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吃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自来水普及千家万户的今天,在各种各样瓶装水、各种品牌的纯水机被摆在大众消费者眼前的今天,很多年轻人也许不知道,我们生活中早已离不开的自来水,在以前是非常难得的。我想带大家一起回顾我们大连城市供水走过的一段段光阴故事。

  翻开城市供水志,大连供水在新中国的供水历史上绝对可以写下光辉的一页。先不说开辟中国供水先河的旅顺龙引泉,也不说水师营最早的供水管线,让我们把时间轴只定格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近79年间,看看大连供水经历的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段是在建国后的1949年到1979年,即新中国建设初期的30年间,大连供水人对原有的两座净水厂沙河口净水厂和三道沟净水厂改进了净水工艺,改造了生产设备,增设配水管道等措施,使日净化能力从解放前的11.5万立方米提高到20.5万立方米。一段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即1979年到今天,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连供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年日供水量从1979年20.5万立方米一跃达到今天的120万立方米。原水年供应量突破5.4亿立方米,供水人口从91.5万跃升到569.78万,用水普及率达到100%。随着全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域一体化供水体系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我们城市供水的主水源已不再是市内几座中小型水库,而是远在百里之遥的庄河碧流河、英那河、大伙房水库。

  建国前,大连居住在市内的普通劳动人们家庭吃水根本没有用水设施,吃水用水只能到固定的卖水点买水吃,市内普通老百姓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根本吃不上自来水。建国后30间,政府为劳苦大众安装了自来水设备,为集中居住的居民安装了公用栓,以方便居民用水。这在当时,也算是了不起的进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供水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四十年,并不长,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也就是几代人的沉浮过往,但对于大连供水事业来说,却经历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蜕变与飞跃。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四十年前的大连,把镜头聚焦到四十年前大连的水源地、净水厂、加压站、城市输水配套管网以及老百姓吃水用水的困难情景。 

  1979年,市内供水主要依靠大西山水库、凌水水库、龙王塘水库和小弧山水库、北大河水库、大魏家水井等几座中小型水库和地下水井。市内主要净水厂只有两个,沙河口水厂和三道沟水厂,日净化能力只有20.5万立方米。农村没有自来水,很多偏远地区的劳苦大众,根本吃不上自来水,大部分吃井水。市内一些普通家庭根本没有自己家单独的用水设施,大部分使用政府为集中居住的居民安装的公用栓。很多地方没有铺设供水管线,挑水、买水、排队打水等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用水的真实写照。而当时的用水普及人口只有91.5万。不但饮用水的供应量得不到保障,饮水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供水巨变,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吃水方式的改变,更满足了人们对日常饮用水更便捷更高品质的体验。

  当纯净甘甜的自来水从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流出,我们动手就能喝到来自于百里之外的碧流河水英那河水。引碧入连、引英入连,这在四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变成了现实。如今,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以及大伙房水库已经成为我们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我们再不怕寒冬酷暑。长长的输水管线翻山越岭,跨越了漫长的路途,一代又一代的供水人排除万难,历尽了半个世纪的供水征途。粗大的原水管网犹如城市的大动脉,每天源源不断地给这座缺水城市输送着新鲜的血浆,再通过市内数座现代化净水厂生产出干净的自来水送至千家万户。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四十年间,许多大的水利工程项目相继投产竣工,我们不仅修建碧流河英那河水库、还完成了引碧入连、引英入连,引大入连等引水工程;挖掘隧洞,修建水渠;为了实现城市原水供应能力和净水输配能力的协调一致,建造扩建水厂16座、加压站、变电所,敷设新的供水管网,更换老旧输水管网。如今,我们的自来水日净化能力实现12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过去吃夜来水、定时定点供水的诸多问题。这些新建、更新、扩建、改造给水工程的完成,彻底改变了大连市供水陈旧落后的面貌,使大连供水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随着自动化仪器仪表的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大连供水正在向全面实现现代化自动化的目标迈进。40年来,经过一代代城市建设者的努力奋斗,大连的供水事业已经实现了过去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付出才有收获,拼搏才有成就,正是有了供水人四十年的艰辛付出和奉献,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与成就。

  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四十年的同舟共济,这漫长的供水路上,有辛酸,有希望,有磨砺,更有供水人用汗水和奉献赢得的至高无上的荣耀与辉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