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当一名图书管理员。

   记得10年前同学聚会,有个女同学告诉我,她在大学图书馆工作。我羡慕嫉妒恨啊,真是眼珠子都要掉下来。我和她,是女学生中的两个极端。我从来没见过身边哪个同学像我一样把读闲书当饭吃;同样,我也没见过,有哪个女生,会像她一样,课余时间捧着一本高等数学当小说读,读得津津有味,读得脸上挂满微笑。

   爱数学的她进了图书馆,爱闲书的我没进。命运真会开玩笑。

   今天我要谢谢老天,大概是怜惜我的梦想太强烈了吧,它才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能在图书馆,以这种方式,把梦想的衣角牵起来。

   图书如海,读书如大海捞针,是个很大很辽阔的话题。这种话题,非得读下"五车"书来才有资格谈。我才疏学浅,想来想去,还是自由随性些,从个人经验出发,漫谈一些与读书相关的心得、感悟、故事。

   作为一个不肯苟且于生活的人,我认为在滚滚红尘里,谁都有权利做一个远方的梦。这个梦,可以通过行万里路实现,但前提是要有钱。如果没有钱,走不远,就读书,几本书还是买得起的吧。从小我就相信,书本可以带着我去远方。

   这个上午,不做作业,不写材料,不去开会,不做家务,坐在这里,让我忘记一些俗事,跟着书本去一趟远方。

   二

   今天,我突然意识到,“阅读”这件事,在生命中无处不在。

   比如,农民阅读天空以把握天气;比如,医生阅读病人以对症下药;比如,建筑师阅读准备盖房子的土地;比如,算命的人阅读卦象中的福祸吉凶;比如,母亲阅读婴儿的表情,以读懂他的喜怒哀乐……每一个人,都在阅读所处的世界和他自己,以求得稍稍了解自身与环境。阅读,是因为我们想要了解世界,想要开窍。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就如呼吸一般,是生命的基本功能。

   当前人的这种种来自于实践的阅读经验述诸文字,积累传承下来,就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成为今天特指的“阅读”,即读书。

   关于读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启蒙方式。我个人,对犹太民族的阅读启蒙充满敬意。

   这个民族,孩子出生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母亲读完一段,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孩子稍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将蜂蜜滴在《圣经》上,让他自己去舔。这种仪式是在告诉孩子,书甜如蜜,开卷有益。

   这样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屡经杀戮,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不奇怪了。这样一个民族,年人均读书量世界第一,有64本就不奇怪了。

   仔细回味起来,我最早的阅读记忆,的确也是滋味很好,像蜜糖一样甜。

   大家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么?是从懵懵懂懂翻开第一本连环画开始的吧?关于连环画,我有着恐怖又甜蜜的记忆。

   我们村里大队会计家,有很多图书(也就是连环画)。包括一些世界名著改编的图书。这些图书,就像阿里巴巴喊声“芝麻开门”,洞开的是一个陌生神奇而流光溢彩的世界。画中的人,高鼻梁大眼睛卷头发,就像墙壁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居然和我们长得不一样。

   我对会计家这些图书流口水,就想着办法和他家几个儿子好好相处。

   一天下午,哥几个和我捉迷藏,要我上到黑古隆冬的柴楼上呆几分钟,回报是借给我全套《悲惨世界》看。当时我只有六、七岁,胆小怕黑。然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我上去,他们撤了楼梯,在厅堂里大喊,“鬼来了,鬼来了”。我被“鬼”吓破了胆,哭得山崩海啸,他们也不理会我的哀声求救。如果没有大人赶来,我怕是哭得小命都要断送。

   这次冒险换来的是,会计家的全部图书,我从此可以想看就看。

   在连环画里流连的滋味是什么?我的感觉是,“甜”,“很甜”!我记得,每打开一本图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就是那个世界里的公主。

   蜜蜂来给我唱歌,蝴蝶来为我跳舞。在字里行间,在每一幅图画里,都隐藏着世界的很多秘密。这些秘密充满能量,熊熊燃烧,每一朵光焰都充满魔力,吸引着小小的我如飞蛾扑火,跌入那一片火海……一本图书看完,我没有离开,而是浴火住在了这本图书里!就是这样,我看一本图书,住了进去。又看一本图书,又住了进去。我就恨不得有孙悟空的分身术,把全部的图书都住满,从此可以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就意味着接近了一些将会存在的东西,接近了世上的一些秘密。这种最初的阅读,要到很多年后,才能得到验证。那就是,不知不觉间,最初的阅读已经给了我们两个好处,一方面变成我们生命的远方;另一方面,则变成了安身立命的坚实途径。

   不得不承认,我们首先是从书本中获得大部分的人生经验。

   比如我,最早就是通过童话,知道了如何分辨美、丑、善、恶,知道了希望和悲伤,爱情和友情。我羡慕灰姑娘,喜欢白雪公主,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心疼海的女儿,憎恶老巫婆,想要有张飞毯,想要遇见一个王子……我的丰富情感,最早就是因为读童话产生的。

   阅读还让我学会了独处,乐于享受孤独。很小的时候,除了不得不结伴去给家里搞柴火,更多的时候,我喜欢独自读书。因为我发现,小伙伴们的游戏、打闹、吵嘴,远远没有书里的故事好玩。

   国外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那些在童年时读了许多故事书或听说过许多故事的人,比起那些没有接触过故事的人来说,会有较好的外表和前景。

   听了这段话,为人父母的你,被震动了么?我们不是犹太人,没有用蜜糖开蒙引导和鼓励孩子读书的仪式,但是,总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读书吧?我女儿还在摇篮的时候,呀呀学语的时候,我就给她讲过很多故事。这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有用、可行。

   三

   说到这里,我相信大多数人,在自己是孩子时,在自己的孩子尚小时,都曾有过与我相仿的读书和引导读书的经历。

   但是,现在的你还在读书么?你的孩子除了读教科书,还会读闲书么?可能有,但是人不会多。在传统上,读书一直是精英层面上的事。全民阅读的梦,只在三十年前有过那么一丝亮光。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所经历的,轰轰烈烈排队等着买一本好书的场面,一去不返了。一个作家的书动不动可以印一百万本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一本文学杂志行销全国挣大钱的好日子,也一去不返了。

   关于这一点,大诗人北岛痛彻心扉地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是什么让我们不再读书了?我们国家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为什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危机?我的外祖母是文盲,偶尔听到她叹息,只认得“一、二、三”和自己的名字。“一横是一字,两横是二字,三横是三字”。她笑着说。

   我捉弄她,“那么四横呢?”她迟疑一下,“冇得四横这个字哇。”现在,外祖母已经去世近10年,我想起这个细节,心里充满了悔疚。我的这一问,难道没有让外祖母伤自尊么?!外祖母娇小内秀,心性温雅。我常常想,如果她识字,会是怎样一个人?有一回下乡,我看见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搬着小竹椅,坐在家门口的大樟树下,举着一本竖排的《红楼梦》静静阅读。我想如果外祖母识字,就该是这样一个人。

   包括我在内,外祖母有很多后代,有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大学生、大专生、中专生、高中生,可惜的是,我们这些所谓的“识文断字”的人,很少有谁还葆有阅读的习惯,还会在空暇打开一本闲书读。

   我想,一生可怜自己没读过书的外祖母,大概更喜欢看见儿孙们经常读书的样子。识了字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大概很难理解一个文盲在这个世界上的困境。

   这里我想提到一本优秀的德国畅销小说《朗读者》,它很引发读者讨论和思考。不知在座的有没有人看过?故事是这样的:15岁的少年米夏和36岁的单身女人汉娜发生了惊世绝恋。电车上的女售票员汉娜,喜欢穿制服,很偶然,在街头帮助了呕吐得一塌糊涂的少年米夏。米夏在妈妈吩咐下,去汉娜家里答谢。结果交往几次后,有了性和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每一回,汉娜都要求米夏朗读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篇章。

   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于米夏成年以后。“等我再次见到汉娜,已经是在法庭上了。”汉娜作为纳粹分子被审判,她曾是集中营的一名看守。而米夏作为一名大学生旁听了每一次审判。其实,那桩罪行本来与汉娜无关。但她承认下来,做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坐了18年牢。原因只不过是为了隐瞒她原来是一个不会读写的文盲……汉娜最终在牢房里学会了读写。然而,在刑满出狱,米夏要来接她的前一天,她选择了上吊自杀。大概是因为文盲身份的暴露,让她无颜面对米夏吧?汉娜是一个文盲,她在米夏和世人面前极力用谎言掩饰这一点。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甚至在集中营期间轮流抓一些瘦弱的小女孩读书给她听。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越是向往,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由于在文化以及社会秩序中,她无法获得正常的尊严,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坐牢承担罪行、乃至在自由到来的黎明前自杀。汉娜的故事是很值得人同情的。

   每一个人都有向往世间美好的权利。我猜想,在女纳粹分子汉娜的眼里,读书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所以,值得她用生命去付出。我每每思念起外祖母,想起让人又怜又恨的汉娜,就深深为自己感到庆幸。

   无论如何,只要坐下来,可以随心所欲打开一本书,可以想从哪页读起就从哪页读起,可以足不出户,就在精神世界里自由驰骋,这是当代人的幸福之一。可惜,这种日常的幸福,已经被我们忽略了,觉察不到了,不珍惜了。我们一方面抱怨幸福指数不高,另一方面,却任由手中的幸福在指缝间流失。

   面对如此困境,我个人所能做的,就是会给身边的人送书。生日送书,答谢送书,或者纯粹,就是想要送出一本书,这种事情我干过不少。一已之力,很微薄很渺小,但也多少算是一种美好的提醒吧:能读书,有书读,实在也是一种幸福。

   四

   很显然,今天我们所提到的“读书”,是指不能带来功利,也看不出能够给生存带来多少改善的“读闲书”。

   问题是,“读闲书”到底有什么意义?答案会有很多。

   有的说抵抗寂寞,有说是另一场旅行,有说让心灵快乐,有说帮助解决困难,有说增强审美能力。

   宋代有个皇帝叫宋真宗,他的答案最有意思。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里什么都有啊,高官厚禄,华屋大厦,漂亮的太太。不读书真是一个傻子。可惜啊,现在的人不信这个了。

   我新近读到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个演讲,《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文史哲》,我认为,她把为什么要读闲书的理由讲得很深透了。推荐大家找来读一读。说有一个外国孩子读到一首诗。

   诗的大意是,一名骑士打马疾驰横越了一座结冰的湖,成功后骑士发现自己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然后,他因为惊骇而死掉了。

   骑士是被自己成功穿越冰湖吓死了!就是这么一首诗,读诗的孩子百思不解其意义,孩子觉得这首诗没有意思!我琢磨了半天,也没看出太大意思。而老师却告诉他,看起来没有意思的书,在我们没有书可读时,可以陪伴我们。

   这个老师大概不知道下面这个故事,如果知道,他应该告诉学生,书,有时候也能成为人们的避难所。

   二战时期在一个纳粹集中营里,一个著名学者,就把自己平时背诵记在心里的经典之作,转述给牢友们听。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图书馆,供牢友们阅读。在那个脏暗、残酷、绝望的地方,他自己就成为一本本书,抚慰着囚犯们崩溃的心神。想象着,在那样一种地方,像地狱一样的地方,一群囚犯围着一个老人听书的场景,心儿就要变得柔软。老人到底念过怎样的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由他口中背诵出来的文本之美,化作了人性的光辉,照亮了听书的人。

   书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书的有用和没用,取决于我们的心态以及读书时的处境。我个人的读书经历,最明显的收获在于,读书让我看见了自己的成长,看见了自己,是怎样由脆弱变得坚强。

   举个例子,1998年,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写作。我买了一套散文丛书,我并不认识那些作者,但冲着书名好听,我就买了。什么《剑桥的书香》《文明的黄昏》《灵魂在远方》等等。那时我真的很崇拜这些作者,觉得人家怎么可以讲出那么有文化有思想的话来。

   其中有一个叫祝勇的,现在成了很有名气的散文家。前两年他到了永新。永新的朋友问我知不知道他,我说知道,我是他粉丝。就通了个电话。电话一放下,我就觉得奇怪,怎么没有一丝丝激动的感觉呢?我见到喜欢的歌星费翔和容中尔甲时,心是会颤抖的啊。

        于是,我抽空再把那套书翻了一遍……合起书本,我笑了。

   我突然发现,书里的那些文章,那些我从前很膜拜的思想和见识,变得显浅了,其实我自己现在也完全写得出来!既便是如此,我并不否认,这些书本对我的心灵有过补给和滋养。我对这些书,对这些作者,充满了感恩。要知道,正是多年以来持之以恒的阅读,才把我的精神世界打磨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开成了一朵美丽的花儿,绽放在了我的精神花园里。每一本书,都帮助我完成了对自我的抵达。

   因为这个切身经历,我要特别鼓励在座的各位同学,坚持读书吧。人生漫长,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牵引着你,对生命有进一步的领悟。

   五

   今天是世界读书节。

   打出生开始,我们习惯了每年过好几个世界性的节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但是,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也没有习惯怎么去过一个读书节。

   这几年,因为媒体人的身份和职业良知驱使,我倒是在报纸上营造过几回读书节的氛围,不浓,却真是有几分意思在里头。但是,怎么让这个节日的意义在生活里落实,我也没有用心去做。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女士们回家时,请能在书店买上两本书,一本给自己,一本送先生或男朋友,同时让他回赠您一枝玫瑰花。而男士们则发个短信给太太或女朋友,请她为您准备好一本书。作为回礼,您当然要在花店里买上一枝玫瑰带回家。

   年龄还小的可以记住了,你可以给老师,给爸妈,给同学送书。等你长大了,成年了,就可以给自己喜欢的人同时送书和玫瑰。

   买什么书呢?我大力推荐的是《百年孤独》,或者《白鹿原》,或者《尘埃落定》。

   写《百年孤独》的作家马尔克斯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5天前刚刚去世。

   他一去世,他故国的哥伦比亚总统、移居国的墨西哥总统、美国奥巴马总统以及前总统克林顿纷纷哀悼。在中国,马尔克斯被誉为“像另一个鲁迅一样影响了中国作家”,我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是其中一个。

   另外两本书,则是我国茅盾文学奖作品。我个人的眼光,它们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好的两本小说,最具有经典意义的小说。

   想一想吧,我们平常的,柴米油盐的日子,因为有了一朵鲜艳的玫瑰,一本好看的书,是不是也能瞬间芳香摇曳,光芒动人?而我们本已美好的情感和家庭,会不会因为有了花朵和书本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温馨浪漫?朋友们,就请从今天,从现在做起吧。读书是一项没有门槛的高贵活动。无论我们是年轻还是年老,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健康还是患病,只要愿意,我们就都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开卷有益,一本好书就是一笔财富。

   有几条新闻很惊动我。

   第一条,是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在国家基金扶持下改成24小时试营业。

   第二条,是北京市书记市长到图书馆当志愿者。

   第三条,发生在昨天。李克强总理致信北京三联书店,肯定他们24小时不打烊的创意,勉励他们把书店“打造成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这些新闻释放出一个信号,就是各界人士都在为推动全民阅读而身体力行。

   于是,我有一个大胆的期待和设想: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够把读书节设为公众节日,每年也有那样一天放假让人民摆脱忙碌,静下心来,重温并重视读书,那它对于国家、民族和家庭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去做,持之以恒地做,读书节就一定会演变成一个家常的节日,在我们的心里扎下根来,在我们的孩子心里扎下根来。我们就不会是一年平均读书只有4点39本,而是远超韩国的11本,日本的20本,法国的40本,甚至是以色列的64本!果若如此,那我们将不再为中国是全世界人年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而羞愧,我们的民族将更睿智更强大,我们的复兴梦将不仅仅是一个梦!读书节放假,它或许能成真,或许永远只能是梦想。

   而我要呼吁,无论放不放假,于国于家于自己于中华民族绵长的文化血脉,它都应该成为我们心中真正重视,真的想要去过的一个节日。

   记住4月23日吧,如果可能,我希望从此以后每年的今天,有那么几对朋友,能够相约,带上几朵玫瑰,带上几本书,或者就在这里,在这个明亮典雅庄重高贵的图书馆;或者,在吉安大地美丽的山水之间,就着春光春雨,聊一聊过去一年的读书故事……那将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心动的美好画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