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2018年的春风,如期来到清新福建。

        今年农历正月初三、初四,筹划已久的同学聚会,终于在福州一聚。聚会期间,我与来自平潭的同学詹立新先生,私聊了许久,并深度采访了他。我们聊起各自的家庭及事业,虽然平日里,常在微信中,约略了解詹先生的商务活动,他常有得意的贝雕作品上传,让我分享,但是亲耳倾听他的创业创意,大吃一惊,不由地惊叹连连。他居然事业商务这么大手笔,厉害了,我的同学,真的刮目相看呐!

        忆及当年,在校时的詹先生已是小有名气的才子,他的文章、书法,已经展露头角,意气风发。因为惺惺相惜,我私下早就看好他欣赏他。毕业后,他得益于平潭的改革开放平台,得风气之先,搏浪商海,喜有收获,事业、创业、工作、家庭生活,都美满如意,可喜可贺。

        与祖辈不同,詹立新做过老师,干过装饰装潢、民办幼儿园、庆典公司等,现在是平潭党校教师。他还想介入拍电视连续剧、出平潭风情书,是当地出了名的民俗文化专家。果真,2016年,詹立新出版了《平潭乡土风情丛书——赋咏平潭》一书。作为文化人与艺术追梦人,目前的詹立新,已是平潭贝雕艺术馆策划人,这么庞大的工作量,他不计劳苦,积极奔波,卓有成效地开展,纯粹是因为他浓浓的贝雕情节、奉献情怀。

        所谓贝雕,就是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过艺术构思、磨雕,粘贴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供室内陈设用。平潭贝雕是福建福州地区特产,是具有独特艺术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平潭贝雕以立体、小巧、实用为主要特色。产品分为五大类:浮雕贝画、立体圆雕、嵌贝漆器、嵌贝盒子和贝雕花插。

        我们一同怀想来路艰辛前路光明的平潭贝雕。

        就从平潭贝雕的过去和现在说起。新华网2017年01月22日报道,平潭综合实验区首届“大美平潭蓝”民间艺术迎春展,吸引众多文化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平潭生存约170种亚热带螺贝蚌蛤资源,1955年全国首家贝雕工艺厂在平潭诞生,1959年成立国营贝雕企业,至今技艺传承六十多个春夏秋冬。平潭贝雕以原料多样、设计精美、手艺独具而屡获艺坛大奖,深具传统造诣兼具时尚元素深受参观者喜爱;民间艺术皆以其精彩为新春佳节添上浓浓的文化气息。平潭民艺协会主席詹立新先生作为承办方代表主持并介绍展览基本情况。

        在最新编写的《中国·福建工艺美术大观》一书中,平潭传统贝雕工艺已确定入编该书,成为目前平潭实验区唯一入编的传统工艺美术种类。2017年5月,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主展馆设文化产业综合馆和8个专业馆,平潭贝雕展区位于文化产业综合馆中的福建馆,代表福建文化向世界展示。是我省文化精品的集中亮相。2018年6月,第十届文博会在厦门开幕,平潭馆亮相本届文博会,尽显海丝风情和国际旅游岛范!平潭特色贝雕作品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平潭贝雕技艺濒临失传。曾经的它是福州工艺的瑰宝。它吸收牙雕、玉雕和国画之长,结合螺钿镶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享誉海内外的平潭贝雕,是福州十邑工艺美术领域的瑰宝,以立体小巧精致而闻名。如今,市场萎缩、贝雕厂倒闭,手工艺人改行,贝雕后继无人……平潭再无贝雕精品问世,存留下来的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平潭的贝雕艺人担忧:平潭贝雕是否会和“点翠”一样,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他们希望,有领头人能够将贝雕艺人重新召集起来,将这门平潭民间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平潭贝雕自有它昔日的辉煌与没落。一副国际象棋贝雕,曾卖80美元,平潭贝雕的历史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而最辉煌的还是在七八十年代。当时县城里的贝雕艺人工资就有120元。1955年建的平潭贝雕厂是中国第一家贝雕厂,上世纪8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那时工厂有260多人,加上家属工有上千人之多。当时正值鼎盛的国营贝雕厂集聚了大量人口就业,网罗一众人才,反向推动了平潭贝雕产业的发展。除全职在岗工人外,还有许多妇女在家做好贝雕零部件后由贝雕厂收购,就是俗称的家属工。

        平潭贝雕在过去是平潭人的骄傲。最兴旺的时候,贝雕厂出口创汇达100多万元。平潭贝雕美名远扬,获得了全国诸多大奖,武汉、西安、大连、北京等地百货柜台都有我们的产品,还曾漂洋过海,在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展销。

贝雕曾一度被当做最佳的礼物。可见它受宠的程度有多深。

        1977年,大型浮雕贝画《十月春风唤大地》参加过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这幅精品是数位工人花了一个多月才完成的。虽然那时精品辈出,享誉海外,但风光一时的县国营贝雕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是倒闭了,而后苦苦支撑的几家私人贝雕厂也相继关门。倒闭的原因,在于工艺复杂,培养一名贝雕工人需要很长时间,年轻人不感兴趣,导致人才青黄不接,且精工细作的贝雕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成本,价格却不高,导致市场萎缩。如今贝雕工艺日渐式微。贝雕产品的研发过程是艰辛的,不论是从劳力方面还是经济方面来说,老艺人纷纷改行,年轻人缺乏耐心,人才青黄不接和员工工资成本高是现在平潭贝雕行业面对的主要困难。因九十年代国营企业整改后关闭,辉煌一时的贝雕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年轻一代早已不知它的光荣历史。

        平潭各个旅游景点的商店,很多贝壳作品都是从外地购进,许多游客都不知道平潭还有贝雕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平潭贝雕的复兴。在平潭,存留的贝雕精品大多散落在民间。平潭人詹立新十分有心,搜罗了原贝雕厂中部分藏品,如人物、动物、山水的浮雕贝画及立体圆雕、嵌贝漆器、嵌贝盒子和花插等作品上百件,准备成立一个“贝雕博物馆”。要让平潭贝雕形成品牌重新走向市场并非易事。希望能有一个领头人重新将贝雕艺人召集起来,把贝雕工艺发扬光大,而不仅是“供在”博物馆里。平潭贝雕艺术一度沉寂,这把艺术薪火却从未熄灭。平潭民俗研究者、平潭贝雕工艺保护者詹立新说,“幸而当时贝雕在平潭发展的‘体量’较大,留下了一些贝雕老师傅,加上实验区现在对旅游文创产品的需求,平潭贝雕才有再度发展的机会。”

        “让平潭传统民间艺术复活与辉煌,这既是兴趣也是使命”,詹立新说:“也许我们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但古人有一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要有艺术的审美和追求,精益求精。”平潭贝雕人守住平潭的贝雕宝藏,他们没有时间去犹豫!

        我和老同学立新的交流愉悦,即使室外有点寒意,可是我们彼此都觉得春风温暖。“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立新侃侃而谈:平潭贝雕的现在和未来,前景可期。平潭贝雕,就是平潭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和写照,它体现了平潭人在新时代的新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平潭的贝雕,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浓浓的兴趣,它迎合了现代人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前景无量。

        2018-06-24,平潭这两件贝雕登上福建非遗传统工艺精品大展!第二届福建非遗传统工艺精品大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展,平潭贝雕又惊艳亮相了!平潭贝雕作为全省9件传统工艺代表作之一登上了活动背景墙和2018年第25期《文化生活报》封面。平潭贝雕是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过艺术构思、磨雕,粘贴而成的工艺美术品,既有刻画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又有描绘花草和山水的,多姿多彩,惟妙惟肖。此次入围第二届福建非遗传统工艺精品大展的平潭贝雕作品共两件。贝雕艺术家林銮斌的作品《口角噙香对月吟》,它展现的是小说人物林黛玉的形象,婀娜多姿。贝雕艺术家詹胜的作品《伴侣》,它展现的则是平潭的一对金鲟,栩栩如生。

        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潭贝雕已经走过六十余载。据平潭贝雕艺术研究院院长詹立新介绍,“贝”文化在平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壳丘头遗址中就曾发现“贝”的身影。平潭作为贝雕艺术的摇篮,它展现平潭文化内涵之深远便不言而喻。可喜的是现在平潭贝雕的传承人不少,很多90后都开始加入贝雕工艺的学习。海滩边上司空见惯的贝壳,究竟会有怎样的生命力?

        如今在平潭,有这么一群人正致力于重新唤起贝壳的生命力——贝雕。结合平潭地方文化特色、融汇中国绘画的艺术手法等,通过一片片形态各异的贝壳拼接,呈现出充满艺术感的贝雕作品。而这些贝雕作品,竟然都是出自平潭老工匠之手。平潭贝雕艺术馆位于“世界城”小区一栋两层会所里。策划人詹立新不断搜集散落民间的贝雕。他在2007年时曾经营过一家贝雕卖坊,虽然生意平平,却在当时有了不小的社会反响。经营贝雕卖坊的经历,给了詹立新更多的信心去开办平潭贝雕艺术馆。但是否有必要做这件事是詹立新一直在犹豫和探索的。

        碧海环绕,沙滩延绵,品种丰富的贝类,是大自然赋予平潭的天然资源,贝雕所用贝壳均为天然成色。随着平潭国际旅游岛的不断建设,游客的不断增多,拥有平潭特色的贝雕也逐渐开始走俏。被媒体誉为“平潭贝雕消失20多年之后的第一人”的詹立新先生,是作为一个“整合人”的存在。他的弟弟詹胜则全职投身于平潭贝雕企业和传承贝雕技艺。他们兄弟俩在考察了全国的贝雕市场后,发现平潭贝雕拥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他找来原平潭贝雕厂的蒋心忠厂长,在以蒋师傅为中心的设计团队的自主研发下,研制出了几个深受市场喜欢的产品系列。更有人将平潭贝雕作品《清莲》和《平潭水仙》赠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备受其赞赏。

        平潭贝雕贵在走精品化路子,市场定位准确明确;要有品牌意识,贵在精细与合作、协作,要有定力,形成合力;质量第一,顾客第一,市场第一,诚信第一,拒绝粗制滥造,拒绝山赛低劣,拒绝低质低廉,拒绝以次充好;加强市场监管,清除害群之马,拒绝鱼龙混珠;强化专业素养、技能和研发,培养和拓宽后备队伍。要守法,有自主知识产权,不能剽窃。在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更有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企业,保护产权,在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时代,更有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意识。以法治企,法治为先。法治应成为平潭贝雕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詹立新在贝雕艺术馆的二楼收藏了很多平潭贝雕旧物。制作工序复杂,从选取材料、加酸泡洗,到锯、车、磨、抖、雕刻,直至粘贴、上彩、罩光都要精工细作,才能成为一件玲珑楼空的立体贝雕工艺品,充分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在詹立新对平潭贝雕产业未来的设想中,是希望将之树立成一个平潭品牌。立足平潭,走向世界,“希望未来人们提起贝雕,首先想到平潭”,平潭新一代贝雕艺术团队——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力求用艺术情怀和工匠精神将之完美诠释。

        所谓工匠精神,体现在工匠对贝雕工艺上的精益求精。培养一名贝雕工匠需要很长的时间,工匠要对贝壳的种类、色泽等十分熟悉才行。根据作品需求,贝雕工匠要挑选出各类不同色泽的贝壳,并将贝壳进行加工打磨。好在经验丰富的蒋心忠厂长有着几名跟随多年的学徒,有的学徒更是跟随蒋师傅十余年之久。贝雕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迷人的色泽,“日出东方,仙鹤翩翩”之意尽显。屏风由漆艺做背景,贝雕做装饰,体现出漆画、贝雕两种艺术的融合。平潭贝雕凝结“匠人执着”,是一场自然与人工的精致“合作”,人力的协作。一个事业的兴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此后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蒋心忠未曾遗忘自己是一名“贝雕人”,他在年近古稀之时与策划建立平潭贝雕艺术馆的詹立新和詹胜兄弟一起,研制出了多款深受市场喜欢产品。更有人将平潭贝雕作品《清莲》和《平潭水仙》赠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并备受其赞赏。据平潭贝雕艺术馆老员工周明回忆,蒋心忠的到来使馆里的贝雕制作工艺得到了系统的完善,大家对贝雕工艺的钻研也有了前进方向。

        我们普通人,总以这样那样的借口敷衍自己,局限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然后,安慰自己说平凡可贵,其实那是平庸,贝雕就容不得平庸。一件贝雕作品,就是一辈子,专注而极致,才注定伟大。贝雕,就不能平庸,不能输在每一个细节里,精细就是方向,才有惊喜,才有赞不绝口。

        平潭贝雕贵在传承与包容,同时不应忽视教育、宣传以及媒体、互联网的推介。“平潭我这一辈的师傅差不多只有3个了”。贝雕艺术馆内贴着“守望传统、探索前沿、整合艺坛、创意生活”标语在平潭贝雕艺术馆内的一面墙上,贴着“守望传统、探索前沿、整合艺坛、创意生活”十六字代表公司文化的标语。用詹立新的话说,就是面对传统要取其精华,守住宝藏,并且学会创新。平潭贝雕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学习,将贝雕与中国传统工艺以及传统书画艺术等结合,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打造出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有时我们会觉得别人很傻,为了一件贝雕作品,孜孜不倦,不舍传承。好像别人做的事情都是错误的。其实,更多时候,是我们的阅历、认识还没有达到,或者说,我们和别人,和贝雕工匠、设计师,所处的角度、出发点,并不一致。不是别人比你傻,为什么有人愿意掏巨资购买平潭贝雕作品,那时因为里边有文化传承,这才是真正的宝。文化是无价的。购买它,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种别样的传承,他傻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传承,已是贝雕人自觉的行为,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17年11月平潭又上央视啦!专题片《梦幻岚岛两岸家园》开播,向世界展现岚岛自然风光,讲述平潭人文故事,展现一个集旖旎景色、历史机遇于一身的岚岛。海岛资源丰富,拥有柔软沙滩、贝雕文化、风力发电等,让人印象深刻,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美丽中华行》在岚拍摄栏目组一行来到平潭贝雕艺术馆,精美的贝雕、精细的做工、精湛的技艺,这些都让栏目组成员们赞叹不已。

        平潭贝雕,应走进校园,成为课改中的校本课程,能有更多孩子关注平潭贝雕文化。

        平潭贝雕贵在创新与开放,唯有创新,才有超越和未来。创新是平潭贝雕的核心资源资产。开放重心就是紧抓互联网,如淘宝等,重视网购,紧跟时尚,潮流,拓宽海外市场。每个行业总有挑战,贝雕也不例外。客户的眼睛是雪亮的,平庸的作品,必然惨遭抛弃,不受青睐。艺术品、工艺品要脱颖而出,必杀技就是创新。创新恰似春风,有着神奇力量。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写春风吹得大地绿草越长越盛;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自绿江南岸”,写春风所到之处,百草萌生,一片新绿,生机盎然。

        福建是工艺大省,光是福州就拥有寿山石雕、漆艺、根雕等传统工艺。在詹立新看来平潭贝雕大可借助它们为自己增辉。结合漆画、螺钿技法;选用漆盘作为贝雕的底盘;贝雕的支架可用根雕的形式展现等。“海柳雕刻是具有海岛地方特色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平潭岛已传承数百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潭贝雕厂有不少工艺师会做海柳烟嘴等工艺品。如今,这项技艺在平潭岛几近失传。作为艺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多举办这样的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海柳雕文化,也让古老的技艺根植年轻人的心中。”施孝斌不无感慨地说。

        从事绘画出身的施孝斌,坚持海柳雕刻已有二十余载,他不断地从平潭、福州等地的老艺人身上汲取营养。后来,他在传统海柳雕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因形施艺,融合牙雕、玉雕、木雕、石雕,特别是寿山石雕技艺,创作出不少颇受市场欢迎的作品。施孝斌最满意的是现场展出的一件作品,名为“降龙伏虎”,创作灵感来源于民间传说,上面既有人物、动物,又有云彩,看上去颇有气韵。他花了半年多时间雕刻而成的这件作品,曾亮相2012年上海世博会,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金奖。“海柳是台湾澎湖四宝之一,但只局限于制作手镯、戒指、烟嘴、珠串等实用性的工艺品,我们这边更注重艺术品的雕刻。目前,双岸艺人少有切磋。希望把这一珍贵的民间技艺传到台湾去,促进海峡两岸民间工艺交流。”

        施孝斌说。2013年6月,平潭成立研发中心,平潭传统贝雕注入新元素。用电脑对单脚支架的设计图进行调整。为了更好地传承、创新以及推介平潭贝雕。适应新变化瞄准年轻人。平潭贝雕被赞为工艺瑰宝,这两年,巧借实验区开放开发的东风,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致力于改善平潭贝雕、古船木雕艺术品的设计研发、生产与营销。虽然平潭贝雕风光再现,但业内人士也意识到,若是传统和创新不能兼容并蓄,这条复兴之路,可能很难走远。在这样的背景下,集结起贝雕老手艺人以及贝雕设计人的中国平潭贝雕研发中心应时而生。技艺守传统观念重创新。传统贝雕底色多为黑色或红色,外形多为椭圆和圆形,底座也多是对称。这样的贝雕产品比较受年长者欢迎,适合作为中式风格的居家装饰,但却难以进入喜好时尚的年轻人的视线,与现下比较流行的简欧风格家装也不甚搭调。

        赵曙合老师是中国平潭贝雕研发中心的成员之一。他对平潭贝雕的支架、色调、外形、logo等进行了大胆创新,但工艺技术则稳守传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平潭贝雕,研究中心还在城关翠园旁文体中心二楼设立了展览室,向广大市民以及游客免费开放。展览室内除收集了各个时期平潭贝雕的经典之作,还有珊瑚标本、海柳树、各种海螺、根雕、木雕以及名家书画等。

       贵在平潭特色。平潭盛产的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贝、螺、蚌、蛤等海产品,是生产贝雕的优质原料。平潭贝雕艺人采用拼贴法、浮堆法、坯模法、支撑法、镶嵌法和镂空透雕法等工艺,首创贝壳堆画,立体圆锥、嵌贝漆器、嵌贝盒子和花插等5大类200多个品种。既有刻划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又有描绘花草和山水的,多姿多彩,惟妙惟肖。把先行先试的强大力量融入到贝雕作品中,在贝雕上,讲好平潭故事,传播好平潭声音,树立好平潭形象增光添彩。平潭贝雕想要做具有平潭特色的原创品,就要学会借力使力,同其他平潭特色产品相融共辉,共同打造平潭特色的文化。“未来我们会和平潭石头村以及民宿合作,在石头村里办贝雕展览” 詹立新说。

        无疑立新是忙碌的,但忙中有乐。正如春风是忙碌的。南宋诗人方岳有一首题为《春思》的诗:“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春风的忙碌,从这组传神的动态描写之中可窥见一斑。立新不也如此吗?

        平潭贝雕作为平潭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产业化发展,证明贝雕在现代生活中具有的活力和价值,让这个平潭的艺术能够得到弘扬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平潭贝雕再创新的高峰,一定能在立足本土基础上走向世界。

        平潭贝雕光明未来,走向世界,走进百姓生活,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平台,离不开平潭、福州地方政府的推导,离不开艺术家媒体员工工艺人的努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平潭的升级,伴随着旅游春风的吹拂,伴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平潭贝雕必然大有可为。通过贝雕将平潭文化和形象传播到各地。随着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国内外游客对高端旅游工艺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拥有平潭特色的贝雕也逐渐走俏,还在去年获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平潭贝雕产业下一步规划,詹氏兄弟有自己的打算,“现在平潭成为国际旅游岛,我们也希望通过贝雕这个载体,把平潭文化和形象带到世界各地,提高平潭知名度。另外,我们还将创作更多体现平潭特色的贝雕。”“平潭贝雕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学习,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打造出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新来传承这些工艺,让贝雕发光发亮。”詹立新说。

        詹立新有一次出彩的策划,那是在2008年的春节期间,他用当地最正宗的传统婚俗,为一名法国人迎娶了平潭新娘,“让老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更了解到平潭的美丽。”尽管身份、头衔众多,而让詹立新最得意的称呼则是民俗专家。

       “就是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平潭,爱上这个美丽的海岛。”詹立新说,“平潭成为实验区,对于文化产业提升促进相当大,而对于所有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几代平潭人都很难遇到。”

        无论是自己还是团队,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总能先人一步,这就是詹立新不简单的地方。眼光前瞻,抓住机遇的詹立新,一定大有可为,我坚信。但愿民俗专家詹立新在新时代,大显身手,为母校争光,为平潭争光,为福州、福建争光。一定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谱写新篇章,做好平潭的这张亮丽的名片的。

        开放的平潭,处处生机活力,处处机遇,敬爱的读者朋友,你是否想要通过贝雕新世界,拥抱平潭新生活?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我与立新依依惜别。回首挥手,榕城处处立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