学生得知。“十月”诗社是1956年秋湖南师院中文系一群大三学生成立的学生社团。该诗社取高尔基的散文诗《鹰之歌》题名为社刊刊名,其成员以诗会友,结识了一些中学生诗歌爱好者。1957年5月,他们的诗友、长沙第十中学初中女生薛守淳来信,说毛主席给她的老师李淑一写了封信,并附了一首《蝶恋花·游仙》。收到信后,恰好诗社成员肖幼艾分配在第十中学实习。他拜访了李淑一老师,提出了拜读毛主席信和词的要求。经李淑一老师同意,他在毛泽东复信中抄录了这首词带回诗社。诗社成员读到这首词,激动万分,决定立即去信恳请毛主席同意将此新词在他们的“十月”诗社油印诗刊《鹰之歌》上发表。信由诗社社长张明霞起草,由诗社全体成员讨论定稿,最后由张明霞誊写,1957年5月28日寄出。随信还有他们抄录的请毛主席校正的词稿及他们印出的《鹰之歌》第三、四期。1957年11月25日,毛泽东给当时已升入四年级的“十月”诗社社长张明霞同学复信,欣然支持他们的请求:

  张明霞同志:

  来信早收到,迟复为歉!

  《蝶恋花》一词可以在你们刊物上发表。《游仙》改《赠李淑一》。

  祝你们好!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信是用粗黑的铅笔写在雪白的信笺上的,并寄回了“十月”诗社抄录的词稿。毛泽东在“十月”诗社抄录并请求给予校正的词稿上,用铅笔将标题《蝶恋花·游仙》中的“游仙”二字涂掉,改为“赠李淑一”,并对抄录稿的字、词、标点、格式一一作了订正。由于《鹰之歌》在1957年秋反右运动中被迫停刊,张明霞同学也被错划为右派,这首词就改由院刊《湖南师院》1958年元旦特刊公开发表,题为《蝶恋花·赠李淑一》。该词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1958年1月5日《文汇报》予以转载,1月7日《人民日报》予以刊载,《诗刊》1958年1月号(1月25日出版)影印了词的手稿,随后全国多家报刊均以醒目位置陆续刊登。一时注家蜂起,人们争相传诵。

  词的上阕,用语意双关的艺术手法和绚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再现了烈士英勇不屈的高大形象。

  我失骄杨君失柳:全词以写实起笔,这是全词的基础。两个“失”字,重迭而又互相联结,不但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痛惜深情,同时也表现了毛主席对李淑一同志的友谊。特别是“我”“君”对举,更显得亲切平易。正如毛泽东在五七年写给李淑一的信中所说:“我们是一家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这里写痛惜之情是互文见义。是“我”、“君”痛惜“杨柳”。而不是“我惜杨”“君惜柳。”这样,“我”“君”融一,“杨”“柳”融一。这种手法在古诗词里很常见。如古诗十九首中的“战城南,死郭北”,如汉乐府中的“叶叶相覆盖,枝枝相交通”。这样,才见出彼此间不同一般的情谊和关系。“我君”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了整个阶级,表达了整个阶级对烈士的痛惜,也是对所有烈士家属的亲切关怀和慰问。这样看,这首词不仅是个人唱和,而有其广泛的社会意义。一个“骄”字,价值千金。既再现了英雄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诗人因有这样的战友而自豪骄傲。一九六零年毛泽东讲过:“我认为杨开慧同志的牺牲是壮烈的。”正如李淑一同志在回忆了杨开慧烈士狱中与敌人斗争的情景后说:“这样一位英雄烈士,怎不使人感到骄傲!”有人对“骄”字提出过异议,认为不是“骄”而应是“娇”。无可讳言,“骄”有“娇”意,“骄杨”即“娇妻”。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同时也是常人,是性情中人。正如李商隐的“一寸相思一寸灰”。同时,“骄”更是骄傲,更是自豪。章士钊作者写杨怀中传记的时候,开头一段写到杨开慧,问毛泽东“骄杨”怎么解释。毛泽东回答:“一个女子为革命,头都被砍掉了,还不值得骄傲吗?”于是,章士钊写到“女子革命而丧元,焉得不骄!”当然“骄”不仅是“杨”,还有“柳”。正如李淑一同志说:“直荀是党的好同志,也是一位值得骄傲的烈士。”综上可见,如果说“失”写的是悼念,还不失哀伤,那么“骄傲”则写的是赞颂,更见悼念之深沉。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诗人笔锋急转,由实到虚,针对李词“征人何处觅”,诗人利用烈士姓氏的巧合,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写烈士的忠魂像杨花柳絮一样飞到了天的最高处。有人说,这里不是双关,而是直叙。其理由是“杨花柳絮”轻浮的很,不能比喻烈士。然而,我们认为,“轻浮”只是“杨花柳絮”的一个特质,诗人所取的不是这一点。而是取其“洁白”比喻烈士的品质的纯洁高尚。“轻飏直上”形象传神地写出了烈士壮志凌云无比高尚的英雄浩气。“直上”巧妙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世界,使人间与天堂浑然一体。“重霄九”一般说“九重霄”,诗人这样偏正倒装,不仅是因词律的要求,同时也突出了“九”——最高处。借以赞美烈士精神的无比高尚。

  “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烈士忠魂升入了九重霄,自然就进入了月宫。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关于“问讯”,现在说法不一。以郭沫若、臧克家、周振甫、萧涤非等为代表的曰:杨柳问讯。其理由:

  1.就“问讯”这一词义言,问讯有问候的意思。

  2.就词的上下句联系看:冲上云霄的既然是杨柳二烈士,“问讯”就只能是他们。这样表现了烈士的爽朗大方。

  3.就词的内容言:词从第二句就写幻想世界,“问讯”就只能发生在月宫。

  以张光年、陈秉要等人为代表的曰:作者问讯。理由:如果是客人自去问主人“你用什么来招待我们?”岂非笑话。

  以顾易生等人为代表的曰:修辞设问。如《木兰辞》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我们的理解,第三种说法更为贴切。从句式上看,“问讯”句是由“问女何所思”典化而来的。

  一个“捧”字,极为精当。这里,诗人不用“拿”“提”“端”等,“捧”把吴刚老人对烈士的无限钦佩和尊敬的殷切态度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

  “桂花酒”本是仙人的饮料。(曹植《仙人篇》:“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吴刚捧献桂花酒,可见其对烈士的无比敬重和热情欢迎。

  下阕:运用夸张的手法,热情赞扬了烈士对革命的无比忠贞的高尚情操。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寂寞”,是长期的月宫生活使嫦娥形成的习惯和性格。如李商隐《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舒”对“寂寞”言,一动对一静。可见烈士的忠魂感动了这位寂寞仙人。她不再寂寞,而是极度兴奋地“舒”袖起舞迎客。用“舒”,不用“展”“甩”,可见仙人在烈士面前的心情不平。细心的舒袖动作就是见证。

  “万里长空”可谓之大。但“且”做舞台,这个“且”字是“姑且”的意思,表示谦虚。嫦娥自愧难以完满的表达出自己对二位烈士尊敬的心情,姑且献出未必令人满意的舞蹈,借表尊敬与欢迎的诚意于万一罢了。为什么?可见“忠诚”惊天地,恸鬼神。“忠”是烈士的本质,也是诗人歌颂、赞美的主要。它贯穿全文,由于“忠”,才谓“骄”,才不死——轻飏直上,才博得先人的敬重——吴刚捧酒、嫦娥起舞。才有后面的“泪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全词的高潮,它进一步刻画了烈士一心为革命,生死为革命的崇高形象。杨开慧烈士刑前说:“死不足惜,但愿革命早日成功。”“忽报”与“顿作”相印,前者是说革命胜利之快,后者是写烈士激动之极。是啊,革命胜利是经过了无限艰苦曲折的斗争才获得的,对于曾经为此流血牺牲、长期斗争、终生迫切期待的先烈,特别是胜利消息传来的一刹那,怎么能不欢喜兴奋,热泪如飞呢。这种激动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泪不是“落”而是“飞”,不仅“如雨”,而且“倾盆”,用这种夸张手法,生动刻化烈士感情的倾泻,真实地反映了烈士对革命至死不渝、无限忠诚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对李词“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的绝好回答、宽慰和开导。

  这首词,通过对两位革命先烈的忠魂飞入月宫的想象,深沉地悼念为革命而献身的烈士,热情地歌颂了烈士的不朽功业和生死不忘革命的赤胆忠心。

  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美丽的神话,把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奇特的艺术境界,塑造了高大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崇高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

  1、从幻想和现实的关系来看,这首词是别开生面的。全词八句,只有第一句是人间现实的基础起兴,其余七句都是写幻象和假想。通过幻想和假想,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了。因此,才有二烈士忠魂升天游月宫,才有闻胜利消息而热泪飞洒的的形象,同时才有两个仙人,“吴刚捧酒,嫦娥起舞”的形象。利用美丽的神话,把神仙人格化,把人神话了,构成了新奇的境界。

  2、从景与情的关系上看是别开生面的。

  全词无一眼底之物,这在古诗词中是罕见的,这就出离了即景生情、因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常套。但这首词中是有情有景的。情,是赞颂革命的情操;景,是想象中的景——碧空万里。

  3、从人物关系上看也是别开生面的。

  这首词写了六个人,除了主人公和友人外,其他四个人物,月宫的主人是宾、客人实际是主;对烈士的欢迎是宾,写烈士无限豪情是主。仙人人格化是人神话的有力陪衬。

  “忠”字贯穿全词,是词的中心,词人是紧紧抓住这个“忠”字而用尽匠心填答的。

  1、“失”的两重运用,即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悼念,也表达了对李淑一同志的深切情谊。

  2、“骄”写出了烈士宁死不屈的高贵品质,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也写出了毛主席有这样的战友而骄傲自豪的感情。

  3、“捧”生动刻画出吴刚对烈士的敬重,欢迎之情逼真,烘托烈士的崇高。

  4、“寂寞......舒”前后照应,相辅相成,有力表达了烈士的精神惊天地,恸鬼神。

  5、“万里”,万里言其广,抒其盛,“且”可见如此亦难以表达对烈士的欢迎情感,极言对烈士的尊敬,衬托烈士的崇高。

  这首词情深意邃,悲怆豪壮。本词是迄今人们可知的毛主席的几首“情诗”之一。古今情史,多见缠绵悱恻。如宋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而本词却以豪壮的气派写出作者怀念亲人的深情邃意。这正是词人将李白之豪放、李贺之诡谲、李商隐之至情、高启之通俗融为一炉的艺术造诣的体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