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站在古城堡上的那一刻,胸中似乎鼓荡起士卒般冲杀的豪气。突兀而起的一座山包,背城面河,城堡下房屋街道错落有致。河流弯曲,绕城而过。风有些凛冽,肆无忌惮撩起客人衣襟,搔乱路人头发。喀山,这地方原来这样,不管你从何处来,是什么人,迎客之道都是这般,就连风儿打招呼,也是如此爽朗、痛快,裹着狭义,夹着英气,没有半点婉转和客套。

  是了,此地曰鞑靼斯坦,这名称骨子里便流淌着天生的血统,从不安份,永不服输,下马饮血食肉,上马冲锋擒兽。八百年前便是如此,风也这样刮,河也这般流,或许更烈更猛。遮天风尘下从大草原上席卷而来的铁骥踏破了黎明的宁静,兵戈相加中伏尔加河水被染得通红。

  或许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当年就站立此地,战马嘶鸣着仰头长啸,浑身汗水,一只蹄子扒着地面骚动不安,太阳的余晖映在弯刀的利刃上,仿佛也在铮铮作响。保加尔公国老了,没有了力气,费尽心事修建的关隘,被胸肌壮硕的蒙古战马踏得粉碎。

  在马队和弓箭集群冲锋面前,大宋南迁,金国消亡。成吉思汗和子孙开始西征,草原轻骑不需要太多羁绊,甚或有基本的生存便可攻击、再攻击,直至敌人投降。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陷落了,俄罗斯诸公国陷落了,欧亚的骑士团联军战败了,蒙古战马畅饮多瑙河之水。拔都望着他的骑兵畅饮着伏尔加河的水,说道:“这里,萨莱,是你们新的都城!”马鞭所指,金帐汗国的领土横跨了欧亚大陆。

  留在草原的忽必烈继续南征,不知为何,聪明的大汗竟留恋起中原的富庶安逸,于北京修了宫殿,做了元的开国皇帝。不那么聪明的是他开始不容人,竟然囚禁了自己的兄弟,这一招使得远离故土的三个汗国察合台、窝阔台、金帐分裂脱离。不然,元的疆界不知要扩至多远。

  即使如此,中东西伯利亚仍属于元,尽管几乎无人居住。其后金帐汗国发展到顶峰,月即别汗竟可以封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一世为弗拉基米尔大公。终于,那一年,金帐汗国大军攻进阿塞拜疆,完成了所有先祖未竟的事业。此后,由于内讧,金帐汗国陷入混乱,莫斯科大公趁此脱离金帐汗国。

  若干年后,鞑靼贵族兀鲁.穆罕默德建立喀山汗国,喀山城做了首都。或许由于伏尔加流域的利益纠葛,双方均视对方为死敌,喀山汗国与莫斯科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争。1445年,喀山军队抵达苏兹达尔城下,击败并俘获了瓦西里二世,为了赎回自己的皇帝,居民们用14个月筹集了20万卢布的巨款。

  原本昏暗的古城堡里愈加暗淡,释放后的瓦西里二世整日处于黑暗中,他被贬黜并刺瞎了双眼。遭受世间痛苦和打击后的瓦西里并没有灰心,他带着眼罩,举起钢刀,夺回莫斯科大公之位,废除莫斯科大公国内部的独立封建领地,迅速巩固政权。

  他的儿子伊凡三世依靠强大的职业贵族军队发展壮大起来,莫斯科的武装人数最多达到18万。与此同时,喀山汗国和金帐汗国因为自身的原因开始衰落,给了莫斯科复仇的机会。在战胜沃古尔酋长国,攻占成吉-图拉城不久,莫斯科军队在图拉河口与6位王公率领的汗国军队展开激战。哥萨克的速射炮和火枪与汗国的弓箭展开对攻,火器的优势顿现,骑兵在炮弹的轰击下成排倒下,数日之后,死伤累累的汗国军队仓皇撤退。叶尔马克收获巨大,战利品堆积如山。

  伊凡三世在俄罗斯各个城邦中的威信不断上升,版图也不断扩大。其子瓦西里即位后,继续伊凡开拓疆土的事业。1533年,三岁的伊凡雷帝即位。传说,当伊凡雷帝出生时,喀山汗的妻子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她对莫斯科的使者说:“贵国刚刚降生了一位皇子。他长着两副牙齿,一副要吃掉我们鞑靼人,另一副会将莫斯科公国给吃下去。”预言没有错,正是这位伊凡雷帝成了喀山汗国的终结者。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伊凡四世巩固了中央集权,把政权和军队牢牢地抓在手里。军队的作战能力得到提高,装备了火炮,建立了新的军种—炮兵和射击军,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之一。

  据载,当时俄军每次发动大型战役,至少要出动上百门大炮,中世纪建造的不可逾越的的城墙,已经挡不住俄军大炮的轰击。同时伊凡四世还下令铸造了重炮,竟然重达数吨,每个炮弹的重量达到上百公斤。炮声轰鸣,往往给敌方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

  雄心勃勃的伊凡四世决定像前辈一样,开疆拓土,他把第一个目标选定了喀山汗国。因为他的父亲曾三次出征那里,大都失败而归,他要证明自己比父辈强。

  已经亲政6年后的那个夏天,22岁的伊凡骑在马上,踌躇满志。天高云淡,猎猎的双头鹰旗帜飘在空中,双头鹰的胸前绘着圣·乔治立马挥矛、刺杀巨龙的盾牌。旗帜下,伊凡雷帝率15万军队,配备了150门火炮,亲征喀山汗国。喀山的城墙抵挡不住俄军大炮的轰击,喀山陷落,称霸百年的喀山汗国灭亡。城陷之后,伊凡雷帝进行了屠城,河水被染红,大部分清真古寺被夷为平地。

  喀山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喀山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鞑靼语中,“喀山”一词为“大锅”,因其形状似一口铁锅而得名。这不仅仅因为当时这座城堡的形状如同一个倒扣着的大锅,还因为,保留这个称谓,就保留了喀山的历史,就像这片流域的土地,它的名字叫鞑靼斯坦共和国。经历了苏联解体的变革,共和国在经济和税收上已经自主,1999年,鞑靼议会通过法律,重新使用比基里尔字母更接近鞑靼语的拉丁文书写。

  而今的鞑靼斯坦,似乎平和而显得富庶,音乐奏着,鲜花绽放着,石板路上中世纪的马车哒哒响着,中世纪打扮的驾车姑娘热情地向游人招徕生意。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广告标牌和旗子充斥了大街小巷,志愿者为人们提供引路服务。马路上鲜花盛开,整洁干净,各国游客兴致勃勃地漫步。

  有新婚的夫妇在古老的大炮前合影,手举献花,幸福地露出笑容。孩子们跳着,闹着,欢笑着围着一尊雕像捉迷藏。

  他们或许并不知道,那尊大炮,便是当年伊凡雷帝攻占喀山时所用的利器。孩子们或许也并不知道,他们游玩的那座被绳索捆绑的雕塑,正是鞑靼的诗人,被德军杀害的共产党人穆萨.嘉里尔。

  硝烟过后,一切消失殆尽,对也?错也?皆由历史评说。


  二

  苏尤姆别卡塔斜着立在那里,似乎用自己的不屈与残缺的坚毅展示给人们,征服一个城市容易,征服这个城市的人难。

  苏尤姆别卡是喀山汗国末代王后的名字,在这个城市被占领,这个国家被毁灭之时,她用一个女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贞,将自己的名字熔铸在这座7层斜塔上。

  相传伊凡雷帝攻占喀山之后,见到了苏尤姆别卡,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打算娶她为妻。国破家亡的苏尤姆别卡无奈只得答应,但她向伊凡提出:要求在7日之内为她修建一座高塔。于是伊凡雷帝下令工匠们不分昼夜地修建了这座高塔。完工之后,苏尤姆别卡说,她要登上塔顶向自己的子民和城市告别,然而登顶之后,她却突然纵身跳了下来。

  喀山也有一个克林姆林宫,只是,它的规模要比莫斯科的小。喀山的克林姆林宫建于16世纪,在位于喀山城靠海的山坡上,那是一处华丽的建筑群遗址,它凝聚着几个世纪的建筑精华。遗址群的周围环绕着高大的白色石头墙,拥有独特的环形洞穴和13座具有斜脊的城堡。

  俄语中,“克里姆林”一词的意思是“内城堡”,指的是高大的钟楼与宫墙连接而成的建筑形式。因此,在俄罗斯的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克里姆林宫”,而其中,以莫斯科和喀山的两座最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两处克里姆林宫,也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库尔.沙里夫”清真寺别样的耸立在那里,与周围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蓝色的穹拱四角竖立着高耸云霄的喧礼塔,寺的墙面门窗图案显着强烈的伊斯兰艺术特色。

  当年伊凡雷帝的军队血洗喀山城时,鞑靼历史上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库尔.沙里夫身着长袍,冒着炮火,率领自己的学生同入侵者拼死搏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400多年后,一座全俄罗斯最宏伟的清真寺﹐以库尔.沙里夫命名,耸立在克林姆林宫内,据说在这座新寺的原址上,曾有过一座宏伟的清真寺。每日5次礼拜前,8个人登高向四面八方高声朗诵喧礼词,几十公里之内都能听到促人按时礼拜的喧礼声,这个范围之内的数以百计的街区清真寺礼拜时间都以此为准。

  站在小克里姆林宫的宫墙外,可以俯瞰千年喀山的万千气象。在俄罗斯境内,没有哪个城市如同喀山这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同时并存。这里既有欧洲的教堂,也不乏亚洲的喇嘛庙;建筑群里,既有斯拉夫式的拱门、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圆穹,还有中国式的雕梁画栋,充满异域情调。建于18世纪的彼得罗巴夫洛夫斯基大教堂具有俄罗斯的风格,喀山博物馆的外貌则带有鞑靼族的建筑格调。在城郊,有伊凡雷帝攻下喀山的纪念碑。其中最令人感慨的是,喀山有27座东正教堂和31座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上两个大的宗教在这里安然和谐地存在着。

  喀山陷落后,大多数喀山汗国的鞑靼居民被强迫转信东正教或被杀戮,清真寺与宫殿均被破坏。剩余的鞑靼人口被强制迁移至城外50公里处,原来的城市被俄罗斯农民和士兵占领。为俄罗斯服务的鞑靼贵族则住在城墙附近的定居点。由于几次大火,喀山被严重毁坏。十六世纪的一次大火后,城市中发现了俄罗斯正教最为灵验的喀山圣母像。

  一个风和日丽的季节,那位通过宫廷政变登上皇位的德意志公主叶卡捷琳娜二世来到喀山,对这里的美景赞不绝口,欣喜之余,宽宏大量地解除了持续两百多年对伊斯兰教的禁令,从此之后,喀山的鞑靼人开始大兴土木修建清真寺,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修建了30多座。

  于是,克里姆林宫内,一边是典型东正教风格的,有400多年历史的布拉格维申斯克大教堂,而另一边则是宏伟的库尔.沙里夫清真寺。很多人来到这里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来到了中东国家。这或许是人类几千年历史上都从未有过的宗教奇观。

  在喀山的街头,你可以看到蒙着纱巾的穆斯林女子,也可以看到身着暴露的时髦女郎,当穆斯林们在清真寺里虔诚的做礼拜时,马路对面的酒吧间里,年轻人正在大口地喝着啤酒,听着最新的流行音乐。在这里,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完全是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之上。和车臣人相比,鞑靼人达到了保持自身语言、宗教特色的目标,与满目疮痍的格罗兹尼不同,喀山还实现了繁荣。

  1558年,一位英国旅行家在他的论文集中写道:“喀山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建筑艺术上兼具了俄罗斯和鞑靼人的风格。城市中还有一个固若金汤的美丽城堡,高高地耸立于山之巅”。

  行进在喀山,四处可见世界上伟人的印记。即使是一个对俄罗斯历史缺乏了解的人,也很容易在街头巷尾的建筑上、雕塑上、装饰牌上发现熟悉的名字,在这座千年古城,曾有多少伟大的身影在这里驻足、生活、思索......


  三

  出小克林姆林宫向北,有一条两旁站满哥特式建筑的、笔直的街道--克里姆林宫大街。沿着这条大街走到尽头,便见一排白色的柱廊,这就是俄罗斯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的“喀山国立大学”。

  那一年,列宁中学毕业,从家乡乌里扬诺夫斯克乘船来到了喀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喀山大学法律系。1884年秋季的一天,年轻的列宁在教室里,对在场的青年学生们发表了一次有关社会主义的演说。因此被学校开除,他在离开喀山大学的时候,仍然乐观地对同学们坚持着他的观点:沙皇的专制统治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

  在喀山大学的主楼前,矗立着一座雕像,那是风华正茂的列宁挎着行囊,走出校园的情景。这座雕像是俄罗斯为数不多的一尊列宁年轻时的样子。

  年轻的大学生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离开母校的心情一定是踌躇满志的,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从哥哥被沙皇处死时便开始了的,因此他并不因此懊恼和哀伤,路很遥远而广阔,前方很美好。

  喀山大学成立的批文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签署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大学比它还要早一些。94年后,在遥远的东方,紫禁城里的光绪皇帝准奏了创办京师大学堂。又过了17年,清政府为留美设立的清华学校组建。

  这所从外表看起来其貌不扬的学校里,走出过列宁、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世界伟人。

  曾读过《战争与和平》,厚厚的四大本包容了这位大胡子作家对那段历史的深刻思索。在英国人因为鸦片对中国发动战争那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就读于东方语言系。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对他产生影响,7年后,托尔斯泰怀着自己的理想,回到故乡,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却不被农民所理解。后来,他当兵参加克里米亚战争,退役后他又回到家乡,终身笔耕,《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声誉。那部晚年的向旧礼教宣战的《复活》使得这位老人遭到迫害,被革除教籍。

  那个秋天的深夜,82岁的托尔斯泰用颤抖的双手穿上衣服,点燃蜡烛,给妻子写下了最后一封信:“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了。我要像我这个年龄上的老人所习惯的那样去做,从尘世的生活中逃出来,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第二天凌晨,这位老人瞒着妻子,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站长家的一栋小屋里,与世长辞。他的遗体在成干上万人的护送下,运回了波良纳庄园,安葬在森林中的一个峡谷边。这座简单而朴实的坟墓,永远向人们展示着作家不朽的一生。

  喀山独特的文化氛围给学者与作家们带来了营养,诗人普希金也曾深入喀山农村搜集整理喀山一带民间流传的资料,写成《上尉的女儿》。《伏尔加船夫曲》的作者沙利亚宾就出生在伏尔加河畔。

  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喀山国立大学逐渐形成了十九世纪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群,成为了俄罗斯联邦珍贵民族文化遗产,至今,那些建筑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了景点。非常可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这些伟人们当年曾经在这里书写过怎样的嘉话,看一下托尔斯泰与列宁住过的宿舍,听过课的教室,以及读过书的图书馆。相信,在那些建筑里,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磁场,会有着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在回环缭绕:旧世界一定会被打破的,人民一定会得到自由。

  带着虔诚,带着敬重,我们在这所大学的门前驻足、拍照,久久不愿离去,总想留下点什么,或者带回点什么。

  风从河边拂来,送过悠扬的乐曲,带着激昂的节奏。于是想起了一首诗,那是一首合着鲜血写成的诗:

  我献给祖国的是歌曲,

  现在我要把生命呈献。

  我的生活象一支歌曲在人民中欢唱,

  我的死亡将象斗争的歌声一样响亮......

  二战胜利后,莫阿此特监狱的比利时游击队员安德烈.丁默曼交给苏联驻布鲁塞尔大使一本书碎纸订成的两本小册子,纸片上有这样的话:“我是鞑靼诗人穆萨.嘉里尔......他将被判处死刑。......如果这本札纪落到你的手里,那么请你把它保存起来,等到战后作为回报人民结集出版吧。——穆萨.嘉里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